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三角形常考模型专题归纳汇总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三角形常考模型专题归纳汇总 学案

资源简介

三角形常考模型专题归纳汇总
1、8字模型
类型 图示 模型分析 结论
角的8字模型 如图所示: AC、BD相交于O, 连接AD、BC。 ∠A+∠D=∠B+∠C
∵ ∠A+∠D+∠AOD=180° ∠B+∠C+∠BOC=180° 又∵∠AOD=∠BOC ∴ ∠A+∠D=∠B+∠C
①因为这个图形像数字8, 所以我们把这个模型称为8字模型;
②8字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边的 8字 模型 如图所示: AC、BD 相交于O, 连接AD、BC。 AC+BD>AD+BC
∵ OA+OD>AD ① OB+OC>BC ② 由①+②得 OA+OD+OB+OC>AD+BC 即 AC+BD >AD+BC
拓展模型 已知: EC与BD相交于点O, 点 A在OE上,连接AB、CD、BE; ∠OAB+∠OBA =∠C+∠D =∠E+∠OBE
已知: AC、AD与 BE 分别相交于点 G、F, 连接BC、DE; ∠B+∠C+∠D+∠E=180°+∠A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燕尾模型
类型 图示 模型分析 结论
角的燕尾模型 已知四边形ABDC (凹四边形) ∠D=∠A+∠B+∠C 简记: 凹角等于凸角之和;
证法1: 如图, 做射线AD ∵ ∠3 是ΔABD的外角 ∴ ∠3=∠B+∠1 ∵ ∠4是ΔACD 的外角 ∴∠4=∠C+∠2 ∴∠BDC=∠3+∠4 =∠B+∠1+∠C+∠2 ∴ ∠BDC=∠BAC+∠B+∠C
证法2: 如图, 连接 BC ∵ ∠2+∠4+∠BDC=180° ∴ ∠BDC=180°-(∠2+∠4) ∵∠1+∠2+∠3+∠4+∠A=180° ∴ ∠A+∠1+∠3=180°-(∠2+∠4) ∠BDC=∠A+∠1+∠3
边的燕尾模型 如图: 延长BD 交AC 于点E ∵ AB+AC=AB+AE+EC AB+AE>BE ∴ AB+AC>BE+EC ① ∵ BE+EC=BD+DE+EC DE+EC>CD ∴ BE+EC>BD+CD ② 由①②可得 AB+AC>BD+CD AB+AC>BD+CD
类型 图示 模型分析 结论
燕尾模型 重点: 同底边时, 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高之比, 能想到做高辅助线; 已知: ΔABC中, 点 D、E、F分别在BC、AC、AB上,AD、BE、CF相交于同一点O; ①S△AOB: S△AOC=BD: CD ②S△AOB: S△COB=AE:CE ③S△AOC: S△BOC=AF:BF
证明: 过B点作 BG⊥AD于点G, 过C 点作 CH⊥AD 于点H, ∵ S△AOB: S△AOC=(AO·BG):(AO·CH)=BG: CH (同底边时, 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高之比) 易证ΔBGD~ΔCHD . BG _BD/CD ∴ ①S△AOB: S△AOC=BD: CD 同理可证: ②S△AOB: S△COB=AE: CE ③S△AOC: S△BOC=AF:BF
3、风筝模型
类型 图示 模型分析 结论
风筝模型 已知: ∠DAE, 点B、C分别为 AD、AE上一点,点F为∠DAE内部一点,连接BF、CF; ∠DBF+∠ECF=∠A+∠F (应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已知: 四边形 ABCD中, 连接AC、BD交于点O, 记: ΔAOD 的面积为 S , ΔAOB的面积为 S , ΔBOC 的面积为 S , ΔCOD的面积为 S ; ①S :S =S :S ②S ·S =S ·S ③AO:CO =S :S =S :S =(S +S ):(S : S ) (比例的等比性质) 重点: 高相同时, 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边之比。
4、角平分线四大模型
类型 模型 图示 模型分析
角平分线上的点向两边作垂线 如图, P是∠MON 的角平 分线上一点, 过点P作 PA⊥OM 于点A, PB⊥ON于点 B;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构造模型为 边相等、角相等、三角形全等创造更多的条件。
