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 I 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下表是有关“文化”的词源解析,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词 词源解析
“ 文 ” “纹理”,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
“ 化 ” “ 改 变 ”
“文”“化”并联使用 引申出“以文教化”之义
“文化”(“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 文治和教化
A. 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 崇德尚贤 D. 敬天保民
2.日本某学者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 ……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 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
中国文明为媒介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A.汉文化成为东亚世界的官方文化 B. 东亚世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 东亚世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 D. 汉文化促进东亚世界文化发展与交流
3.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都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观察下图,下列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与其产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确的是
A.①卡尔纳克神庙 B.②《汉谟拉比法典》
C.③《天方夜谭》 D.④那尔迈调色板
4.西方古典历史学家们认为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成为一 个更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
识,而且有助于智慧。”据此可知
A.民主政治影响古典史学创作 B.史学理论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C. 西方古典史学蕴含理性精神 D. 西方历史学家治史注重求真
5.右图所示为古代朝鲜的谚文。这可用于说明
A.朝鲜汉语教育的普及
B. 中朝文化的同宗同源
C. 中朝文化交流的初现
D. 朝鲜民族文字的特征
6.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印欧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锻铁技术逐
渐传播开来。公元前11世纪希腊出现了铁器,公元前9世纪铁器
被广泛运用。在大约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新的铁制农具使人
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B. 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C. 农耕文明本身具有扩张的潜能 D. 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缘于铁器推广
7.自古以来,汉语就存在复杂的方言分歧,历史上汉语形成了7个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
吴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客家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这种汉语方言的地理分
布特征
A. 是由古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导致
B.与古代中国自然社会环境引发的人口流动有关
C. 与古代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地理分布保持一致
D.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8.18世纪末,秘鲁、墨西哥、委内瑞拉和智利等地涌现出一批强烈要求独立的人士,秘鲁耶稣 会士就曾写道,“新大陆就是我们的家园,它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应该到这段历史
中去寻找目前的处境和原因”。由此可见,当时拉美地区
A.耶稣会士领导独立运动 B.殖民统治遭到一定冲击
C. 反抗殖民侵略已成共识 D. 文化认同激发独立意识
9.下图是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对1853—1856年间华工出国的相关
报道情况。这一报道可以佐证当时
A. 中美间经贸往来频繁 B. 华人移民的传统格局被打破
C. 华工出国逐步合法化 D.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10.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
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
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 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 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移民逐渐兴起,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和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往往
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同时获得接收国的市场优势和输出国的技术优势,对于地
方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这一状况说明
A.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B. 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C. 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D. 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197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均是亚非国家,且难民输出量无一超过
百万;199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出现了欧洲国家,2015年则出现了南美洲国家,
且这两个年份均出现了两个及以上难民输出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由此可推知 A.亚非国家经济韧性有所增强 B. 解决难民问题缺乏法治环境
C. 联合国未履行难民安置责任 D. 国际难民问题治理任重道远
13.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
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入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
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在15世纪,这些商路 A.影响相关区域的商品供求 B. 密切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C. 催生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 D. 因奥斯曼的崛起而中断
14.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福田经变》(经变,是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局部图。
壁画描绘了福田“广施七法”中的旷路做井、架设桥梁等画面。据此可知
A.佛教开始通过敦煌传入内地 B.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 民众的生活与贸易关系密切 D.儒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15.据不完全统计,15世纪末以后,东亚海域来自全球的各国沉船有30余艘。其中中国船数 量最多,发现于中国南澳、海南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其次为西班牙、荷 兰、英国等欧洲沉船,发现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除此之外,东南亚本地沉船发
现于越南、菲律宾。这说明
A. 东西方海上霸权发生更迭 B. 传统海上商路日趋没落
C. 欧洲列强赢得了主导地位 D. 东亚海域贸易竞争加剧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 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 这种产品。如果跨国公司成功了,它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经营环境。这
说明
A.跨国公司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经济全球化要求文化创新发展
C. 跨国公司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 国际贸易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 应该公德和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 赖以成立的根本因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
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 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文化上就是 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他还认为竞
