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1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2024.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
2.东汉继承西汉制度,分封诸侯。但东汉的诸侯王亦多滞留京师,不治民,甚至久不就国,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这一现象有利于
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强化皇室宗族血缘纽带
C.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滋长 D.减轻地方百姓经济负担
3.下表为北宋政治家有关商业的部分言论。据此判断,他们的相似主张是
范仲淹 “有逐处富实之家,不为商旅者, 必须以利劝之……二万贯者于上佐官,三万者京官致仕。”
欧阳修 “夺商之谋益深, 则为国之利益损。”“大国之善为术者, 不惜其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
王安石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
A.重商富国 B.与商争利 C.以商富民 D.农商并重
4.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 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 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 无故兴兵, 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5.下表为近代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他们意在
西人得其海道, 视为利薮, 而意大利亚、佛兰西、西班雅、荷兰、英吉利人岁载货易其金钱,既而乘其饥馑,先后各以兵分其地 梁廷枏《兰仑偶说》(1845年成书)
(非洲) 东六部, 则布路亚国(葡萄牙)服之; 北四部……则佛兰西(法兰西)服之; 西二十四部, 则布路亚、荷兰、英吉利、佛兰西各 国分踞之 魏源《海国图志》(1842-1852年刊发)
印度全土,归英辖者十之七; 红夷东驶之舶, 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 设兵防, 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出版)
A.呼吁民众“开眼看世界” B.揭露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
C.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D.唤醒国人对殖民入侵的警觉
6.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 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
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7.下表为1912-1913年中国和英、美、德、法、日等国货船缴纳上海海关税额占比(%)。其中②代表的是
年份 ① ② ③ ④ 美国 中国 其他
1912 54.8 19.4 8.1 2.8 0.8 9.1 5.0
1913 54.1 19.2 8.7 2.8 0.5 9.5 5.2
A. 英国 B. 日本 C. 德国 D. 法国
8.下文出自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的报告:“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末,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这一“改变”是为了
A.推动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B.顺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C.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国内和平 D.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9.下图为中国1949-1955年间私营工业各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B.国民经济成分构成趋向合理
C.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10.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中,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都能成为一个统一和集权的君主制国家,面积不大的古希腊地区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邦制道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A.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B.政治需要和主导力量
C.外部环境和文明交流 D.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
11.14世纪末:16世纪,英国出现了出租自营地的高潮,庄园主将土地出租给较为富裕的农民或包买商经营农场,在这一进程中,农场规模、租期和承租人权限日益发展,并有农场主买下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 B.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导致了土地市场的混乱
12.18世纪,欧洲兴起了批判《圣经》的热潮,如德国语言学教授雷马勒认为,圣经中描述的奇迹和展现神力的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虚构和夸大的描述,历史上真实的耶稣不过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推进科学革命的愿望 B.倡导严谨的学术风气
C.推崇批判和探索精神 D.追求信仰自由的思潮
13. 欧洲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提出: 生产受供需法则的限制,但商品的销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穷人;公用事业,如铁路、煤气和给水设备是当然的专利事业,应归国有;用所得税和遗产税作为经济平衡的杠杆。这一思想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C.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垄断资本家对国计民生的操控
14.下图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1921 年 12月发表的漫画《华盛顿们(“我们用我们的小斧子砍的”)》。作者意在
A.期冀大国真心缓和远东局势 B.表达对亚太国际秩序的不满
C.揭示新秩序不可能带来和平 D.讽喻列强间复杂的利益纷争
15.1971 年 11 月,东盟五国外长特别会议通过《东南亚中立化宣言》,表达了东盟国家的一致愿望,决心共同努力使东南亚成为“不受外部强国任何形式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地区”,自已承担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及保证和平进步的民族发展”的主要责任。东盟国家此举旨在
A.政治结盟以抵制大国渗透 B.团结自强谋求独立发展
C.反对强权政治坚持不结盟 D.消除分歧促进区域联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卫宏(东汉)《诏定古文尚书序》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班固《汉书·地理志》
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白效咏《坑术士“新证”》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8分)
(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4分)
17.(14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掀起抢夺中国修筑铁路权的高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强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简表 (部分)
掠夺国 名称(起止) 掠夺方式 开筑时间
沙俄 中东铁路(满洲里—绥芬河) 强修 1898年
法国 滇越铁路(昆明—河口) 强修 1903年
德国 胶济铁路(胶州—济南) 强修 1899年
英国、德国 津浦路(天津—浦口) 借款 1908年
英国 京奉路(北京—沈阳) 借款 1898年
沪宁路(上海—南京) 借款 1904年
比利时 京汉路(北京—汉口) 借款 1898年
美国 粤汉路 (广州—武昌) 借款 1901年
材料二
1896 年,华俄道胜银行总办与清政府驻俄德公使在柏林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沙俄将东清铁路掠夺到手,取得利用该路运兵运械,在铁路地段享有独占警察权等特权。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获得修筑山东境内两条铁路权,铁路沿线 30 华里内地区的开矿权以及为山东省各项工程投资、供货和提供劳务的优先权。
——李开弟《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898年 2 月,清政府批准修建粤汉铁路,计划依靠湖北、湖南和广东三省“自行承办”。4 月,清政府被迫与美国合兴公司达成了出卖粤汉铁路权利的交易,借款 400 万英磅,将筑路权授予合兴公司。美方极力拖延执行,并私卖股份给比利时公司,擅自决定与比利时共同修筑。三省广大绅商强烈要求收回路权,自行承办。
1905年8月,清政府废除与合兴公司合同,但被迫高价收回路权。9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奉旨督办粤汉铁路,召集三省绅商会议,决定三省“各筹各款,各修各路”。
1909 年 4 月,清政府与德、英、法三国银行团签订借款修路合同。在各界反对下不了了之。
1911年 4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又与德、英、法、美四国银行签订借款筑路合同,以湖南、湖北的厘金和盐税作抵押。三省人民一致奋起反对,各界掀起保路风潮。
——石耘《粤汉铁路修建始末》
