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标要求】
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一思维抽象一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问题导学】
1.感性具体的含义和局限性
2.思维抽象: ①含义 ②目的和内容 ③具体过程 ④局限性
3.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
4.如何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
5.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的关系?
【互动探究】
探究一:
①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从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结构等。
②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
③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落体定律。
④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在流体力学中不可压编又没有黏滞性的“理想液体”,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思考:以上事例分别体现了思维抽象的什么特征?
探究二:楚国从前有个擅于游泳的越国人,生了个儿子刚满月。他的母亲就要把儿子丢到水里去。有人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母亲回答:“他的父亲是个游泳的高手,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
思考:这位母亲的推理是否是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探究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贯穿古今,滋养生灵万物,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同时,黄河也曾是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洪水灾害频发闻名于世的忧患之河。
黄河复杂难治,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黄河治理体制也由初期的分区治理走向联合治理,逐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处理洪水,“拦、调、排、放、挖”处理泥沙的综合治理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黄河保护治理实现更高层次、更优目标的统筹,对黄河保护治理进行宏伟战略布局。在防汛抗旱方面,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协同、社会动员、军地联防、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形成并强化了统一规划、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工作模式,建立了联合治污工作机制。水土保持方面,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形成了流域机构与地方协调联动的监督管理体系。体制机制的力量与黄河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河流保护治理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黄河的面貌。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分析黄河治理战略思想是如何体现认识发展的历程的。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
2.简略化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3.感性具体,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 )
4.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运动构成了完整的认识过程。( )
5.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上的整体认识。( )
6.分离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7.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
8.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是完全的。( )
【当堂达标】
9.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马克思的这一认识( )
A.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B.是对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辩证否定
C.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实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
10.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很多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某人依据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设计了下图。在形成下图的思维过程中( )
①抓住了理想化这一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
②经过思维抽象各环节,最终再现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③运用思维抽象从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中抽取了共性
④形成了“伟大精神”这一简单的思维具体的基本概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牡丹被人们誉为花仙,描写牡丹的诗词非常多,有些是赞美它国色天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有些是歌颂它绿静红深的美好,“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还有的是借牡丹花来赞美美好的东西……人们可从诗词中领略音韵、意境之美,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些描写牡丹的诗词( )
①以抽象思维替代形象思维创新诗词的意境
②运用感性具体在思维中再现活生生的牡丹
③借助形象化想象创造对牡丹新的认知形象
④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情感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总体方略、原则要求、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解决当前文化建设的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材料体现了
①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
④认识由思维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这首歌在打动很多听众的同时,也给许多以此为信条的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思维方法上讲,这是因为( )
①感性具体的认识对人们没有任何作用
②感性具体的认识是表面的、非本质的认识
③感性具体的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它有待于上升到理性具体的认识
④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引导人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人们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屑,有电流的导线会使磁铁发生偏转现象。法拉第从这些现象中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的研究则使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化。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制造出发电机、无线电发射机等。上述材料说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正确的方法有( )
①以感性具体为起点 
②通过思维抽象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④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②上升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③上升的起点不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 
④上升的起点是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的桥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某班学生在学习“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课时,以“中国就业形势”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汇总内容如下:
搜集有关就业的材料 我国是人口和劳动力大国,2021年末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8亿人,“十四五”期间仍将保持在8.5亿人以上,超过欧洲人口的总和。 “十四五”期间,16-24岁青年人口将达到1.4亿左右,其中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千万,专业、区域、意愿等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缓解,青年失业水平仍将高位运行。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探讨原因和做法 受疫情因素影响,叠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市场预期不稳,企业缩招减员增多,城镇新增就业下滑,失业水平上升。 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协调机制,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
明确国家政策和战略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坚持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强政策、优服务、保权益,激发全社会就业创业活力,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合理公平、畅通有序,全力以赴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就业力量。
下列能正确反映同学们研究的思维过程的是( )
①通过感性具体形成对“就业”本质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②通过感性具体抽取“就业”某一方面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③获得对促进就业措施零散的认识,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④明确国家就业的政策和战略导向,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探究一:①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②思维目标上的提纯性③思维表达上的简略化④理想化
探究二:不是。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这位母亲并非抽取了丈夫和孩子的共性,而只是运用了类比的推理方法。
探究三: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黄河复杂难治,症结在于水少沙多,这是对事物直观具体的认识,属于感性具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黄河治理体制也由初期的分区治理走向联合治理,逐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处理洪水,“拦、调、排、放、挖”处理泥沙的综合治理方略,则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黄河保护治理实现更高层次、更优目标的统筹,对黄河保护治理进行宏伟战略布局,则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易混辨析】
1.正确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依据教材内容可知,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故本观点正确。
2.错误
【详解】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故题干说法错误。
3.错误
【详解】思维抽象,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故判断错误。
4.正确
【详解】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运动构成了完整的认识过程,故说法正确。
5.正确
【详解】感性具体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上的整体认识。故本题观点正确。
6.错误
【详解】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故题目观点错误。
7.正确
【详解】思维具体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历程的终点,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故该观点是正确的。
【当堂达标】
8.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故本题说法错误。
9.D
【详解】D: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 —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马克思的这一认识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斗争的具体形式入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本质,实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D正确。
A:马克思的这一认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本质,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抽象思维,而不是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形象思维,A错误,
B:马克思的这一认识是对资本主义斗争本质的揭露,不是对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辩证否定,B排除。
C:马克思的这一认识属于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联想和想象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是形象思维。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10.C
【详解】①:概念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①错误。
②:形成图示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抽象过程,经过思维抽象的不同环节,最终形成图示,再现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②正确。
③: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不同的伟大精神。在形成图示的思维过程中,根据时代的不同对伟大精神进行了分离、提纯、简略化等,进行了思维抽象,从不同时期伟大精神中抽取了共性,③正确。
④:图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构建起了“精神谱系”,但在形成图示的思维中,“伟大精神”不是思维具体,不是思维活动的结果,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1.D
【详解】①: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材料强调形象思维而没有涉及抽象思维,且抽象思维不能替代形象思维,①错误。
②:该诗词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借助形象化的想象创造对“牡丹”新的认知形象,不是运用感性形象再现活生生的牡丹,②错误。
③④: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咏菊诗词属于形象思维,借助形象化想象创造对牡丹新的认知形象,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情感性,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2.C
【详解】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①说法有误。
②③:“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表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也说明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②③符合题意。
④: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C。
13.D
【详解】
①: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的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但它并非对人们没有任何作用,①说法错误。
②③④:“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给许多以此为信条的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思维方法上讲,是因为感性具体认识具有局限性,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C
【详解】①:“人们知道磁铁吸引铁屑、有电流的导线会使磁铁发生偏转现象”,这说明科学的认识要求把感性的具体事实作为科学抽象的依据和前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要以感性具体为起点,①正确。
②:通过思维具体才能把握认识对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②错误。
③:法拉第从这些现象中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等,人们在电磁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制造出发电机、无线电发射机等,这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识上升过程,表明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③正确。
④: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有很多种,“唯一方法”的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5.A
【详解】①②: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上升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①②正确。
③: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③错误。
④: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6.D
【详解】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而不是通过感性具体,①错误。
②:思维抽象可以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感性具体无法抽取“就业”某一方面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②排除。
③:学生通过思维抽象能够形成对促进就业措施零散的、片面的认识,是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③正确。
④:学生明确国家就业的政策和战略导向,形成了关于就业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正确。
故本题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