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年二中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6*3=48 分)1 2 3 4 5 6 7 8D B B A C D B D9 10 11 12 13 14 15 16B C B B C C A B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儒墨都强调在统治中重视人民,反映了两家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D项正确;材料涉及墨家和儒家思想中的共同点,但并非融合,排除 A项;儒家并不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治理国家中对人民的重视,没有涉及功利主义,排除 C 项。2.B【解析】屈原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被界定为“忠臣的楷模” “志士的榜样”,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伟人”身份,被重建起来,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是作为一个有名的个体而被尊重,这是新文化运动导致了思想解放的结果,故选 B 项;题干中屈原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中是不同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变化,而不是随时代发展而完善,排除 A 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屈原的形象都被重视和传播,说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未割裂,排除 C 项;题干中屈原形象的变化是时代的选择,而与北洋政府是否抵制新思想无关,且材料也并未涉及北洋政府,排除 D 项。3.B【解析】据材料“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至今,正是得益于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故选 B项;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体现了其连续性,但与材料“革故鼎新”不符,排除 A项;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先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统一性,但与材料“革故鼎新”不符,排除 C项;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与材料“革故鼎新”不符,排除 D 项。4.A【解析】据材料“沿丝绸之路西行......佛教最高学府学习”可知,玄奘沿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学习佛教带回佛经,佛经经丝绸之路传人中国,流传于世,说明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故选 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佛经传入中国,并未阐明佛教在中国的作用,因此,佛教的传播有利于维护统治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中印经济交流频繁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并且保存的,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5.C【解析】据材料“长于制器……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可知《瀛寰志略》对欧洲的记载高度肯定欧洲在制造技术方面的领先成就,是对欧洲先进物质文明的肯定,故选 C项;“为伦物之宗祖,而万方仰之如展极”说明作者依然认为中国的纲常伦教具有先进性,是世界各国仰慕的对象,体现了鲜明的华夷观念,排除 A 项;“创吉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说明作者只是对西方民主制度表达了惊奇的态度,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 B项;作者只是认为火器制造技术源自中国,并未说明西方文明源自中国,高二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排除 D 项。6.D【解析】据材料“李之藻与传教士……促进了农业生产”、“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红夷大炮”可知,明清之际,一些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材料可以说明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故选 D项; 材料只涉及西方科学知识对中国科技的影响,“全面融合”表述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明清时期学习西方文化的群体范围有限,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没有改变传统外交观念,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科学知识对明清之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没有关于“继承”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描述,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7.B【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公元前 434—前 433 年,伯里克利宣称普通人通过祭祀活动可以让阵亡的将士获得神性,享受神的祭祀,这表明古代普通人和神可以享有平等的祭祀,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 B项;材料并未涉及宗教势力对民主政治的干预,故排除 A 项;材料并未体现出雅典人的虔诚信仰,故排除 C项;材料并未反映战争对公民城邦意识的影响,故排除 D 项。8.D【解析】据材料“由种姓制度衍生出现的印度教是主要宗教”“佛教也深受民众喜爱”“受伊斯兰教影响而形成的锡克教在其北部地区则拥有很多信徒”可知,古代印度的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并存,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故选 D项;结合所学可知,印度教是由种姓制度衍生而来,佛教是在印度种姓制度盛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主张之一是众生平等,冲击了种姓制度,排除 A 项;据材料“受伊斯兰教影响而形成的锡克教在其北部地区则拥有很多信徒”可知,印度北部的锡克教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并非古代印度对伊斯兰文明的影响,排除 B项;古代印度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才出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发生变化后才出现印度教,并非印度教促进国家的形成,排除 C 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 年后的新加坡。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决定采取以英语为主,以马来语、华语、印度语和泰米尔语为辅的语言政策”“全民在掌握英语方便工作同时也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注重民族语言的传播,旨在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B 项正确;英语仍要在工作中使用,并不是摒弃西方文化的影响,排除 A项;未涉及政务性的改革,而是语言方面的规定,与国家治理水平关系不大,排除 C 项;保持本民族语言与国家工业化建设关系不大,排除 D 项10.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 2 世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 C 项;“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排除 A 项;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其方向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排除 B 项;公元 4 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 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排除 D 项。