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英国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年)认为自然比学者具有更高的智慧,他在诗中写道:春日里树木的脉搏,比人类教给我们更多,比传奇故事更能说明: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善良。这种文学艺术( )
A.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人文性 B.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迷茫
C.真实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 D.体现了对启蒙理性的反思
2.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进行了一场奥运会的“模仿秀”。除少数球类、马术等项目没有设立外,设立了跑带跳百码(注:100米跨栏);赛掷重物(注:铅球);跑带跳二百二十码(注:200米跨栏)等12个比赛项目。据此可知
A.体育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B.全民健身理念被社会普遍认同
C.学校体育活动受西方文明影响 D.德智体美劳发展的方针已贯彻
3.19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篇·序》中说:“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在《劝学篇·外篇》中则引用一些儒家的经典,说《易经》即有“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损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思想内容。这反映出张之洞( )
A.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B.以托古改制挽救清朝统治
C.救亡思想新旧杂陈 D.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4.早在1873年进化论观念就已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相关译作介绍到中国,但直到1898年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出版,进化论思想才成为社会中一股活跃的思潮。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 B.严复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
C.民族危机加深下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 D.进化论与洋务运动理念不符
5.1800年以后,英美传教士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其中美国在华教会协会主张:“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这表明西医( )
A.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B.成为服务于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工具
C.改变了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 D.有利于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6.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7.下表为一战前后主要国家军事支出(亿美元)情况( )
1913年 1915年 1917年 1918年
英国 6.8 167.9 810.4
法国 6.7 123.5 8770.8
俄国 8.5 85.7 404
德国 8.8 178.5 877.9
奥匈帝国 3.8 200 200 200
意大利 4 10.20 10.2 10.20
美国 6.3 65.9 877.9
日本 1.9 15 15
A.1917年是一战转折点 B.传统国际格局的崩溃
C.殖民主义势力的衰败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8.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着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据此可知,当时( )
A.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 B.地方官僚政治十分腐败
C.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 D.国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9.19世纪初期,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到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这些主张( )
A.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必然结果 B.表达了制度变革的强烈愿望
C.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D.缘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10.据统计,自1872年至1875年,仅在《申报》上刊登招生广告的外语学馆就有14所,加上此前已有的兼教外语的西学堂,1875年上海至少已有24所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这反映了上海地区( )
A.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B.中外交往得到扩展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11.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因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
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12.有位知识分子曾撰文描述他生活中的现象:“有的鞠躬,有的跪拜,有的脱帽,有的作揖……(一条窄路)骆驼轿、轮车、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新的嫌旧的妨碍,旧的嫌新的危险。”此文最可能撰写于( )
A.1861年 B.1895年 C.1915年 D.1956年
13.清末民初,辛亥革命的发生、中华民国的创建,留学生功不可没;法律、军事、财政、教育等许多领域的改革都与留学生密切相关;现代史学、文学、哲学、经济学和现代数理化、工程学等学科的奠基人物,也基本都是留学归来的青年。这说明当时的留学教育( )
A.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冲击传统教育观念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彻底改造中国社会
14.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表明( )
A.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日渐成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社会变化推动思想新陈代谢
15.近代阿根廷出现了“1837年一代人”,他们主张在拉美推行欧洲式“文明”,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推行欧化教育,反对罗萨斯的军事独裁专制。这反映了( )
A.欧洲文明对殖民地影响较深 B.西方近代文明成为唯一范式
C.拉美国家普遍排斥本土文化 D.军事独裁统治盛行于拉美
16.1919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现状
B.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五四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拉丁语最早只是古罗马拉丁姆地区的方言口语,且没有书面形式。随着罗马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作为通用语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作为帝国名义上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也由此开始进入基督教教会。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拉丁语的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揭示了早期国际通用语的形成演变过程。罗马统治者通过军事征服的方式扩展疆土,将其语言也带到被征服地区,拉丁语作为行政通用语便成为理所当然之选。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展,拉丁语的影响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层面,成为宗教领域、科技和学术领域的通用语。文化的传承具有延续性,即便罗马帝国灭亡了,拉丁语的通用语地位仍得以保留下来。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英语也随之被带到世界各地。1600年,英国因贸易需求成立东印度公司。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点——詹姆士城。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建立殖民点。1840年,英国占领新西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的殖民扩张史就是英语的全球传播史。在上述这些地区,英语逐渐稳定下来并发展出多种变体。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相同之处。
