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2.中国是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了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下列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②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③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3.2001年,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毁于战火的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巴米扬大佛的遭遇说明( )
A.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
B.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要义是历史真实性
C.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D.《世界遗产名录》能够较好的保护文物
4.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是联合国的重要宗旨。下列文件属于联合国主导发布的是( )
①《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 ②《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经蒙古国乌兰巴托,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是历史上形成的国际贸易路线。2015年由湖北省牵头为“万里茶道”申遗,2017年,中、蒙、俄三国代表就共同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达成共识。这体现了中国( )
A.“一带一路”的精神深入人心 B.主导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作用
C.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D.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观察故宫平面示意图(局部),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建筑具备的功能包括
①举行殿试 ②举行大典 ③居住 ④处理日常政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某古城遗址挖掘报告中可知,前山、里山、扁担山等众多遗址中琮、璧、钺等重要玉器的分布极其不均衡,中小型墓葬陪葬品中玉器比重明显偏少,有的则完全没有玉器,该遗址( )
A.说明了中国营建城市已形成制度 B.最早种植玉米并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C.见证农业产生后生产关系的变化 D.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文化遗产
8.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78年将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描述道“在戈雷岛上,既能看到奴隶住的简陋的屋子,也能找到奴隶贸易商居住的优雅的庭院,两类建筑物形成鲜明对比。今天的戈雷岛,依然能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这一遗产旨在( )
A.控诉欧美国家的恶行 B.宣传近代的建筑艺术
C.传承非洲的特色文化 D.促进平等对话与和解
9.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结合下面两幅图片判断,两者的共同特征是( )
北京故宫俯瞰图 雅典卫城复原图
A.依山势而建,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
B.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功能划分明确
C.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制度
D.具有超越地域和时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10.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8年起,通过互联网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包括受冰川融化威胁的南极洲的斯科特小屋,受海平面上涨侵蚀的复活节岛石像,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 )
A.取决于互联网关注度 B.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C.在新时期面临全新挑战 D.更偏重于近代遗产保护
11.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12.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这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①面具的巨大证明蜀地盛产青铜②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
③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④其造型反映古蜀人独特的审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议和条约也选在凡尔赛宫签订,由此埋下德国复仇的种子。据此推知,凡尔赛宫( )
A.推动了文化的认同 B.利于促进亚洲文化交流
C.具有历史教育功能 D.维护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14.下表是2019年全球新增的29处世界遗产的部分节选。据此可知
国家 世界遗产 国家 世界遗产
中国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 伊拉克 巴比伦
韩国新 儒家(宋明理学)书院 法国 法属南部领地和领海
日本 百舌岛·古市古坟群 冰岛 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火与冰的动态性
印度 拉费斯坦邦斋浦尔城 德国 奥格斯堡水利管理系统
伊朗 希尔卡尼亚森林 俄罗斯 普斯科夫学派教堂建筑
澳大利亚 布吉必姆文化景观 葡萄牙 布拉加山上仁慈耶稣朝圣所
A.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B.亚洲地区的文化古迹在世界上占主体地位
C.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D.新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15.下图所示为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统计(1987~2010年)。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
A.中国的文化遗产门类较齐全 B.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C.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
16.小鲁同学在寒假随家人游览了某处世界文化遗产。在他的回忆中,寺庙第一层回廊的浮雕题材主要取自《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从第二层回廊走向第三层回廊的中庭则展现了高棉(中南半岛南部民族之一)历史上的人物浮雕,他对浮雕上反复出现的高棉舞蹈女神受斯帕拉斯颇有兴趣。据此可知,这处遗产最可能属于( )
A.非物质文化遗产 B.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C.近代历史建筑群 D.古代文明的遗迹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句话绝不是非洲的。”
——《废墟的真相》
材料二 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他还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所罗门王的宝藏》
(1)根据材料一,本特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对非洲文明的认识有何错误倾向?
