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渝西中学校高 2025 届高二下 4 月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假设文章与政治或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古 时期有关这一假设命题的阐述,远远超出了儒家核心原则“正名 ”本身,即言辞之得体确保了社会和 道德规范之得体。对这重关系的一种天真说法便是简单的反映论。
文章“反映 ”了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容许在具体的反映对象以及反映模式上面存 在种种巨大的理论差异,它远非中国所独有,且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中间。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也并 非为中国所独有,不过它在中国传统中却有特殊的分量:这样的命题便是好文章能够或者应当改变政 治和社会秩序。著名的现代小说作家鲁迅为拯救中国而弃医从文,原因就在于此。
以韩愈为首的文学集团所倡导的“复古 ”文学价值所显示出来的紧迫感,便是基于这一假设。白 居易及其盟友所倡导的新乐府,虽然方式不同,也有赖于同一假设。对道德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明确 表现,会唤起并强化读者内在的道德感,移风易俗,教化人心。
在任何文字表现系统的内部,一种立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立场,而作者表现某一立场时的 紧迫感,会将这个立场与其特殊的对立面缠结在一起。在韩愈和白居易集团的作品中对文章的道德功 用的确认,是和一个更为重要的反例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命题,即“好 ”作家(究 竟是指德性上的“好 ”,还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好 ”,这里有一点含混)必然会为社会所忽视,甚 至主动地抛弃。
在比较温和的说法里,正如在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中那样,好作家只是不为世人赏识而终 老于孤芳自赏,而在极端的说法中,如孟郊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好 ”作品只会招来他人的敌视, 最终毁了作家:“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
“ 穷 ”,在穷困之外,还有穷途末路、孤立无援之意。在孟郊一首更偏激的诗《懊恼》中,一个 原本用来表示在阅读时思考回味的常见词“咀嚼 ”,与文人间相互倾轧的“吃人 ”行径别扭地联结在 了一起:好诗更相嫉,剑戟生牙关。前贤死已久,犹在咀嚼间。
二百年的文坛盟主,在社会和政治上都有地位的作家欧阳修,断言好的作品是“ 穷而后工 ”。这 一主张显然是对孟郊“诗能穷人 ”的回驳。这与其说是文章与社会间有必然联系这一命题的破裂,倒 还不如说是这个命题的颠倒或扭曲。好人非但没有通过他的文章在道德上感化社会,反而遭受社会弃 逐,而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在他个人的困苦上。当“正声 ”出现在礼崩乐坏之世时,它非但无 法恢复和谐,反而变成了噪音,而被逼噤声。在一封写给李益的信中,韩愈在探讨古文创作理论时也 表述了同样的精神:倘若他的写作能取悦他人,那就一定是他的写作本身有瑕疵。
这向我们揭示了中唐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嬗变轨迹之一:意识到个人身份,特别是“真 ”的身份,
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而且,这样的特性常常表现为否定性的,也即排拒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拒。 这里也许有一份高傲,乃至于妄自尊大,但我们常能听到“他人 ”的声音在讥笑,嘲讽、怀疑,甚或 发出兽类的咆哮。特性不仅是中唐作品津津乐道的主题,它还以中唐作家刻意求异的风格出现。特异 的风格可能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可能赢得赞赏。特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个性化,它 预设了平庸的、常规的以及常常在道德上是可疑的“他者 ”的存在。道德和文学上的优越,现在不是
表现为在社会所认可的规范内的完美,而是表现为远离那些规范。
特性是与对所有权和占有物新发生的兴趣紧密相连的,所有权和占有物就像个体身份一样,其概 念的存在取决于对他人的排拒。虽说特性主要牵涉到一个人,然而这个概念也同样适用于群体的层面, 如当一群卓异之人组成一个摒弃“凡俗 ”的小集团时,或当一个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社群排拒异 端邪说时,甚或当中国作为一个概念的存在取决于对外来因素的排拒时。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群体的 层面上,具有特性的个体总试图划出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空间;它占有对象,并从事在它看来是“正当 ” 的活动。然而要达成这一点,这一空间外部必须得有“他人 ”的存在,他们想要闯入该空间,破坏其 活动。
(摘编自宇文所安《特性与独占》)
材料二:
已有很多文章讨论过杜甫诗歌的历史意义,讨论他如何在战争和灾难的背景下写作,充当王朝命 运的见证,从历史的角度阅读杜甫,为的是论证一种诗歌观,即诗歌能够承载意义,诗歌的意义在中 国文学传统中往往与道德判断联系在一起,然而,杜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一种对诗歌意义的破碎信念, 这种信念削弱了简单的道德说教。一方面,杜甫明确认为诗歌创作具有道德、政治、历史意义,他在 诗歌中提出自身和周围情势的论点。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对自己诗歌行为和姿态的无效性表示担忧, 痛苦地怀疑自己所做的是否真的有意义,怀疑诗歌能否有所拯救。
诗歌成功的希望及其屡屡失败的阴影,在激励杜甫诗歌写作不断前行的同时,也困扰着他。所谓 “诗歌的成功 ”,借自诗人、批评家艾伦 ·格罗斯曼(AllenGrossman) ,他说:“诗歌的功能是在意 思自治的限度内让每一个人获得一种成功。”这里,格罗斯曼想说的是,诗歌为改变不了的现实提供 了补救,在他看来,这个现实就是我们的必死境况。这样一来,诗歌就成了言说欲望、表达意愿的方 法,宇文所安在谈到杜诗的祈愿性时就指出了他的这个特点,还注意到了杜甫希望事情有别于现状的 那些时刻。确实,早在杜甫以前的诗歌中,从汉末最早的古诗作品开始,我们就已看到过这种祈愿姿 态,但在杜甫身上,渴切希望的声音在他承认希望之不可能时感受得更为强烈,实际上,他的这种态 度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惯例,成了他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可或缺的主题。
