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可堪:哪堪,怎堪
C.憔悴损 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D.这次第 次第:依次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樯橹灰飞烟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是在这样一种战争环境里,姨父这个挺进军司令员,_______,忽然想起写小说来了!
姨父萧克在故乡湖南嘉禾读师范时就喜欢读文学作品。投身革命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打长沙、下吉安、反“围剿”、万里长征……生活积累像啤酒倒进杯子里,噌噌噌地往外冒。他读的书也多,打土豪的时候,在地主家_______什么书读什么书。他有时也自己动手写。在湘赣革命根据地,他写白话诗、散文、战斗小故事;长征路上那么劳累,也没有中断,一路记感想、作诗。西安事变后,从甘肃镇原向陕西三原进军,他意外获得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写的长篇小说《铁流》,读得热血沸腾,思绪飞扬。小说描述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逐步锻炼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与他亲眼见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_______。读完他心里想,我们也是这样的一支队伍,我们的战斗故事,我们那些从农民成为杰出将领的事例,_______,比苏联红军和他们的指挥员一点儿也不逊色,何不写一部我们自己的《铁流》?对,就写自己在井冈山的一段战斗生活,书名叫《罗霄军》!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脑洞大开 收到 异曲同工 雨后春笋
B.异想天开 搜到 异曲同工 比比皆是
C.脑洞大开 搜到 殊途同归 比比皆是
D.异想天开 收到 殊途同归 雨后春笋
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红楼梦》)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文惠君问庖丁“技至此”的原因是什么,庖丁的回答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3)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各自用“ ”和“ ”分别表达了欢聚和祭奠之意。
三、小阅读
6.下列对《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大江东去”出语不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气势,并且同样不事雕琢,脱口而出,显示豪放派词章的本色。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既是实写眼前景色,又是摹写古战场境况;“卷起千堆雪”,形象如画,力夺千钧。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赞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叙述中融入抒情。
D.全词选景择事,遣词造句固然很豪放,但结尾却透露出消极色彩。“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全然没有豪放不羁的气魄。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从亘古浩荡的长江起笔,笔触由现实的景物转到历史的人物,这两个场景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为词人的追古抚今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十三个字便包含了对静态、动态、声音、色彩及景象的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词人在写作上实现了写景、咏史、抒情的紧密结合,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英雄人物的缅怀追忆,并由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也透露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D.这首词结尾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现出的心境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两句一致。
8.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题,与内容有关。
B.“故垒”的意思是旧城墙。“人道”意思是“人们(都)说”。
C.“遥想”是一个总领词,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
D.“酹江月”意思是以酒祭奠江水中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
9.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有何作用?
10.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两个“笑”字蕴含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11.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感情的一种抒发。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③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①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②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③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节选自苏轼《安国寺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C.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D.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是曹操的字,孟指排行老大,德与操同义。古人的名和字都要遵从“同义”原则。
B.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元丰是皇帝年号纪年法,这是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法。
C.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中的“赋”,与《赤壁赋》中的“赋”不同义。
D.团练,也叫乡团、团勇,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地方武装。“团练副使”实际是个虚职。
14.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的感慨,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揭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作为游记散文却不只为记游,其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紧密结合。
C.乙文苏轼任职吴兴地方太守时,由于得罪了权贵,被降职到黄州,初步安排个人的生活后,就开始闭门思过,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
D.乙文安国寺中僧人继连被赐予佛衣,赐法号时,他认为知道满足才不会被辱,知道停止才能让自己不懈怠,所以拒绝并离开了。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
16.请根据乙文第二段,概括作者“乐之”的原因。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①
(宋)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嘴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出兵伐夏,在多次战役中处于弱势。②嘴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曹操攻破荆州时壮志凌云,与《赤壁赋》中曹操“破荆州,下江陵”的气势相似。
B.颔联中“安知”一词意在表明,曹操水军虽然规模宏大,但也会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
C.后两联客观理性,从分析曹操的霸主地位入手,总结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的原因。
D.本诗由叙写重大历史事件转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议论,思路清晰,结构谨严,自然流畅。
18.这首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借赤壁之战怀古,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2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战事之激烈。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词人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可推知词人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
D.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22.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但在两词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大雪与客登极目亭
叶梦得
翩跹飞舞半空来。晓风催。巧萦回。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欲问玉京【注】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云涛无际卷崔嵬。敛浮埃。照琼瑰。点缀林花,真个是多才。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
【注】玉京: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巧”二字分别赋予晓风和雪花人的动作和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B.“回望兴悠哉”写词人回望大雪兴致悠然,其中“兴悠”二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面对天地之间雪花飞舞的景象,词人大胆想象自己与客人携手登上高台成仙而去。
