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居住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内 容 摘 要
巴黎圣母院
比萨斜塔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各国、各民族传统
文化的真实载体,具有很强的
地域性、民族性和时段性,是
了解各地区文化及其发展的重
要内容,具有多方面的旅游价
值。
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
罗马建筑(比萨斜塔)
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
中国古代建筑
(一)原始社会时期
(二)奴隶社会时期
(三)封建社会时期
1、秦朝时期
2、汉朝时期
3、魏晋南北朝(古代建筑发展时期)
4、隋唐时期(成熟时期)
5、宋代(大转变时期)
6、元代(又一发展时期)
7、明清(高峰时期)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原始社会
天然崖洞、构木为巢/穴居、浅穴居
商周、春秋
夯力技术、木构件
秦汉
木构件技术日趋完善;石造建筑物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魏晋南北朝
砖瓦;金属材料装饰;木结构技术提高;石结构技术巨大进步;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代表: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代表: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隋唐
砖的运用逐步增多;琉璃烧制更进一步;雕塑、壁画精美。
建筑特点: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宋代
规模较唐代小,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各种形式复杂的殿阁楼台。
建筑特点:屋顶的坡度增高,出檐不如前代深远,斗拱用真昂;重要建筑的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华丽。
代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代表:山西芮城永乐宫 湖北武当山金殿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元代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影响全国各地
建筑特点:减柱方法是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有了新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凿而成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明清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建筑特点:“减柱法”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
代表:北京明清故宫、沈阳故宫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第一,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实体建筑
第二,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第四,装饰丰富多彩
第三,单体建筑标准化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三、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构件
(一)台基
(二)开间
(三)斗拱
(四)柱、梁、枋、檩、椽
(五)山墙
(六)屋顶
(七)藻井
(八)彩画
(九)脊兽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一)基座
1、普通基座:高约一尺,夯筑而成,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基座: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次要建筑。
3、更高级基座(须弥座):用于宫殿或寺庙主要建筑
4、最高级基座:用于皇宫中最高级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须弥座
原为佛像下的基座,汉白玉雕制而成,后随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被选为宫殿主体建筑的基座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须弥座四周座壁刻有
凹凸线脚和纹饰,台
上建有望柱与栏板组
合而成的雕栏,中央
御路上有以山河、云
朵、飞龙构图的丹陛。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须弥座
在雕栏外的基座
边沿上,等距离的
设有用螭首装饰
的排水孔道.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三级须弥座为最高等级的基座,有三层雕栏,最高的可达8米多,通体洁白。至用于皇宫的朝政殿堂和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如北京故宫三大殿、太庙大殿、天坛祈年殿等。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二)开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 ;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开间多为单数。开间越多,等级越高。按照传统的建筑规制,单体开间分为五等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三)斗拱
是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斗为方形木块;拱为弓形木块。斗拱构件只限于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使用。统治者以斗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物的重要程度,等级森严。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斗拱的作用:
A、扩大立柱的支撑面,承接梁头和枋头。
B、支撑屋檐的重量和挑起屋檐的高度,避免妨碍采光。
C、起装饰作用。
(四)柱、梁、枋、檩、椽
1.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2.梁,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
3.枋,两根柱子间起连接作用的方形横木。
4.檩,架在屋架或山墙上用来支撑椽子的长木。
5.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五)山墙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呈山尖形的墙面。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六)屋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为皇家专用屋顶,以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歇山顶:有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墙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圆形攒尖顶无脊外),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多用此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七)“藻井”
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物。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意。一般都在寺庙佛坛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有方格形、六角型、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八)彩画
原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1、和玺彩画:以龙凤图案为主。
2、旋子彩画:以旋花为主。
3、苏式彩画:内容丰富,山水、花鸟、鱼虫、人物均有。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九)脊兽
