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综合测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如图是反映了隋朝重大历史事件,②相关事件是
A .定都长安 B .统一全国 C .开凿运河 D .开创科举制
2 .古人曾评价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观察图,判断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
B .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广州
C .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 .大运河由北到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郑国渠和江南河四段组成
3 .在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北侧有几条不起眼的胡同: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 贡院三条。从路牌上可以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4 .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
国日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A .修建大运河 B .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 .统一度量衡 D .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5 .2022 年 4 月 28 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500 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 族的璀璨文明,大运河开凿完成于隋朝。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
A .南水北调 B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C .便利了隋炀帝巡游江都 D .有利于水资源的调配
6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有如流星闪过,又如昙花一现。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权臣当道 B .暴虐无道的统治
C .隋末农民起义 D .外戚、宦官专权
7 .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 .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重视发展科举制,增加进士名额
C .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 .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8 .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能够反映出 唐朝前期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 .社会开放 B .民族交融 C .文化繁荣 D .经济发展
9 .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若将科举制比作一 棵树苗,有了光合作用,还需要人给它精心浇水和施肥。那么,以下皇帝浇水和施肥做得比较好的是
A .隋文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 .隋炀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C .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D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10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是唐朝的三个巅峰,下列统治举措方 面属于他们相似的是
①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②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③重视科举考试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 .图片是历史的最佳载体之一。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唐朝经济繁荣 B .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 .盛唐社会风貌 D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12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 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 万缕的关系。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A .盲目性、排外性 B .封闭性、保守性
C .单一性、狭隘性 D .多样性、开放性
13 .文物承载历史,传承文明。阎立本的《步辇图》、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这些文物最能反映 出唐朝
A .和谐的民族关系 B .活跃的对外交往
C .丰富的文化生活 D .尖锐的阶级矛盾
14 .据《旧唐书》载: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 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 公权手笔者,人不以为孝。外夷(指少数民族)入贡,皆别署货贝(准备专款),曰此购柳书。”下列有关“公 权”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B .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
C .代表作是《九成宫碑》 D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15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书写载体,渐趋便捷 B .篆刻艺术,惟妙惟肖
C .中华文字,传承创新 D .学术思想,开放包容
16 .历史图表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图表可知。能准确概括这些事件的主题的是
时间 事件
605 年起 开凿大运河
630 年起 遣唐使来华
710 年 吐蕃赞普迎娶金城公主
712-741 年 开元盛世
A .对外交往的发展 B .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C .交通事业的发展 D .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17 .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 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该材料 反映的主题是
A .唐朝政治清明 B .唐朝中外交流的频繁
C .唐朝民族关系的和睦 D .唐朝经济繁荣的盛况
19 .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下图所示文物出土于唐代墓葬,它们可以印证
A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 B .唐朝科技的创新
C .唐朝民族关系融洽 D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20 .唐朝时,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 894 年止,先后派使到中国达 13 次。最多的一次有
500 多人。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这说明
A . 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B .中国将传统文化全面传播到日本
C .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 D . 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以改造本国
21 .如表是唐朝中期总人口数统计表。表中 755—760 年唐朝人口数量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725 年 742 年 755 年 760 年
人口 4141 万 4531 万 5291 万 1690 万
A .安史之乱的爆发 B .五代十国的出现
C .黄巢起义的爆发 D .藩镇割据的结束
22.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 状况,其转折点是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
23 .小明在学习《黄巢起义与唐朝衰亡》后做了如下总结。其中③属于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 ②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A .原因 B .过程 C .影响 D .特点
24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掾……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史料反映安史之乱
A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 .失去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C .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力量 D .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南迁
25 .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 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A .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B .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D .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题,共 50 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位 20 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从善如流……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他统治时期的著名的宰
相。……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 改革……他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 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 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 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是唐朝前期的两位皇帝,他们分别是谁?
