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中国的民居(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中国的民居(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居住建筑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内 容 摘 要
古代城市从帝京到郡、州、府、县以及一些镇乡等都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墙上有城门、城楼、角楼、墙台、敌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我国有3000多座城池遗址,留下大量城防建筑。现今全国遗存的大小城墙,多为明代所筑砖砌城墙。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南京城和陕西西安城。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一)南京城墙
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南京城墙,至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建成,历时21年。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二)西安城墙
建成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是明朝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
(三) 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公元827~前782),现保存完整的城池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成。建城以来,城市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古城墙保持完整。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四)丽江古城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
年12月4日又荣登了世界历史文化遗
产名录,从而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
城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空
白。 丽江大研古城建于唐以前,至明
初已具相当规模。《徐霞客旅游
记》中记载明代大研古城:“民房
群落,瓦屋栉比”、“宫室之丽,
拟于王者”,可见当时的丽江古城
已具相当 规模.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一)长城概述:
长城是中国最宏伟的一项古代建筑工程,世界最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文化明录》。
中国的长城修筑始于公元前七世纪东周列国时期。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和齐国,之后,列国相继修筑。中国长城的修筑伴随明朝的灭亡,于17世纪中叶结束。期间,有三次长城修筑高峰,即: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历时九年,将原秦长城、赵国北部长城、燕国北部长城连接、加固,形成一条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一万余里的长城。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汉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旧筑新,向西经河西走廊延伸到新疆的菖蒲海(今罗布泊),向东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平壤南部,绵延两万余里,规模最大。汉长城的修筑,不仅抵御了北方匈奴的入侵,还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朱元璋登基后即派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一带的长城。直到明末,长城还没有修完,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虎山南麓,明长城是历代修筑的长城中技术水平最高、工程最坚固、防御体系最完整的万里长城。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1、墙
2、台(敌楼)
3、关与城
4、烽火台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三)明长城的基本构件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八达岭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山海关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嘉峪关
第五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金山岭长城(共25张PPT)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宫殿与礼制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
第六节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七节 工程构筑
第八节 中国著名的古代楼阁和佛塔
内 容 摘 要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以中轴布局,四面盖有房屋,中为庭院,院内为砖墁十字形甬路,宅门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宅院外围不开窗,所有窗户朝向院内。
有小四合院、中四合院、大四合院之分。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一、最有特色的传统民居类型
1、小四合院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2、中四合院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3、大四合院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二)窑洞
黄土高原分布于甘肃中部、东部及宁夏东南部、陕西北部、山西全省、河南西部。有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1、靠崖式(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2、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3、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三)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三)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四)干栏式民居
西南少数民族居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的傣族、景颇族、佧佤族、哈尼族和水族等民族,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五)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哈萨克族游牧人员居住的毡木结构的毡帐。有活动的和固定的两种。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0-150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六)云南一颗印住宅
云南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七)藏族碉房
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80-100公分,墙上开孔少,门窗洞也很小,外形坚实、稳重、粗犷,其形似碉楼,一般称为“碉房”。
(八)徽州民居徽州指位于今安徽、江西、浙江交界的地方。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二、我国现存著名古民居
(一)乔家大院
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增修和扩建,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二)承启楼
位于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江姓家族之城。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年间竣工,历经三代,半个多世纪。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三)开平碉楼
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雕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六节 中国的民居
(四)西递、宏村民居
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胡氏族人始建于北宋。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兴建故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