(摘编自陈威《重建家园:杜甫和诗歌的成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反映 ”了政治和社会秩序,好文章能够或者应当改变政治和社会秩序,这些说法在中国乃至 其他国家都存在。
B.特性包含中唐作家刻意求异的风格,这种风格会捐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能赢得赞赏。 C.杜甫明确认为诗歌创作具有道德、政治、历史意义,但他又不断对自己诗歌行为和姿态的无效性表 示担忧。
D.祈愿姿态存在于汉末最早的古诗作品,但在杜甫诗中更为强烈,并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惯例,成了他 诗中反复出现、不可或缺的主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及其盟友倡导的新乐府,都基于同一假设,呈现以同一方法,并移 风易俗,教化人心。
B.孟郊用“咀嚼 ”一词描写了文人间的互相倾轧,这与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 ”的描写形成呼应。
C.欧阳修对孟郊“诗能穷人 ”的观点持批驳态度,他认为好的作品是“穷而后工 ”。
D.根据评论家艾伦 ·格罗斯曼的观点,杜甫诗歌的成功正因为他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对诗歌意义的破碎 信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欧阳修“穷而后工 ”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李白: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B.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C.司马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
D.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阐述你对“特性 ”的理解。(4 分)
5. 唐代诗人往往有较强的社会担当意识,请结合材料,以唐代某一位诗人为例谈谈他持这种创作理 念的原因。(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做助教。三年的工夫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 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是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 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 因此,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 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 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学生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 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 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 ”他马上递上辞职书, 结果辞职书被退了回来。大约有十分钟,他的主意已打定: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 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做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 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了。 缝缝补补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咱 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意见:“勒紧了肚子, 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 ”他想, 秀华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
咱们! ”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 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有钱,她叫 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再没用过家中一个钱。秀华问他:“那怎么 办呢? ”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
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 征。我们俩是一对儿好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地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地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 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 ”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 后,他三步当作两步地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几乎已经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给他道谢,顺手放下一筒炮台烟。 “我不吸烟! ”进一表示不愿接受礼物。
“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 ”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 ”“钱? ”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 ”进一颇用力地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得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
