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雷州三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孟子主张“仁政”,将道德标准建立在利益追求之前,并以鱼与熊掌为例,宣扬舍生取义;商鞅主张“耕战”,并以实利的诱惑、严密的法制和严厉的刑罚将人民强行导向务农与作战。二人的主张均蕴含了(  )
A.儒法思想融合的趋势 B.“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C.解决现实问题的诉求 D.“民为邦本”的理论预设
2.“愁眉”一词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东汉时期的孙寿喜欢化啼妆、愁眉,这样就显得惹人怜爱,娇媚。佛教传入中国后,“苦”的思想得到传播,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作“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后人用佛教的“苦脸”代替“泪眼”,再与我国古代的“愁眉”直接结合,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这反映出(  )
A.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颠覆 B.前代语言文字不被社会重视
C.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未出现冲突 D.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3.学者认为:江东政治可分两阶段,其中东吴到东晋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统治,而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则是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江东政治”变化的直接动因是(  )
A.门阀士族的兴起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北方人口的南迁
4.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却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 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5.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一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近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他认为:在十九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是指(  )
A.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 B.甲午战争惨败彻底打碎天朝上国迷梦
C.向西方学习历经从器物到思想的转变 D.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1921至1927年间,中国道路修建里程由1185公里达到29170公里,平均每年增长4663公里,从 1908年至 1926年,“先后成立的商营汽车运输行或公司,约有 300余家,拥有各种客货汽车2400余辆。”据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西方工业技术占据主导
C.社会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D.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7.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0万份;用黑板报宣传143000多次;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B.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
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 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
8.表3可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表3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7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A.加快了卫生领域立法 B.规范中医的传承发展
C.鼓励中医药走向市场 D.开始重视西医的弊端
9.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
A.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
C.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
10.考古资料显示,从拉斯舍姆拉盖特奈和美索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遗址所出土的雕像、狮身人面像和装饰图案,都表现出了埃及的艺术风格。叙利亚的阿斯塔特神和巴尔神也受到部分埃及人的崇拜。这反映了(  )
A.古代文明形成多元特征 B.两河流域文明历代相承
C.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互鉴 D.古代西亚文化具有统一性
11.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建设着眼于便利公民出行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主导交通发展
12.欧洲中世纪史书的体例单调乏味,基本上是简明的编年史、年代记,绝大多数作者不再是将军、政治家和独立人格的民间学者,历史写作为僧侣垄断。这表明(  )
A.史家出身影响史书编写质量 B.史书编撰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C.时代变迁导致史书体例变化 D.史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13.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14.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的碑文中对墨西哥历史这样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该评述重在强调(  )
A.殖民征服是墨西哥国家落后的根源 B.今天的墨西哥应彻底清除殖民遗存
C.混血民族诞生是墨西哥历史的耻辱 D.承认与正视墨西哥痛苦的殖民历史
15.在某地文化中,水被看作最易被“污染”、造成“不洁”的媒介。因此在所有村庄中,“贱民”不可以接近公用水井。全村活动时,烹调、取水等工作必须由高种姓承担,低种姓只能清扫垃圾。这体现的是(  )
A.种姓制度影响深刻 B.村庄传统的生活方式
C.印度独特的水文化 D.埃及文化落后于时代
16.近年来,有数名美国学者坦言,美国财阀集团正在不断制造美国白人的生存和文化焦虑,动辄夸大移民问题、塑造外部“敌人”,而罔顾过去一百年来多元文化对美国的贡献。他们利用宗教上的道德优越感哄骗、裹挟底层的白人民众,用种族问题掩盖贫富差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霸权地位的丧失 B.种族平等的骗局
C.社会矛盾的激化 D.多元文化的湮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的铁路权被瓜分殆尽。据统计,至1911年,在中国已建成的9200多公里铁路中,有8305.7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到1937年,已建成22000多公里的铁路中,有19070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此外,由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标准不一,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材料二: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时间 1990—2003年 2004—2007年 2008—2011年 2012—2015年 2015年至今
阶段 初步探索 技术引进及吸收 自主创新 “出国门”成为中国名片 向成为全球引领者行进
标志性事件 1990年底完成《京沪高速铁路方案构想报告》 2003年铁道部提出跨越式发展路线,明确整体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逐步实现国产化,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路线。 2008年铁道部与科技部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提出研制新一代时速35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列车。 2014年7月,中国铁建总承包的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正式通车。 我国在一些高铁技术领域已经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加大投入、认识不足,以求在未来引领全球高铁装备行业发展。
——摘编自铁道部《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相比,当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文明冲突、战争威胁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怀着高远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立足于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指出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中华文化的“公正”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中华文化的“包容”价值观引领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为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粟莉《习近平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并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世界近现代史事(部分)
时间 史事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 马、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80年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7世纪初 英国殖民北美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新英格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
1750—1850年 美洲人口增长6倍
约1800年 运往新大陆的奴隶数量达到750万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900年左右 埃及的棉花种植造成200万农民失去土地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编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雷州三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C A C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D A C