脊兽是装饰于屋顶的各种兽形瓦件(共21张PPT)
内 容 摘 要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居住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宫殿是历代帝王的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最豪华的一种类型。也最能体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其规模与布局有着严格的规制,体现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一、宫殿建筑
(一)形制演变
(二)宫殿建筑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2.左祖右社
3.前朝后寝
(三)宫殿内外陈设
1.华表
2.石狮
3.日晷
4.嘉量
5.吉祥缸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四)宫殿代表
1.北京故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
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
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
古代宫殿建筑群。
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
内廷:乾清宫、养心殿、交泰殿 、御花园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2.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融汇满、汉两个民族的建筑风格,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占地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3.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始建布达拉宫,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二、礼制建筑
(一)坛庙
1.天坛
2.地坛
3.太庙
4.社稷坛
5.孔庙
6.国子监和辟雍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1.天坛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 该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外坛墙呈圆弧形,南墙与东、西墙为直角相交,取其天圆地方之意。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该殿是按所谓“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的。殿高九丈,取”九九“阳极数之意。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30天。大殿中部有四根通天柱,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征。中层金柱十二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有檐柱十二根,象征一日12个时辰。
中、外层柱数相加为二十四柱,是一年中有24节令的象征。三层相加有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顶部的八根童子柱(短柱),则为三十六柱,象征36天罡。大殿宝顶有一短柱,叫雷公柱,是皇帝“一统天下"的象征。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3.太庙
是帝王祭奠祖先的建筑群.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明清两代的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 主体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门、戟门各一座两门间有七座石桥。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数百年,现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4.礼制建筑--社稷坛
是帝王祭祀土神与谷神
的地方,位于天安门西侧,
与太庙左右对称。
社稷坛为汉白玉砌成
的三层方坛,上层台面铺
五色土。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
曾在此停放灵柩,后为纪
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公园。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5.孔庙
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
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
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
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
林,所以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6、国子监与辟雍:
太学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学府,专门用来给皇族及高级官员讲解、传授“礼”的场所。
辟雍是太学中皇帝讲“礼”的地方,是太学中的主要建筑。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北京的国子监。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二)礼制建筑----祠
祠是封建制度下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的建筑群。目前保留下来的多为历史人物的祠。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武侯祠
位于四川成都南郊,为纪念三国蜀相武侯诸葛亮而建.祠内有著名的三绝碑:裴度撰文、柳公度书写、鲁建刻写的唐碑。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三)礼制建筑-----祠堂
为一族一姓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家族议事、学堂以及履行族法、家法的地方,是民间最普遍的礼制建筑。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为精美的有两处:龙川胡氏宗祠和陈家祠堂。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共18张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居住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内 容 摘 要
陵墓景观的构成包括三部分:
1、陵墓建筑,有地面建筑群和地下墓穴以及棺椁。
2、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
3、殉葬品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一、中国古代帝王陵寝
(一)陵寝选址
1、陵区位置一般不远离京城。
2、陵区应是山河险固、易守难攻的地方。
3、建在山区的陵墓,要有足够的山间小明堂(小平原),以供子孙后代发展。
4、非常讲究地纬。
第三节 陵墓建筑
(二)陵园建筑布局
1.祭祀建筑群。
2.神道。
隋朝以前,神道比较短小,石人石兽数量也比较少。从唐朝开始,陵区的神道加长,并确定了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数量为18对。其中唐乾陵神道最长,石像生最多
3.护陵监。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
“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帝王陵墓封土形式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和“宝城宝顶”的演化过程。
第三节 陵墓建筑
(三)封土形式
第三节 陵墓建筑
(四)各朝陵寝简述
1.“三皇五帝”纪念陵
史前传说中人物的陵墓属于礼仪性纪念建筑,其功能主要是体现帝王灵魂不朽,法统永存。多是后人根据传说,为怀念其功绩而建造的,同一人常有几处墓地。
第三节 陵墓建筑