结论: PA=PB, RtΔAOP≌RtΔBOP
截取构造轴对称全等 如图, P是∠MON的平分线上一点,点A是射线OM上任意一点, 在ON 上截取OB=OA, 连接PB。 利用角平分线图形的对称性, 在角的两边构造对称全等三角形,可以得到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利用对称性把一些线段或角进行转移,这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解题技巧。
结论: ΔOPA≌ΔOPB
角分线+ 垂线段构造 等腰三角形 如图, P是∠MON 的平分线上一点, AP⊥OP于P点,延长AP交ON于点B。 构造此模型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也可以得到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进而得到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个模型巧妙地把角平分线和三线合一联系在一起。
结论: OP为ΔAOB的高线、中线, ΔAOB是等腰三角形, RtΔAOP≌RtΔBOP
角平分线+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如图, P是∠MON的平分线上一点, 过P点作PQ//ON,交OM 于点 Q,同样做 PR//OM。 有角平分线时,常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 构造等腰三角形, 为证明结论提供更多的条件, 体现了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密切关系。
结论: ΔOQP、ΔORP是等腰三角形, 四边形OQPR 是平行四边形
知二推三: ①点P为∠MON 平分线上一点(角平分线) ; ②PQ∥ON (平行) ;③ΔQOP为等腰三角形, 知道其中任意两个条件, 均可推出第三条结论。
角平分线定理 (扩展,重点掌握做题思路和方法)
内角 平分 线 定理 定理1: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成两线段, 两线段之比等于相应邻边的比。
如图,AD 是ΔABC的∠A 的平分线,则AB C=BDCD
证法1: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性质; 过C作CE∥AD交BA的延长线于点E; ∵ CE∥DA ∴ ∠2=∠4, ∠1=3 ∵ ∠1=∠2 ∴ ∠3=∠4 ∴ AC=AE ∵ CE∥DA ∴AB=BD, AB=BD/AC=CD
证法2: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性质及相似三角形性质; 过D作DE∥AC交AB于点E; ∵ DE∥AC ∴ ∠2=∠3 ∵ ∠1=∠2 ∴∠1=∠3 ∴ AE=DE ∵ DE∥AC ∴BEBD,BE=BD, 易证: ΔBED~ΔBAC ∴BE=AB. AB= BD=DE
证法3: 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 过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E; ∵ CE∥AB ∴ ∠1=∠3 ∵ ∠1=∠2 ∴ ∠2=∠3 ∴ AC=CE 易证: △ABD~ΔECD ∴AB/∠CB, AB/AC=BD/AC=BDD
说明: 定理1 的逆定理也成立, 即已知AB=BD/CD,可推出AD为∠A的平分线。
内角 平分 线 定理 证法4:利用面积法; 过D点作 DE⊥AB于E, 作DF⊥AC于F; ∵ S△ABC=4BC/E=ABCDE=DF,等高时面积比等于边之比) SAACD =SACD=BD(等高时面积比等于边之比) ∴ AB=BDD
外角 平分 线 定理 定理2: 若三角形两边不相等, 则其相应外角的平分线分对边的两线段与相应邻边成比例。
△ABC中, AB≠AC, AD 是外角∠CAE的平分线, 则AB=BDD
说明: AB=AC时, AD//BC, AD和BC不能相交。
