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武安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语文
考生请注意本次考试为网上阅卷,请将所有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写到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逆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校。“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
(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大量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
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
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传播状况。
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有较多的记录,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
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径。
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的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
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唐人反复书写,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被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
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
C.唐诗经常“以汉喻唐”,汉代西域旧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现于唐人笔端,成为国力强盛的文化符号。
D. 李白《战城南》诗中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
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
汉武帝 盛年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 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晚年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
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岑参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
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
A.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比汉代的“轮台”地理位置更远。
B.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C.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
D.“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
白嘉轩①重新出现在白鹿村的街巷里,村民们差点认不出他来了,那挺直如椽的腰杆儿佝偻下去,从尾骨那儿折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角,屁股高高地撅了起来;他手里拄着一根截短了的拐杖,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仰起脸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抬头仰脸跟人说话时,那双眼睛就尽力往上翻睁,原来鼓出的眼球愈加显得突出,眼白也更加大得耀眼;两个嘴角相反地朝下扯拉,阔大的嘴巴撇成一张弯弓,更显出执著不移近乎倔拗的神气。他在街巷里用简短的语言回答着一个个关切问询着的男女,仅作短暂地驻足,几乎不停步地移动拐杖,跟着拉牛扛犁的鹿三走出村巷。
已是秋末冬初,白日短促到巧媳妇难做三顿饭的季节。太阳坠入白鹿原西部的原坡,一片羞怯的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白嘉轩双手拄着拐杖站在地头,瞅着鹿三一手捉着犁杖一手扬着鞭子悠悠地耕翻留作棉田的地块,黄褐色的泥土在犁铧上翻卷着;鹿三和牛的背影渐渐融入西边的霞光里,又远远地从霞光里迎面奔到他眼前来了。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当鹿三再犁过一遭在地头回犁勒调键牛的时候,白嘉轩扔了拐杖,一把抓住犁把儿一手夺过鞭子,说:“三哥,你抽袋烟去。”鹿三嘴里大声憨气地嘀嗒着:“天短得转不了几个来回就黑咧。”最后还是无奈放下了鞭子和犁杖,很不情愿地蹲下来摸烟包。他瞧着嘉轩把犁尖插进垄沟一声吆喝,连忙奔上前抓住犁杖:“嘉轩,你不该犁地,你的腰……”白嘉轩拨开他的手,又一声吆喝:“得儿起!”犍牛拖着犁铧朝前走了。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大声说:“我想试火一下。”
白嘉轩只顾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湿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是一种舒心悦意的抒情。他一直到棉田的尽头掉过犁头,背着霞光朝东头翻耕过来的时候,吼起了秦腔:“汉苏武在北海……”三个来回犁下来,白嘉轩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体毕竟是虚了,可那卧睡炕上三个月的枯燥郁闷的生活也终于结束了。
晚饭后在厅房东屋老娘的住室里,白嘉轩临时决定召集一次家庭成员的聚会。白嘉轩说:“我的腰好了。”他侧转头瞅着两个儿媳妇说:“我在炕上窝蜷了整整一百零七天,你俩——大姐二姐都受了苦尽了孝心都好。”两个儿媳得到了家庭长者的夸奖却感到惶恐,争相表白这完全是做晚辈的应尽的孝道等等。白嘉轩摆摆头就打断她俩的话:“你们还不知道我一辈子最怯着啥?我不怯歪人恶人也不怯土匪贼娃子,我不怯吃苦不怯出力也不怯迟睡早起,我最怯最怕的事……就是死僵僵躺在炕上,让人侍候熬汤煎药端吃端喝倒屎倒尿。”白嘉轩说到这里停顿一下,然后郑重地说出想告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话:“我说前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从明天开始,你们再也不用围着我转了。你们各人该做啥就去做啥,屋里人该纺线的纺线,该织布的织布,该缝棉衣的缝棉衣,外边人该做的地里活就尽着去做,孝文②你跟你三叔犁完花(棉)田接着翻稻地。牛犊你喂槽上留下的牲口,叼空儿推土晒土,把冬天的垫圈土攒够,小心捂一场雪。地一下冻就赶紧套车送粪。把这些活儿开销利索,轧花机就要响动了。一句话,原先的日子咋过从明日开始还咋过。我嘛——好咧!”
