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科学立法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科学立法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9.1科学立法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一、单选题
1.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8500多万名残疾人,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需求广泛而迫切。该法的施行(  )
①是构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前提
②为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③有利于让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融入社会生活
④旨在填补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操作性规范空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为推动解决地方立法共性问题,统一审查标准和尺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备案审查案例指导制度,2023年1月13日,中国人大网在法制工作委员会栏目下新设备案审查子栏目,发布了第一件工作案例,3500余字的篇幅,介绍了这一案例的基本情况。这一探索有利于(  )
①履行法定职责,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更好行使职能
②提高立法技术,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
④提高立法质量,有利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国家法治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从立法计划到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再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才表决通过。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 )
①作为立法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具体执行法律
③坚持了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④坚持群众路线,使法律体现民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24年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过去的一年,全国人大坚持开门立法,广察民意、汇聚民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每一项立法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全国人大这样做( )
①能够更充分地保障我国人民当家作主
②保障了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的权利
③有利于推进立法工作民主化和科学化
④体现了全国人大在立法中居领导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全国人大有效健全完善立法起草、论证、咨询、评估、协调、审议等工作机制,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 )
A.不断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B.听取民众意见,反映民众利益
C.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尊严 D.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6.《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该条例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根本原则,明确了各方责任,从监管机构、企业到家长和学校,都需参与到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中,形成社会共治的模式。材料表明( )
①全国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公民主体地位
②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③科学立法应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④保护公民的各项权益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近年来,各地聚焦生活垃圾分类、文明祭祀、公共厕所管理、停车管理等民生领域问题,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重点先行、单维突破的“小切口”立法方式,有效缓解制度供应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小切口”立法( )
①扩大了公民权利,有利于促进民主立法
②体现了地方特色,有利于满足差异化治理需要
③通过立良善管用之法确保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④聚焦民生实事难事,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看似高冷的国家立法,其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轰炸”……如今,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都被民法典以明文规定一一“校正”。这充分说明( )
①民法典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②立法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各种利益
③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④我国正在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为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21日,国务院公布《节约用水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节约用水行政法规。《条例》出台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将为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这表明国务院( )
①行使国家立法权,筑牢节约用水法治保护屏障
②通过制定行政法规,依法保护我国水资源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共建节约用水良好生态
④根据国情和实际,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善之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该法聚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将“保护优先”作为海洋环境应当坚持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为有效打击涉海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②该法有利于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③修订该法旨在形成海洋环境监督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④坚持科学立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3年7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各省制定的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这是三省首次开展协同立法,共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三省首次协同立法( )
①贯彻从实际出发的法治原则
②扩大了三省人大的立法权
③就能最大程度发挥法律效力
④利于提高大熊猫保护效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完善合宪性审查程序机制,依法对所有提请本届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进行合宪性审查,按照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要求,对报送备案的1319件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主动审查,对公民、组织提出的2827件审查建议逐一进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完善合宪性审查程序机制旨在( )
①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规范立法活动
②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彰显宪法权威
③加强人大执法监督,监督宪法实施
④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增强法治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 )
A.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党的特殊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B.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正风反腐,从严治党
C.为国者,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领导立法,科学立法
D.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成——依靠人民,让人民直接管理国家
14.一盔一带,安全常在。2020年4月以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各地公安部交通管理部门坚持宣传引导先行、教育劝导结合,有效提高了电动自行车、摩托车骑乘人员和汽车驾乘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助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打好“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持久战,需要交通管理部门( )
①信仰法律,使学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树立服务意识,持续提升行政决策公信力
③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④推动相关内容纳入地方性法规,保障人民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为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行为规范和有力法治保障。这表明( )
①我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中
②既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③法律一经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就具强制约束力
④我国以法治力量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保驾护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司法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为《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草案)》修改和完善出谋划策,为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把脉会诊”。这有利于( )
①让立法既彰显地方特色又产生示范效应
②制定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精品良法
③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大力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外国国家豁免是指外国国家及其财产免于另一国法院的司法程序。由于此前中国在国家豁免问题上实施绝对国家豁免政策,但大部分国家实施限制国家豁免制度,于是形成外国法院可以管辖中国国家,而中国法院却不能管辖外国国家的不对等局面。中国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只能到外国法院接受管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方式保障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外国国家豁免法应运而生。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立法工作计划,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外国国家豁免法草案,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初次审议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区、市)和高等院校、法学研究机构等征求意见;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国家豁免法》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外国国家豁免法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保证立法质量的。