2.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当时最突出的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车马和人殉。其中人殉在战国开始后逐渐被木俑、陶俑所替代。周代已建立了等级严格的丧葬礼仪和制度。
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脚下,陵墓封
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因两千多年的
风吹雨打,现高76米,周长1250米,远远
看去犹如山峰屹立。
墓基极深,用铜液灌注。墓中建宫殿
及百官位次,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械转动,以人鱼
膏为烛,以期长明。令工匠特制机关矢,
若有人穿坟于内,弓弩便自动发射,极尽
豪华之能事。陵体高大,苍茫起伏,浑然
一体,雄伟壮观。
第三节 陵墓建筑
3.秦代陵寝 秦始皇陵
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兴平县东15
公里处,是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茂陵周围还有霍去病、卫青等20余个陪葬墓。
第三节 陵墓建筑
4.汉代陵寝 汉茂陵
5.唐代陵寝
唐乾陵
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
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
葬陵墓,位于陕西乾县梁
山。乾陵以其北部主峰为
陵,南部两峰为阙,外垣
周长80余公里。 在其大型
石雕中有一无字碑,为一通
高巨石,高达7。53米。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7.元代陵寝
成吉思汗陵
坐落在内蒙古额尔多斯高原南部,陵园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由石牌坊、棂星门和陵宫组成。陵宫主体有三座相互连接的蒙古包式大殿组成,极具民族特色。
第三节 陵墓建筑
8.明代陵寝
明十三陵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和后妃的陵寝。位于北京西北昌平县天寿山下。明十三陵,是我国帝王陵墓中保存的比较完整的一处
第三节 陵墓建筑
9.清代陵寝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这里埋葬着清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以及孝庄文皇后、慈安、慈禧等多位帝后。
二、名人墓葬
南京 中山陵
杭州 岳飞墓
曲阜 孔子墓
勉县 诸葛亮墓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三、崖墓及悬棺葬
崖墓:分布在四川乐山、彭山、宜宾一带,盛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悬棺葬: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台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和山西宁武,它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葬俗之一。
崖墓
悬棺葬
第三节 陵墓建筑(共49张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居住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内 容 摘 要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商周时期:
人造园林成为“苑”、“囿”,就是将自然山川围隔起来的。 商纣王的鹿台、周文王的灵囿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大型宫苑。
秦始皇修上林苑、甘泉苑
汉武帝建宜春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两晋南北朝时期:
限于国力,皇家园林规模较前逊色 。同时由于思想文化发生变革,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开始由单纯的模仿自然,逐渐走上提炼、概 括自然山水的新阶段。
隋唐时期:
由于国家统一,皇帝崇尚大规模园林的愿望得以实现。
两宋时期:
此时园林较前代更为精细、多样。私园及公共园林有了发展。
第四节 园林建筑
明清两代:此时最为突出的是文人私家园林数量 多且分布广。多分布在北京、南京、苏州、和太湖周边、长江三角洲的城市。
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拙政园。
中国四大名园:留园、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明代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李渔《一 家言》。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诗画的情趣
(三)以小托大,力求含蓄的造园手法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一)按照占有者身份划分:
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原种建筑形式多样,功能齐全,体型高大,色彩以红、绿为主,富丽堂皇。避暑山庄、颐和园、北海公园等。
2、私家园林: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合成情致各异的景观,利用咫尺地盘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苏州四大名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广东清晖园等。
第四节 园林建筑
3、宗教园林(寺观园林):一类以自然风景为主,优美的自然景致为主体,宗教建筑分散布局在山中。另一类以建筑为主,多有官邸转变而来,风格近似于私家园林,但是比较规整。现存北京社稷坛、天坛、地坛、潭柘寺、杭州灵隐寺等。
4、公共园林:主要是在自然风景区,经长期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公园性质的园林。现存杭州西湖、济南趵突泉、昆明大观楼等。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划分:
1、北方园林:经区范围大,但河溪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较少。建筑富丽堂皇,风格粗狂豪放。代表多集中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
2、江南园林:是指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其南,历史上积极文化发达地区的私家园林。园林范围小,经之交细腻精美。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使人略感局促
3、岭南园林:是指闽粤地区的私家园林。事发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同时又受到近代西方园林构园方法影响,集三方造园手法之长,结合本地点,风格独特。代表为岭南四大园林。
第四节 园林建筑
四、中国古典园林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山
山是园林中的第一组成要素。其功能有:可行游,可观赏、可种植、可建宅。石以太湖石最佳,其次是昆山石、宜兴石、岘山石。 石的外观以“透、皱、漏、瘦”为上。
第四节 园林建筑
(2)隔
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二)园林构成的要素-水
是园林中最有生气的组成要素。古典园林对水景有三种处理方法:
(1)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前部都要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其下流出,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印象。
第四节 园林建筑
(3)破
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配以青竹细藤,虽是一洼水池,但却给人以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三)植物
一要姿美、
二要色美、
三要味香
(四)动物
中国最早的苑囿中就把动物作为观赏、娱乐对象。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中养鹿放鹤;宋徽宗所建艮岳集天下珍禽异兽数以万计。
第四节 园林建筑
1、厅堂
2、书房馆斋
3、亭
4、台
5、楼阁
6、榭
7、舫
8、廊
9、桥
10、园墙
第四节 园林建筑
园林构成的要素-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1、厅堂