证法1: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性质; 过C作CF∥AD交AB于点F; ∵ CF∥AD ∴ ∠1=∠3, ∠2=∠4 ∵ ∠1=∠2 ∴ ∠3=∠4 ∴ AC=AF ∵ CF∥AD ∴AB=BD, AB=BD,AB=BD,
证法2: 利用面积法; 在 BA延长线上任取一点E, 过D点作 DF⊥BE于点 F,过D点作 DG⊥AC于点G; ∵①S△ABD=△ECDF=DG,等高时面积比等于边之比)② △ABD=ABAB等高时面积比等于边之比) ∴ ①×② 得 六心一一|→4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说明: 定理2的逆定理也成立, 即已知AB=BD/AC=CD可推出AD为∠A 的外角平分线。
5、双角平分线模型
类型 模型分析/结论 图示
角平分线 双 内角 平分 线型 已知: 在ΔABC中, BD、CD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
结论: ∠A
证明: ∠D=∠1+∠2=(∠3+∠4)+(∠5+∠6)=∠A
一内角 一外角 平分 线型 已知: 在ΔABC中, BD、CD 分别是∠ABC、∠ACE 的平分线;
结论:∠D=∠A
∠ACE =∠D+ ∠A+∠ABO ∠D=∠A
双外角 平分 线型 已知: 在ΔABC中, BD、CD 分别是∠EBC、∠FCB 的平分线;
结论: ∠A
证明: =180°- ∠A
三等分角线 双内角三等分型 已知: 在ΔABC中,∠DBC=∠ABC, ∠DCB=∠ACB;
结论:∠D=120°+∠A
一内角一外角三等分型 已知: 在ΔABC中,∠DBC=∠ABC, ∠DCE=∠ACE;
结论:∠D=∠A
双外角三等分型 已知: 在ΔABC 中,∠DBC=∠EBC, ∠DCB=∠FCB;
结论:∠D=120°-∠A
说明 ①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 内外角关系及角平分线的性质, 建立两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易证相应结论。
②将角平分线改成三等分角线, 同样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及角度的倍数关系易证相应结论。
6、中点四大模型
类型 图示 辅助线做法 结论
倍长中线 直接倍长中线 已知: 在△ABC中, AD是BC边的中线。 ①△ACD≌ΔEBD;②ΔABD≌ΔECD;③BE∥AC, CE∥AB;④四边形 ABEC是平行四边形;
①作法一: 延长到AD到E,使 DE = AD, 连接BE、CE。
②作法二: 过点 B作 BE∥AC交AD延长线于点E, 连接CE。
间接倍长中线 已知: 在ΔABC中, AD是BC边的中线,点M是AB边上一点。 ①BDM≌ΔCDN;②CN∥AB, BN∥CM;③四边形BMCN 是平行四边形;
①作法一: 延长到MD到N,使 ND=MD, 连接CN。
②作法二: 过点C作CN∥AB交MD延长线于点N。
说明 ①通过倍长中线法构造中心对称型全等三角形, 目的是将已知线段转移(转化思想) ;
②通过倍长中线或过相应角顶点做对应边平行线, 均可以构造中心对称型全等三角形。
等腰 三角形 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中有底边中点时, 常作底边的中线,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到角相等或边相等, 为解题创造更多的条件,当看见等腰三角形的时候, 就应想到“边等,角等, 三线合一”。 ①BD=CD; ②AD⊥BC; ③∠BAD=∠CAD;
中位线 在三角形中, 如果有中点, 可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来解题, 中位线定理中既有线段之同的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 该模型可以解决角相等、线段之间的倍半、相等及平行问题。 ①DE∥BC ②DE=BC ③四边形ADCF、 DBCF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延长DE至 F, 使 EF=DE, 连接CF易证ΔADE≌ΔCFE , CF=AD=BD, ∠A=∠ECF∴ CF∥BD, CF=BD ∴ 四边形 BCFD是平行四边形∴①DE∥BC ②DE=BC