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儒学的现代转化上取得新的进展。从80年代起,海外现代新儒学 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的“儒学”热。学术界开始重新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传统文化寻找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复兴
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摘编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
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启示。(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1990年出生于国外的美国人(大约1950万人)在家里使用的语言情况。
单位:万人
——摘编自余志森《试论美国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材料二:亨廷顿的《我们是谁 》(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 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 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 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 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
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化的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美国社会历史发展
的影响。(6分)
(2)指出材料二论述“国家认同”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
方案。(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甘棠港,古代港口名,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唐末 王审知开辟,宋代逐渐走向衰落。对于甘棠港的具体位置,学界存在“长乐说”与“琅岐说”之争。
“ 琅 岐 说 ” “ 长 乐 说 ”
据福州闽王祠中的《恩赐琅琊郡王德 政碑》描述甘裳港:“闽越之境,江海通津 ……途经巨浸,山号黄岐。”其中"巨浸"即 “巨岛”之意,“黄岐”即琅岐岛,为闽江口 最大的岛屿。 《闽王墓志》载:“王(审知)……碎巨 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 说明碎石处在碧海中。这与长乐黄岐澳 情况相合,而金牌门在江中,不可能是碎 石处。
王审知时任侍郎,《长乐王氏族谱》 载:“刘山甫致祭连江琅岐港为甘棠港”。 刘山甫祈祭甘棠港在黄岐澳的棋山。 棋山有黄岐寨,山下黄岐澳中原有黄岐岛 (即黄岐山),这与《德政碑》的“途经巨 浸,山号黄岐”相合。
赴琅岐实地勘察中发现,琅岐岛金牌 门及其周边红褐色遗迹与相邻的灰色天 然岩石截然不同。中科院物构所(福州) 化验证实:褐红色岩粉曾经高温加热。据 此推测:琅岐“金牌门”系王审知开辟甘棠 港时在礁石上用树木燃烧形成高温,在雷 雨的作用下崩裂后留下的历史遗迹。 闽江口褐红岩石很常见,金牌石是否 人为烧红,对比山顶石色可知。金牌山顶 炮台弹药库遗址距山脚高差百余米,石色 同样褐红,可知金牌石褐红是本色。烧金 牌开北港不成立。
摘编自欧潭生《唐末甘棠港究竟在何方》、林廉《甘棠港港址在长乐之辨析》 (1)根据材料,指出学者考证“甘棠港”位置所运用的史学研究方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针对“甘棠港”位置的考证与史学争论的作用。(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本茶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根据上述材料,请以“中国茶”或“茶文化”为主题,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2.D 3.A 4.C 5.D 6.C 7.B 8.D 9.B 10.C
11.B 12.D 13.A 14.B 15.D 16.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14分)(1)不同之处:前者对传统文化更多持批判态度,后者反思了欧洲科学文明带来的弊端,意识到传 统儒学的精神价值(或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前者强调竞争,后者强调互助;前者强调救中国,后者更强调 救世界。(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原因: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自身经历的变化; 一战 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2)特点: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2分)高度重视,被视作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资源。(2分)启示:在现代化 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注意吸收现代社会的思想和实践;文化的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注重文化的国际交流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18.(14分)(1)特征:多元性。(2分)影响: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动了美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使美国成为超级大 国;(2分)多元文化带来社会文化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形成种族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
(2)角度:国家安全角度。(2分)评析:亨廷顿对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所进行的研究是独特的,勾画 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新的挑战类型与背景,揭示了认同因素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强调了国家利益来自于国 家认同;(2分)这些理论努力,不仅为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路重开了新河,而且为以认同为主要因素的安全 问题对国家安全挑战的分析开辟了新的视角,具有相当的理论创新意义;(2分)亨廷顿的理论不反对美国 人用善恶去判定美国与别国之间的“异质”冲突,表明他仍坚持着“霸权护持”的伦理立场,陷于传统国家 中心主义的思维“误区”而不能自拔。(2分)
19.(12分)(1)方法:文献互证(典籍考证、族谱记载);实地勘察;科学检测;历史推测。(每点2分,答对任意 三点得6分)
(2)作用: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深化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推动学术研 究的发展;甘棠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对其位置的确定也有助于现代港口城市的建设与发 展;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20.(12分)示例一:论题: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反映世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以及多元化趋势。(2分)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 茶在海外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由于各国自身社会生活习惯和思想文化等影响,饮茶在当地形成独特的 精神文化价值,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这说明茶文化逐渐呈现本土化的趋势。同时,这些茶文化的 内容和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怡真”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并不一样,这也体现茶文化在外传 后发展成为另一种新型茶文化,这说明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中的多元化趋势。(8分)
综上,世界文化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因时因地有所不同,进而得到不断丰富发展。(2分) 示例二:论题:中国茶的传播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2分)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茶叶随着贸易进入英国,中国茶成为一些特权 贸易公司的重要产品,如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些特权贸易公司的贸易活动,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 英国人饮茶文化的形成,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猛增。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在殖民地引种中国茶,增强了 这些殖民地与英国的经济联系。以英国为代表的殖民者在中国与殖民地掠夺包括茶叶在内的原料,随着 新型交通工具的运用,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 成,英国通过先进的工业技术垄断了全球茶叶贸易。(8分)
总之,中国茶的传播见证了西方殖民扩张的历史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史。(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