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仁政”,宣扬舍生取义,而商鞅主张“耕战”,以实利的诱惑、严密的法制和严厉的刑罚将人民强行导向务农与作战,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要求解决战国时期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诉求,故选C项;战国时期,儒法思想尚未出现融合的趋势,尚处于“争鸣”的状态,排除A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提出来的,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民为邦本”,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反映了人们从政治实践中看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民众、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维护君主的统治有重要指导作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愁眉’一词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佛教的‘苦脸’代替‘泪眼’,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可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和中华文化的相融合,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颠覆说法错误,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不是颠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前代语言文字不被社会重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前代语言文字的地位和发展情况,排除B项;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传统文化出现过冲突,排除C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5课北民南迁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使江南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给南方的晋陵、会稽等地的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创造了机会,并在江东政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故选D项;“兴起”不合史实,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门阀士族逐渐走向衰落,排除A项;“江南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而非“直接动因”,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一直为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品评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民主、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精神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故选C项;启蒙思想家意在借用中国文化,传播启蒙思想,排除A项;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而非赞扬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排除B项;材料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要是评论中国文化,没有论及西方的法治,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十九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影响,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这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一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这种危机。他认为,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是指中国人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既想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认同,又不得不面对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挑战,从而产生了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即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故选A项;“甲午战争惨败彻底打碎天朝上国迷梦”是对国人心态的影响,与材料中“文化认同危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十九世纪,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转变,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排除C项;“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表述正确,但这属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现象,与材料中“文化认同危机”无关,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主干信息可知,中国道路修建里程大幅增长,商营汽车运输行或公司数量和车辆数量都有较大提升,这表明社会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交通工具的使用和道路交通状况都得到了改善,故选C项;由交通的发展不能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结论,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技术来源,所以不能得出“西方工业技术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册”、“挂图和招贴画”、“黑板报宣传”、“组织讲演会”、“举办展览会”、“放映幻灯片儿”等可知,新中国成立伊始,为改变落后的卫生局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卫生宣教工作,这有利于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21世纪初,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未涉及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排除B项;“杜绝传染病”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据表3信息可知,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并且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中医的传承发展,并且从国家层面强化对于中医药的管理,规范了中医的传承发展,故选B项;本题主旨为国家对中医的的重视,加快了卫生领域立法的范畴太宽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于中医药走向市场的扶持政策,鼓励中医药走向市场,排除C项;重视中医药不能说明西医存在弊端,开始重视西医的弊端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并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之所以发明马拉战车,是为了满足其游牧生活的需要,反映了生活实践推动技术革新,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马拉战车的发明,不能说明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B项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印欧人发明马拉战车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果,排除C项;印欧人发明马拉战车是游牧生活的需要,与农业居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亚地区出土的雕像、装饰图案、神灵等受到埃及的影响,故选C项;多元特征侧重差异性,与题意不合,排除A项;历代相承侧重后世对前代的继承,与材料反映西亚学习埃及相悖,排除B项;“具有统一性”不合史实,古代西亚并未实现统一,文化具有多样性,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罗马修建道路数量逐渐增加,并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以便加强对各地的统治,故选A项;道路建设有利于便利公民出行,但着眼于加强帝国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了道路建设的发展过程,并未强调其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主导交通发展的是政治因素而非经济交流,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体例单调乏味”“历史写作为僧侣垄断”可知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深刻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强调禁欲主义和神学观念,所以欧洲的史书编写非常单调枯燥,主要由教会僧侣完成,故选B项;中古时期的欧洲史书编写主要由教会完成,当时不存在专门史书编写的史家,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史书体例比较单调枯燥,并未说明中古前后史书体例的前后变化,排除C项;当时史书编写主要服务于教会宣传神学教化的需要,是树立教会统治的手段,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可见,日本在两个时期都保持本国文化主体,并最终走向强国之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变革中应该坚持文化自信,故选C项;明治维新之前的“和魂汉才”也推动的日本的发展,A项为片面选项,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洋才和汉才之间的比较,不同时代对不同文化的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排除B项;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材料中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的碑文是当代墨西哥人对历史的态度:今天的墨西哥文化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并且还在继续进行着这样的融合,“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体现了墨西哥人对痛苦的殖民历史的承认与正视,故选D项;材料并未分析殖民扩张对墨西哥国家发展的影响,无法得出“殖民征服是墨西哥国家落后的根源”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墨西哥人对殖民历史的包容,并没有表现出彻底清除殖民遗存的意思,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墨西哥人并不认为混血民族的诞生是耻辱,排除C项。
15.【答案】A【解析】由材料“贱民不可以接近公用水井”“低种姓只能清扫垃圾”可知,古代印度“贱民”处于底层,地位低下,体现出种姓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高种姓”“低种姓”的区别,无法推知传统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恒河沐浴体现了印度独特的水文化,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度而非埃及,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美国财阀通过制造焦虑,来麻痹作为美国公民主体的底层白人民众,诱导并转移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的视线,以掩盖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等问题,借以避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升级,故选C项;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未改变,其国际影响力仍是世界第一,排除A项;种族平等属于表面现象,且仅反映了部分材料内容,排除B项;文化多元性问题属于表面现象,“湮灭”过于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答案】
(1)不同之处(8分):①城市文化主导阶层不同,古代中国是士大夫,中世纪欧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阶级;②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国是专制政治,中世纪欧洲是法律;③城市文化内涵不同,古代中国是儒家思想影响下雅俗文化互相渗透和对立,中世纪欧洲是商业文化;④城市文化层级不同,古代中国是封建等级,中世纪欧洲是平等、单一层级;⑤城市文化发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国是传承性,中世纪欧洲是创新性;⑥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国是巩固封建统治,中世纪欧洲是促使现代欧洲文明成型。(每点4分,任2点8分。)
