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内 容 摘 要第一章 中国的历史文化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第五节 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一、远古时代1、旧石器时代2、新时期时代3、神话传说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二、夏商周时期夏 公元前2070年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历 阴历 农历商 公元前1600年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 谷物酿酒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 犬戎族入侵东周 公元前771年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三、秦朝大一统秦朝统治时期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修筑道路修建万里长城、宫殿、陵寝对外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项羽、刘邦也相继反秦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四、两汉时期“文景之治”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推恩令;将铸币和盐铁买卖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司马迁写成《史记》 绿林、赤眉大起义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东汉(25年——220年)光武中兴 刘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张衡 地动仪公元184年 黄巾起义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220年——280年)晋朝西晋 司马炎 265~ 317年东晋 司马睿 317~420年南北朝 (420 ~ 581年)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六、隋唐时期隋朝(581 ~ 618年)科举制 “开皇之治”唐朝唐太宗 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 李隆基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七、宋元时期公元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王小波、李顺 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南宋(1127~ 1279年)公元916年,阿保机 辽公元1038年 李元昊 西夏元朝(1271~ 1368年)公元1206年 蒙古 成吉思汗1271建立元朝,1279灭掉南宋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八、明清时期明朝(1368~1644年)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清朝 (1644 ~1911年)“康雍乾盛世”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九、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三元里人民的自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 “五四”运动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 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1945年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共12张PPT)第一章 中国的历史文化《导游基础知识》一、名号(一)国号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如周酋长姬发(即周武王)根据发迹地定国名,如刘邦 汉中起兵根据封爵定国名,如隋的国号来自杨坚曾封隋王据发迹地特产,如辽太祖发迹地盛产镔铁根据建国者姓氏定国名,如南朝陈国 陈霸先建国根据原来政权的所在地定国名,如三国时的蜀、吴。根据当时流行的口号定国名,如朱元璋根据口号“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定国号为明。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名称 含 义 举 例 说明全称 庙号、徽号、谥号合 称 乾隆:高宗法天龙运至成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谥号 对死去的皇帝、大臣、贵族按生平事迹平定给予褒贬、同情的称号 褒扬:文 武 景 烈 昭穆 英 成 康贬义:汤 历 灵 幽同情:哀 怀 悼 周始秦废汉兴庙号 皇帝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并追尊为某祖、某宗所用称号 高祖 太祖 世祖 圣祖太宗 高宗 中宗 世宗 商始徽号 庆典时加给帝王、皇后尊崇颂扬的称号年号 皇帝即位 为纪年设置 建元 嘉庆 乾隆 汉始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三)名与字名:人的称谓字:是名的解释,补充(四)号(五)避讳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二、天文历法(一)天干地支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二)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2.帝号纪年法3.年号纪年法4.生肖纪年法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寅月 卯月 辰月 巳月 午月 未月 申月 酉月 戌月 亥月 子月 丑月(三)纪月法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23时 1时 1时 3时 3时 5时 5时 7时 7时 9时 9时 11时 11时 13时 13时 15时 15时 17时 17时 19时 19时 21时 21时 23时(四)纪辰法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五)节气1.四时2.节气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三、古代官制(一)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九卿分别是指: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二)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三)历代地方机构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考试名称 考试地点 考中者名称 第一名称谓童 试 县府院三场 生员(秀才)乡 试 省治所 举 人 解 元会 试 京都礼部 贡 士 会 元殿 试京都殿廷 进 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状 元四、科举考试五、阴阳五行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共19张PPT)《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中国的历史文化一、中国古代文学(一)上古文学人们熟悉的古代神话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二)先秦文学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左传》 编年体史书《国语》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楚辞》 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三)两汉文学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被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守边劝农疏》。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撰《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司马相如是西汉大辞赋家,汉赋四大家之首,作品以《子虚赋》、《上林赋》最为有名,此外著名者尚有《大人赋》、《长门赋》等。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四)魏晋南北朝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陶渊明 中国田园诗歌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咏荆轲》、《归去来兮辞》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李白杜甫白居易(五)唐代文学唐代: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古代散文得到复兴,出现传奇和词。