“秀华! ”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 ”
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 阚先生! ”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丁文! ”进一关切地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家在沦陷 区!先生,你救命! ”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 ”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想起来。“等我 看看!不要着急! ”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他极快地数了一数。“嘿, 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 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 ”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 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
进一慢慢地走过来,轻轻地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 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
(创作于 1943 年 12 月,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起初阚进一“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他的这种快乐因为是建立在个人的主观想法上的,所以注 定不会长久。
B. 秀华在提出许多计划时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 ”“真不贵! ”,这说明她已猜到丈夫可能 会反对她的建议。
C. “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 ”突出阚进一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不愿向艰苦生活 屈服的决心。
D. “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阚进一这样问是想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改变做人 的原则。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一筒炮台烟 ”这个题目,既关联着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又突出了阚进一与妻子的矛盾,能够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老舍小说的语言有“俗白精致 ”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 ”中的“糊 ”,通俗直白,形象地 表现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
C. 小说将主人公阚进一设置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记叙和描写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 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D. 小说通过叙述和对话描写了阚进一结婚以后夫妻面临的经济困境,为后文写阚进一的学生丁文前 来借钱埋下了伏笔。
8. 文中三次写到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9. 有人说,这是一篇文化寓意小说,阚进一和秀华这两个人物身上各自有所寄寓和象征,请结合文本 及时代背景作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使士卒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①曰:“罚不迁列。”
.
隋,大将杨素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
.
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
.
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 胜。
(节选自《百战奇略 ·罚战》)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 之,此何由乎 ”
靖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 乎 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玉邑不晓兵法,徒夺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 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 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
太宗曰:“《尚书》言;‘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 ’何谓也 ”
靖曰:“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先,爱教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 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 ”
太宗曰:“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既而江汉归 顺。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其卿之谓乎 ”
.
靖曰:“汉光武平赤眉,入贼营中案行,贼曰:‘萧王推赤心于人腹中。’此盖先料人情必非为 恶,岂不豫虑哉!臣顷讨突厥,总蕃汉之众,出塞千里,未尝戮一扬千,斩一庄贾,亦推赤诚存至公
第 5 页 共 8 页
而已矣。陛下过听,擢臣以不次之位,若于文武则何敢当。 ”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法:指《司马法》,据说是姜子牙所著兵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 分)
卒未亲附 A 而罚之 B 则不服 C 已 D 亲附 E 而罚 F不行G则H
不可用。
