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 表格式教案(2课时)2023-2024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 表格式教案(2课时)2023-2024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1课时 法律为我们护航
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认识到国家给予青少年特殊保护,增强对国家、对法律的认同。 法治观念:认识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学会正确运用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 责任意识:理解和掌握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 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学习 线索   本课时设两目。第一目是“我们需要特殊保护”,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知道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第二目是“感受法的关爱”,知道我国通过各种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懂得国家通过六大保护对未成年人进行全方位保护,学会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重点 难点 重点:六大保护。 难点: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师生共读教材P95图片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来自各方面的保护,体会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和保护。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侵害的原因有哪些 2.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3.我国如何构筑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 4.未成年人如何面对宪法和法律给予的特殊保护
三、探究平台 探究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1.思考:法律为我们护航。想一想:这里的“我们”指的是谁 点拨:未成年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凡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展示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图片及材料。 思考:结合上述图片和材料,说明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点拨: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
导 与 学 过 程 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3.展示相关材料。 思考:说明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点拨: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4.知识拓展: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1)国家:制定和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2)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家庭: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尽到家长的监护职责。 (4)学校:定期开展有关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讲座,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做好消防、地震等各种安全演练。 (5)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探究二:感受法的关爱 1.展示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及相关规定。 思考:我国法律怎样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点拨:(1)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其他法律: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 2.辨析: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是不是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点拨:没有违背。 理由: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在实际上与成年人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有利于防止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也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没有违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3.展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思考:在我国,有谁在保护着未成年人呢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点拨: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4.展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图片。 思考:上述情形体现了“谁”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他们是怎样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 点拨:(1)内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2)做法: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5.知识链接:六大保护的对比。 6.展示法的关爱的具体事例。 思考:未成年人如何正确面对宪法和法律给予的特殊保护 点拨:(1)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2)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教师随笔
要点 梳理
教学 反思
第2课时 我们与法律同行
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通过法治方式依法办事 健全人格: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积极向上、友爱互助 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习 线索   本课时设两目。第一目是“树立法治意识”,理解法治的含义,知道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第二目是“学会依法办事”,懂得法律的重要作用,知道如何做到依法办事。
重点 难点 重点:学会如何依法办事。 难点: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 某肉类经营户王某为了感谢亲戚,将自家的肉送给亲戚吃,送完后还余下一部分,就到市场上售卖。2023年3月31日,市场监督管理人员告知王某已构成涉嫌经营未经检验检疫的肉类,对其违法经营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卖自己家的肉,也要依照法定程序。否则,就构成违法犯罪。这警示我们要知法守法,学会依法办事,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什么是法治意识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3.树立法治意识要求青少年怎样做 4.为什么要依法办事 5.怎样才能做到依法办事
三、探究平台 探究一:树立法治意识 1.展示“随大流”过马路的图片。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思考: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点拨:有些人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不顾及交通安全。这是缺少法治意识的表现。
导 与 学 过 程 2.展示法律名言。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卢梭 思考:(1)上述名言说明什么道理 (2)结合这些名言谈谈你对法治意识的理解。 提示:(1)上述名言表明,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3.展示依法理性维权的案例。 案例一:西安一机场一位女乘客在航班延误后,与工作人员沟通协商,表达诉求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其理性维权的方式受到网民的关注与热议。 案例二:2004年,河南民权县周岗村的2名儿童因“毒鼠强”中毒致一死一伤,同村村民吴春红被认定为凶手,曾被判3次死缓1次无期。2020年4月1日,吴春红改判无罪。2021年6月3日,吴春红收到了国家赔偿款总计314.9万余元。 思考:结合上述事例,说说推动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有什么意义。 点拨: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4.展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的材料。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共调查了2834名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410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751名专门学校学生。“不懂法律”的占65%,“不知道是犯罪,也不知道会受到处罚”的58.1%,“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占64.7%。 思考:这段材料表明树立法治意识对青少年有什么重要意义 点拨:这些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表明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5.展示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教育法第四十三条 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思考:感悟教育法的规定,在法治中国建设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点拨: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6.知识归纳: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1)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2)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探究二:学会依法办事 1.展示高铁霸座受处罚的有关规定。 高铁霸座行为,构成“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处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并给予180天内禁止购买火车票的处罚。 思考:(1)上述材料说明人们尊崇和遵守法律有什么意义 (2)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点拨:(1)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2)这要求人们学会依法办事,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反了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法律,会有什么后果。 2.展示遵法和违法的有关图片。 思考:上述图片启示我们应如何做到依法办事 提示: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3.展示小明与爸妈旅游期间住宾馆隐私权受到侵犯后的系列做法。 思考:小明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后的系列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4.展示“小明和爸爸在小区遛狗,小狗咬伤他人”的材料。 思考:“我们只能减轻责任,不能免除责任。”的说法启示我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点拨: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5.播放视频《法治走进学校》。 思考:法治走进学校启示我们怎样做到依法办事 点拨: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知识归纳:学会依法办事,应该怎么做 (1)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2)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师随笔
要点 梳理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