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生佳作】初四学生作品《就这样被打动》(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学生佳作】初四学生作品《就这样被打动》(素材)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学生佳作】初四学生作品《就这样被打动》
原题再现
题目:就这样被打动
要求:
①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
题目“就这样被打动”,中心词是“打动”,“这样”起到了限制作用,“就”在“这样”前面起强调作用,考生看到题目的一瞬间,可能觉得这篇作文很简单,其实不然,这里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打动”一词。
在《新华字典》里“打动”的基本释义如下:
1.使感动,使感受仁慈、怜悯或同情的感情。如:她的悲痛深深地打动了他们。
2.使产生友好同情的感情(如怜悯、感谢、悔恨、体贴等)。如:我为他的朋友们的忠诚所打动。
在写作时,考生要注意区分好“感动”和“打动”,如果把“打动”与“感动”等同,就理解得窄了。比如销售人员的话打动了我,这就与“感动”没有任何关系了。但估计很多考生就是要把“被感动”作为主要的情感倾诉角度了。
其次是“这样”,考生要交代清楚被打动的原因——“这样”。你为什么被打动?被什么打动了?文章的中心落脚于“打动”,但文章的主体应该放在“这样”上面。“这样”要具体,要浓墨重彩,充分展开,不可以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写具体写充分之后再有“打动”便可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文章自然水到渠成,精彩无比。
这个题目,依旧沿袭初中作文写作“我手写我心”的宗旨,依旧强调“我”的体验与感受。这个题目,可取材的范围很广。大气磅礴的家国情怀,细致人微的日常发现,深得体会的阅读收获……可以说“万物皆可写”。审题上“不设限”,写好这个题目,拼就拼在选材和语言上了,选材新颖,语言有特点的文章会胜出。
学生佳作
就这样被打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斜挂在巷口,缤纷的晚霞总会给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之感。而每当我走过小巷,总会被巷口那位卖糖人的老人所打动。
老人总在巷子口的右侧摆摊,半米高的小木台上摆放着一张不大的铁锅,铁锅里总是煮着热气腾腾的糖汁。铁锅的一侧插着一根圆木棒,上面插着各式各样的糖人,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乌托邦。而每当我路过巷子口时,总会看见那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舞着一把长勺,娴熟的从铁锅里舀出一勺糖汁,飞快的在糖纸上飞舞。不一会,老爷爷的手下就会出现各种活灵活现的糖人。但不知为何,明明摊子上糖人众多,他们却总给我几分落寞的感觉。
我站在摊位前静静地看爷爷作画,他的那双粗糙布满皱纹的手却并不粗苯,往往几笔间,那散发香气的糖汁便已经变成了跃然纸上的糖人。爷爷并没有如同其他摊贩一般卖力吆喝吸引来客,他只是默默做着一个又一个的糖人。
我看着爷爷那娴熟的动作,渐渐有些痴了。这时,爷爷笑呵呵开口道:“小伙子,你感觉我这糖人怎么样啊。”听到这话,我愣了愣,随即道:“爷爷这糖人自然是极好的,就像活的似的!”顿了顿,我又继续问道:“爷爷的手艺这么娴熟,生意一定很好吧!”爷爷笑着摇摇头,“我在这坚持了十来年了,生意一直不好,有时候甚至一天都卖不出去一个糖人”听到这话,我有几分不解,便开口问道“那爷爷您为什么还在坚持呢,每天都做相同的事,还没有收益,这难道不无聊吗?”爷爷抬起头看了看我,轻轻笑了笑,道“我做这糖人,并不是为了赚钱,一方面是因为热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糖人看似简单,可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里面藏着的,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啊!就是可惜了…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说到这,爷爷脸上浮现出几分落寞,可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爷爷继续开口道“不过我会一直守在这里,继续坚持着,迟早有一天,会有人来传承这门手艺的!”
听着爷爷的话,我的内心被狠狠地打动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只为热爱;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只为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只要这种人在,中华的传统文化就一直在!
透过糖纸上那只刚完成的雄鸡,我好像看见了一只真正的雄鸡在昂首呼唤新的太阳!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坚定的传统文化手艺人的形象,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所在。整篇文章细处落脚,立意深刻,细节生动,详略得当。
就这样被打动
奶奶有一对长针和一双灵巧的大手,无数毛线被织成好看的玩具点缀我的童年,她总是无所不能的。
那个夜晚,亮闪闪的星星点缀在幕布般的夜空中,大地在黑夜的保护下沉睡。看处。我看着手中翻不完的书叹了口气,又被奶奶屋里的光亮吸引。
轻轻推开一道缝隙,奶奶正伏在床头的矮身旁散落着缠上线的长针,桌上盯着发亮的手机。她仔细地点动屏幕,腰不知不觉弯了下来,发亮的屏幕照亮了布满皱纹的脸,肩上披的 马夹滑到椅子边缘,显得身影在昏暗中渺小。
“不对啊……”奶奶推了推滑到鼻梁的眼,双手拾起散落的针线飞快穿进穿出,粗糙的手掌好像充满了活力,霎时间一团毛线成了小小的布块。“嗯—一”奶奶笨拙地点动着屏幕,揉了揉发干的眼珠,又托起布细细观察。
我知道那是在织花纹,但要是错了一点并不碍事。“呲——”布片有规律地松散消失。在反复的对比中,奶奶准确地揪住了能解的线头,比较好长度后毫不犹豫地拉出了弯曲的毛线。“对了。”拧起的眉头终于松开,再拿起滚落到地的线,将直弯折后毛线再次缠回。又是一次起头,线听话地从手指跃上针尖,两针的尖端不断碰撞发出好听的声响,小指拉出线团的摩擦声为交响乐伴奏“这样就好了。”奶奶笑了,自豪地举起作品放在台灯下细细观看。仿佛孩子在欢快地炫耀:我又学会了东西!
原来奶奶什么都能做的背后有着这样的努力。在这一刻,我的心被打动了。我轻轻合上门缝,心想我也要像这样学习知识,再次拿起笔,心中的厌倦一扫而空。
在那个夜晚,苍老的背影让我心生敬意,也永远提醒着我学无止境。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从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展开,描写了在“我”眼中无所不能的奶奶,她背后的努力、认真,也正是这一个场景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而激励“我”奋发学习。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感情真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