(2)在材料一、二中的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盛世(治世)局面,其中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局面被 称为什么?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位皇帝(前期)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三,试举一例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事例。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的阶段特征。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 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材料二 蕃人旧日不耕梨,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唐〕王建《凉州行》(节选)
(1)根据材料一,简述《登科后》的“科”所指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唐诗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摘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某同学将隋朝大运河的历史知识整理如下:
隋 朝 大 运 运 三点:以 A 为中心,北抵涿郡(在今北京) 南至 B (在今浙江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 C 、淮河、长江钱塘江
(1)请仔细读图后,帮他完成表中字母相应的历史信息。
A B C
材料二 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 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 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摘自人教社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四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 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 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 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材料三中官吏选拔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 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 .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由此可知,与②相关事件是统一全国,B 项正确; 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由此可知,与定都长安相关的是①, 排除 A 项;605 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开凿运河相关的是③,排除 C 项;开创科举制的是隋炀帝,与②不符,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 605 年,隋炀帝征发民工 几百万,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这五大水系又把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的开凿 有利于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依据以上所述, C 项正确 ;ABD 项错误,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3 .C
【详解】根据题干中“贡院”结合所学可知,贡院是科举考试的地方,与科举制度有关,C 项正确;禅让制是 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 A 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 B 项; 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炀帝在位时,不恤民力,奢侈无度,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B 项正确;修建大运河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促进国家发展,不是隋炀帝得到“炀”这个谥号的原因,排除 A 项; 统一度量衡与隋炀帝无关,排除 C 项;渡江灭陈,完成统一,与隋文帝相关,与隋炀帝无关,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5 .B
【详解】根据题干“隋朝大运河”和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 项正确;大运河的开凿是为了加强南北交流,排除 A 项;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所杀,排除 C 项;大运河 的开凿是为了加强南北交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继位后,奢侈腐化,大兴土木,劳役、兵役众多,施行暴虐无道的统治,
这导致隋朝迅速灭亡,B 项正确;权臣当道是重要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是直接原因,隋朝没有出现外戚、宦 官专权,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7 .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由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反映出唐太 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 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A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发展科举制,排除 B 项; 材料反映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体现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排除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唐太宗 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 .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分析可知,唐初 200 万户,到天宝十三年 906 .9 万户,反映了唐朝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不 能体现“社会开放”,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繁荣”,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属于浇水和 施肥较好的,C 项正确;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 A 项;隋文帝初步建立起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 B 项;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与科举制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 .A
【详解】据材料“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是唐朝的三个巅峰”并结合 所学可知,唐朝初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出现了“盛世的景象”,三位统治者的举措有① 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武则天在位时期 提拔狄仁杰为宰相,任贤纳谏 ,①正确;三位统治者在位时期均不同程度的②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 产 ,②正确;三位统治者在位时期③重视科举考试,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武则天创立的 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③正确;唐太宗时期④完善三省六部制,与 武则天和唐玄宗无关,④错误。选择 A 项。排除 B 、C 、D 项。故选 A 项。
【点睛】
11 .C
【详解】分析图片可知,唐朝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 术珍品,体现的是唐朝经济的繁荣;唐朝女性可以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 看戏,说明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的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 以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盛唐的社会风貌,C 项正确;妇女打球与《步辇图》与唐朝经济繁荣无关, 排除 A项;妇女打球与唐朝民族关系和谐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 .D
【详解】根据题干“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 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样性,“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 千丝万缕的关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开放性,D 项正确;盲目性、排外性, 封闭性、保守性, 单一性、狭 隘性均不是青海文化的特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
13 .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情景; “唐蕃会盟碑”是唐朝 与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步辇图》和“唐蕃会盟碑”最能反映出唐朝和谐的民族关系,A 项正确;题干 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对外交往,排除 B 项;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生活的情况,排除 C 项;题干没有涉及 阶级矛盾,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 .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九成宫碑》一般指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 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而不是柳公权,C 项有关“公权”的表述 错误,符合题意,选择 C 项;柳公权是唐朝中期书法家、诗人,A 项有关“公权”的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排除 A 项;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BD 项有关“公权”的表 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BD 项。故选 C 项。
15 .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甲骨卜辞” , 甲骨文相关;“利簋铭文”,与金文相关;“《颜氏家庙碑》 (局 部), 与书法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字,传承创新,C 项正确;书写载体, 渐趋便捷,与“甲骨卜辞” 、“利簋铭文”不符,排除 A 项;篆刻艺术,与“甲骨卜辞”没有联系,排除 B 项;
学术思想,开放包容,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信息体现的是“甲骨卜辞” ,“利簋铭文” ,“《颜氏家庙碑》 (局部)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6 .B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开凿大运河”“ 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可得出这是隋唐时期的大事,根 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所以这些事件的主题的是社会的繁荣与开放,B 项正确; “对外交往的发展”没有包括表格全部信息,不符题意,排除 A 项;“交通事业的发展”仅包括了“开凿大运
