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单选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 )
A. 扩大刺史军事范围 B.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 根除诸侯王国封地 D. 优化国家监察机制
2.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诏曰:“天下百姓,口分永业田,频有处分,不许买卖典贴(将田产抵押以偿债务)。”如果执行不力,导致“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宜更申明处分,切令禁止。”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法律的执行比较严酷 B. 土地买卖是非法行为
C. 政府土地比较充裕 D. 租庸调制出现了危机
3.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
A. 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 B. 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 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 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4.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维新知识分子王韬和薛福成认为: “商富即国富”,要“恃商为国本”“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说明( )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洋务官僚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 先进士人思想观念转变 D. 维新变法运动已经拉开序幕
5. 下边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年份 1926年 1928年6月 1945年4月 1945年底
总数 4000人 13万余人 121万人 448.8万多人
比例 工人占70% 农民占76% 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占76% 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 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D. “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前后历时15年左右,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各省腹地,建设起了近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和基础设施。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 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C. 优化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D. 受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
7. 木乃伊面具是古埃及文化特色之一,法老时代的古埃及木乃伊面具庄严神秘(如图1)。公元2世纪的埃及木乃伊面具却变得栩栩如生(如图2),寄托的是古罗马人的永生观。对这种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图1 图2
A. 上古地中海地区存在区域文明交流 B. 东罗马帝国保存了东西方古典文化
C.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D. 欧洲古典文化来源于古埃及文明
8. 泛雅典人节是公元前6世纪雅典人祭祀城邦保护神雅典娜女神的节日。在这一盛大的节日里,雅典人连续多日进行音乐、史诗吟诵、体育竞技等比赛活动,之后还有隆重的巡游、百牛大祭以及飨宴胙肉等宗教活动。泛雅典人节( )
A. 体现了宗教主宰社会生活 B. 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差别
C. 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特点 D. 实现了公民参政的愿望
9. 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 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 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 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 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10. 波斯帝国修筑的“御道”全长1677英里,沿途设有111个驿站,覆盖帝国全境。御道上又开辟出几条岔路,向西南通往埃及,向东南通到印度河流域。波斯帝国“御道”的修筑
A. 推动了西欧封建国家的发展 B. 全面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力
C. 保障地中海地区长期和平 D. 促进古代文明区域间的连接
11.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观察如图,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 玛雅人在①处建造了大量金字塔庙宇
B. 阿兹特克人在②处发明“浮动园地”
C. 印第安人在④处修建了大量巨石建筑
D. 印加帝国在③处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12. 据学者研究,16——17世纪,中国白银生产规模变化不大,产银量基本停留在年平均十万两左右,与美洲、欧洲及日本的产银量相比,简直微乎其微,而中外金与银比价却发生了如下变化。
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80 1:5.5 1:11.7 1:12.12
1635 1:10 1:13 1:13.13
1637 1:13 1:13.5 1:13.13——15.45
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国市场贵金属持续升值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
C. 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D. 中国与英国的物价趋于平衡
13. 马克思·韦伯认为,在马丁·路德生活的时代,传教士仍是新闻、教育乃至娱乐的主要来源,教堂仍是乡村生活的中心。而新教徒的生活方式则是把世俗的经济活动置于宗教控制之下,为新型的资本主义精神加上了宗教动力。马克思·韦伯意在强调( )
A. 发挥教会在道德教化的中心作用 B. 发展新型大众舆论媒体的重要性
C. 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新发展 D. 宗教活动束缚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14. 有学者说:“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些哲人( )
A. 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 开始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C. 提出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时代
15. 1688年英国议会发动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组成平衡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这体现了英美两国民主政治
A. 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高度统一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
C. 推翻本国君主专制的基础上建立 D. 发展过程中存在妥协的政治现象
16. 如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时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A. 议会行使了弹劾权
B. 德皇有充分统治权
C. 德国军国主义浓厚
D. 德国仍君主专制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于原始氏族社会。商周时期盛行的射礼,竞争者先相互揖让,后登堂比赛,赛毕同饮,“其争也君子”。御术、龙舟竞渡等项目,同样受到“君子之争”的框定。汉代舞龙活动十分流行,不同节令的求雨祭礼都离不开舞龙。宋元以后,多数体育活动形式开始冲破“礼仪”束缚,如蹴鞠、相扑等成为瓦舍中民众喜爱的体育表演。清代民间冰上活动在技巧形式与普及程度上都较前代有很大的飞跃,这与满族人尚武善滑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从1862年起,湘淮系等清廷军队开始废除传统的骑射、刀、弓等武艺,以西式兵操训练士兵。维新思潮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维新人士“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20世纪初,晚清政府明确规定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1933年,党领导人民群众成立了“赤色体育会”,将体育与军事技术训练、政治任务相结合,使红色体育为革命和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学校体育课加入了军事体育元素或直接改为军事体育课,学习并掌握侦察、埋地雷、投掷炸弹等军事技能,推动了“以体卫国”爱国精神思潮的蓬勃兴起。
——摘编自王德辉《中国近代以来的国运与体育:“国运兴则体育兴”的历史阐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近代体育活动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近代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150年之后,欧洲便进入了“间接农业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而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如香料、染料、宝石、丝绸、锦缎等物的需求,一些商人(以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为主)开始从事东方与西欧间的远途贩运。这样,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这些贸易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聚地,并为农民提供了可能的落脚地和就业场所,城市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