(改编 1)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迁,指迁延姑息,与《屈原列传》“ 顷襄王怒而迁之“ 中的“迁 ”意思相同。
B.无所宽贷,指绝不宽容,其中的“贷 ”与成语“严惩不贷 ”中的“贷 ”意思相同。
C.盈,指充满,与《望海潮》“户盈罗绮 ”中的“盈 ”意思相同。
D.附,使……亲附,“泣孤舟之整妇 ”的“泣 ”表示使……哭泣,两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杨素治军严整,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一次多则 上百人,少亦不下十数人。
B.李靖认为光武帝能凭借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而不依赖刑法,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 莽的心意,加之王寻、王邑不懂兵法。
C.李靖平定萧铣后,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务赏赐士卒,只有李靖没有这样做,太宗认为李靖 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
D.李靖讨伐突厥时,统领异族和汉族的兵众,出塞千里,不曾杀戮无辜之人,与汉光武帝一样以赤诚 的心对待天下之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4 分)
(课内)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 分)
14.李靖对战争中的恩义与惩罚有哪些看法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 · 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 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 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前三句,移步换形,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
B.文木制作的几案,饰着窗纱的窗户,诗人认为,山翁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热情好客的雅士。 C.诗人以“瘿樽 ”突出了山家风味,以“高话 ”传达了山翁健谈的神采。
D.山翁以经霜后的甜橘、谷雨前采的新茶款待,诗人觉得风味极佳。
16.请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原创 1)(1)《蜀道难》中“ , ”两句写出了山泉奔瀑,冲击崖 石的景象,有声有色,令人目不暇接。
(原创 2) (2) 《离骚》 中用香草美人作比, 以互文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早晚勤勉修德的两句是 “ , ”。
(原创 3)(3)小刚在阅读古诗文时,发现“美人 ”一词多次出现,既能形容女子姿态的美好,又 能寄寓诗人的“美政 ”理想,于是便吟咏出了“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 作为视听兼备、 ① 的艺术形式,B 作为“舶来品 ”的音乐剧 20 年发展,C 从引进原版剧目, 到将经典剧目改编成中文版,再到打造原创剧目,D 实现了“本土化 ”的转变,E 已成为当下文艺创 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F 截止目前,G 音乐剧《三星堆》已在四川成都、广东广州、山东济南 等地完成了 19 场演出。
走进剧场大厅,一股强烈浓郁的古蜀国气息扑面而来:徐悲鸿之孙、画家徐骥绘制的油画版海报、 硕大的青铜面具复刻版、剧中女主人公佩戴的金色翅膀,一一陈列在大厅的正中央,每一件都 ② , 引得观众们“沉浸式 ”打卡留念,为这个寒冷的冬天更添一份暖意和生趣。灿烂星空下,古蜀国的角 色站在高处,以期盼的眼神望着考古现场正在进行紧张挖掘的现代考古队队员。随着一声惊呼“挖到 了 ”,又一件文物 ③ , 使全场沸腾起来,两个时空的人合唱:“如果有种力量,能够穿越时空, 如果有些生命,可以获得永恒,如果有人相信,世界会有奇迹,就来共赴这场星空下的约定。”高亢 激昂的歌声在剧场回荡,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音乐剧《三星堆》演出现场,一场古蜀文明 与现代考古的奇妙相遇正在上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 ② ③
19.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5 分)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舶来品 ”的音乐剧
B.实现了“本土化 ”的转变
C.观众们“沉浸式 ”打卡留念 D.一声惊呼“挖到了 ”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下面小题。
最近,白领群体里兴起了一股逃离“格子间 ”,从事轻体力工作的热潮。
① , 它一般指那些“不需要动脑且劳动强度较低的体力工作 ”,像咖啡师、书店店员、 外卖配送员、宠物美容师等职业均在此列。
② 纵观豆瓣小组和各种报道,即时的正向反馈、有效摆脱脑力劳动和社交的疲惫是主 要原因。而且,轻体力活既不至于像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工作一样过度辛劳,又能稍稍寻回对生活的掌 控感。
当然,应该乐于看到更多人勇敢地放下“追求体面 ”的包袱,去探索更多职业和个体发展的可能, 切身践行那句“人生是旷野 ”的格言。但另一方面,选择某条职业路径应当基于的是个人实际情况与 理性判断,而不是任何一种人云亦云的流行说法。在轻体力活受到青睐的背面,普遍繁琐的劳动、降 级的薪资、不甚完善的保障制度并没有消失。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轻体力活只不过是一场“看上去 很美 ”的浪潮, 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包袱 ”和“‘追求体面 ’的包袱 ”中的“包袱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包袱这个词原本为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独有,后来也被其他曲艺形式所采用。 B.在两间堆破烂农器的一间屋子里,搜出了一个包袱,里头有七八件衣裳。
C.杨部长和余静同志要我们诉旧社会的苦,放下包袱,是件好事情。
D.你告诉我名姓儿,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 2024 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 2 次谈到“压力 ”。他说:“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一些群众
