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花丛
B.江天一色无纤尘纤尘:细小的灰尘
C.皎皎空中孤月轮 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
D.昨夜闲潭梦落花 闲潭:安静的水潭
3.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江花月夜》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________,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①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
②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③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
④也不是急管繁弦
⑤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
A.①②③⑤④ B.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
4.《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包括( )
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B.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C.真切的生命体验。 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
二、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句子是“ , ”。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代诗歌中常有以“汉”代“唐”的委婉避讳方式,如“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书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语句,是用“行路”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就是“ , ”。
(2)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反用鱼雁传书的典故,表达相爱的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的句子是“ , ”。
(3)小刚准备写一篇文学短评,主题为唐宋诗人用时空对举方式来营造阔大意境,让读者获得独特审美体验,你可以为他提供的例句有“ ,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名高且风行,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即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样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发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恰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歌、与琵琶、与乐器,已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说:“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后人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搞定形式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观舞姿而进书法,也是一再流传的著名故事:“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笔势益振”。当时舞蹈特征是甚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即所谓“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盛唐的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
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高峰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减)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与诗歌到唐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
B.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C.以张旭为代表的狂草展现了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注重表现和抒情,呈现出一种音乐性的美。
D.盛唐时期的舞蹈对于书法有着促进作用,草书的线条、布局与情感气势与舞蹈特征一致。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冯、虞、褚、陆各种兰亭摹本风行,成为初唐书法美的典型。
B.孙过庭在书法理论上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在盛唐,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
D.反映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的绝句、草书、音乐、舞蹈,构成了“盛唐之音”。
9.以下作品可以作为本文阐述盛唐之音风格特点的例证的一项是( )
A.王勃的《滕王阁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赋”)
B.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C.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D.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10.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证特点。
11.结合文本,谈谈《蜀道难》如何体现“盛唐诗歌”音乐性的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13.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羌村①
[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羌村》:公元 757 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险些获罪,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北)探家时所作。
14.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15.对画线部分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赤云西”以满天的灿红云霞反衬归家的喜庆。
B.“日脚下平地”写落日的下沉移动,烘托归心之迫。
C.“柴门鸟雀噪”衬托家人守门等待归客的急切不安。
D.写景角度由下而上,由远而近,荒村晚景,历历在目。
16.这首诗歌写个人归家的小场景而不乏“诗史”意味,请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释:(1)县:通 “悬”;(2)廛、亿、囷:均为量词。
17.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指出下列表达在诗中的表现意图。
(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 。
(2)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 。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 。
18.《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河水清且涟猗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9.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五、小阅读
20.下列对《春江花月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表现出游子和思妇的绵绵愁绪。
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思归之情。
参考答案:
1.D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A项,“海上明月共潮升”的“升”应改为“生”。B项,“江流婉转绕芳甸”的“婉”应改为“宛”。C项,“应照离人装镜台”中的“装”应改为“妆”。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本题:
A项,“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译为: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
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本题:
结合上文“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是说“感情旋律”的,所以,下一句承接“旋律”而来,选择①句,排除CD两项;依据①句中“既不是”的关联词语,与之相配的是“也不是”和“而是”,由此判断④句在前,②句在后,排除A项;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①④②③⑤。
故选B。
【点睛】排序题型,首先要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4.D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词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本题:
D项,“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错误,《春江花月夜》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月圆人聚的向往。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但其中没有抒发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之情。
故选D。
5.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庶、壹、鸿雁、文、残。
6.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跬、至、鸿雁、跃、文、常、作、峡。
7.A 8.D 9.B 10.(1)在论证结构上,采取分总的形式,分别阐述了书法、音乐、诗歌、舞蹈在盛唐的发展及特色,总结出盛唐之音的意蕴,结构清晰,论证严密。(2)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盛唐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释,形式多样,说理充分。(3)在论证语言上,本文显得精美深隽,生动典雅,情感浓厚,很有感染力。大量形容词和反问句的运用,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诗文的引用,让文章显得精美典雅。它们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11.(1)音乐性的美指的是“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和强烈的抒情性是 基本特征。(2)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蜀道的神秘、高耸、危险、难行的特点,体现了音乐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3)以反复的咏叹和直接的抒情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对蜀道的赞叹、对友人的担忧、对时局的忧心,体现了音乐强烈的抒情性。(4)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至十一言,在语言形式上充分体现了灵活多变、洒脱自由的特点,与音乐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相契合。(5)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到情感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充分体现出音乐性的美。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材料第一段“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说明体现出盛唐风貌的不是所有的书法艺术,而是书法中的草书,特别是狂草。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错,原文“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并没有说明兰亭摹本的风行是因为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