18.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国人口在汉唐间未能超过6000万,而到北宋末年,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了1.4亿。人口增加带来了生存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读书、业儒,进而入仕以求改变困顿的家境。据统计,两宋科举取士正奏名和特奏名共12万多人。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培养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两宋时期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学校也都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和相当数量的经传史记、诗词歌赋等。通俗读物、童蒙读物、民间日用书籍等成为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此外,医方、历书、占卜类书也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籍。当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与图书生产联动协调时,宋代的图书市场便就此形成了。
——摘编自白金《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材料二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如《东西史记和合》《大英国志》《代微积拾级》《几何原本》等。1851年由广州西关金利埠惠爱医院出版的《全体新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界影响很大。
——摘编自郑艳红《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图书出版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出版图书的背景及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是“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的欧洲形势图”。

——据(芬)马里奥·T·努尔米宁《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19年的一则评论认为:印度士兵与他们的欧洲兄弟一起在三大洲浴血奋战;印度还用很多方式,在通向胜利的战斗中作出价值的贡献。在这种环境下,印度人怎能不像英国及法国人一样感觉到,要取得快捷、健全的进步,必须要改进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及措施呢?他们自然会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知识上、社会上及政治上,都变得像其他国家的人一样,或者成为那些人也愿意成为的那样。这种觉醒传遍整个大地,加快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摘引自(英)乌曼·高芬德·凯乐《印度参战后的财政危机》
材料三文化的横向流动,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伴随着无情的暴力及血雨腥风。激斗的战场上虽说顾不上文化的影响,但慕力的势头一旦平息后,文化的萌芽就会在那尸骨遍地、枪炮零碎的土地上静静地发育起来。屈辱以及被征服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理所当然使人们产生一种渴求了解“先进文明”的愿望;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那我们就不能改变自己和命运,不能知道今后还将发生什么。于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整个落后的文化地区,就会形成一个典型的“文化法地”,处于“文化高地”上的较先进的文化,就会自然地流入到这块缺少“文化”的落后地区。这时,特定地区虽然接受了许多外来的先进文化因素,但却不一定改变其外在的文化形式,这就是斯宾格勒的所谓“历史伪形”。征服,作为一种基力形式,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一种促进文化流动的作用。
——摘引自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欧洲的政治局势,并简述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战争与文化相关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0—1850年(世界)。据本题材料“英国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年)认为自然比学者具有更高的智慧”可知,这一时期是工业革命时期,这时虽然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却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人们对当年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想王国”感到很失望,人们开始了追寻新的美好生活,追求理想,宣扬个性,崇尚自然,倡导回归自然,这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它体现了对启蒙理性的反思,D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里的人文精神来反对宗教神学世界观、罗马教廷对人性的压抑,这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的特征不一致,所以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人文性的提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推崇,说明作者心中有热爱生活的情怀和追寻理想的梦想,没有“迷茫和失望”,排除B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是“真实”,即“直面惨淡的人生”,材料并没有反映社会矛盾,而是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天津中西大学的校运会中设置的项目如100米跨栏、铅球、200米跨栏等项目是西方传统项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因此学校体育运动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C正确;题干主旨与中华民族精神无关,排除A;B中的“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D排除。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损益之道与时偕行”可知,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破产,张之洞在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的基础上注重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这说明当时其救亡思想新旧杂陈,C项正确;材料表明张之洞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A项;托古改制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仍然坚持中体西用,还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1898年处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的时期,“进化论思想才成为社会中一股活跃的思潮”说明进化论思想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C项正确;洋务运动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目的,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代表,排除B项;进化论是被洋务派创办的工厂引入中国的,说明洋务派对此有一些认同,但此时社会条件尚不成熟,所以进化论没有造成广泛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00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可知,英美传教士强调西医传入中国是扩充商品的一种销路,说明其服务于英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医对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改变中国人对西医态度”的说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医与基督教广泛传播的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A项中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思想解放的潮流·开眼看世界·魏源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1918年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表中可以看出一战前基本上资本主义国家军事支出都较少,一战爆发后,虽然各国都大幅增加了军事支出,但各国之间投入的军费差别较大,如奥匈帝国、英国、德国与俄国、意大利、法国差别较大,到1917年战争接近尾声时,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等远远落后于德国,可知这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不同的军事支出,说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有些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较慢,D项正确;通过军费支出,不能得出1917年是一战的转折点,排除A项;传统国际格局的崩溃,不符合史实一战的结果是协约国的胜利,英国、法国维系了其优势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殖民主义势力的衰败,不符合史实,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着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