是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也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厅堂的位置确定后,全园的景色布局才依次衍生变化,造成各种各样的园林景致。厅堂一般坐北朝南。建筑的体量较大,空间环境相对开阔。在景区中,多建于水面开阔处。临水一面多构筑临水平台。如北京园林多临水筑台,台后建堂,这成为明清建园的传统手法。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狮子林的荷花厅等。

2、书房馆斋
馆可供宴客之用,其体量有大有小,与厅堂稍有区别大型的馆实际上是主厅堂。
斋供读书用,环境相当隐蔽清幽,尽可能避开园林中的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较简朴,常附以小院,种植芭蕉、梧桐等植物以创造一种清幽淡泊的情趣。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3、亭
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憩观景。亭在造园艺术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园林建筑在空间上的突破,或立山巅、或枕清流,或临涧壑、或藏幽林,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
4、轩
是小巧玲珑、开敞精致的建筑物。室内简洁雅致,室外或可临水观鱼或可品评花木,或可极目远眺。如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是一座临水敞轩,形式与水榭相近,但不像水榭那样深入水中。
第四节 园林建筑
5、楼阁
是园林中的二类建筑,属较高层的建筑。楼和阁体量处理要适宜,避免造成空间尺度的不和谐而损坏全园的景观。
阁,四周开窗,每层设围廊,有挑出平座,以便眺望观景。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6、榭
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水榭则要三面临水,有深远的的视野。如避暑山庄的水心榭。
第四节 园林建筑
7、廊
廊在园中不仅有交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观赏的作用。是中国园林中最富有可塑性与灵活性建筑。它既可在交通上连通自如,将园林串通一气,有可让游人移步换景,仔细品味周围景色。
第四节 园林建筑
9、桥
园林中的桥,一般采用拱桥、平桥、廊桥、曲桥等类型,有石制的、有竹制的、有木制的,十分富有民族特色。
(六)匾额、楹联与刻石
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横者称匾,竖者称额。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一)对景 (五)抑景
(二)借景 (六)漏景
(三)添景 (七)夹景
(四)框景 (八)移景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五、中国古典园林构景的基本手法
从甲观赏点可以观赏到乙处,从乙处又可以观赏到甲处的构景方法。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一)对景
将园外甚至是远方的景观组合到院内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次丰富,造成在有限的空间能看到无限美景的效果。
借景有远借、邻借、抑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二)借景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三)添景
为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可作添景处理。如甲风景点在远方,中间没有其他景点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种植一些乔木、花卉等过渡,可使景色生动起来。
(四)框景
用有限的空间框架去采收无限空间的局部画面的构景手法。在古代园林中,多用建筑物的门框、窗框或山洞的洞口等形成框景。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五)抑景
在园林造景中讲究含蓄,不会让人一走进院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采用屏障、假山等“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方法,是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第四节 园林建筑
(六)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
的一侧常常设以漏窗
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
各种几何图形、植物、
动物等,透过漏窗的
窗隙,可见园外或院
外的美景,这就叫漏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七)夹景
一个风景点在远方,或是自然的山,或是人文的建筑,它们本身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是如果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因此在两侧用醒目的建筑物或是花卉树木遮蔽起来把游人的视线引向那里。这种构景方法就为夹景
第四节 园林建筑
(八)移景
即仿建建筑,以皇家园林最为突出。由于园林总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局限,因此只能用写意的手法,是其在似于不似之间。如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多有许多景色是移植而来。
六、著名古典园林简介
(一)皇家园林
1、 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有大型皇家园林中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一个,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
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始改名为颐和同。颐和园占地共290公顷。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2、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西城区,故宫的西北,始建于辽代,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而规模宏大的皇家花园,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其主要景点有:琼华岛、白塔、五龙亭、太液池、濠濮洞、静心斋、九龙壁,其中尤以白塔、九龙壁著称。
第四节 园林建筑
3.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北部。原为清代皇帝避暑和从事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完成,总面积569万平方米,周围石砌宫墙长达10公里,古建筑100余处。楼台亭阁,巍峨秀丽:湖光山色,错落有致,有南秀北雄之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在山庄南部,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现已无存)四组建筑。宫殿全为青砖素瓦,与北京故宫庄严豪华迥然不同。苑景区包括湖区、平原区、山区三部分。
第四节 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甲天下,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这是苏州市旅游的最大特色。苏州在东晋时已有酞园。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园林在明代共217处,清代有30多处。现存苏州名园大都是明清时始建。苏州园林是中国虱景园林集艺术、自然、构思之美而营造出和美宁静意境的杰,1998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增扩艺园、狮子林、退思园等五座园林。苏州四大历史名园是沧浪亭(宋代)、狮子林(元朝)、拙政园(明朝)、留园(清朝)。
(二)苏州园林