(2)材料二中麦克维尔的考古结论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罗曼史”的含义。
18.探索“藏经洞”的那些人
在近代以来东西交往史的研究中,外国探险家或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吸引他们的无疑就是敦煌的“藏经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藏经洞封存了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5万余件。其中90%是宗教文书,非宗教文书占10%……(1900年)藏经洞文物发现后,……甘肃学政叶昌炽听闻藏经洞一事……叶氏建议藩台(注:清朝地方官)将此宝物运省妥藏,但因运费银五六千两无着落而作罢。
——罗华庆《发现藏经洞》
材料二
国籍 探险者/学者 获得敦煌文书的方式 学术成果
英 斯坦因 最先来到敦煌,利用买通和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盗走大藏品2万多件 斯坦因出版《亚洲腹地—在中亚、甘肃和伊朗东部考察的详尽报告》,撰写《敦煌沙碛中汉代长城遗址所出古代汉文简牍》等考古报告。
法 伯希和 盗走古书、佛教经文、民间文学等汉藏文卷子写本精华6000卷。 伯希和编著《敦煌经卷图录》和《敦煌石窟图录》。《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中国西部考古记·吐火罗语考》《中亚简史》等。
日 盗走文书600卷。 出版发行《西域文化研究》《讲座敦煌》。石滨纯太郎首先提出“敦煌学”一词。
——根据《齐鲁晚报》《敦煌学:从国际走向国际》、张艳梅《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整理
材料三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现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1)“藏经洞”为何会保存如此众多的文物和宗教文书?
(2)结合材料二、三,敦煌学为何能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3)结合材料,陈寅恪所言“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指的是什么?概述这段“伤心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外国人对"藏经洞"的探索?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和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内容,各举出世界和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3个,并任意选择一个,说明其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一
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21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处,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处。
——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材料二 人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是“自我”生长起来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总是历史上种种行为形式的博物馆。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唯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摘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语言与文化》
从自然环境来看,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摘自侯仁之《黄河文化》
结合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黄山所在地政府的做法是对黄山景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在于对日益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显然二者相矛盾,故选B项;A、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可能是政府的初衷,但此做法不可取,排除。
2.B
【详解】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8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②③①④排序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对于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破坏,这些文化遗产虽然位于阿富汗,但这些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C项正确;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因素,但并非罪魁祸首,有些地方也有地区冲突,但文化遗产却能够得以保留,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遗产的破坏,而非保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排除B项;虽然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仍旧遭到了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本题要求找出属于联合国主导发布的文件。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①属于联合国主导发布;《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是1966年11月18日联合国发布的文件,②属于联合国主导发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是2006年11月14日中国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件,③不属于联合国主导发布;1946年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立,世卫组织领导着联合国系统在健康方面的工作,④属于联合国主导发布。①②④属于联合国主导发布的文件,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主动为“万里茶道”申遗,并且联合沿线国家共同商议申遗工作,体现了中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C项正确;申遗工作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与“一带一路”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D两项;主导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作用“主导”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
6.B
【详解】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图中阴影部分是养心殿,其功能是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故③④B项正确;①②不可能在养心殿举行,排除ACD。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前山、里山、扁担山等众多遗址中琮、璧、钺等重要玉器的分布极其不均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的贫富分化现象反映了其历史价值,所以该遗址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文化遗产,D项正确;玉器分布情况不能说明中国营建城市已形成制度,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到5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材料遗址不属于河姆渡遗址,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该时期生产关系是否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保留大量欧洲人贩卖非洲黑人遗迹的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对比奴隶贩子和黑人的处境,要人们“记取人剥削人的历史”,旨在促进东西方的平等对话与和解,D项正确;控诉欧美国家的恶行只符合非洲人民的意愿,排除A项;宣传近代的建筑艺术与“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等不符,排除B项;传承非洲的特色文化并非将以贩卖黑人奴隶著称的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雅典)。根据图片可知,两座城市文明遗产都给人类留下宝贵财富,具有超越地域和时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D项正确;北京故宫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但雅典卫城不是如此特点,排除A项;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功能划分明确符合雅典卫城,但不符合北京故宫,排除B项;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制度仅仅是北京故宫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以后,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在相关组织重点关注的遗产名录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遗迹,这说明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取决于这一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无法体现对近代遗产保护的偏重,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故选A。自然遗产更多地表现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排除BC;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显然不属于这一分类,排除D。
12.B