信息可知,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依照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这说明当时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C项正确;宗蕃体制受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中林则徐的所作所为与腐败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的法律意识,不涉及普通百姓的国际视野,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期(德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初,拿破仑征服欧洲,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意识的觉醒,因此当时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渴望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C项正确;16世纪路德宗教,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初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族统一,制度变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世纪初德意志还处于未建立统一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年至1875年(中国)。据材料“自1872年至1875年,上海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增加了很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这一时期上海地区对通晓外语的人才需求增多,这一现象与中外交往的扩大,西方文化传播有关,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晚清教育的新变化,未体现新旧杂陈,排除A项;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一定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C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德意志)。据本题材料“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可知,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而普鲁士开启民主改革有利于普鲁士的崛起,从而领导德意志的统一,所以,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A项正确;宗教改革前,德意志民族意识就已兴起,排除B项;罗马帝国在395年后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时间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项;“铲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近代生活中,鞠躬、跪拜等新旧礼仪同在,近代和传统交通工具并行,新旧思想观念交锋等现象,出现在民国初年,该文章最可能撰写于辛亥革命后的1915年,C项正确;1861年汽车尚未发明,排除A项;1895年,“脱帽”“作揖”的风尚还未兴起,排除B项;1956年,即新中国成立后,跪拜等旧习俗、“旧的嫌新的危险”等现象不再是生活常态,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民初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多领域的改革、学科教育的进步等”,体现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进程,这些进步都有留学生的巨大贡献在里面,故材料可说明当时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C项正确;中国现代化过程离不开中外文化交流,但材料主旨是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是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教育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B项片面,排除B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尚未彻底改造,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依据材料“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D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民主思想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思想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阿根廷曾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据材料“他们主张在拉美推行欧洲式‘文明’,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推行欧化教育”等信息,可知,欧洲文明对殖民地的影响较深,A项正确;欧洲工业文明并不是人类近代化的唯一范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阿根廷一代人的主张,得不出拉美国家是否“普遍”排斥本土文化,军事独裁统治是否在“拉美”“盛行”,排除C、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依据材料“愁着物质文明破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前期宣传维新思想,引进西方政治文明,但是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在战场上厮杀,使得他认识到单纯的物质文明进步并不能带来理想的世界,人们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B项正确;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正是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繁盛时期,排除AC项;材料涉及的主要是一战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原因:伴随罗马对外扩张逐渐得以流行;迎合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通用语。
(2)相同之处:都伴随着扩张而发展;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都体现出语言的延续性。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作为通用语流行起来”可得出伴随罗马对外扩张逐渐得以流行;据材料一“拉丁语也由此开始进入基督教教会”可得出迎合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据材料一“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展,拉丁语的影响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层面,成为宗教领域、科技和学术领域的通用语”可得出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通用语。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据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作为通用语流行起来”和材料二“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英语也随之被带到世界各地”可得出都伴随着扩张而发展;据材料一“公元4世纪,作为帝国名义上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也由此开始进入基督教教会”和材料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的殖民扩张史就是英语的全球传播史”等信息可得出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材料一“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展,拉丁语的影响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层面,成为宗教领域、科技和学术领域的通用语”和材料二“在上述这些地区,英语逐渐稳定下来并发展出多种变体”可得出都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据材料一“文化的传承具有延续性,即便罗马帝国灭亡了,拉丁语的通用语地位仍得以保留下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都体现出语言的延续性。
18.(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示例:
主题:王韬课士的近代性
