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以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为例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凡人小事”,选取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以写人记事为主,但文体有所不同。其中有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有小说《台阶》,还有古代笔记小说《卖油翁》。通过阅读这四篇写人叙事的作品,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体会不同文体在阅读欣赏中的差异性,获得阅读欣赏叙事作品的经验和方法,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充分领略叙事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蕴美。根据不同文体,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文本体式的把握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也是达到较高理解水平的先决条件之一。对“文本体式”的特征描述可以采取种种维度,采用多角度叠加合成的描述法。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可以从以下角度分别描述其文体特征:这是一篇散文—重心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品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当时的“我”,一个是写文章时的“我”,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两个“我”的关系;这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体现了鲁迅独特的思想和行文风格;这是选自《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听王荣生教授听评课》中写道:“文学作品可分两类”,一类是经典名篇,比如鲁迅的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要当鲁迅的作品来教,让学生透彻地领会、感受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经典作品的思想及艺术,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现在的文学阅读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把学生本来不喜欢的东西,通过教学变成他喜欢的东西;把学生本来不能理解、感受的东西,通过教学变成他能够理解、感受的东西。读《阿长与<山海经>》,有三个难点,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所在,也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这篇回忆性散文主要描述了“我”与“阿长”的关系,“我”对“她”情感的变化:从厌她、烦她、恨她,到最后敬她的全过程。而转折的关键,又在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因此,全文自然就分为两大块。加上最后一个自然段和那句“神来之笔”,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而每个部分都有一个难点。(一)语感: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引导学生从一系列的含有贬义的词语背后,感受到期间的善意和爱意,也就是“语感”的培育、训练。有一个“童年感受”和“成人视角”之间的差异问题。除了必要的引导、提示之外,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二)辨析为什么“大词小用”?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是全文的核心。对“我”来说,《山海经》不是一本书,而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生活,寻求一个新的天地的希望所在。没有人关心“我”的内心的渴求,没有人满足“我”生命成长的需要与欲望,私塾先生不会回答“我”的问题,父亲不允许“我”读闲书,远方的叔祖对于“我”的渴求是疏懒。只有我不曾抱希望的“阿长”却给“我”带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阿长是一个普通的农妇,甚至有点粗俗,不懂所谓的教育理论,只是处于心底里对“我”的爱,所以想方设法满足我的愿望、欲求。就只是这一件事,却让“我”“全体都震悚起来”,使我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读到这里,给我们一种久违的温情,也让读者反思,最好的教育是爱,直抵教育本质,它无关高深的教育理论。童年鲁迅是幸运的,遇到了有着“伟大神力”的“阿长”,足以治愈一生的不幸。就像阿德勒所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三)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文章情感的酝酿到这里,顺势而发,一发而不可收。是鲁迅为长妈妈祈祷,是深含着他的爱的—对母亲或母亲般的保姆、生命养育者的爱,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爱。鲁迅创造了一个“人间保姆”回到“仁厚黑暗的地母”的“怀里”这样的意象,既具有浓郁的诗意,又赋予生命哲学的意味:生命的死亡就是回归到生命的起源—“大地母亲”那里去。还有一类文学作品,比如《台阶》,是如何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就是教学生怎么去探究小说的主题,我们叫阅读方式。小说的阅读方式,我们把它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态度,以怎样的阅读姿态来阅读小说。二是体式的讲究,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读法。三是程序性的知识,比如细节怎么读,如何辨认象征等。这篇课文首先是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理解“父亲”形象;其次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此外,小说的结局也是意味深长,“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但这并不是父亲颓唐的全部答案,小说出人意料又令人伤感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以及人生使命的各种思考。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追求物质理想是人类生存动力的一部分,物质生活的改善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然而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等同于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怎样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去?在生命的交接中,我们最应当继承什么,又应当为后代创造什么?这些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在时代演进和生命交替中,人类一直在求索。阅读教学,应该改变千篇一律教理解感受的结论,而是去教理解感受的方式,更多的是从怎样阅读这一角度来教学生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态度,而不是拘泥于对作品的特定阐释。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