D.词的上片主要写雪落的情态,下片则集中描写雪景,同时又寄寓个人情怀于其中。
24.本词尾句“一时开”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多少豪杰”一句都有“一时”一词,两者在含义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意思的能力。
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其中,次第,即为情形,光景。这次第,即为这情景。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A.“风流”借指英雄业绩。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思是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没有借代手法。
C.“金戈铁马”借指精锐的部队。
D.“墙橹”借指战船。
故选B。
3.C 4.B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脑洞大开,想象天马行空,联想极其丰富、奇特;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含讽刺意味。语境形容司令员突然写起小说,选择“脑洞大开”。
搜到和收到都有得到的意思,但“搜到”比收到多了仔细搜查之意,语境是在地主家找书,“搜到”更符合语境。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异曲同工,原意为不同的曲子有着相同的影响,同样精彩。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的效果。语境是说苏联作家笔下的苏联革命与中国红军虽然途径不同,但结果形同,选择“殊途同归”。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雨后春笋,意思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语境是说这样的事例多,选择“比比皆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生活积累写出作品,比作啤酒往外冒。
A.“停机德”“咏絮才”是用典;
B.“樊笼”是比喻,喻官场;
C.“送”是拟人;
D.“樯橹”是借代,代指船。
故选B。
5.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举匏樽以相属 一尊还酹江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俟、匏樽、属、尊、酹。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全然没有豪放不羁的气魄”错误,词的结尾消极中不失放达,无奈中寻求解脱,仍是一种豪迈超脱的本色。
故选D。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无人相知的苦闷和忧郁之情。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两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的应用,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用意是自己有心为国出力,为国出征的心愿。两句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故选D。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错误,“遥想”总领的范围直至“樯橹灰飞烟灭”一句。
故选C。
9.写出了一幅宏伟开阔、雄奇壮丽的赤壁景色。“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惊”写出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奇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个词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出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词人的豪迈奋发,尽显苏词豪迈风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特点以及炼字的能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写出了一幅宏伟开阔、雄奇壮丽的赤壁景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惊”写出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奇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词人的豪迈奋发,尽显苏词豪迈风格。
10.第一个“笑”(“谈笑间”)出现在词人凭古咏史的遥想之中。这一笑,表面上突出了周郎成竹在胸、轻松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了词人对前世英雄能得君王信任,建立不朽功业的羡慕,又隐含着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
第二个“笑”(“多情应笑我”)蕴含了许多深意,少了君命、信任,就等于折断了词人实现人生理想的翅膀。这一笑是遥想之后清醒的自我安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这个“笑”出现在词人凭古咏史的遥想之中。此刻词人完全沉醉在周公瑾轻摇羽扇、谈笑风生间令曹操大军溃逃覆灭的场景之中。这一笑,表面上突出了周郎成竹在胸、轻松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了词人对前世英雄能得君王信任,建立不朽功业的羡慕,又隐含着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
第二处,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通过想象,神游三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吧!“多情应笑我”中的这个“笑”蕴含了许多深意啊。少了君命、信任,就等于折断了词人实现人生理想的翅膀。词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赤胆忠心不被君王理解,使自己为小人所害,落得个放逐天涯的结果。这一笑是遥想之后清醒的自我安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11.【观点一】这两句貌似很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是词人被贬后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语。
【观点二】苏轼一生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即使在人生的低谷,他也并没有想要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观点三】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人生如梦”之感慨纯属人之常情。它是词人将自己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人生的一种积极表现。
【观点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它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矛盾心理,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题干针对诗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提出不同的看法,考生可以认同题干的观点,也可以有着自己的理解。不管是哪种理解,都要结合写作背景、词人处境及其思想情感来分析。比如观点有以下几种:可以是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可以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感情的一种抒发,可以是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还可以是复杂的,即以上几种意思都有。
12.C 13.A 14.C 15.(1)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2)回忆以往的任职经历,觉得都跟那些权贵不是一路人,道不同啊,不只是今天才得罪他们的。 16.①安国寺环境雅致脱俗;②静坐安国寺无人打扰;③身处安国寺可忘记尘世纷扰;④身处安国寺可去除人生杂念。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正道压不住邪气,个人秉性胜不了歪风,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
“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结构一致,中间断开,排除AD;
“改之”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且“今虽……”“后必……”结构相对,中间断开,排除B。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古人的名和字都要遵从‘同义’原则”错,古人的名和字可以同义,也可以相反,比如“韩愈”,字“退之”。
B.正确。
C.正确。这里指吟诵;一种文体。句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在赤壁写的一篇赋文。
D.正确。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牵强附会,由原文“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可知,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由此可知,原文只是说闭门思过来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并没有说“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来;“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
(2)“从来”,以往;“中”,符合;“非独”,不只是。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可知,安国寺环境雅致脱俗;
由“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可知,静坐安国寺无人打扰;身外安国寺可忘记尘世纷扰;