——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欧洲人口在1000年到1300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到14世纪早期,人口又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大约是疾病(黑死病)的蔓延,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但饥荒、疾病和战争依旧时不时地阻碍人口的增长。然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市民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简述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15—18世纪中外的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思想不是陡然而至的,它最早出现在最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荷兰和英国。进入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转移到法国,法国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启蒙思想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以及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等思想流派。当时,以天主教为国教的法国执行毫不宽容的宗教政策,教会的保守与腐败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启蒙思想家把批判的锋芒首先指向教会和宗教。这些思想家注重理性,自然也要排斥各种压制理性的王权、神权、特权。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在英法七年战争时,为得到北美殖民地的支持,英国有意放松了对北美工业发展的限制。结果,北美便有恃无恐地生产英国所禁止的商品。18世纪60年代,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已相当繁荣。为了转嫁战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糖税法》《印花税法》等法令,引起了北美殖民地的抗英怒潮。1775年4月18日,来克星顿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几天之内他们在波士顿城郊集结了2万多来自各地的民兵,一场反英革命战争开始了。北美大陆军还争得了英国宿敌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的支持。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世界通史》
材料三 法国深受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到路易十六即位时,法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集中点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冲突。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众攻克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路易十六不得已而妥协,但这样的行动受到了顽固派贵族的反对。贵族们很快逃往国外,大肆进行反革命活动,并勾结外国势力干涉本国革命。此后,革命历经波折,最终在1875年确立起共和制度。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点,并说明二者共同的有利条件。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单选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 )
A. 扩大刺史军事范围 B.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 根除诸侯王国封地 D. 优化国家监察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封五年开始,刺史从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官职,这意味着刺史成为国家国家监察机制的重要环节,这是对于国家监察机制的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刺史监察机制”,“军事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官员选拔机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但是没有根除诸侯王国封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诏曰:“天下百姓,口分永业田,频有处分,不许买卖典贴(将田产抵押以偿债务)。”如果执行不力,导致“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宜更申明处分,切令禁止。”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法律的执行比较严酷 B. 土地买卖是非法行为
C. 政府的土地比较充裕 D. 租庸调制出现了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诏书反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也说明租庸调制出现危机,D项正确;国家想通过法律来维护均田制,并未体现法律的严酷,排除A项;在唐朝,并不是所有土地买卖都是非法的,均田制以外的土地买卖合法,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说明政府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难以维持,排除C项。故选D项。
3.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
A. 社会动荡推动儒者自我反思 B. 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 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 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4.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维新知识分子王韬和薛福成认为: “商富即国富”,要“恃商为国本”“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说明( )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洋务官僚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 先进士人思想观念转变 D. 维新变法运动已经拉开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一部分人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基础在于工商,从而转变观念,认为中国应该改变传统的本末观(重农抑商),向西方学习,致力于工商,公开打出了“商本” “商战”的口号,把振兴工商业与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联系在一起,C项正确;清政府是在1901年新政开始后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是反映出一部分先进士人观念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李鸿章重视工商业,并没有体现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能说明洋务官僚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边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年份 1926年 1928年6月 1945年4月 1945年底
总数 4000人 13万余人 121万人 448.8万多人
比例 工人占70% 农民占76% 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占76% 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 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D. “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949年(中国)。题表中1928年的党员成份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即由工人所占比例高到农民所占比例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发展农民力量有关,B项正确;1928年6月国民革命运动已经结束一年多,排除A项;1930年夏,随着全国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才陆续建立起来,排除C项; “三三制”原则实施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前后历时15年左右,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各省腹地,建设起了近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和基础设施。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 片面追求建设高速度
C. 优化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D. 受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其大量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使这些地区工业薄弱的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所以三线建设优化了我国的经济布局,C项正确;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是“一五计划”,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优化我国的经济布局,并不能体现片面追求建设高速度,排除B项;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企业、科研和基础设施,主要是国防建设的考虑,并非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7. 木乃伊面具是古埃及文化特色之一,法老时代的古埃及木乃伊面具庄严神秘(如图1)。公元2世纪的埃及木乃伊面具却变得栩栩如生(如图2),寄托的是古罗马人的永生观。对这种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图1 图2