就业、生活遇到困难。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 ”
与之呼应的是,习主席也先后 5 次谈到“ 活力 ”。他说:“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 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
压力与活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面对压力,如何进发活力?是每个青年都应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高 2025 届高二下 4 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这种风格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能赢得赞赏”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特异的风格可
能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可能赢得赞赏”。
2.C。A.“呈现以同一方法”错,古文运动和新乐府并非呈现以同一方法。B.这与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
的描写形成呼应,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说“一个原本用来表示在阅读时思考回味 的常见词‘咀嚼’,与文
人间相互倾轧的‘吃人’行径别扭地联结在了一起”。D.“杜甫诗歌的成功正因为他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对诗
歌意义的破碎信念”表述不全面,杜甫诗歌的成功有历史意义,是王朝命运的见证,明确认为诗歌具有道德、
政治、历史意义,又充满对诗歌意义的破碎信念。
3.D。欧阳修“穷而后工”的观点是诗人愈是困窘,作品(文字、诗)愈是高明,孟子指的是人经历困境才能成
大事,并非指作品。
4.①特性是与对所有权和占有物新发生的兴趣紧密相连的,常表现为否定性,其概念的存在取决于对他人的
排拒或为他人所排拒。(或表述为:特性预设了平庸的、常规的以及常常在道德上是可疑的“他者”的存在,
并远离那些被社会认可的“规范”。)
②在个人或群体层面上,具有特性的个体试图划出一个专属空间,以占有对象,并从事在它看来是“正当”
的活动。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
5.以杜甫为例。
①他在战争和灾难的背景下写作,充当王朝命运的见证。
②诗人认为诗歌创作能承载意义,有道德、政治、历史等层面。
③诗人常常担忧创作的无效性,怀疑创作是否有意义、有所拯救,以此激励他的创作。(或表述为:诗人的创
作为改变不了的现实提供补救,成为言说欲望、表达意愿的方法,在祈愿中实现有别于现状的时刻。)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
6.D。“阚进一这样问是想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改变做人的原则。”分析错误。根据文意,阚进一
这样问是想让学生自己掂量一下再做抉择。
7.D。“为后文写阚进一的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错误。根据文意,描写“阚进一结婚以后夫妻面
临的经济困境"是为后文写他们就如何处理三千元钱而产生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8.①第一处描写阚进一遭受谣言的袭击时的神态,表现了他对人心惟危的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②第二处描写阚进一听了秀华那些生活计划后的神态,突出他对秀华的思想与自己不能达成一致的无奈。
③第三处描写丁文拿走钱后他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丁文视“不是好来的钱”为救命稻草的意外和惊讶。
(评分标准:答出一处 1 分,两处 3 分,三处 4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神态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分析文中三次写到阚进一歪嘴的作用。“歪嘴”是神态描写,分析其作用,就是分析这
三处描写分别描绘出人物怎样的神态,以及这些神态背后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时应结合具体语境,设身处
地地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
第一处:“这惹恼了与他竞争的同事们……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这是描写阚进一遭受谣
言的袭击时的神态,表现了他对人心惟危的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第二处:“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这是描写阚进一听
了秀华那些生活计划后的神态,突出他对秀华的思想与自己不能达成一致的无奈。
第三处:“‘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这
是描写丁文拿走钱后他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丁文视“不是好来的钱”为救命稻草的意外和惊讶。
9. ①阚进一是理想人物的象征。(1 分)他公正无私,简单直率,乐观热情,有干劲,肯努力,有理想,寄托
了作者对未来新青年的期望。(1 分)
②秀华是现实(世俗)人物的象征。(1 分)她重视人际关系和应酬,看重个人利益,在她身上可以看出旧文
化的影子。(1 分)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QYKQgggAAJBAABhCUQGSCgOQkBEACAoGBFAEIAABiAFABAA=}#}
③阚进一与同事和秀华的冲突,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2 分)
【命题意图】本题聚焦于“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关系,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和人文精
神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答题既要分析人物形象,也要结合小说主题分析。
小说中阚进一在与同事和秀华的冲突中,性格相当鲜明:他年轻有朝气,公正无私,思想直率,乐观热情,有
理想,与旧的成人世界格格不人。由阚进一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他是理想青年的象征。而秀华注重人际交往、
社会评价,认为为别人做事就应该得到报酬,还有些自私。