B.“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错,孙过庭的书法理论的突破才预示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对传统的继承没有起到预示作用。
C.“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王勃是初唐诗人,《滕王阁序》是一篇赋,“骚、赋难入乐 ”,显然并非作者所说具有音乐性的诗歌;
B.王昌龄的《出塞》无论从诗人所在时代,还是诗歌特点都符合盛唐之音的特点。
C.杜甫虽然是盛唐后期诗人,但《登高》是律诗,也不在本文侧重讲的绝句与七言之列;
D.王维虽是盛唐诗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绝句,但缺乏本文提到的盛唐浪漫、创造、天才的特点。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1)在论证结构上,采取分总的形式,第1至第6段,“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出现了许多新创造”“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观舞姿而进书法”分别阐述了书法、音乐、诗歌、舞蹈在盛唐的发展及特色;最后一段“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总结出盛唐之音的意蕴。全文结构清晰,论证严密。
(2)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如“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引用论证如“他指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对比论证如“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类比论证如“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对盛唐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释,形式多样,说理充分。
(3)在论证语言上,本文显得精美深隽,生动典雅,情感浓厚,很有感染力。如“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大量形容词和反问句的运用,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如“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些诗文的大量引用,让文章显得精美典雅。它们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1)音乐性的美指的是“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和强烈的抒情性是基本特征。
(2)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3)以反复的咏叹和直接的抒情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对蜀道的赞叹、对友人的担忧、对时局的忧心,体现了音乐强烈的抒情性。
(4)全诗以七言为主,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在语言形式上充分体现了灵活多变、洒脱自由的特点,与音乐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相契合。
(5)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到情感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充分体现出音乐性的美。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充分显示了诗歌的音乐性。
12.C 13.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望月怀远》中的“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两个“生”字都赋予明月和海水以活力,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述的是明月慢慢从大海上升起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别有情趣。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14.B 15.B 16.这首诗除了个人归家团聚的欣喜,更写出了真挚浓厚、悲凉凄苦的乱世离情,表现出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开篇写景,“柴门鸟雀噪”等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折射出兵荒马乱年月的萧索与荒芜。家人远隔千里,信息不通,飘零离散,朝不保夕,以至于初见时“怪我在”“惊”,不敢信,不敢认。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偶然”二字含有对朝堂、对社会、对乱世人生命运的无限感慨。邻里围观“感叹亦歔欷”,使这种乱世患难的遭际和慨叹不再局限于杜甫一家一户的范围,团聚的场景勾起乡人们普遍的伤痛,也勾起同情与共鸣。短短数语,富于人情味,而又含蓄蕴藉。
【解析】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目是变相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整理主要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和分类,以及学会对诗歌体裁等文学常识进行判断。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于除去首联和尾联,中间联是否对仗,杜甫虽然擅写律诗,但《羌村》的中间四联皆没有对仗,故属于古体诗。
A项,通过《乐府诗选》中的“乐府”可推测诗集收录的应是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羌村》属于唐诗。
B项,《古诗菁华》中的“古诗”明确诗集收录的是古体诗。
C项,《诗余选集》,“诗余”是词的别称,可见这是一本词集。
D项,《律诗集粹》,收集的应是律诗。
故选B。
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诗句往往是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结合内容从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用词等角度分析诗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再对照选项,辨别正误。
《羌村》描写了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画线句描写了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夕阳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A项,“反衬归家的喜庆”分析错误,“峥嵘赤云西”以满天的灿红云霞反衬的应该是“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
C项,“衬托家人守门等待归客的急切不安”分析错误,“柴门鸟雀噪”以鸟雀的鸣叫声,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
D项,“写景角度由下而上”错误,应是“由上而下”。
故选B。
1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理解“诗史”的特点,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诗史”的特点是将个人遭遇和感受置于社会时代之下,抒发感时忧世的情怀。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画面一是与妻孥见面的情景。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的确是太偶然了。妻子之怪,真不足怪。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画面二是邻里围观的情景。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或为之心酸,或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富于人情味,又含蓄蕴藉。
17. 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18.C 19.C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也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指出下列表达在诗中的表现意图”,此题实际上考查“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这种艺术手法在此诗中作用,做此题,考生首先把握这种手法的作用,即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继而分析“伐檀”“伐辐”“伐轮”“县貆”“县特”“县鹑”“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的内容,注意从这些词语反应的对象的角度分析,前三个反应的是奴隶,突出他们劳动的艰辛,中间三个反应的统治者,突出肉食者的不劳而获和贪婪,后三个反应的是作者对统治者的态度,讽刺他们的尸位素餐。
18.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分析艺术效果。
A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成对成对的关睢在河中的陆地上戏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故是“兴”的手法。
B项,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故是“兴”的手法。
C项,“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是陈述铺叙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采用的是“赋”的手法。
D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故选C。
19.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表述有误,“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每段的末句抒发了奴隶们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故选C。
【点睛】赋,比,兴
赋: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附注释译文
1.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2.寘:同“置”,放置。
3.干:水边。
4.涟:即澜。
5.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6.稼(jià):播种。
7.穑(sè):收获。
8.胡:为什么。
9.禾:谷物。
10.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11.廛(chán):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12.狩:冬猎。猎,夜猎。此中皆泛指打猎。
13.县(xuán):通“悬”,悬挂。
14.貆(huán):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
15.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16.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17.辐:车轮上的辐条。
18.直:水流的直波。
19.亿:通“束”。
20.瞻:向前或向上看。
21.特:三岁大兽。
22.漘(chún):水边。
23.沦:小波纹。
24.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25.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
白话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创作背景:
这里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
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
作品鉴赏: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2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C.“具体表现出游子和思妇的绵绵愁绪”错误。这两句中,通过“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具体表现出了思妇的绵绵愁绪。
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