A. 上古地中海地区存区域文明交流 B. 东罗马帝国保存了东西方古典文化
C.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D. 欧洲古典文化来源于古埃及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法老时代的古埃及木乃伊面具庄严神秘……公元2世纪的埃及木乃伊面具却变得栩栩如生”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征服包括古埃及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后,出现了古罗马和古埃及文化融合现象,A项正确;东罗马帝国保存了东西方古典文化发生在4世纪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沟通的桥梁也是发生在4世纪后,排除C项;古埃及文化仅仅是古希腊罗马等欧洲古典文化来源之一,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 泛雅典人节是公元前6世纪雅典人祭祀城邦保护神雅典娜女神的节日。在这一盛大的节日里,雅典人连续多日进行音乐、史诗吟诵、体育竞技等比赛活动,之后还有隆重的巡游、百牛大祭以及飨宴胙肉等宗教活动。泛雅典人节( )
A. 体现了宗教主宰社会生活 B. 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差别
C. 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特点 D. 实现了公民参政的愿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泛雅典人节营造了自由的氛围,培育了城邦意识,反映出雅典城邦政治的特点,C项正确;泛雅典人节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能体现宗教主宰社会生活,故排除A项;泛雅典人节虽然有各阶层参加,但不能消除雅典社会阶层差别,排除B项;材料没有“公民参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9. 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 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 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 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 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的不断盐碱化致使农业逐渐衰败,A项正确;材料为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没有对法律内容展开论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材料未展示古巴比伦的具体经济状况,不能得出“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关于“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的信息不足,不能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波斯帝国修筑的“御道”全长1677英里,沿途设有111个驿站,覆盖帝国全境。御道上又开辟出几条岔路,向西南通往埃及,向东南通到印度河流域。波斯帝国“御道”的修筑
A. 推动了西欧封建国家的发展 B. 全面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力
C. 保障地中海地区的长期和平 D. 促进古代文明区域间的连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波斯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波斯帝国修筑的“御道”上又开辟出几条岔路,向西南通往埃及,向东南通到印度河流域,可以看出波斯帝国通过交通建设,强化了同不同地区的联系和交流,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体现其对西欧封建国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御道”对希腊文化的影响范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促进联系,无法得出其对地中海地区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观察如图,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 玛雅人在①处建造了大量金字塔庙宇
B. 阿兹特克人在②处发明“浮动园地”
C. 印第安人在④处修建了大量巨石建筑
D. 印加帝国在③处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3 世纪,印加人崛起于秘鲁的库斯科地区,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D项正确;①是阿兹特克人所在地,排除A项;②是玛雅人所在地,排除B项;④处是美国在1914年,修建巴拿马运河所在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据学者研究,16——17世纪,中国白银生产规模变化不大,产银量基本停留在年平均十万两左右,与美洲、欧洲及日本的产银量相比,简直微乎其微,而中外金与银比价却发生了如下变化。
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80 1:5.5 1:11.7 1:12.12
1635 1:10 1:13 1:13.13
1637 1:13 1:13.5 1:13.13——15.45
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国市场贵金属持续升值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
C. 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D. 中国与英国的物价趋于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580到1637年,中国的金与银比价不断增大,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白银不断涌入中国,B项正确;白金不断流入,市场贵金属比价不断下降,排除A项;价格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排除C项;材料不存在中英物价对比,得不出中国与英国的物价趋于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马克思·韦伯认为,在马丁·路德生活的时代,传教士仍是新闻、教育乃至娱乐的主要来源,教堂仍是乡村生活的中心。而新教徒的生活方式则是把世俗的经济活动置于宗教控制之下,为新型的资本主义精神加上了宗教动力。马克思·韦伯意在强调( )
A. 发挥教会在道德教化的中心作用 B. 发展新型大众舆论媒体的重要性
C. 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新发展 D. 宗教活动束缚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6世纪(德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新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教价值观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新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涉及新教的教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新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得出发展大型大众舆论媒体,排除B项;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有学者说:“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些哲人( )
A. 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 开始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C. 提出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影响下,启蒙思想家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在思想主张中,勾画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C项正确;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的是宗教改革,排除A项;使人类开始更多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的是文艺复兴,排除B项;牛顿经典力学的发明标志着近代科学时代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688年英国议会发动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组成平衡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这体现了英美两国民主政治
A. 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高度统一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
C. 推翻本国君主专制的基础上建立 D. 发展过程中存在妥协的政治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王权相互妥协,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关系,平衡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这体现了英美两国民主政治存在妥协的政治现象,故选D;A项“高度统一”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英美两国民主政治的特点,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美国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排除C。
【点睛】
16. 如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时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A. 议会行使了弹劾权