第四节 园林建筑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系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油中(拙政园)、西(补圃)、东(归田同居)三部分组成。拙政园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吸收传统的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景园林特色。鞫中水池面积较大,有聚有分,山光水影,颇有朴素自然的景色翱淡泊恬静的情趣,为江南古园之杰作,居苏州四大名园之首。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留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阊门外,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是明嘉靖时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成寒碧庄,也称刘涸。太平天国后,阊门外独留此同未毁,谐刘园之音,改名为留鞫。园内布局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景色为主,是源先寒碧庄的基础;东部以建筑院落为主,在寒碧庄基础上向东扩建了林泉耆硕之馆及其庭院;阿部系光绪时扩建的土山枫淋;北部是桃园等田园风光。四景区问以曲廊相连,廊长700涂米,依势曲折,通幽度壑,使园景深奥,堪称我国造园艺术佳柞。东同内的“冠云峰”,高约9米,为宋代花石纲遗物。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网师园它位于苏州药门附近的带城桥南阔家头巷(另一资料:位于苏州城东南十全街,与苏州、南州等饭店相距仅几十米),园址原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旧址,亦称“渔隐”。清时由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叶(约公元1770年)购其地筑园。因园毗邻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称为“网师园”。
第四节 园林建筑
殿春簃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 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
第四节 园林建筑
耦园位于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原为清初陆锦涉园。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于此始构涉园,一名小郁林。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同治十三年左右,归按察使湖州沈秉成,聘画家顾沄主持,重修扩建如今。因一宅而有两园,遂称耦园,并寓夫妇偕隐双栖之意。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三)其他著名园林
1.个园
位于江苏扬州市东关街。现存园林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扩建而成。因园主“性爱竹”,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之句而命名。
第四节 园林建筑
2.豫园
位于上海老街城隍庙的北面。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于嘉靖三十八年建,取“豫(愉)悦老亲”之意为名。
3.寄畅园
位于无锡市西郊惠山东麓锡惠公园内。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秦金始建,秦氏后人秦燿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命名。
第四节 园林建筑(共39张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居住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内 容 摘 要
古代城市从帝京到郡、州、府、县以及一些镇乡等都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墙上有城门、城楼、角楼、墙台、敌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我国有3000多座城池遗址,留下大量城防建筑。现今全国遗存的大小城墙,多为明代所筑砖砌城墙。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南京城和陕西西安城。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一)南京城墙
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南京城墙,至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建成,历时21年。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二)西安城墙
建成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是明朝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
(三) 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公元827~前782),现保存完整的城池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成。建城以来,城市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古城墙保持完整。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四)丽江古城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
年12月4日又荣登了世界历史文化遗
产名录,从而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
城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空
白。 丽江大研古城建于唐以前,至明
初已具相当规模。《徐霞客旅游
记》中记载明代大研古城:“民房
群落,瓦屋栉比”、“宫室之丽,
拟于王者”,可见当时的丽江古城
已具相当 规模.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一)长城概述:
长城是中国最宏伟的一项古代建筑工程,世界最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文化明录》。
中国的长城修筑始于公元前七世纪东周列国时期。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和齐国,之后,列国相继修筑。中国长城的修筑伴随明朝的灭亡,于17世纪中叶结束。期间,有三次长城修筑高峰,即: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历时九年,将原秦长城、赵国北部长城、燕国北部长城连接、加固,形成一条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一万余里的长城。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汉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旧筑新,向西经河西走廊延伸到新疆的菖蒲海(今罗布泊),向东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平壤南部,绵延两万余里,规模最大。汉长城的修筑,不仅抵御了北方匈奴的入侵,还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朱元璋登基后即派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一带的长城。直到明末,长城还没有修完,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虎山南麓,明长城是历代修筑的长城中技术水平最高、工程最坚固、防御体系最完整的万里长城。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1、墙
2、台(敌楼)
3、关与城
4、烽火台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三)明长城的基本构件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八达岭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山海关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嘉峪关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金山岭长城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以中轴布局,四面盖有房屋,中为庭院,院内为砖墁十字形甬路,宅门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宅院外围不开窗,所有窗户朝向院内。