1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蔗糖主要产自美洲的黑奴种植园,正是因为国际市场对蔗糖的巨大需求才使得奴隶贸易和种植园经济繁荣,所以如果人们不再使用蔗糖也就意味着种植园经济存在的基础不复存在,高二历史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奴隶贸易也必然随之停止,故选 B 项;稻米主要产自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与奴隶贸易和种植园经济无关,排除 A 项;香料主要产自非洲和亚洲地区,奴隶贸易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区,排除 C 项;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不存在使用黑奴的情况,排除 D 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900(世界)。根据所学的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可知,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 16 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 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因此从 1650—1900 年非洲人口下降最为明显,据表格数据可知,B 项人口比例下降最多,与非洲特征相符,B 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经济发展,吸引各地区人口流入,处于人口流入区,人口占比出现了上升,因此 A 是欧洲,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 A 项;美洲大陆在新航路开辟前,人口相对较少,殖民者贩运黑人进入美洲,推动其人口占比出现上升,C 是美洲,排除 C 项;亚洲大陆自古就属于人口集中地区,在新航路开辟前人口较多,占比最大,D 为亚洲,排除 D项。13.C【解析】据图“进军的主要方向”可知,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的进军路线,将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向这些地区扩张,宣传了自由、民主、法治的精神,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故选 C 项;1854 年,英国与俄国的一场战争暴露出了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从而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的奠基,这场战争的地点是在克里米亚,与图中的进军路线不符,排除 A 项;1919 年,一战后的《国际联盟盟约》在政治理论上确立民族自决原则,一战的战场与图示不符,排除 B 项;资本主义世界的殖民地主要分布于亚非拉地区,与图示地理位置不符,排除 D 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出版和发行由官府逐渐转向民间,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竞相刊印通俗文化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化是市民阶层价值观的反映,其兴盛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项正确;国家并未放弃对出版业的管制,政府对社会控制没有减弱,排除 A 项;儒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直到新文化运动儒家的地位才动摇,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基础教育,排除 D 项。15.A【解析】据材料“宣统三年(1911 年)安徽官立皖江中学堂修业文凭(局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张文凭上清晰地记录了“毕业试验各科分数”,包括修身、经学、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等 11 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分数,体现了清末学堂教育具有新旧并存的特征,故选 A 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排除 B 项;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和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材料体现不出近代学制渐次完善的相关信息,排除 C 项;洋务运动时期(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开始兴起了新式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材料中时间“1911 年”不符合,排除 D项。16.B【解析】据扇形图数据可知,工科、师范占比较高,说明在建国之初,这些专业的人才是急需培养的,再结合所学可知,这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故选 B 项;人的精神文化诉求不仅包括文化教育方面,还包括影视娱乐、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而扇形图数据不仅包括师范专业,还包括工科、医科、财经等多个方面,排除 A 项;世界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排除 C项;据所学可知,高二历史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1953 年,我国才开始“一五计划”建设,排除 D 项。二、非选择题17.(12 分)(1)趋势:教育世俗化;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化,且注重实用性;教师专业化。(4 分)(2)原因:教会对教育的双重影响(教会的推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4 分)影响: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工商业发展。(4 分)18.(12 分)主题: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2 分)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由于率先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欧洲文化具有先进性。随着殖民扩张,欧洲文化传播四方,确立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工业革命的浪湖中,欧洲国家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欧洲文化在传播中冲击了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并与之融合,推动了当地文化的进步。同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也关注和借鉴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丰富欧洲文化,从而共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8分)总之,东西方的文化在融合冲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世界文化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分)19.(1)原因:太学的兴起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壮大。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政府推行政令,强化统治的需要;(任答两点得 4 分)(2)意义:推动了世俗文学的发展;有利于思想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古籍的留存与传承;促进了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任答三点得 6 分)20.(18 分)(1)背景:17 世纪初至 18 世纪 70 年代: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4 分)19 世纪:欧洲废除黑奴制度,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西部开发。(4 分)20 世纪 30 年代至大战期间:欧洲科学家躲避纳粹迫害,美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4分)(2)影响:推动了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丰富了美国文化,使美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仍然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引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6分)高二历史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