B. 德皇有充分统治权
C. 德国军国主义浓厚
D. 德国仍是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和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首相不对议会负责,题干中德皇威廉二世革除权倾一时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正是这一内容的体现,即德皇有充分统治权,故B项正确;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无权对俾斯麦的弹劾权,故A项错误;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在材料中没体现,故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只是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需要掌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题时注意对材料、图片的解读,结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答即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于原始氏族社会。商周时期盛行的射礼,竞争者先相互揖让,后登堂比赛,赛毕同饮,“其争也君子”。御术、龙舟竞渡等项目,同样受到“君子之争”的框定。汉代舞龙活动十分流行,不同节令的求雨祭礼都离不开舞龙。宋元以后,多数体育活动形式开始冲破“礼仪”束缚,如蹴鞠、相扑等成为瓦舍中民众喜爱的体育表演。清代民间冰上活动在技巧形式与普及程度上都较前代有很大的飞跃,这与满族人尚武善滑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从1862年起,湘淮系等清廷军队开始废除传统的骑射、刀、弓等武艺,以西式兵操训练士兵。维新思潮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维新人士“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20世纪初,晚清政府明确规定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1933年,党领导人民群众成立了“赤色体育会”,将体育与军事技术训练、政治任务相结合,使红色体育为革命和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学校体育课加入了军事体育元素或直接改为军事体育课,学习并掌握侦察、埋地雷、投掷炸弹等军事技能,推动了“以体卫国”爱国精神思潮的蓬勃兴起。
——摘编自王德辉《中国近代以来的国运与体育:“国运兴则体育兴”的历史阐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近代体育活动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近代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注重循规守礼;呈现娱乐化趋向;与民俗活动相结合;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2)原因:内忧外患的局面;外来文化影响;政府及有识之士倡导;近代教育推动。
意义: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民众的抗争意志和奋斗精神;提升了国民体质;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由材料一“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于原始氏族社会。”可得出:历史悠久;由材料一“其争也君子”。御术、龙舟竞渡等项目,同样受到‘君子之争’“如蹴鞠、相扑等成为瓦舍中民众喜爱的体育表演”可得出:形式多样;由材料一“汉代舞龙活动十分流行,不同节令的求雨祭礼都离不开舞龙。”可得出:注重循规守礼;由材料一“宋元以后,多数体育活动形式开始冲破‘礼仪’束缚”可得出:呈现娱乐化趋向;由材料一“清代民间冰上活动在技巧形式与普及程度上都较前代有很大的飞跃,这与满族人尚武善滑的传统有很大关系。”可得出:与民俗活动相结合;根据所学可得出: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由材料二“从1862年起,湘淮系等清廷军队开始废除传统的骑射、刀、弓等武艺,以西式兵操训练士兵。”及所学可得出:外来文化影响;由材料二“维新思潮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维新人士‘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20世纪初,晚清政府明确规定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可得出:政府及有识之士倡导;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内忧外患的局面;近代教育推动。意义:由材料二“1933年,党领导人民群众成立了‘赤色体育会’,将体育与军事技术训练、政治任务相结合,使红色体育为革命和抗战服务。”及所学可得出: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由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学校体育课加入了军事体育元素或直接改为军事体育课,学习并掌握侦察、埋地雷、投掷炸弹等军事技能”可得出:提升了国民体质;由材料二“推动了‘以体卫国’爱国精神思潮的蓬勃兴起”得出:增强了民众的抗争意志和奋斗精神;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150年之后,欧洲便进入了“间接农业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而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如香料、染料、宝石、丝绸、锦缎等物的需求,一些商人(以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为主)开始从事东方与西欧间的远途贩运。这样,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这些贸易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聚地,并为农民提供了可能的落脚地和就业场所,城市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
——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欧洲人口在1000年到1300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到14世纪早期,人口又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大约是疾病(黑死病)的蔓延,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但饥荒、疾病和战争依旧时不时地阻碍人口的增长。然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市民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简述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欧洲社会逐渐相对稳定;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文明间的交往交流逐渐密切;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
(2)新变化:人口得到恢复并缓慢增长;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得到强化,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历史影响:促进了工商业阶层的兴起,有利于西欧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为现代欧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社会逐渐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一“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可知,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根据材料一“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 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可知,文明间的交往交流逐渐密切;根据材料一“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可知,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新变化:根据材料二“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可知,人口恢复增长;根据材料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可知,工商业(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根据材料二“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可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二“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可知,君主统治加强;根据材料二“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可知,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可知,有利西欧社会经济繁荣;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根据材料二“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可知,有利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即有利于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为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为现代欧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等角度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15—18世纪中外的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历史出现大变局。
阐述: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样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
