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选考
2024年04月
班级_姓名_考号_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 共40题, 共计60分)
1.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①古代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②古代文明不断扩展
③古代文明完全独立发展 ④古代文明多分布在大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
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修昔底德在写作《伯罗奔尼撤战争史》时,依靠目击者的陈述和自己参加战争的经历,通过考察、批判、辨别,纠正权威和习俗的偏见,把历史从神话和夸大事实的诗歌中解放了出来。这说明
A.历史科学不再受神学影响 B.人文精神影响了历史记录
C.亲身经历是历史记录基础 D.历史记述须有艺术感染力
4.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5.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C.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编撰的《高丽史》分“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朝鲜史学受到中国影响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6、据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记载,西非瓦拉塔人穿着埃及服饰。在廷巴克图,商人、织工匠和乌里玛组成一个独立阶层,他们结交外国商人;在孟达米斯,商人建设了有地中海风格社区。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撒哈拉商路贸易的发展 B.环印度洋贸易的繁荣
C.大津巴布韦国家的强盛 D.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7、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密的数学理论,用以适应他们按年记事的需要,此外,他们还能准确地计算出每一季和每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间,从而确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据此可知,玛雅人的数学成就是基于
A.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 B.记录文明发展的需求
C.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的需求 D.按时种植玉米的需求
8、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 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9、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10、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①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 ②促进了大陆与大洋间的直接联系
③形成了“三角贸易”商业圈 ④推动了股份合资企业的广泛建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新航路开辟以后,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以下属于“商业革命”表现的有
①许多新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金银贬值,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④成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2.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A.世界市场的成型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初现 D.殖民体系的确立
13.宗教改革将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表明宗教改革
A.瓦解了教会统治根基 B.推动了权力逐步转移
C.动摇了基督神学信仰 D.践行了宗教宽容理念
14.1403 年至 1404 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A.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 B.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
C.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
15.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 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16.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17.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 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18.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 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 国王“统而不治”
19.孟德斯鸠指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其核心观点是
A,政体自由与公民自由相矛盾 B.法律规定的自由与事实不尽一致
C.法律规定与公民权不可分割 D.公民与政体的自由均受法律制约
20.1751~1780年,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该书编撰的经济来源,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到1789年,该书售出两万多册,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A.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 B.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将开始 D.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入人心
21.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22.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 (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3.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24.拿破仑占领和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取消教会和贵族特权;废除农奴制,解除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革除古老的典章制度,取消行会法规等等。拿破仑此举
①荡涤了德意志封建割据势力 ②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觉醒
③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 ④滞缓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5.18世纪,英国地方科学社团大量出现,月 光社是典型代表。该社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相互合作解决技术和商业问题。成员必须为商人或专业人士,如瓦特、“英国陶瓷之父”韦奇伍德。成员还创办工厂,参观者众多,连国王都慕名而来。当时英国地方科学社团的活动
①预示着电气时代的到来 ②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③有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④有助于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6.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计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7.图2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图 2 “如此自由”
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28. 据钱乘旦等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记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 在位20多年, 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B.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普鲁士未占据帝国统治地位 D.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29.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髻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30.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31.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冢的一致支持。德国的政策从“铁和血”转变为“铁和谷”。这一变化
①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
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 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2.19世纪中叶,各种不满资本主义的思想,纷纷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这些思想有的主张恢复封建制度和小私有制度,有的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消除社会的弊端。19世纪后期,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包括
①工业革命期间西方的阶级矛盾激化 ②这些思想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影响扩大 ④欧美“福利国家”制度确立和完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3.图3 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 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
A.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C.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 D.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34、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真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1723 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 说明此时下院的权力已经超过上院
B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修改为“公民”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
C 1871 年巴黎公社规定, 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体现了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障
D 1864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 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按照同一法律, 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 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35.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国际威胁。于是,警察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这是因为
A.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D.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36.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也声称其产品能“让黑人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
A.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
C.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旨在推动非洲文明进步
37.综合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38.“巴黎公社革命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表明巴黎公社革命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C.是社会主义革命伟大尝试 D.实践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39.右表是“1837年曼彻斯特和拉特兰郡人口平均寿命”表。反映出当时英国突出的社会问题是
A.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B.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
C.城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D.城镇化冲击了农业经济发展
4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二、非选择题(共4题,6小问,共40分)
41.(8分)西欧城市的衰落与复兴
材料一
在奴隶制大农庄的繁荣时期,使用大批奴隶经营的农业曾有较高的商品率,大农庄生产的产品在城市市场上销售,促成了城市的繁荣。3世纪时,由于奴隶劳动缺乏和价格的昂贵,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地产经济走向衰落。大奴隶主开始把农庄分成小块,租给佃农或隶农,农庄主征收实物地租,就地消费,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市场的供应。城市中原有的手工业,也因奴隶劳动生产率低下而表落下来。罗马帝国崩溃后,代表古典文明的城市普遍衰落,广袤城市大大萎缩。大部分地区变成了牧场或农场,有些城市甚至退化至村庄规模。
材料二
公元10世纪左右,中世纪的大垦荒以及轮作制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产量,有了更多可供在市场交换的农产品。11世纪西欧人掀起十字军东征运动,打通了与东方和非洲的贸易通道。在12-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一条连接意大利到中国的贸易通道建立起来了。西欧工商业和城市得到发展,国王、教会、教堂、修道院等也支持兴建了很多城市,他们为居民提供保护。以收取租金和工商业税。到13、14世纪之交时,西欧城镇总数大约达到1万个左右。
——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西欧城市的衰落和复兴。(8分)
42. (12分)“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 读上图, 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4分)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
43. (12分)“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 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b。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4分)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8分)
44. (8分)
材料一
第一阶段,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