18.法者,治之端也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作为“管法的法”,本轮立法法的修改有以下重要看点:
◎此次修法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立法原则,增加规定:“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从制度设计上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和监督,明确法律草案的说明、统一审议等环节和备案审查工作中的合宪性审查要求,完善备案审查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在设区的市立法权限中增加了“基层治理”事项,同时将“环境保护”事项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这意味着设区的市立法权限有望进一步扩大。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对立法法作出修改完善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法为纲,循法而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人工智能法草案等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风险和伦理问题,迫切需要加速立法,秉持的是先立法规范再发展的推进方式,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2025年,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中的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立法。
20.习言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今,粮食安全成为国内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必须牢牢端好自己的“饭碗”。
某市政府将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列入正式项目,市发改委牵头成立了立法工作专班,开展调研,召开多场征求意见会,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文稿反复修改论证。3月15日,市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粮食安全保障规定》(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5月28日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规定》。《规定》按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明确了市、区人民政府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强调了要推进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有关知识,说明该市《粮食安全保障规定》的制定是如何做到科学立法的。
参考答案:
1.C
【详解】①:构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前提,①错误。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该法的施行为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②正确。
③: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法治温度促无障碍环境建设,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利于让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融入社会生活,③正确。
④:“旨在”是指该法颁布的目的,填补以往法律政策的空白不是该法颁布的目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B
【详解】①:中国人大网在法制工作委员会栏目下新设备案审查子栏目,发布了第一件工作案例,3500余字的篇幅,介绍了这一案例的基本情况。这一探索有利于履行法定职责,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更好行使职能,①正确。
②:这一探索有利于规范立法,与提高立法技术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③:探索建立备案审查案例指导制度,以推动解决地方立法共性问题,统一审查标准和尺度,这不涉及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更与党内法规体系无关,③排除。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备案审查案例指导制度,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维护宪法法律权威,④正确
故本题选B。
3.C
【详解】①: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而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①错误。
②:“具体执行法律”说法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立法机关,不负责具体执行法律,②错误。
③:《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尊重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民意,遵守了相关程序,坚持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③正确。
④:该法从立法计划到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群众路线,使法律体现民意,④正确。
故本题选C。
4.B
【详解】①:全国人大坚持开门立法,广察民意、汇聚民智,体现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①正确。
②:在我国,人民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权力,人民不能直接管理国家,②错误。
③:每一项立法反映人民意志体现了民主立法,汇聚民智体现了科学立法,③正确。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全国人大具体立法,④错误。
故本题选B。
5.D
【详解】D:全国人大有效健全完善立法起草、论证、咨询、评估、协调、审议等工作机制,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D正确。
A:材料强调立法,不体现法律实施,A排除。
B:材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该说法不能全面反映题干要求,B排除。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正当权利,而不是一切权利,C排除。
故本题选D。
6.B
【详解】①:全国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不是公民主体地位,故①错误。
②:材料中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了各方责任,从监管机构、企业到家长和学校,都需参与到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中,形成社会共治的模式,这表明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故②正确。
③:材料中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历经7年才出台,这表明科学立法应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故③正确。
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法治的主要功能,而不是各项权益,同时材料不是强调法治的功能,故④排除。
故本题选B。
7.C
【详解】①:权利是法定的,不能扩大公民权利,①排除。
③:“确保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说法太绝对,③排除。
②④: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重点先行、单维突破的“小切口”立法方式,有效缓解制度供应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小切口”立法体现了地方特色,聚焦民生实事难事,有利于满足差异化治理需要,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8.D
【详解】①: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①排除。
②: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的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④: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都被民法典以明文规定一一“校正”。这充分说明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我国正在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9.D
【详解】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①错误。
②:为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定《节约用水条例》,这表明国务院通过制定行政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 ②符合题意。
③:国务院制定《节约用水条例》,是在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而不是在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③不符合题意。
④:《条例》出台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将为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这表明国务院根据国情和实际,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善之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0.C
【详解】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全国人大才有最高立法权,①错误。
③:形成海洋环境监督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是该法修订的一个效果,但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③错误。
②④:该法聚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将“保护优先”作为海洋环境应当坚持的原则,说明该法有利于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立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1.C
【详解】①④: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各省制定的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这是三省首次开展协同立法,共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三省人大协同立法保护大熊猫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大熊猫保护效能,①④正确。
②:立法权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②错误。
③:“就能最大程度”说法太绝对,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2.A
【详解】①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完善合宪性审查程序机制,依法对所有提请本届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进行合宪性审查,按照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要求,对报送备案的1319件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主动审查,对公民、组织提出的2827件审查建议逐一进行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此举加强了制度机制建设,规范了立法活动,维护了国家法治统一,彰显了宪法权威,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是合宪性审查工作,不是监督宪法的实施,也不是开展普法宣传,③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3.B
【详解】A: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A说法错误。