其次,推动人口的迁徙,种族隔离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第三,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
第四,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示例二
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巨大影响。
阐述:经济上,引起商业革命,如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转移;引起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交上,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对整个世界的了解日益深入、全面。
科学文化上,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地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及促进人文精神发展和传播。
总之,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是最大的,全面促进欧洲进步,推动欧洲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当然,欧洲的殖民掠夺也给亚非拉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他们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示例三
论题:早期全球化下的晚明大变局。
阐述:经济层面:在全球化的贸易浪潮中,中国凭借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使大量白银流入,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江南地区私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此外,高产作物的引进,改变中国传统的衣食结构,刺激人口的增长。
制度层面,故步自封、墨守封闭的海禁——朝贡体制已然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开放海禁,最终突破海禁——朝贡体制;白银的大量流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一定程度上又推动赋役制度改革。
文化层面:根植于商品经济的进步思潮产生;同时西学东渐出现,传播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科学文化,使中国在文化上逐步与世界接轨,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国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后,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动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制度及文化等领域发生大变局。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5—18世纪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展得出论题: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历史出现大变局。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史实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如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样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其次,推动人口的迁徙,种族隔离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第三,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第四,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最后总结,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思想不是陡然而至的,它最早出现在最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荷兰和英国。进入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转移到法国,法国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启蒙思想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以及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等思想流派。当时,以天主教为国教的法国执行毫不宽容的宗教政策,教会的保守与腐败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启蒙思想家把批判的锋芒首先指向教会和宗教。这些思想家注重理性,自然也要排斥各种压制理性的王权、神权、特权。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在英法七年战争时,为得到北美殖民地的支持,英国有意放松了对北美工业发展的限制。结果,北美便有恃无恐地生产英国所禁止的商品。18世纪60年代,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已相当繁荣。为了转嫁战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糖税法》《印花税法》等法令,引起了北美殖民地的抗英怒潮。1775年4月18日,来克星顿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几天之内他们在波士顿城郊集结了2万多来自各地的民兵,一场反英革命战争开始了。北美大陆军还争得了英国宿敌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的支持。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世界通史》
材料三 法国深受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到路易十六即位时,法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集中点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冲突。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众攻克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路易十六不得已而妥协,但这样的行动受到了顽固派贵族的反对。贵族们很快逃往国外,大肆进行反革命活动,并勾结外国势力干涉本国革命。此后,革命历经波折,最终在1875年确立起共和制度。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并说明二者共同的有利条件。
【答案】(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天主教会的保守与腐败;王权专制及封建特权盛行。
(2)不同点:美国,以英国殖民者为革命对象,既是民族独立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得到法国、荷兰等国援助,革命历程较为短暂;法国,以本国封建势力为主要革命对象,属于资产革命,革命历程曲折漫长,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共同条件: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了理论准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西欧)。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从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考虑。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在启蒙运动发生前,西欧在14世纪已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和16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近代科学的发展,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不是陡然而至的,它最早出现在最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荷兰和英国”可得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根据材料一中的“以天主教为国教的法国执行毫不宽容的宗教政策,教会的保守与腐败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可得出,天主教会的保守与腐败;根据材料一中的“这些思想家注重理性,自然也要排斥各种压制理性的王权、神权、特权。”可得出,王权专制及封建特权盛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19世纪(英美)。不同点:据材料二“为了转嫁战争所造成经济损失,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糖税法》《印花税法》等法令,引起了北美殖民地的抗英怒潮……北美大陆军还争得了英国宿敌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的支持”和材料三“法国深受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到路易十六即位时,法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集中点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冲突。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众攻克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以英国殖民者为革命对象,既是民族独立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得到法国、荷兰等国援助,革命历程较为短暂;法国,以本国封建势力为主要革命对象,属于资产革命,革命历程曲折漫长,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均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了理论准备,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