角 三角形 斜边中线 在直角三角形中, 当遇见斜边中点时, 经常会作斜边上的中线,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来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而且可以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 ΔACD 和ΔBCD, 该模型经常会与中位线定理一起综合应用。 CD=AD=BD=AB
同一边 垂直+中点 构造等腰三角形 当三角形一边垂线过这边中点时, 连接 BE, 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BE=CE, 从而用来证明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BE=CE
总结:中点问题常用性质及常见辅助线作法
①中线或与中点有关线段 联想 倍长线段构造全等
②等腰+底边中点 联想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③多个中点或平行+中点 联想 构造中位线
④直角+斜边中点 联想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⑤同一边遇垂直+中点 联想 垂直平分线性质
⑥证明线段之间1/2 关系的几个途径 1) 三角形中位线等于对应边的一半;
2) 直角三角形中, 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3)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7、截长补短
类型 图示 模型分析 结论
模型分析 如图, 在ΔABC, 要证AB+BD=AC。
①当题目中出现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时, 考虑用截长补短法。截长法不行则用补短法;
②该类目中常出现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等关键词句, 可以采用截长补短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完成证明过程。
截长法 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 DE,证明CE=BD 即可。 截长: 指在长线段中截一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补短法 延长AB至点F, 使 AF=AC,连接DF, 证明BF=BD即可。 补短: 指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已知线段;
构造倍线段 如图, 在 RtABC, ∠BAC=90°,∠B=45°, AD⊥BC。 BC=AB=AC; AB=AC =AD=BD=CD;
看到线段间含或倍关系时,要考虑到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构造辅助线和求解。
构造倍线段 如图, 在RtΔABC, ∠C=90°,∠A=30°。 AC=BC=VAB;BC=AC=AB;
当线段间含/ ,/ 或等)倍关系时,要考虑到运用含30°直角三角形性质进行求解。
说明 ①先截长补短, 再证30°或者45°直角三角形, 得到相应倍数关系;
②或先构造30°或者45°直角三角形, 再证明线段和差倍分关系。(根据题目, 灵活运用)
专题四:全等三角形
1、常见全等模型
平移模型 模型分析 模型特征: 有一组边共线或部分重合, 另两组边分别平行, 常要在移动方向上加 (减)公共线段, 构造线段相等, 或利用平行线性质找到对应角相等。
图示
对称模型 模型分析 模型特征:所给图形可沿某一直线折叠,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 重合的点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 解题时要注意其隐含条件, 即公共边或公共角相等。
图示 共边
共顶点
旋转模型 模型分析 此模型可在看成是将三角形绕着公共顶点旋转一定角度所构成的, 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图形之间存在两种情况:
1) 无重叠: 两个三角形有公共顶点,无重叠部分。一般有一对相等的角隐含在平行线、对顶角中。
图示
旋转模型 模型分析 2) 有重叠: 两个三角形含有一部分公共角(α), 运用角的和差可得到的等角。
图示
半角模型 模型分析 当一个角包含着这个角的半角,常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形成新的三角形, 从而进行等量代换, 然后证明与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
等腰直角三角形含半角 如图, 在 RtΔABC中, ∠BAC=90°, ∠DAE=45°, 绕点A逆时针旋转ΔABD 到ΔACF,使AB与AC 重合。
等腰直角三角形含半角 ①ΔAED≌ΔAEF ②EF=DE ③CF=BD ④FC⊥BC
正方形含半角 如图, 在正方形ABCD 中, ∠EAF=45°, 绕点A 顺时针旋转ΔADF到ΔABG, 使AD与AB 重合。
①ΔAEF≌ΔAEG②EF=EG=BE+DF
等边 三角形 含半角 如图, ΔABC 是等边三角形, ΔBDC是等腰三角形, 且∠BDC=120°, 以D为顶点作角∠EDF=60°,两边分别交AB于点E, 交 AC 于点F, 连接EF, 绕点 D顺时针旋转ΔDBE到ΔDCG, 使DB与DC 重合。
等边三角形含半角(∠BDC=120°) ①ΔDEF≌ΔDGF②EF=FG=BE+CF
角平分线模型 模型分析 遇到角平分线时,常常含有公共边, 利用角的对称性, 在角平分线的两边构造对称全等三角形。 (详见角平分线模型)
图示 ①作两边垂线 ②作角平分线垂线 ③边截取等线段
④作一边平行线
2、一线三等角模型
类型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角 在 同侧 图示
模型分析 条件 模型分析 结论
三个等角在直线的同侧, 即点P 在线段AB 上。 ∠A=∠CPD =∠B PC=PD ∵∠A = ∠CPD = ∠B ∴∠1+∠2=∠2+∠3=∠3+∠4 ∴∠1=∠3, ∠2=∠4 ∵PC=PD ∴△ACP≌ΔBPD ΔACP≌ΔBPD
等角 在 异侧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图示
模型分析 条件 模型分析 结论
三个等角在直线的两侧,点P在线段AB 延长线上,∠EAC=∠CPD=∠ABDPC=PD ∵ ∠EAC=∠CPD=∠ABD ∴∠1+∠2=∠1+∠4=∠3+∠4 ∴ ∠1=∠3, ∠2=∠4 ∴ △ACP ≌△BPD ΔACP≌ΔBPD
类型 图示 模型分析 结论
等角 对 等边 模型分析 如果∠1 和∠3 对应的边相等,即CE=DE时, △AEC≌△BDE ΔAEC≌ΔBDE
构造一线三等角 模型分析 ①图形中存在“一线二等角”, 补“一等角”构造模型; ②图形中直线上只有一个角, 补“二等角”构造模型,如图;③在定边对定角问题中,构造一线三等角是基本手段,尤其是直角坐标系中的张角问题,在x轴或y轴(也可以是平行于x轴或y轴的直线)上构造一线三等角是解决问题非常重要的手段。 说明: 在直角坐标系中, 构造一线三垂直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3、半角模型
1)模型分析
条件 模型图示 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 ①∠2=∠AOB; ②OA=OB; ③连接BF, 将ΔFOB绕点O 旋转至ΔF'OA 的位置;④连接EF、EF'。 ∵ΔOBF≌ΔOAF' ∴∠3=∠4, OF=OF' ∵∠2=∠AOB ∴∠1+∠3=∠2 ∴∠1+∠4=∠2 ∴∠EOF'=∠2 又∵OE为公共边 ∴ΔOEF≌ΔOEF'
结论: ΔOEF≌ΔOEF'
说明 ①半角模型的命名: 存在两个角是一半关系, 并且顶角共顶点;
②通过先旋转全等再轴对称全等(角平分线), 利用全等得边角关系, 一般结论是证线段和差关系;
③常见半角模型是含90°含45°、120°含60°。
2)常见半角模型
类型 图示 条件 结论
等腰 三角形 含半角 如图, ∠BAC=2α,∠DAE=∠BAC=α,AB=AC, △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2α到ΔACF, 使AB与AC 重合。 ①ΔABD≌ΔACF②ΔADE≌ΔAFE③∠ECF=180°-2α