杜甫被誉为“诗圣”,李白被称为“诗仙”。韩愈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学习古文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代表作《师说》。著有《昌黎先生集》。柳宗元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精炼。代表作有《捕蛇者说》、《三戒》、《永州八记》等。著有《柳河东集》。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六)宋代文学柳永 《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后赤壁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辛弃疾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欧阳修 《醉翁亭记》、《秋声赋》、《五代史伶官传序》、《卖油翁》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七)元代文学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 《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八)明清文学施耐庵 元末明初文学家 《水浒传》罗贯中 明初文学家 《三国演义》吴承恩 明代文学家 《西游记》曹雪芹 现实主义文学家 《红楼梦》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二、对联(一)对联的分类1.春联 春节时悬挂的对联2.挽联 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3.交际联 用于酬谢、对答的对联。4.门联 又称门贴、门对。5.喜联 又称婚联,是婚嫁时专用的对联。6.堂联 是给年长者祝寿用的对联7.名胜联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二)对联的特点1.对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2.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3.上下联语法结构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结构相称5.上下联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二、对联的格式(一)对联的横额(二)对联的书写格式(三)对联的断句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三、几部重要的典籍(一)《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是我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编纂规模最为浩繁、涉及范围最为广泛的一部类书。(二)《古今图书集成》 编纂开始于康熙年间,印制完成于雍正年间,历时两朝二十八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古代类书。(三)《四库全书》 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第三节 中国的古代文学(共35张PPT)《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一、书法(一)大篆(二)小篆(三)隶书(四)楷书(五)行书(六)草书兰亭集序大篆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二、绘画艺术(一)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中国画十分强调意境和主题,中国画注重内涵,重灵性,尚神韵,求意趣,构图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书画同源,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二)中国画的优秀作家与作品战国时期的帛画 《龙凤人物图》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绘画实物。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隋唐时期隋初展子虔《游春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阎立本《步辇图》韩幹的《照夜白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韩滉《五牛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戴嵩《斗牛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五代十国创立了专门的宫廷画苑机构;山水、人物、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出现了自然主义的韵味。山水画:北方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和巨然为代表,被后人称为“南北山水四大家”。人物画:代表画家是周文矩、顾闳中花鸟画:一派是西蜀黄筌父子,创造出“皇家富贵”的样式一派是南唐徐熙,创造出的“徐熙野逸”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董源 潇湘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黄筌《写生珍禽图》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徐熙《雪竹图》宋代:中国绘画全面大发展时期山水画北方:李成、范宽南宋: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南宋山水四大家)北宋肖像、人物画、风俗画技法达到顶峰北宋李公麟,人称“白描”《五马图》南宋梁楷《泼墨仙人画》北宋末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五马图北宋末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 梁楷《泼墨仙人画》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柳鸭芦雁图》瑞鹤图《双喜图》《寒雀图》元代,山水画得到较大发展赵孟俯《水村图》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王蒙《夏山高隐图》吴镇《洞庭渔隐图》倪瓒《雨后空林图》元四家元初元中后期《水村图》夏山高隐图洞庭渔隐图拳石新篁图《四季平安图》清閟阁墨竹图南枝早春图明清,中国绘画的重要时代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明代中期 苏州为中心的“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代后期董其昌“华亭派”(山水画)赵左“苏松派”沈士充“云间派”陈洪绶(人物画)明代初期清代依旧以文人画为主,山水画的创作以水墨写意画盛行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王”为画坛“正统派”朱耷、原济、髡残、弘仁“四僧”为“革新派”“扬州八怪” 郑板桥(郑燮)、金农、罗聘、黄慎、高翔 、李鳝、汪士慎、李方膺晚清海派: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文人画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张大千的“泼彩法”《夏山云瀑》 毛公鼎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三、戏曲1、戏曲发展春秋时期:俳优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北宋:诸宫调 杂剧元代:杂剧明代:昆曲清代:丰富的地方剧种。梆子、川剧、秦腔、豫剧、京剧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京剧,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已有200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十大寿),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四大角色行当:生、旦、净、丑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京剧艺术的四功:唱、念、做、打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四、中国古代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随着佛教的传入,建石窟以供奉佛和菩萨的习俗也传入中国。(一)云冈石窟(二)龙门石窟(三)敦煌莫高窟(四)大足石刻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ppt 1.2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ppt 1.3 中国的古代文学(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ppt 1.4 中国的古代艺术(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