由“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條然,无所附丽”可知,身处安国寺可去除人生杂念。
参考译文:
[甲]
①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
②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③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乙]
①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回忆以往的任职经历,觉得都跟那些权贵不是一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才得罪他们的。想改造自己的这一方面,又怕失去那一方面,各方面都思考了一下,也没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于是大声叹息说:“正道压不住邪气,个人秉性胜不了歪风,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 ”
②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池塘亭榭,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
③寺庙里有个叫继连的和尚,做和尚的第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谢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乡亲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最后还是辞谢离开了。
17.C 18.①苏辙诗怀古讽今,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发表议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表达对当下国事的担忧,隐含对朝廷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②苏轼词怀古伤己,通过追慕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才能卓越、年少立功的伟绩,抒发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从分析曹操的霸主地位入手”错,“君臣已定势三分”是分析三国鼎立的形势,并非是曹操已占据霸主地位。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之事,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
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怀古讽今,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
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19.C 20.示例:我更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强调乱石之高,具有高耸入云穿透天空的效果,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穿”字具有持续性,形象生动,侧重视觉观感;“拍”,拍打击打之意,给人正在进行时的现场画面感,侧重听觉;“拍岸”使用比拟修辞,增强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视听结合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崩云”“裂岸”指突出结果、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震撼性。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错误。“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可以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个版本好,也可以认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这个版本好,言之成理即可。
比如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好,可以这样理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译为“乱石击破长空,汹涌的波涛向两岸拍打”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一个“拍”字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这二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干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肩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穿空”结合“拍岸”,能带来声音效果,也更有诗情画意,兼有声音和视觉效果,对于人生的感慨也更为自然全面。
若认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这个版本好,可以作如下解读:“崩”,倒塌破裂之意,较之“穿空”似乎力度更大些,“云”喻指“浪花”翻腾的样子,像朵朵白云,更为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裂岸”较“拍岸”,前者强调结果,后者强调动作持续的状态,更强调气势不凡,水势之大。可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文学价值更高,一个“崩云”、一个“裂岸”,显然较之“穿空”“拍岸”更为精妙绝伦。
21.D 22.①苏轼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指挥若定来反衬词人的年华逝去、功业无成,表达自己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②戴复古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表达自己对当时国家国力衰弱的无奈、忧伤之感。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错误。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本词用了“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这样的句子,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用“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这些句子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大战。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并没有对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写周瑜。此处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雄姿英发;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指挥若定。联系下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内容可知,作者意在用周瑜衬托对比自己的“早生华发”、年老无为、壮志难酬。总体上,苏轼借对昔日英雄人物周瑜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来写自己的年华逝去、功业无成,表达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满江红 赤壁怀古》中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写出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写出了周郎当时军事力量之强。联系“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等下阕内容可知,作者以周瑜来反衬当今朝廷,意在借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表达对当时国家国力之衰弱的无奈、忧伤之感。
23.C 24.①本词中“一时”意思是同一时间,一会儿。作者请求大自然让他留一着妙手,不要统统下完,只在一时间盛开,这么快就过去。从侧面描写了词人对雪花的喜爱。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意思是这一时代。作者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联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追念之情,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意象、语言等的能力。
C.“词人大胆想象自己与客人携手登上高台成仙而去”错误,“试携手,上高台”是说词人携着友人的手,一起登上高高的仙台,共同欣赏这眼前的雪景。并非“想象成仙而去”。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诗词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本题为比较阅读题,题干关键词是“含义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需要在理解诗词内容、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词语含义,分析诗句情感。
本词中,“一时”,同一时间,一会儿,“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意思是:说给大自然造物主听,让他留一着妙手,不要统统下完,只在同一时间盛开。大雪收敛浮尘,照见美玉,回旋曼舞,美丽之极。词人舍不得这洁白的雪,这么快就过去。他渴望和友人再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雪景,从侧面描写了词人对雪花的喜爱。。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这个时代,一时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意思是: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词人看到浩瀚长江、石壁直耸云天、惊涛拍击着江岸,联想到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这些英雄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年华空逝,壮志难酬,因此,该词既表达了词人对三国豪杰的追念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