(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把这种(铁路)建筑事业变成对……占世界人口半数以上的附属国人民,以及对‘文明’国家资本的雇佣奴隶进行压迫的工具。”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的这一论断。(8分)
(2)材料三关于粤汉铁路的坎坷历史,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有什么帮助?(6分)
18. (15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米棉之战”
1949 年人民政府接管城市以后,面临着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的局面。10 月,上海投机资本家趁政府收购粮棉之机,大量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联合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投机商,统一行动。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三日一小涨,五日一大涨,上海米、纱、煤油、火柴价格持续暴涨。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也对上海进行封锁,并断言共产党有本领打天下,但没有本领治天下,有本领指挥打仗,但没有本领管理经济。
面对这一局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集中调运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由中央财经委员会集中掌握。在涨价最猛的11月25日,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西安、广州、南京 8个主要城市统一敞开抛售,上海的国营花纱布公司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吞吐,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催征税收,进一步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失灵,纷纷破产。在掌握足够的周转粮之后,中财委又部署于 1950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五,在上海敞开销售大米2亿多斤,国营粮店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粮价连续数日下跌,使期待暴利的投机商不得不将囤积的大米全部蚀本吐出。经此“战役”,不法投机资本从此一蹶不振。
——据许毅 李正华《陈云领导的上海“米棉之战”》等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米棉之战,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结合材料评述“米棉之战”。(15分)
19.(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门罗主义”的演变
1823 年,门罗总统发表宣言,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即“门罗主义”。
1890年,哈里森总统组织召开泛美会议,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联盟,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频频干预拉美地区事务。
1898 年,借口“缅因号”爆炸事件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1902 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就是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
1903年, 策动哥伦比亚巴拿马省独立, 占领巴拿马运河区; 1906-1920 年间, 四次武装干涉古巴。
1903 年,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以美元代替枪弹”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进一步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经济势力。以尼加拉瓜为例,美国政府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当地许多自然资源与铁路。1911 年,美国政府干涉尼加拉瓜财政部改组,彻底控制了该国铁路。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世界政治的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决心尊重自己,因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利”。
1934 年,美国策动谋杀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1935 年,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1937 年,在巴西制造法西斯政变;1954 年,策动武装叛乱,推翻了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权,从而使“睦邻政策”彻底破产。
——据李永龙《“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等
“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体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14分)
高三校际联考历史参考答案2024.4
1.C 2.A 3.A 4.D 5.D 6.C 7.B 8.B 9.A 10.D 11.A 12.C 13.B 14.C 15.B
16.(1)不能。虽然四则材料都认定坑儒的真实性,但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一手材料印证。材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第四则材料属于学者基于秦所实行的治国理念的推论,无史实依据。两汉时期司马迁等人的记述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影响了记述的客观性。(只作判断不得分;言之成理即可,8分)
(2)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地位提高。秦二世而亡给后世以深刻的教训,儒家思想倡导仁政,为统治者所接受。(4分)
17.(1)列宁认为,修筑铁路是帝国主义统治、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工具。帝国主义抢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史实证明了这一论断。(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狂潮,抢夺铁路修筑权成为资本输出的重要手段。列强通过强修、对华贷款等方式修筑铁路,加重了人民负担,破坏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列强夺取铁路修筑权遍及全国各地,有助于控制中国的的交通,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随着对东清铁路和山东境内铁路权的掠夺,列强获取了更多的权益,实质上将铁路沿线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任意3条,6分)
(2)粤汉铁路的坎坷历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中国的现状。美国强夺路权、私自出卖、拖延施工等行为,说明主权沦丧,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的现实;清政府出卖民族利益,表明清朝统治日益反动、腐朽;各阶层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高涨和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任意3条,6分)
18.“米棉之战”实质上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的斗争。(3分)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党和人民面临着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相勾结,利用建国初期的困难,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破坏社会稳定,推翻新政权。党中央通过调集全国物资、统一行动,打击投机商等措施,稳定了物价,取得了市场主劫权。“米棉之战”的胜利,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巩固人民政权具有重要意义。(8分)
在“米棉之战”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国营经济也发挥了市场主导作用,保障了斗争的胜利。这充分展现了党的领导力和制度的优越性,说明新政权的强大生命力。(4分)
19.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拉美政策“变”的是具体的政策策略,“不变”的是控制拉美、称霸西半球的战略目标。(2分)
美国对拉美政策策略的变化是美国国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调整。美国独立之初,提出“门罗主义”,意在排挤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力大大提升,主宰拉美的野心膨胀,通过扩张掠夺领土,“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并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资本输出和经济控制。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和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宣扬“睦邻政策”,但仍然加紧对拉美武装干涉。美国对拉美各项政策,尽管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服务于其称霸世界的目标,都损害了拉美国家的主权和发展。(10分)
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各国应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