由秀华的形象特点以及她与阚进一的对比可知,她身上有浓重的世俗气息。从整体看,小说主要写了阚进
一与同事和秀华的矛盾冲突,这象征着简单直率的理想青年与旧的世俗文化的冲突。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担当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
寓意小说”,是指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这
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有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10.BCG 【解析】句意: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
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
11.A【解析】“意思相同”错误,“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意思是放逐。
12.C【解析】“太宗认为李靖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错误,根据原文“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卒,
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可知,太宗认为
李靖文武双全,但并没有说“像蒯通一样”。
13(1)如果没有施加恩义而只是使用严峻的刑法,很少有能够成功的。
(“加”“峻”“济”各 1 分,句意 1 分)
(2)他们既因为我用蕙草作佩带而弹劾我,又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品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也是我所崇尚的美德,
即使多次死亡我仍然不会后悔。
(状语后置 1 分,“替”“申”各 1 分,句意 1 分。)
14. ①实施严峻的刑法需要以施加恩义为基础,否则很难成功;
②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顺序不可颠倒;
③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杀戮。
(评分标准:每点 1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在作战中,要使士卒在与敌人遭遇时,敢于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而对于畏敌后退一步的,必须用重刑加
以惩处,这样就可以打胜仗。诚如《司马法》所说:“惩罚罪过要就地执行,绝不迁延姑息。”
隋朝时期,大将杨素治军严整,他的部队如有违犯军令的人,立即处斩,而绝不宽容。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
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数人。鲜血流遍帐前,而杨素却谈
笑风生,若无其事。到了与敌对阵交战之时,他先令三百人进击敌人,若能攻陷敌阵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冲破敌阵
而活着回来的,不论多少都全部杀掉。然后又派二三百人再去进攻,对于不能陷阵而生还者仍如旧法全部杀掉。将
士们因此而震惧,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奋勇杀敌,所以每战都能获胜。
【材料一内容分析】观点:惩之以重刑,可以取胜。事例:杨素御戎。
材料二:
太宗说:“严刑峻法使大家害怕我却不害怕敌人,我对此十分困惑。当初光武帝凭借一支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
王莽的百万兵众,并没有刑法摆在士兵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靖说:“兵家的胜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以根据一件事来推断(所有的情况)。就像陈胜、吴广使秦国军
队失败,难道陈胜、吴广能对秦施加刑法吗?光武的崛起,只不过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莽的心意罢了,更何况加之
王寻、王邑不懂得兵法,只不过是夸耀人多,所以从此败落。我探究《孙子》中所说的:‘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
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这句话说的是大
第 2 页 共 4 页
{#{QQABQYKQgggAAJBAABhCUQGSCgOQkBEACAoGBFAEIAABiAFABAA=}#}
凡将领都要先用恩义结交兵士,然后才可以实施严峻的刑法。如果没有施加恩义而只是使用严峻的刑法,很少有能
够成功的。”
太宗说:“《尚书》上说:‘威胜于爱,事情就可以成功;爱胜于威,事情就不可以成功。’这几句话是什么
意思呢?”
李靖说:“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而不可与此相反。如果威施于前,爱施于后来补救,对于事情没有什么
好处了。《尚书》是用来告诫人们要终生谨慎戒备,并不是用来告诫人们要谋划于事情的开始。所以《孙子》所传
授的方法永世不变。”
太宗说:“你平定萧铣,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务)来赏赐士卒,只有你不愿这样做,由此可以解释
蒯通不被汉杀戮的原因,不久江汉归顺。我因此想到古人有句话说:‘文能使大家依附,武能够威慑敌人。’大概
说的就是你吧?”
李靖说:“汉光武平定赤眉军,进入敌人军营探查他们的行踪,敌人说:‘萧王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怎么
能不让别人忠诚)。’这大概就是预先料想到人情一定不是为恶的,怎么能不提前考虑呢!我不久前讨伐突厥,统
领异族和汉族的兵众,出塞千里,不曾杀戮一无辜之人,斩杀一个商人,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罢了。陛下误听,
没有按照次序来提拔臣下,如果用文武双全(来评价我),怎么敢当呢?”
【材料二内容分析】
三问三答:
一问:对严刑的困惑,以刘秀战胜王莽为例。
一答:第一,胜败情况各异,不能用一个事例来得出结论。光武取胜,一是顺应民心,二是对手不懂兵法。第二,
严刑的使用是有前提的,先有爱护之义,后有严刑之法,否则很少取胜。
二问:《尚书》关于威爱的论述是什么意思。
二答:第一,《尚书》字面的意思是先爱后威,不可颠倒;否则无益于事;第二,深层含义不是教人做事开始的谋
划,而是教人始终谨慎行事。
三问:以平萧铣为例,李靖能称得上“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吧?