白嘉轩被土匪砸断腰杆以后笼罩在庭院屋室里的悲凄慌乱的气氛已经廓清,劫难发生以前的严谨勤奋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完全恢复。整个四合院犹如那架置了一个夏天和秋天的轧花机,到了冬天就咔嗒咔嗒地运转起来了。这时候,一个致命的打击接踵而来,白嘉轩发觉了孝文的隐秘③。这个打击几乎是摧毁性的。
……
惩罚孝文的举动又一次震撼了白鹿原。惩罚的方式和格局如同前次,施刑之前重温乡约族规的程序由孝文的弟弟孝武来执行。
白嘉轩仍然在台阶上安一把椅子坐着,孝武归来及时替代了不争气的孝文的位置,也及时填充了他心中的虚空。孝武领诵完乡约和族规的有关条款,走到父亲跟前请示开始执行族规。白嘉轩从椅子上下来,跷下台阶,从族人让出的央道里走过去,双手背抄在佝偻着的腰背上。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这当儿有三四个人在他面前扑通扑通跪倒了。白嘉轩知道他们跪下想弄啥,毫不理睬,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这个儿子丢了他的脸亏了他的心辜负了他对他的期望,他为他丧气败兴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被土匪打断腰杆的劫难,他用刺刷抽击这个孽种是泄恨是真打而不是在族人面前摆摆架式……
(节选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第十七章,有删改)
【注】:①白嘉轩,白鹿村的族长。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孝文、孝武、孝义。③指已婚的孝文和田小娥在破窑洞私会的事。
(乙)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秦腔》)
6.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被劫匪打断腰杆给白嘉轩带来的是身体摧残,儿子孝文的犯错则给他造成精神的重击。
B.白嘉轩用“孝”“义”给儿子取名,可以视为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乡土民间的寄寓。
C.当白嘉轩夺犁把和鞭子时,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完成不了土地翻耕,因而表现得很不情愿。
D.秦腔有快板也有慢板,由此可见秦腔唱腔既有豪迈激越的特点,也有凄恻动人的一面。
7.下列对甲、乙两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文都写到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甲文是通过白嘉轩犁地时吼唱秦腔这一细节来体现的,而乙文是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的。
B.甲文开头对白嘉轩被打断腰杆后的肖像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
C.甲文划线处连用三个长句,语言节奏徐缓沉重,真切展现了白嘉轩对孝文的极度失望以及内心的无比沮丧。
D.“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乙文的这个句子有着声音和画面的质感,传神地表达出人物吼唱秦腔时爽快、狂喜和激动的心情。
8.小说节选部分写了“孝文被打”,《红楼梦》也写了“宝玉挨打”,试概括宝玉挨打的原因,并简要概述一下宝玉和孝文两人挨打背后的实质。(6分)
9.陈忠实说:“秦腔与《白鹿原》共有同一个灵魂。”请结合甲、乙两文,从语言、人物、思想三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洪武十三年三月壬辰朔,命户部减苏、松、嘉、湖四府重租粮额。太祖谓之曰:“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比年苏、松各郡之民衣食不给,皆为重租所困。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其赋之重者,宜悉减之。”六月戊寅,太祖谕户部臣曰:“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尔户部其榜示天下,使其周知。”
(节选自《明太祖宝训》第五卷)
材料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B.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C.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D.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壬辰朔”和“戊申晦” (《登泰山记》) 中的“朔”“晦”都用来表示时间,“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负薪”的“负”意思是背着,与“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 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C.“其筑欲密”的“筑”的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实,文中意思是捣土。
D.“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聚集起来,与“聚之咸阳”(《过秦论》) 句中的“聚”意思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太祖发现有的地方官府征收的赋税太重, 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生活,就让他们减轻赋税。
B.明太祖下令,免除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的赋税,并且让官府发布文告,使百姓知晓。
C.郭橐驼种树时谨慎小心,种好后不再过问,只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
D.其他人栽种的树木,不如郭橐驼种的树木好,是因为他们过度担忧和关爱,违背了树木的天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
(2)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4.两则材料都借种树谈了如何“养民”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3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脱然有怀: 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B.早实以蕃:多
C.桴止响腾:传播 D.感吾生之行休:走向
16.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驼业种树 不知其浅深 B.事不目见耳闻 字而幼孩
C.而此独以钟名 或棹孤舟 D.善万物之得时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7.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乐夫天命复奚疑 D.然吾居乡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春日梓州登楼①(其二)