【详解】面具的巨大不能证明蜀地盛产青铜,排除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排除②;根据材料“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结合所学知识三星堆的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中原出自同一系统,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③正确;材料“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体现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④正确;综上,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③④,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据本题材料“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议和条约也选在凡尔赛宫签订,由此埋下德国复仇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凡尔赛宫是法德对抗与复仇的标志与象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德在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地上矛盾尖锐,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导致法德之间长期仇视和战争,给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凡尔赛宫成为人们敬畏历史、向往和平的记忆之场。保护凡尔赛宫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缅怀历史、珍惜和平,警示人们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荣,由此可知凡尔赛宫具有历史教育功能,C项正确;材料与推动文化认同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空间在欧洲不在亚洲,排除B项;埋下德国复仇的种子不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增的29处世界遗产既包括文化遗产,也包括自然遗产,它们都属于人类共同财富,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仅为2019年全球新增的29处世界遗产的部分节选,无法得出“亚洲地区的文化古迹在世界上占主体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这些世界遗产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得到国际认可的世界遗产数量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缘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D项正确;材料统计的是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没有涉及到文化遗产门类,排除A项;材料统计的是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没有涉及到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排除B项;“文化素养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从第二层回廊走向第三层回廊的中庭则展现了高棉(中南半岛南部民族之一)历史上的人物浮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属于古代文明的遗迹,D项正确;吴哥窟属于文化遗产,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A项;吴哥窟不属于自然遗产,排除B项;吴哥窟不是近代建造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变化:起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后来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于地中海文明,是外来文化创造的。错误倾向:种族歧视。
(2)结论: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含义: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外来文化创造的观点。
【分析】(1)第一问:由材料中“它们都是本地的”可以得出: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由材料中的“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可以得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于地中海文明。第二问:作者开始只认为津巴布韦的文化与外界没有联系,后来又认为这种文化是地中海的,不是非洲的,体现了对非洲文化的-种不屑,有一种种族歧视的心理。
(2)第一问:由材料中的“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可以得出: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第二问:由材料中“‘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他还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前一句指出津巴布韦文化属于非洲文化,后半句指出许多人的哀叹,他们的哀叹源自于津巴布韦属于非洲文化,因此“罗曼史”指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外来文化创造的观点。
【点睛】
18.(1)4至11世纪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佛教从丝路传入,持续发展。
(2)各国学者的努力研究推广敦煌学是新材料新方法研究的新问题
(3)伤心史:敦煌藏经洞文书的大量散失。
原因:近代中国遭到列强入侵;清朝官员的腐败无知
(4)
一方面,对中国的主权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对中国古代遗址和文物造成了破坏。
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对敦煌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在学术上推动敦煌学的产生与对敦煌文物的破坏都与当时中外所处的时局紧密相关,从而折射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大势。
【详解】(1)根据材料一“藏经洞封存了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5万余件。其中90%是宗教文书,非宗教文书占10%……(1900年)藏经洞文物发现后”和所学知识可知,4至11世纪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佛教从丝路传入,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二“撰写《敦煌沙碛中汉代长城遗址所出古代汉文简牍》等考古报告”“伯希和编著《敦煌经卷图录》和《敦煌石窟图录》。”“出版发行《西域文化研究》《讲座敦煌》”得出各国学者的努力研究推广;根据材料三“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得出敦煌学是新材料新方法研究的新问题
(3)伤心史:根据材料三“最先来到敦煌,利用买通和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盗走大藏品2万多件”“盗走古书、佛教经文、民间文学等汉藏文卷子写本精华6000卷。”“盗走文书600卷。”“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等信息可知敦煌藏经洞文书的大量散失。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中国遭到列强入侵、清朝官员的腐败无知等方面思考作答。
(4)关于近代以来外国人对“藏经洞”的探索,应从多维度进行论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一方面,对中国的主权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对中国古代遗址和文物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对敦煌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后总结,无论是在学术上推动敦煌学的产生与对敦煌文物的破坏都与当时中外所处的时局紧密相关,从而折射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大势。
19.(1)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参与主体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世界: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巴比伦空中花园;
中国:长城、故宫、莫高窟。
理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20世纪中后期(世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特点:根据材料“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可知,参与主体多元化;根据材料“《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可知,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可知,新闻媒体积极参与。
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特点:根据材料“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可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根据材料“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可知,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2019年(世界)。
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有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巴比伦空中花园等。
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莫高窟等。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一个文化遗产,说明其入选额理由,可以从背景、规模、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如: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文明发展史实举例:
源头、开创性的史实: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甲骨文;青铜铸造;宗法分封制;华夏族;百家争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张骞出使西域等。
继承、发展的史实:可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如:沿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北方民族融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源”与“流”的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多方面举例相关史实,呈现“源”与“流”和多方面的史实即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古代中国。
文明发展史实举例:据材料“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是源头和开创性的文明。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政治角度分析有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经济角度分析有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商朝的甲骨文及青铜铸造。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对外关系角度分析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有华夏族的形成。据材料“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黄河流域继承、发展的史实,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方面角度分析有沿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从经济角度分析有丝绸之路;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有北方民族融合。
总之,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