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上,与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一致,即“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B.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暮年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C.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以声写声:箜篌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写音响效果:悲抑的琴声使芙蓉哭泣,欢快的琴声使兰花张口笑。
D.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愁思”就是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一诗的诗眼。诗人如海如天的“愁思”既来自被贬柳州的政治上的失意,又有前路迷茫的惆怅,既有对望而不见的好友的牵挂,又有音书阻隔的孤独。
二、名篇名句默写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 ”一句和“ ”一句。
(2)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 ”一句来夸赞杭州人口众多,还可以用其中的“ ”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3)古诗中的“云”这一意象意蕴丰富,是凝聚无数诗人的生命体验及情感经历的文化象征和情感符号,如诗句“ ,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几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 , ,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4)有人说《秦风·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 、 、 ”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充满了激昂慷慨的英雄气概。
(5)《秦风·无衣》中,写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投身到征战中的一句是“ ”。
4.《无衣》名句默写。
(1)《无衣》中“ , ”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士气。
(2)《无衣》中“ , ”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中“ ”描述战士们修整甲胄和兵器的情景,然后又以“ ”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2)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3)古人常借助于猿啼表达悲伤的情感,如杜甫、白居易。请写出杜甫或白居易的两句相关诗句“ , ”。
三、小阅读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A.《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的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
B.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
C.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赞美和担忧之情。
D.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的风格。
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经·秦风·无衣》
8.《秦风·无衣》“王于兴师”在诗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乙】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①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②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③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节逸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①复:同“覆”,颠貌。②越:流亡。③建:及,至,赴着。
9.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B.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C.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D.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10.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相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B.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C.壮,壮年。古时男子四十为“壮”。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B.以乱易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C.是寡人之过也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1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运用怎样的策略一步步说服秦君的?请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着力展现了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
B.《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D.《诗经 秦风 无衣》质朴的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
15.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列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汴河,京杭大运河洛阳段,隋统一后,隋炀帝组织挖掘。
16.两诗都以 为题材,从表达方式看,李诗主要运用描写,皮诗则主要运用 。
17.简析这两首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19.“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思想一致”错误,《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整个人类却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间。情绪哀而不伤,有盛唐之音。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表达的“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情感则带有更多低落、沉郁的意味。
B. “喜悦之情”错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举,早年年轻有抱负,今日老病孤穷,既有诗人的身世之悲,又有家国之痛,无限感慨蕴含其中。
C. “‘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写音响效果”错误,“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既以形写声,又以声写声,分别表现琴声的悲抑惨淡和清丽欢快。
故选D。
2.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参差十万人家 重湖叠 清嘉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袍”“泽”“差”“嘉”“浦”“蜀”“颓”“昏”“载”“仞”。
3.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就有道而正焉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与子偕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省”“知”“戈”“戟”“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4.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能力。
默写是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戈矛、偕。
5.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偕”“绛皓驳”“偻”“渚”。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笔端饱含诗人赞美和担忧之情”理解错误。写幽并客的时候,字里行间里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写戍边征人,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可见应是对“幽并客”的“皆共尘沙老”悲凉结局的惋惜与无奈。
故选C。
7.诗歌开头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上一句提问,后一句回答,属于设问修辞,要先明确修辞手法类型,然后分析设问修辞的作用,分析作用时结合句意和情感答题,这句诗是写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所以,修辞效果是“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8.“王于兴师”,交代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将其置后,做补充交代,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的爱国热情,突出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在诗文中的作用。
答作用类的题,要考虑结构、内容和情感上的作用。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叙事是主体,“王于兴师”是事件发生的起因,按叙事顺序来讲,应该先交代事件的背景和起因,事件的正常顺序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袍。诗文中将其倒装,补充交代,先“议”后“叙”,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倒装也起了强调作用,强调了“与子同袍”,以突出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和战士们的爱国热情。
9.B 10.C 11.A 12.(1)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2)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就是秦国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 13.烛之武的说辞,在于其内在的逻辑。烛之武先反面说明亡郑于秦的害处,接着正面说明存郑于秦的好处,这是从当下的角度陈述利害;然后从历史角度说明晋恩将仇报的本性,再从未来的角度说明晋贪婪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这样烛之武以退为进,站在对方角度分析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靠着宫廷的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伯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
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依于庭墙”修饰“哭”的状态,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哭”后断开,排除CD;
“日夜不绝”的是“声”,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时男子四十为‘壮’”错误。壮年,指壮盛之年,多指三十至四十岁的年龄。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都是介词,对、对于。句意: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B.“以”,介词,用。/连词,来。句意:用散乱代替整编。/所以没有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那么远。
C.“之”,助词,的。/代词,代前面说的事。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啊。/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D.“为”,动词,给予。/动词,治理。句意: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臣;“共”,供应;“乏困”,所缺乏的东西。
(2)“亡”,灭亡;“以”,凭借;“抚”,安抚;“事”,侍奉。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对于烛之武的辩论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说明亡郑于秦的害处。进而分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是从正面说明存郑于秦的好处。这是从当下的角度陈述利害。然后从历史角度说明晋恩将仇报的本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再从未来的角度说明晋贪婪可能会导致的后果,“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样烛之武以退为进,站在对方角度分析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烛之武靠的就是这雄辩的说服力打动了秦穆公。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乙】
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逃亡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逃到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就是秦国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秦伯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的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我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于是申包胥站起来,靠着宫廷的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伯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节逸自《左传·定公四年》)
14.A 15.①《从军北征》少着情语,却处处达情,以形传神,借景抒情;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行军环境的苦寒,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②《诗经 秦风 无衣》描绘了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并以“赋”的手法加以强调,增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同袍”“同泽”“同裳”凸显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表现了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气概。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着力展现了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错误,首句描写了行军地的地域、季节、气候。主要是为烘托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故选A。
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词诵读思想内容的能力。
《从军北征》中,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有力地烘托了行军的环境气氛;《行路难》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接下来不必直接描写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便折射了征人的心情;而“征人三十万”和“一时回首”的描写尤为夸张,强调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充分地显示了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碛里”“月下”则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全诗几乎处处写景,却处处达情,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夸张的写法,表现了征人行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诗经 秦风 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矫健爽朗的战歌,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本诗共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分别从情绪、行动方面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这形成一种层进关系。《诗经 秦风 无衣》全诗三章,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由此可概括整理出答案。
16. 汴河 议论 17.①李诗借汴水东流、杨花纷飞的无限春意来反衬隋家宫阙的衰败,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②皮诗对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予以批驳,认为汴河的开凿改善了交通,历史作用深远,如果没有发生“水殿龙宫”事件,其功绩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解析】1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题材和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判断诗句题材,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得出答案。《汴河曲》《汴河怀古》可知,题材是“汴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这是议论,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李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皮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18.A 19.递进关系。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发出号召,统一思想。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是说“我与你一同行动起来”。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分析错误,应该是有“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的意思。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梳理诗歌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分析”,要求分析“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关系,具体作答时,先明确三句所表述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句之间的关系。“与子同仇”先表明立场,我们有共同的敌人,发出号召。“与子偕作”是行动的开始,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最后“与子偕行”是要奔赴前线杀敌了。故三句之间为递进关系。体现了连贯的思路,使结构上富与美感。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1.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 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