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总分:100分; 时长:75分钟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国人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思想变动根植于时代需要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重塑
2.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纷纷发行金属铸币,如刀币、圜钱、布币等。其材质、形态、重量等都体现出一定的标准化特征。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采矿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发展 C.中央集权的巩固 D.分裂割据的加剧
3.东汉顺帝时期,察举制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建立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制度,这一制度对儒生的儒学经术与文吏行政文书能力进行程式化考试,作为认定居官资格的手段。这一变化
A.解决了德行与行政能力的冲突 B.进一步加强地方豪强的影响力
C.与后世科举的竞争性考试无异 D.有利于提高选官标准的客观性
4.下表是唐、宋“主户”、“客户”的划分标准
主户 客户
唐代 土著户 寄居户
宋代 有常产(土地)户 无常产(土地)户
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 B.人口流动频繁 C.社会控制强化 D.租佃关系发展
5.《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 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
6.1843—1893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长江下游地区由7.4%增为10.6%,在长江中游地区由4.5%增为5.2%,在长江上游地区由4.1%增为4.7%。以上数据反映出当时
A.城乡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小农经济正在加速解体
C.长江流域成为经济中心 D.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7.据相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会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建设
A.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B.增强了革命派的力量
C.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 D.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
8.1928年3月,恽代英在《苏维埃的建立》中指出,“只要能够将一乡的敌人势力驱逐消灭,便要即刻为那一乡建立乡苏维埃。”因为“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全县代表会议成立县苏维埃,它的基础更坚实巩固些”。恽代英意在强调
A.苏维埃政权建设要循序渐进 B.土地革命利于扩大群众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 D.政权建设是革命的首要任务
9.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当时陕甘宁边区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医疗卫生体系得以完善 B.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 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10.1954年10月,毛泽东在与尼赫鲁交谈时指出:“我们所有东方人,在历史上都受过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因此,我们东方人有团结起来的感情,有保卫自己的感情。”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国会议员访问团时指出:“我们两国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有一个国家压在我们的头上。”这说明毛泽东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关系 B.注重稳定中国周边环境
C.努力构建反美国际战线 D.主动营造新型大国形象
11.古埃及国王森沃斯列特一世出生名字的写法是是国王的头衔“拉神之子”,国王的名字被框在一个椭圆形中,椭圆的右侧有一道象征土地的竖线,意谕法老是神佑护下的大地之主。这表明古埃及
A.全国土地掌握在国王手里 B.拉神被民众奉为众神之主
C.国王借助神权来维护统治 D.象形文字的发展日益成熟
12.某一历史研究小组在对中古时期某一文化进行研究时提取了如下关键词。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关键词:吸收东方文明;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沟通东西方
A.阿拉伯文化 B.拜占庭文化 C.古罗马文化 D.俄罗斯文化
13.下图是1500—1600年欧洲中心城市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A.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B.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揭示了欧洲商业格局变化 D.表明了意大利经济地位提升
14.16世纪,马丁 路德通过用德语翻译拉丁文《圣经》,创造了优美的文学语言,并借当时刚出现的新印刷技术,极大推动了德语的传播和普及。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在德意志传播了法国的民族主义观念,另一方面在抗击侵略过程中德意志人的向心力得以升华。这两个事件均
A.促进统一进程 B.强化君主权威 C.推动文化融合 D.增强民族认同
15.据如表可知,这些主张
A.构建了多元的移民文化 B.反思了殖民主义
C.复原了非洲的传统文明 D.体现了民主原则
16.2001年,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毁于战火的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巴米扬大佛的遭遇说明
A.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 B.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要义是历史真实性
C.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D.《世界遗产名录》能够较好的保护文物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如图1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如图2。
图1 图2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番茄传播图
——摘编自迈尔斯《世界史》
材料二 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这种大规模种植外来物种,也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番茄传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食品交换的影响和带来的启示。(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美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在1950-1998年间,32次更改养老保险标准,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转移及货币政策,将国民收入分配到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多个领域。各国政府还及时出台旨在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和总体规划。在西方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覆盖范围极为宽泛,所有公民既是捐助者,又是受益者。挪威政府通过颁发《国家保险法案》《社会照顾法案》来保证每位居民在生、老、病、死、鳏、寡、孤、残或失业等情况下都可获得经济支援和其他形式的社区帮助。
——摘编自王贤斌、郭建新《西方福利国家改善民生的路径及启示参考》
材料二 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形成了由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福利国家改善民生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近现代中国部分人物关于中学与西学的观点
人物 观点
王韬 认为“天下之道”应“(中西)融会贯通而使之同”
章太炎 提出“会通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
王国维 倡导中西二学“化合"之说
蔡元培 提出“中西并用,观其会通,无得偏废”
李大钊 认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不宜妄为轩轻于其间”
毛泽东 主张真理“不应该分中西”“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历史)
1—5:CBDDC 6—10:DDABB 11—16:CACDB C
17.(1)特点:具有异域特色;注重写实;奔放流畅;寓意美好。(4分)
原因: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丝织业技术水平高,中国丝绸产品畅销。(4分)
(2)认识:“丝绸之路周”徽标借助翼马纹进行设计;展现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文明互鉴的意蕴;有利于丝路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6分)
18.(1)特点:起源于美洲;以欧洲为主导,向世界传播;东、西两条线传播;时间持续长,历时3个世纪;18世纪传播回美洲。(6分)
(2)影响:丰富了物种种类,促进了物种的改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增长。促进了全球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
启示:1.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2.经济发展应该与环境保护相适应。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共同努力。(言之成理即可)(8分)
19.(1)措施:政府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保障就业;完善法制体系;扩大民生福利覆盖面。(4分)
(2)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重视社会保障,进行科学设计;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8分)
20.(12分)示例:论题:近代中西文化的会通与融合。
论述: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展开了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其中,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西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都是只认可西方的“器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早期维新派的王韬、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章太炎提出“贯通”“会通”中西文化的观点,相较于洋务派思想更为进步。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中西文化的“化合”等观点,使得中西融合的思想更为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李大钊等人,提出东西文明“无得偏废”“互有短长”等主张,这是对中西文化比较客观的评价。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者的毛泽东,指出真理“不应该分中西”,并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总之,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主张相继出现在先进知识分子中间,为近代中国反抗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