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断发展。
(2)政治、社会矛盾: 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 ,宣传 。
(6)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2.形成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3.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 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专政。
归纳: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①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十月革命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②巴黎公社孤军奋战;十月革命得到工农兵的支持。
③巴黎公社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夺权斗争;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④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进程
(1)两个政府并存: VS
(2)《四月提纲》指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 革命向 革命推进。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因此,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攻占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归纳:俄国十月革命进程特点
(1)一个过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四个变化”
①建立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②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③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
④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成立新政权
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拓展: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项目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不同点 任务 推翻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 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相同点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计划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斗争方式 武装斗争
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3.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4.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 的开端。
(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 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 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 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
不同点 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目的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 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主要内容 农业 实行 实行固定的
工业 实行 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
商贸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政治 影响 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 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经济 效果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3.苏联成立
(1)1917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2)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原因
①基本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②客观因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思想基础: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④个人因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概况: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结果: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4)内容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 ;②实行自上而下的 体制;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
(5)评价
1)积极性
①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和特点
材料一 1914-1917年,俄国有1 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①
时间 罢工次数② 参加人数
1914年8月-12月 68次 3.5万
1915年 1 000次 54万
1916年 1 500次 100万
1917年3月8日 二月革命 20多万工人、士兵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材料二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①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②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2)材料二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用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2)材料二指出了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
【课时作业】
1.据学者统计,苏俄1921至1922年度的实物税额与上年度收集额相比,粮食减少43.3%,油料作物减少50%,肉类减少74.5%。据此可知( )
A.农民生活实现富足 B.农业生产快速恢复
C.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D.集体农庄制度优越
2.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该现象出现在( )
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赫鲁晓夫时期
3.1929年起,苏联建立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苏联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C.改善农业生产落后面貌 D.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
4.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苏联加快推进北方开发计划,除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在极地航空与破冰船舰队建设、能源开发与工业建设、陆路交通运输网建立等领域取得了全新发展。苏联开发北方旨在( )
A.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能源支持 B.为战时苏联物资供应提供保障
C.开辟新航道便捷从美国进口 D.加强科学研究保持世界领先
5.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有效应对经济危机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成效斐然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