等腰直角 三角形 含半角 如图, 在Rt△ABC中, ∠BAC=90°,∠DAE=45°,△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到ΔACF, 使AB与AC 重合。 ①ΔAEF≌ΔAED ②EF=DE ③CF=BD ④FC⊥BC
等边 三角形 含半角 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 △BDC是等腰三角形, 且∠BDC=120°, 以D为顶点作∠EDF=60°, 两边分别交AB于点E, 交AC 于点F, 连接EF, △BDE绕点 D顺时针旋转120°到ΔCDG,使DB与DC重合。 ①ΔDEF≌ΔDGF②EF=FG=BE+CF
类型 图示 条件 结论
正方形含半角 如图, 在正方形ABCD中, ∠EAF=45°, △ADF绕点 A顺时针 旋转90°到ΔABG, 使AD与AB重合。 ①ΔAEF≌ΔAEG②EF=EG=BE+DF③ΔAMF为等腰RtΔ④MN =BM +DN
证明③ ∵ ∠MAF=∠MDF=45° ∴ MADF 四点共圆(共弦共角) ∴ ∠MFA=∠MDA=45° , ΔAM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④ 将ΔABM逆时针旋转90°到ΔADM', 则DM'=BM, ∠ADM'=∠ABM =45° 易证ΔAM'N≌ΔAMN, ∴ M'N=MN, 在 RtΔM'DN 中, M'N =DM' +DN ∴ MN =BM +DN
类型 图示 条件 结论
菱形 含半角 如图,在菱形ABCD中, ∠BAD=120°,∠EAF=60°, △ABE绕点 A 逆时针旋转120°到ΔADG, 使AB与AD 重合。 ①ΔABE≌ΔADG ②ΔAEF≌ΔAGF ③ΔAEF为等边三角形 ④ΔAGF为等边三角形 ⑤AEFG 为菱形
证明结论: ①ΔABE≌ΔADG ②ΔAEF≌ΔAGF 参考上面证明易证 证明③ 连接AC ∠ADF=∠ACE=60° AC=AD ΔACE≌ΔADF (ASA) ∠DAF=∠EAC AE = AF ∴ ③ΔAEF为等边三角形 ④△AGF为等边三角形 ⑤四边形AEFG 为菱形
含 45° 角 矩形 半角 模型 例 如图, 在矩形ABCD中, AD=9, AB=6,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若∠EAF=45°,AE=3,求DF的长度。
方法 解法 图示
构造 正方 形 半角 模型 (推荐) 延长AB至点G, 使得AG=AD, 延长DC 至点M, 使得DM=AD, 连接GM, 与 AE 的延长线交于点 H, 把△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ΔAGN; 易证△ANH≌△AFH(SAS) ∴ NH=FH ∵ AB=6, AE=3 ∴ BE=3 ∴ tan∠BAE== ∴ GH=9/2, HM=9-9/2=9/2 设DF=x, 则NH=FH=x+9/2, MF=9-x
勾股定理 面积法
在RtΔFMH中,FH =HM +FM ∴(x+)°=( 解得 x=3 , ∴ DF=3 ∵ S 正AGMD==2S△ANH+S△HMF∴9 =(x)×9+(9-x)解得 x=3 , ∴ DF=3
构造 相似 三角 形 (推荐) 在AB 上截取BG=BE, 连接EG, 在AD上截取DH=DF, 连接FH ∵ AB=6, AE=3 ∴ BE=3 ∴ BG=3, EG=3 ∴ AG=3 设DF=x, 则|DH=x, HF=x, AH=9-x易证ΔAGE~ΔFHA ∴ AG = GE AH∴ __x=____ x= 解得: x=3, ∴ DF=3
合 45°角 矩形 半角 模型 构造相似三角形
延长AD 至 G, 使∠DGF=∠BAE,在AD上截取DH=DF, 连接FH∵ AB=6, AE=3 ∴ BE=3 ∴tan∠DGF= br/DG=tan∠BAE= / / 设DF=x, 则IDG=2x, GF= DH=x, HF=x, AH=9-x 易证ΔGFA~ΔFHA . GF /HF/SF/V .=R /S . 解得: x=27(舍), x=3, ∴ DF=3
构造∠AEF=90° 在CD 上截取CG=BE, 连接 EG ∵ AB=6, AE=3 ∴ BE=3, CG=3 ∵ AD=9 ∴ CE=6 ∴ △ABE≌ΔECG(SAS) ∴ AE=EG=3, ∠AEG=90° ∴ ∠EAG=45° ∵ ∠EAF=45° ∴ 点 F和点 G 是重合的点 ∴ DF=3 9