论证: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以王韬为代表的一些仁人志士认为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现出不足,不能只学西方科技,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早期维新派应运而生。早期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人进行商战;思想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命题者龚照瑗将自然科学引进试题、刘坤一拟定的教育类试题比对了中西书院不同,指出中国书院大多是为科举做官服务,而西方书院主要是培养人才,主张兼取中西之长。命题内容中西兼顾,题材广泛。考生们也能博采中西,集思广益,针砭时弊,这对国家大计大有裨益。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批评洋务运动的不足,提出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从“中体西用”的器物层次学习向制度层次的学习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总之,王韬课士的做法颇具近代性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以及史料并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一句中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很容易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围绕传统性从纲常礼教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属于历史小论文撰写,解答该类型题目时现依据所给的观点,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以及所学进行论证,同时要表述成文,注意字数符合要求,本题的观点是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论据可以依据材料一中“自然科学”“教育类”“治术类”以及材料二中“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围绕洋务运动以及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和历程进行论证。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1)原因:人口增加带动科举入仕的人数增长,读者群体扩大;官方大量印刷科举考试用书;市民阶层的壮大,对图书的需求增多;崇文抑武的国策;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
作用:推动了宋代教育的普及;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将更多的人口纳入科举体系中,有利于维护统治的稳定。
(2)背景:西学东渐;工业革命后,西方加紧侵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利;清政府禁教令的废除;西方机器印刷技术传入中国。
影响:带来了先进的印刷技术,促进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介绍了西方的文化、科技等,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但是,近代传教士的图书出版活动也是西方侵略中国的一项手段,是一种文化侵略。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北宋末年……达到了1.4亿”“生存竞争压力”“入仕”可知,人口增加带动科举入仕的人数增长,读者群体扩大;根据材料“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可知,官方大量印刷科举考试用书;根据材料“取士……共12万多人”及所学可知,崇文抑武的国策;根据材料“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及所学可知,市民阶层的壮大,对图书的需求增多、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通俗读物、童蒙读物”及所学可知,推动了宋代教育的普及;图书市场的繁荣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根据材料“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可知,将更多的人口纳入科举体系中,有利于维护统治的稳定。
(2)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晚清(中国)。
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可知,西学东渐;根据所学材料“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机器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工业革命后,西方加紧侵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利;根据材料“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可知,清政府禁教令的废除。
影响:西方机器印刷传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印刷技术,促进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可知,有利于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介绍了西方的文化、科技等,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西方图书传入中国,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从局限性看,近代传教士的图书出版活动也是西方侵略中国的一项手段,是一种文化侵略。
20.(1)局势:欧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庞大帝国。影响: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欧洲出现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或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论题:双刃剑:战争与文化交流碰撞。
论述:从古至今,刀光剑影的战争不仅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物质财产遭到巨大破坏,而且直接或间接导致人类文化的断裂、毁坏等危机,甚至民族文化的失忆。如战争造成文化古迹的破坏或文化典籍的毁灭:征服者的文化奴役或精神同化政策导致被征服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的失传或湮灭。显然,与人口迁徙、开辟商路、贸易等方式相比,战争的代价极高,也并不是文化交流的最理想途径,但又因为其惨烈,有时又加速了旧文化的裂变和新文化的孕育。在战争中,异质文化的碰撞中交汇,人们在反思传统文化和认知外来文化的精神阵痛中,经历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获得文化上的“风凰深馨”,某种意义而言,战争往往既为不同文化互相接触和碰撞提供了契机,也为彼此交互吹响了前奏,甚至是渗透、融合的开始。在文化交流重播之外,人们还而临如何传承与保护文化的难题,这需要更大的智慧。
总之,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战争,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要树立开放包容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完善自身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欧洲。第一问局势,根据图示“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的欧洲形势图”及所学可知,欧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庞大帝国。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欧洲出现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等方面分析说明。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设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战争与文化相关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首先,根据材料“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的欧洲形势图;1919年的一则评论认为:印度士兵与他们的欧洲兄弟一起在三大洲浴血奋战;印度还用很多方式,在通向胜利的战斗中作出价值的贡献;文化的横向流动,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伴随着无情的暴力及血雨腥风。激斗的战场上虽说顾不上文化的影响,但慕力的势头一旦平息后,文化的萌芽就会在那尸骨遍地、枪炮零碎的土地上静静地发育起来。……征服,作为一种基力形式,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一种促进文化流动的作用。”可得出论题:双刃剑:战争与文化交流碰撞。其次,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消极影响;战争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战争对文化交融的影响等方面论述说明。例如:从古至今,刀光剑影的战争不仅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物质财产遭到巨大破坏,而且直接或间接导致人类文化的断裂、毁坏等危机,甚至民族文化的失忆。如战争造成文化古迹的破坏或文化典籍的毁灭:征服者的文化奴役或精神同化政策导致被征服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的失传或湮灭。显然,与人口迁徙、开辟商路、贸易等方式相比,战争的代价极高,也并不是文化交流的最理想途径,但又因为其惨烈,有时又加速了旧文化的裂变和新文化的孕育。在战争中,异质文化的碰撞中交汇,人们在反思传统文化和认知外来文化的精神阵痛中,经历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获得文化上的“风凰深馨”,某种意义而言,战争往往既为不同文化互相接触和碰撞提供了契机,也为彼此交互吹响了前奏,甚至是渗透、融合的开始。在文化交流重播之外,人们还而临如何传承与保护文化的难题,这需要更大的智慧。最后,总结升华,明确结论,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战争,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要树立开放包容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完善自身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