杜甫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
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注】①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此时史朝义被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梓州,在四川东北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在写登楼远望所看到的满园春色,以及诗人想离开蜀地的心情。
B.“定”是对客观形势的介绍,“存”是表明对国家形势发展的乐观判断。
C.“冷”与“繁”、“厌”与“思”构成鲜明对比,写道了诗人许多经历。
D.尾联是诗人的想象,两句连接紧密,一气贯注,诗人的感情也达到高潮。
19.本诗与黄庭坚的《登快阁》都是登高抒怀之作,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帝为废妃甄嬛回宫拟定了“熹”作为封号,并释义“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情况的句子是“ , ”。
(3)父母教育孩子,既要疼爱关心,又要敢于放手。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2.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多个“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3分)
23.最后一段出现两个“流油”,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2.学而不思则罔。——孔子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古有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今有挑灯苦读,夙兴夜寐。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唯有“勤学、善思、践行”,敏于求知,方能实现心中理想。请选择材料中的两个或三个核心关键词,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武安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B【解析】B“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错,因果倒置。原文“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可见是“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
D【解析】D“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错,原文“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可见是写入陌生事物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不是“以‘熟悉'写‘陌生'”。
D【解析】D “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没有增加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
C【解析】C “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错,应是表达借轮台讥刺穷兵黩武之“悲”。
(1)①“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陇头”等成为边塞诗中的重要题材。(2分) ②丰富了边塞诗的主题(情感),出现了征人思乡、反战等主题。(2分)
(2)边塞诗的创作赋予了“丝路遗存”丰富的内涵。边塞诗人将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附加在“丝路遗存”上,增添了“丝路遗存”的文化内涵。(2分)
6.C【解析】C.“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完成不了土地翻耕”错误,鹿三不愿白嘉轩犁地,不是因为白嘉轩会耽搁时间,而是心疼他的身体。
7.B 【解析】B.“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错误,这段肖像描写是用白嘉轩受到的身体摧残反衬出他内在精神的强大,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8.宝玉挨打的原因:①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②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官场纠纷。③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任写出二点即可,每点2分)
宝玉和孝文挨打的实质是他们俩的行为和观念触犯了当时传统的秩序和礼义,是代表着封建家长和乡绅势力者对叛逆者的一次惩罚和打击。(2分)
9.①语言上,《白鹿原》选文运用了“得儿起”“试火”“窝”“叼空”等方言,和秦腔一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都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生命力。(语言上,《白鹿原》选文多用排比句,如“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读起来具有豪迈激昂的气势,和秦腔的激越豪放相契合,作者将秦腔粗犷豪放、厚重大气的风格融入到小说的字里行间。)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主人公白嘉轩坚强正直,生命力顽强,不畏命运的劫难,与秦腔快板里展现出来的雄壮豪放精神契合。(人物形象塑造上,白孝文不顾传统,和田小娥相爱;白嘉轩不顾亲情,痛打孝文,情感表现凸显人物个性,这和秦腔艺术表现出来的各显真性,有着本质的一致。)③思想上,以白嘉轩为代表的乡绅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爱憎分明,儿子犯错亦给予严惩,与秦腔惩恶扬善的价值观一致。
10.C 【解析】“犹”是如同,这里是比喻手法,“虞人反裘而负薪”是喻体,“反裘”
作“负薪”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其毛”作“惜”的宾语,“其毛”后断
开,“不知”是下一句的谓语部分,承前省略主语,“不”前句断开,“皮尽而毛无所
傅”属于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B。
11.D【解析】意思和用法不同,“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动用法,“聚之咸阳”不是使动用法。
12.C【解析】“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与文意不符。原文“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的意思是: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13.(1)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