B:“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意思是善于铲除祸害的人,总是先查找祸害发生的根源;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产生的源头。比喻要找出症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正风反腐,从严治党,B正确。
C: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但党不是科学立法的主体,C错误。
D:在我国,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不能直接管理国家,D错误。
故本题选B。
14.A
【详解】①:各地公安部交通管理部门坚持宣传引导先行、教育劝导结合,有效提高了电动自行车、摩托车骑乘人员和汽车驾乘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体现了打好“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持久战,需要交通管理部门信仰法律,使学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①说法正确。
②:材料强调了需要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履职的能力,没有涉及行政决策,②不符合题意。
③: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各地公安部交通管理部门坚持宣传引导先行、教育劝导结合,助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体现了打好“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持久战,需要交通管理部门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③说法正确。
④:交通管理部门不是立法机关,不能推动相关内容纳入地方性法规,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5.B
【详解】①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为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行为规范和有力法治保障,这反映了我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中,也体现了我国以法治力量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保驾护航,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应该是既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又发挥了法律的规范作用,故②表述错误;
③:材料没有涉及权力机关,且权力机关不等于立法机关,法律的制定要遵循法定程序,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6.A
【详解】①②: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司法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为《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草案)》修改和完善出谋划策,为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把脉会诊”,有利于让立法既彰显地方特色又产生示范效应;制定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精品良法,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强调的是对当地立法的作用,而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大力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这两个选项的意义不是材料做法的直接意义,而且夸大了其作用,③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7.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外国国家豁免法是依法行使立法权的表现。
如何:①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意志贯彻到立法的过程中,为外国国家豁免法的制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②坚持依法立法,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开展外国国家豁免法的起草和审议。③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原卷无答案,本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背景素材:外国国家豁免立法工作
考点考查:全国人大的职权、坚持党的领导、科学立法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需要调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立法工作计划,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外国国家豁免法草案,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可联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
关键词②:党中央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方式保障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外国国家豁免法应运而生→可联系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意志贯彻到立法的过程中,为外国国家豁免法的制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关键词③: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立法工作计划,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外国国家豁免法草案,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可联系坚持依法立法,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开展外国国家豁免法的起草和审议。
关键词④: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可联系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8.全国人大拥有立法权,坚持科学立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立法法作出修改完善,保证有法可依。对立法法作出修改完善,有利于立法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民主立法。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
【分析】背景材料:修改立法法
考查知识:全国人大的职权、科学立法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为原因类,从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可联系全国人大拥有立法权;
关键词②:此次修法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立法原则,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可联系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民主立法;
关键词③:从制度设计上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和监督,明确合宪性审查要求→可联系有利于立法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关键词④:本轮立法法的修改有一些重要看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可联系坚持科学立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⑤:这意味着设区的市立法权限有望进一步扩大→可联系有利于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9.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厉行法治。②科学立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今年以来、数据安全,迫切需要加速立法,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立法。③坚持民主立法。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说明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分析】背景素材: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立法
考点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科学立法的内涵、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 分析我国如何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立法”,属于措施类题型,需要调用《 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可联系: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关键词②: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人工智能法草案等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风险和伦理问题,迫切需要加速立法→可联系:科学立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关键词③:秉持的是先立法规范再发展的推进方式,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联系:坚持民主立法,集思广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20.①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和实际,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②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召开多场征求意见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③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落实党政同责,明确了市、区人民政府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④立法过程中要遵循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坚持依法立法,努力保证《粮食安全保障规定》的科学性。
【分析】背景素材: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考点考查:科学立法的内涵、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说明该市《粮食安全保障规定》的制定是如何做到科学立法的 ”,属于 措施类题型,需要调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习言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今,粮食安全成为国内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必须牢牢端好自己的“饭碗”→可联系: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和实际,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
关键词②:某市政府将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列入正式项目,市发改委牵头成立了立法工作专班,开展调研,召开多场征求意见会,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文稿反复修改论证→可联系: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召开多场征求意见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关键词③: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落实党政同责,明确了市、区人民政府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可联系:《规定》按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明确了市、区人民政府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
关键词④:综合整个《粮食安全保障规定》的立法过程→可联系:立法过程中要遵循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坚持依法立法,努力保证《粮食安全保障规定》的科学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