(2)理解(6分):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表现,应相互包容、相互尊重;②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③文化多样性是交流、创新的源泉。(每点2分,3点6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与材料二“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可得城市文化主导阶层不同(古代中国是士大夫;中世纪欧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阶级);据材料一“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与材料二“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并结合所学,可得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国是专制政治;中世纪欧洲是法律);据材料一“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与材料二“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可得城市文化内涵不同(古代中国是儒家思想影响下雅俗文化互相渗透和对立;中世纪欧洲是商业文化);据材料一“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与材料二“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可得城市文化层级不同(古代中国是封建等级;中世纪欧洲是平等、单一层级);据材料一“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与材料二“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可得城市文化发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国是传承性;中世纪欧洲是创新性);据材料一信息与材料二“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国是巩固封建统治;中世纪欧洲是促使现代欧洲文明成型)。
(2)据材料一与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分析、认知,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可以从多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诸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表现,应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文化多样性是交流、创新的源泉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18.(14分)【答案】
(1)背景(6分):①列强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②自然经济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③近代中国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④大部分铁路建设和运营被西方列强控制;⑤缺乏统一的铁路修建标准。(每点2分,任3点6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新变化(4分):①由技术落后到领先世界,对外技术输出,成为中国名片;②由仿制、引进(受制于列强)到自主研发,独立修建。(每点2分,2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4分):①国家重视政策支持;②改革开放推动交通运输的需求;③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④铁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⑤多部门合作推动高铁技术发展(每点2分,任2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西方列强......被瓜分殆尽”得出列强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得出小农经济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据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被引入中国”得出近代中国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据材料一“22000......19070......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得出大部分铁路建设和运营被西方列强控制;据材料一“国家多......厂家多......种类多”得出缺乏统一的铁路修建标准。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标准不一......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材料二“自主创新......中国名片”得出由技术落后到领先世界,对外技术输出,成为中国名片;据材料一“铁路被引入中国......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材料二“研制新一代......总承包的土耳其安伊高铁”得出由仿制、引进(受制于列强)到自主研发、独立修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国家的政策、综合国力、科技创新等多角度分析,得出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改革开放推动交通运输的需求;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铁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多部门合作推动高铁技术发展。
19.(12分)【答案】
示例:
内涵:①“和合”“公正”“包容”;②以人为本;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④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⑤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⑥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⑦和而不同。(每点2分,任2点4分。)
观点:中华文化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1分)
论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不仅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之际,更需要中华文化的引领。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思想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中华文化还主张“和而不同”,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生生不息,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而且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人类发展提供了智慧。(6分)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因此,以中华文化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1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习近平怀着高远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立足于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指出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中华文化的'公正'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中华文化的'包容'价值观引领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可得论题:中华文化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其次,由材料"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文明冲突、战争威胁等诸多难题""在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为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及所学可知,中华文化不仅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之际,更需要中华文化的引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精神角度说明,例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思想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中华文化还主张"和而不同",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生生不息,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而且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人类发展提供了智慧。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中华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因此以中华文化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20.(12分)【答案】
示例1:
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2分)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大减少。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亚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生活。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8分)
总之,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推动了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2分)
示例2:
论题: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2分)
论述: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了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8分)
总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2分)
示例3: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格局
示例4:新航路开辟促进近代商业贸易变化
示例5: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
示例6:殖民扩张推动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
评分说明:
论题2分(只写论题,没有阐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的论题,不给分);
阐述8分(必须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没有论题,有阐述,酌情给分。论证6分,逻辑1分);
结论2分(围绕论题、阐述进行提升,才可得2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如: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人口迁移、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大减少。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亚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生活。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最后,总结升华,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推动了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