(2)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没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没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14.①材料一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 ②材料二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洪武十三年三月初一,太祖命令户部减轻苏州、松江、嘉兴和湖州四地的赋税。太祖对他们说:“天地生育万物,是用来养育百姓的,官府向老百姓收取赋税,不能把他们生产的东西都拿走。老百姓就像树木,树木利用土地生长,老百姓利用粮食养活(自己) 。治理百姓如果把他们所有的养活自己的粮食都拿走,就像种树而把泥土都拿走一样啊。苏州、松江的百姓连年衣食不足,都被沉重的赋税困扰。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困扰,如果官府不知道怜悯,这就是看重赋税而轻视百姓,就像虞人反穿着皮衣去背柴,只爱惜皮衣上的毛,却不知道皮磨损完了毛就没有附着的地方,这哪里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办法呢!那些沉重的赋税,应该都减掉。”六月戊寅这一天,太祖对户部的大臣们说:“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从今天开始像军民嫁娶丧祭、船车丝布之类的东西,都不要收税了。你们户部出榜告示天下,让百姓都知道。”
15.D【解析】行,将要。
16.C【解析】C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名,命名;棹,划。A项 业,意动用法,以……为业;浅深,形容词作名词,浅度,深度。 B项耳、目,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字,名词作动词,养育。D项善,形容词用作动词,羡慕;鸣,使动用法,使……鸣。
17.C【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然吾居(于)乡。
18.A 【解析】A.“看到的满园春色”错。“随春人故园”是作者在想象故乡的情景。
19.①《春日梓州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内心喜悦,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同时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分) ②《登快阁》: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胸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期望归隐故乡,过上逍遥自由的生活。(3分)
【解析】《春日梓州登楼》本诗是杜甫登楼而动去蜀之怀。上四句,遥望故园。下四句,追思吴会。这首诗写故园之春,想象家乡洛阳,战乱结束,当已平静,思理舟下峡返乡。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内心是喜悦的。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1. ①原句是长单句,节奏沉缓,更能表达压抑沉重的意味,改后无此效果。 ②原句的“使得”揭示老百姓心态保守有着环境原因,改后无此意思。(每点2分)
22.①反复强调“她们”这一主语,更能体现人物的主体地位。 ②同时,多个“她们”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更能表现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一点1分,两点3分)
23.①前者引用人物原话,表明她们对旅游并不了解,发音不准。 ②后者表明她们现在充分认识到旅游带来的好处。(一点1分,两点3分)
24.作文:“勤学”“善思”“践行”任选两个或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即可。
勤学善思行远游 一步一诗逐一梦
云山苍苍,江水汤汤,俯仰寰宇之中,如日之升,如月之恒;而笔墨丹青间,更涌现了无数仁人智者,灿若群星闪耀时。细究其伟岸根源,无外乎有学、思、行。学,谓之勤学;思,谓之善思;行,谓之践行。躬逢盛世,我辈青年当以学思为根,润践行之冠,方不负赤日惶惶,终成一步一诗一梦。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勤学以致远,稳步天地间。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成才之路,勤学乃第一要义。不能忘,黑塞在祖父的藏书阁潜心钻研,刻苦勤学,经数年沉淀,终得中西方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成就一代先哲,撷得学识“珍珠”;曾记否,吴下阿蒙,一武将以手不释卷之态,学富五车,令君刮目相看;仍悲于仲永,才华闪烁,不勤而养之,急于求成,终成千古之伤。冀吾辈,横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之心自我鞭策,方可稳步勤学,行稳致远。若非如此,则终如星辰一划,稍纵即逝。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善思以成名,绘诗人生篇。
“才为智者,强于思。”怀思而内蕴,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且看西晋左思,为赋三都,以思持之。穷十年之功,思索晓解,门庭藩溷,皆著笔纸,偶得一句,即便书之。于是《三都赋》出,一时名震九州,洛阳纸贵;再观一代儒学先人孔丘,师从师襄捧读乐律,废寝忘食,寤寐思之,终得乐理奥义,学有所成,成就自我,折服世人;尤见孔明带甲三千孤守西城,复有司马仲达亲率十万巍师压境,人以为绝,而诸葛亮镇定自若,令士卒布衣代甲,大开谯门,亮独坐城头,焚香抚琴,静如止水,仲达疑其诈,遂走。以其妙思巧化生死危机,守蜀汉平安,赢百世美名。冀吾辈,以善思盛才之八斗。思如树基,不謇不崩,唯有深思善思,方得枝叶扶苏,绘就人生长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践行以逐梦,一化北冥鱼。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效武穆,秉神武之姿,身谦躬于行。远望那下乘凉梦去,稻香四海惠苍生的袁隆平院士,深扎学思之沃土,成于行践之葳蕤树冠,方成大器,功成名就,普惠众生;亦听闻孙思邈《大医精诚》所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赵括自幼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而其父不谓善,问之则曰:括惟纸上谈兵耳,不能为将也。冀吾辈,切莫拘泥于经书之间,履行履践,敢为人先,方能扶摇直上,逐梦九天。
大木百寻,必有其根;重溟万仞,必有其源。今我少年郎,晔晔若扶桑,身居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路,于东曦既驾之时,如鹰隼试翼,如乳虎啸谷,苟吾侪能静以勤学,辅以善思,持以践行,定可见风尘翕张,百兽震惶。鲜衣少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到达“骐骥之所为”。一步一趋,一生一诗,终成一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