三答:第一,以光武平赤眉类比,说明自己也有过犹豫,但是能预料人情;第二,自己不过是推赤城存至公罢了,
并没有特别的才能;第三,是陛下信任提拔,文武的评价实不敢当。
15.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新茶款待,诗人觉得风味极佳”错误。“霜
后橘,雨前茶”是山翁和诗人“话桑麻”时高谈自己收获的喜悦,赞叹自己产品味道清佳,并非用“橘”和“茶”
来款待诗人,也非诗人觉得味佳。
16.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
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
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苔径”“篱”本是静景,一个“逐”字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把静景写活,衬托了
山家的罕有人至的恬静生活。
(评分标准:每点 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词上片先从方位角度明确写景的空间顺序,从山坞、山家到室内,场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富有层次感。
上片中作者选用的意象非常丰富,构成了明净清幽之境,“苍藤”的黑、“翠竹”的绿、“明沙”的白、“梅花”的
红又形成了色彩的鲜明对比,且又那么的自然和谐,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印象。作者在写景时还用到了表现手法,如“苔
径逐篱斜”一句,“苔径”“篱”本是静景,一个“逐”字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把静景写活,衬托了山家的罕有人
至的恬静生活。
17.(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3)示例一: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示例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示例三: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示例四: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第 3 页 共 4 页
{#{QQABQYKQgggAAJBAABhCUQGSCgOQkBEACAoGBFAEIAABiAFABAA=}#}
(评分标准:1 空 1 分,错别字不给分)
18. 雅俗共赏 栩栩如生 重见天日
(评分标准:1 空 1 分)
【解析】①所填成语应作“艺术形式”的定语,且根据下文“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可知
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备受欢迎,受众较广,因此可填写“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等成语。
②所填成语应作谓语,形容剧场道具的状态、特点,结合下文的“‘沉浸式’打卡留念”,可知剧场道具生动逼真,
因此可填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成语。③所填成语应作谓语,形容文物的状态,结合“考古”的语境,可
填写“重见天日”“重睹天日”等成语。
19. 语句:B;可修改为: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经过 20 年发展
语句:F;可修改为:截至目前
(评分标准:1 点 2 分,2 点 5 分)
【解析】B 处存在缺少介词的语病,应补充介词“经过”。
F处,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后面一般不带时间词语(做宾语),往往用于时
间词语之后。“截至”表示停止于某期限,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
20.D。D 项为直接引用。A。B、C 项均为特定称谓;
21.C。A 项,“包袱”是曲艺术语;
B 项,本义,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
C 项,某种思想或精神上的负担;
D 项,祭扫时的焚化品。
22. ①所谓的“轻体力活”(2 分)
②为什么选择轻体力活(2 分)
③不是解决职业困局的唯一路径(2 分)
(评分标准:1 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3.写作提示
作文题目以习主席在 2024 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两个高频率词汇为话题,这两个词语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
很紧密的关系。作文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探讨“压力”与“活力”的关系,如何将“压力”转化为“活力”,也
就是引导学生从“关系是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展开思考。
压力与活力的关系可以参考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二者可以是并存的关系,有压力不妨碍活力的存在,
活力四射的人同时也可能承担着压力;二者也可以是因果关系,有压力是原因,压力激发人们拼搏进取,竞争
开拓,最终焕发活力;二者还可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看淡压力、释放压力,焕发活力。
“面对压力,如何迸发活力”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思考:经受住压力的磨砺,依靠坚持、毅力、信心、勇
气等,最终焕发出活力;面对压力,运用智慧,寻找创新点实现突破,也可焕发活力;面对压力,众志成城,
共渡难关,也可焕发活力……
只要对两个问题阐释得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均视为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①以豁达消解压力,以智慧迎接活力;
②接受压力才能化解压力,追求活力才能迎来活力;
③压力出潜力,压力出活力;
④化压力为动力,以动力创造活力;
......
第 4 页 共 4 页
{#{QQABQYKQgggAAJBAABhCUQGSCgOQkBEACAoGBFAEIAABiA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