一线三垂直 作EG⊥AF于点G, 过点G作 MN⊥AD交AD于M, 交BC于N ∵ AB=6, AE=3∴ BE=3 ∵ ∠EAG=45°, EG⊥AF ∴ △AG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G=GE易证ΔAMG≌ΔGNE(AAS) ∴ MG=NE, AM=GN 设EN=x, 则 AM=3+x ∴ MN=x+3+x=3+2x=6 ∴ x=3/2 ∵tan∠MAG=°M/3// =,∴AD= ∵ AD=9 ∴ DF=3
4、手拉手模型/反向手拉手模型
(1)手拉手模型:大三角形类似大手,小三角形类似小手,顶角相等且共顶点,称为手拉手模型,如下图,连接AC、BD,称为拉手线,左手拉左手 (AC),右手拉右手 (BD)。
类型 图示 条件 结论
一般 三角形 CD∥AB 将ΔOCD绕点O 旋转 ΔOAC∽ΔOBD
直角 三角形 CD∥AB 将ΔOCD绕点 O 旋转 ①ΔOAC∽ΔOBD ②AC⊥BD ③AD +BC =AB +CD ④S四边形ABCD=AC×BD
等腰 三角形 CD∥AB 将ΔOCD绕点O 旋转 ①ΔOAC≌ΔOBD②∠AEB = ∠AOB③OE 平分∠AED
等边 三角形 CD∥AB 将ΔOCD 绕点O旋转 ①ΔOAC≌ΔOBD ②∠AEB = 60° ③OE 平分∠AED(=120°)
等腰 直角 三角形 CD∥AB 将ΔOCD绕点O 旋转 ①ΔOAC≌ΔOBD ②∠AEB = 90° ③OE 平分∠AED(=90°)
正方形 已知正方形ABCD、AEFG, 正方形AEFG 绕A 点旋转,连接BE、DG;
①ΔABE≌ΔADG ②BE = DG ③BE⊥DG
矩形 已知矩形ABCD∽矩形 AEFG, 矩形AEFG 绕A点旋转, 连接BE、DG;
①ΔABE∽△ADG②AB/AD=AEF=BE|③BE⊥DG
类型 两等边三角形(一边共线)
条件 如图, B、C、D 三点共线, △ABC 和Δ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连接BE、AD。
结论 ①ΔBCE≌ΔACD; ②BE=AD; ③∠AFB=60°,∠DFE=60°; ④ΔBCM≌ΔACN; ⑤ΔCEM≌ΔCDN; ⑥ΔCMN是等边三角形; ⑦MN∥BD; ⑧CF 平分∠BFD; ⑨BF=AF+CF, DF=EF+CF; ⑩△AFM~ΔBCM, ΔEFN~ΔDCN; A、B、C、F四点共圆; C、D、E、F四点共圆;
明 BC=AC ∠BCE=∠ACD ①ΔBCE≌ΔACD(SAS) 5 - ②BE=AD CE=CD 由①ΔBCE≌ΔACD >∠1=∠2 , ∠3=∠4 ③∠AFB=∠ACB=60° 同理可推 ③∠DFE=∠DCE=60°, 或者∠DFE=∠AFB=60° ∠1=∠2 ⑩△AFM~△BCM, 同理可证 ΔEFN~ ΔDCN ∠3=∠4 ∠1=∠2 BC=AC ④ΔBCM≌ΔACN(AAS) ∠BCM=∠ACN=60° 同理可证 ⑤ΔCEM≌ΔCDN 由④ΔBCM≌ΔACN CM=CN, ∠MCN=60° ⑥ΔCMN是等边三角形 ∠NMC=∠MCB=60° = ⑦MN∥BD 由③∠AFB=∠ACB=60° → A、B、C、F四点共圆(共弦共角) ∨∠BFC=∠BAC=60° ∠DFE=∠DCE=60°═ C、D、E、F 四点共圆(共弦共角)═ ∠CFD=∠CED=60°. ∠BFC=∠CFD ⑧CF 平分∠BFD 在 BF上截取BH=AF, 连接CH; (截长补短) BH=AF ∠1=∠2 ΔBCH≌ΔACF(SAS) ∠BHC=∠AFC=120° ∠FHC=60° BC=AC ΔFHC 是等边三角形 HF=CF ⑨BF=BH+HF=AF+CF 同理可证 ⑨DF=EF+CF
(2)反向手拉手模型
图示 条件 结论
反向 手 拉手 模型 已知: 在等腰ΔABC和等腰ΔADE中,AB=AC, AD=AE, ∠BAC=∠DAE,连接 BE、CD, 左手拉右手(BE), 右手拉左手(CD), 称为“反向手拉手”全等模型。 ΔAB'E≌ΔACD
模型分析: 将“反向手拉手”全等转化为“正向手拉手”全等, 方法如下: 作出ΔABC关于AC的轴对称图形ΔAB'C, 连B'E;
证明: ∵ ∠EAD=∠B'AC ∴ ∠EAB'=∠DAC AE=AD ∠EAB'=∠DAC ΔAB'E≌ΔACD (SAS) AB'=AC
说明 反向手拉手模型难点:在于如何转化为正向手拉手模型,转化方法为以三角形的一边为对称轴作对称图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