有小四合院、中四合院、大四合院之分。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一、最有特色的传统民居类型
1、小四合院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2、中四合院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3、大四合院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二)窑洞
黄土高原分布于甘肃中部、东部及宁夏东南部、陕西北部、山西全省、河南西部。有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1、靠崖式(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2、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3、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三)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三)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四)干栏式民居
西南少数民族居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的傣族、景颇族、佧佤族、哈尼族和水族等民族,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五)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哈萨克族游牧人员居住的毡木结构的毡帐。有活动的和固定的两种。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0-150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六)云南一颗印住宅
云南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七)藏族碉房
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80-100公分,墙上开孔少,门窗洞也很小,外形坚实、稳重、粗犷,其形似碉楼,一般称为“碉房”。
(八)徽州民居
徽州指位于今安徽、江西、浙江交界的地方。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二、我国现存著名古民居
(一)乔家大院
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增修和扩建,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二)承启楼
位于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江姓家族之城。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年间竣工,历经三代,半个多世纪。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三)开平碉楼 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雕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五节 中国的民居
(四)西递、宏村民居 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胡氏族人始建于北宋。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兴建故里。(共18张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居住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内 容 摘 要
一、桥梁
(一)梁桥
又称平桥。是一种以桥墩为承托而架梁铺桥面建成的桥。按桥面结构分为石梁桥、木梁桥或实木混合等。石梁桥跨度较小,桥墩较密集。木梁桥跨度大,但容易腐朽.
第七节 工程构筑
1.泉州安平桥
建在福建晋江安海镇的海湾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第七节 工程构筑
2.泉州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第七节 工程构筑
3.程阳永济桥又称程阳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林溪乡。建于1916年。河中有五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墩上建有侗族风格的楼亭五座。第七节工程构筑第七节 工程构筑
(二)拱桥
是一种中部隆起,桥洞呈弧形的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三种。 最早的石拱桥记载于《水经注》
1.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建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单孔弧形敞肩石拱桥。第七节工程构筑2.卢沟桥
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
第七节 工程构筑
3.苏州宝带桥建在苏州吴县境内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唐代元和11年(公元816年),苏州刺史王仲舒筹建。第七节工程构筑第七节 工程构筑
(三)浮桥
又称舟桥、浮航、浮桁,用于军事目的的又称战桥,它是用多只木船(或木筏、竹筏)连锁于两岸水面,在桥上铺桥板而建成的桥。隋朝大业元年建于洛水上的天津桥是第一座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代表浮桥有浙江临海县的灵江浮桥和江西赣州的东门浮桥。
1.广东湘子桥又称广济桥,建在广东潮安县潮州镇东的韩江上。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初为浮桥,后屡有兴毁,修建不断。第七节工程构筑第七节 工程构筑
(四)索桥
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是一种以绳索为骨架,横跨峡谷的桥。有独索桥和多索桥两种。
最早的索桥见于秦代李冰在益州城西南建的竹索桥——夷里桥。
1.泸定桥
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二、水利工程
(一)灌溉及生活用水工程
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北岷江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第七节 工程构筑
(二)运河工程
中国地理上的大型水系基本呈东西走向,缺乏南北之间的水系沟通。开挖运河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社会经济繁荣。著名的例子有秦代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代开始修建的京杭大运河等。
第七节 工程构筑
京杭大运河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疏通、开凿、连接而成。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规模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开凿,到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第七节工程构筑(三)堤塘工程
中国古代人们为了防御河流、湖泊、潮汐泛滥,不使城市、农田受淹而筑成许多堤塘、大坝工程。
钱江海塘
位于浙江杭州湾两岸。是海岸防护工程。现存的海塘大都为清代重修。现在海宁一带的海塘都尚完好,大部分还有防范潮汐的作用,从 盐官镇海塔上远望,兀立平沙的海塘,坦坦荡荡,不见其端。
第七节 工程构筑(共32张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居住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内 容 摘 要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一、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清代内廷四阁:北京故宫 文渊阁
圆明园 文源阁
沈阳故宫 文溯阁
承德避暑山庄 文津阁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一)黄鹤楼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崔 颢《黄鹤楼》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岳阳楼