河”,不符题意,排除 C 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仅包括了“吐蕃赞普迎娶金城公主”,不符题意,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17 .A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 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结合所学可知, 日本位置为东亚,因此日本遣唐使来华,鉴 真东渡日本符合题意,①②正确,A 项正确;③玄奘西行属于南亚与题干无关。④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 朝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有③④的,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18 .B
【详解】根据材料“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同时唐朝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 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还有很多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 与客商在唐都长安,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B 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外交流, 没有涉及“唐朝政治清明”,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民族关系的和睦”,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 外交流,不是“唐朝经济繁荣的盛况”,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9 .D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的时代信息, 可知是唐代,而在唐代墓葬中发现了大食人俑(古代阿拉伯帝国)、罗 马金币和在日本建立的纪念鉴真的唐招提寺,说明了当时的唐代对外交往频繁,有大食、罗马、日本与唐 朝进行交往,D 项正确;材料未直观反应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唐朝科技的创新, 排除 AB 项;题干反映的是 唐朝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0 .C
【详解】根据题干“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 894 年止,先后派使到中国达 13 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可知,材料反映日本多次派遣 唐使来华,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C 项正确;“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说法错误,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说明日本学习中国,排除 B 项;材料不能说明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以改造本国,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21 .A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 755 年后,人口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 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 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 口急剧减少,A 项正确;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 B 项;黄巢起义发生在 878 年至 884 年, 排除 C 项;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于北宋的建立,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2 .B
【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诗句“忆昔”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垂老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 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 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 8 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 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 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 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 符合题意,排除 C 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形势,不是材料所述两首诗句的转折点,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23 .C
【详解】题干“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是对黄巢起义的评价,阐述的是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C 项正确;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是其原因,排除 A 项;②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 建立政权是其过程,排除 B 项;题干没有涉及黄巢起义的特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4 .A
【详解】据材料“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掾……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可知,材料反映 了安史之乱后荒凉的景象,说明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安史之乱对 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没有体现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排除 BD 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情况,而是强调“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25 .A
【详解】根据“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 又 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 ”可知,材料反映出唐代的社会风气的开放。唐朝时, 唐 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当时的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体现 出开放的社会风气,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 除 C 项;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6 .(1)材料一:唐太宗(或李世民)。材料二:唐玄宗(或李隆基)。
(2)盛世局面:“开元盛世”。共同之处:都励精图治;都重用人才;都注重发展经济;等等。 (3)事例: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特征:繁荣与开放。
【详解】(1)皇帝:根据材料一,由“……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都 是他统治时期的著名的宰相”,可知他是唐太宗;由材料二“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在位的前期,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进入了鼎盛时期”,可知他是唐玄宗。因此材料一中的“他”是唐太宗(或李世民);材料二中的“他”是唐玄宗
(或李隆基)。
(2)盛世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 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 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唐 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局面被称为“开元盛世”。共同之处: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他吸 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
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可知两位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共同之 处,都励精图治;都重用人才;都注重发展经济等。
(3)事例:根据材料三“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 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
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遣唐使”。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特征:综合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阶段特征为繁荣与开放。
27 .(1)制度:科举制度;积极作用: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 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领域:农业(耕作技术)、手工业(纺织)、音乐; 特点:交融方式多样;涉及的领域广;相互影响等。 (3)作用:有助于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有助于佐证唐代的某些历史事件;有助于了解作者的 思想观点等。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唐)孟郊《登科后》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度;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 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领域:根据材料“蕃人旧日不耕梨,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 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可知,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领域有农业(耕 作技术)、手工业(纺织)、音乐;
特点: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领域有农业(耕作技术)、手工业(纺织)、音乐,因此可知特点 是交融方式多样;涉及的领域广;相互影响等。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生活,有助于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有 助于佐证唐代的某些历史事件;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等。
28.(1)隋朝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组成,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因此,A处应填写洛阳,B处应填写余杭,C处应填写黄河。
(2)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大运河的开凿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精神风貌。因此,大运河不仅在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化和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3)材料三中官吏选拔的主要依据是门第,即出身和家族背景。而科举制度的确立则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这增强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其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最后,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因此,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