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位于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上,面对洞庭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三)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市赣江之滨。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今天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四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王勃的《滕王阁序》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四)蓬莱阁
在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1982年与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积有32800平方米。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六)天一阁
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二、中国著名古代佛塔
公元1世纪左右,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原意为坟冢,曾被译作窣堵坡、私偷婆、浮屠等。
塔从平面来看有方形塔、圆形塔和多边塔;
以材料分有木塔、砖塔、铁塔、石塔、琉璃塔;
从造型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教式塔、金刚宝座式塔。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楼阁式塔
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著名的:佛宫寺释迦塔、大雁塔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一)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二)大雁塔
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二)密檐式塔
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
著名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北京天宁寺塔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1.嵩岳寺塔
位于郑州登封市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三)覆钵式塔:
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呈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这种塔由于被西藏的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象一个瓶子,还被人们俗称为“宝瓶式塔”。
著名的:北京北海公园白塔、北京妙应寺白塔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北京北海公园白塔
1.北海白塔
位于北京北海琼华岛之巅。始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白塔高36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下承折角式须弥座,座上为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藏文咒语。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2.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北侧。始建于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当时尼泊尔匠师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1978年对白塔进行维修加固过程中,发现了清乾隆帝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等珍贵文物。第八节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四)金刚宝座式塔:
这种名称是针对它的自身组合情况而言的,而具体形制则是多样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则是覆钵式的。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流行于明朝以后。
著名的: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式塔、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式塔、西黄寺的清静化域塔、玉泉山的锥子塔、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五塔寺塔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式塔
1.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又称正觉寺塔或五塔寺塔。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东侧。始建于明代成化九年(公元1493年)。金金刚宝座及塔身上遍饰雕刻,整座金刚宝座塔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艺术品。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四)北海白塔
位于琼岛之巅,它始建于1651年,后因地震破坏而重建。塔高35.9米,下承折角式须弥座,座上为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藏文咒语。塔顶置双层铜制伞盖,其边缘悬14只铜钟,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整个永安寺从山门至白塔,层层递高,上下串连,构成琼岛景区的中轴线,给人以层出不穷,壮丽宏阔之感。
(五)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整座塔分为塔座和五塔两部分。塔下部为长方形砖砌拱券结构塔座,即金刚宝座。最下一层为须弥座,逐层由下而上往内收进0.5米。每层四壁挑短檐,共挑出五层,短檐下四周均雕有密集排列的佛龛,每个佛龛内刻有坐佛一尊。塔座的南北正中辟券门,正门上有“敕建金刚宝座塔”的匾额。塔座内部为回廊式塔室,四十四级石阶,盘旋而上通往顶部平台。中塔的正南有一座下方上圆两层檐的琉璃罩亭,里面就是阶梯的出口,罩亭顶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标志“蟠龙藻井”。
小雁塔
大理千寻塔
妙应寺白塔
清净化域塔
过街塔
蓟县白塔(组合塔)
定州开元寺塔(楼阁式)
安阳修定寺塔(亭阁式)
三、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开发水利资源和避免水害,为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在防洪、航运、农田灌溉、城市给排水、海岸防护等方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有些著名的工程一直沿用至今。
一、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北岷江中。战国秦昭王时期立;李冰父子率众兴建。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二、灵渠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秦代史禄兴修建。
三、京杭运河
京杭大运河
北起北京,南止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全长17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运河。历史上对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县部分河段恢复通航,南段江南运河开发了河上游览观光项目。
四、新疆坎儿井
五、钱江石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