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总结,最准确的是( )
A.混乱与割据 B.发展与变革 C.繁荣与开放 D.盛世与危机
2.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赵州桥的修建 B.科举制的创设
C.“开元盛世” D.大运河的开凿
二、综合题
3.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主要是因为( )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三、选择题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①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到长安求亲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妇女参加骑马、打球、射箭等活动
④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充满活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6.下列表格中,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事实 历史解释
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我国东西部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 科举制的创立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 唐蕃和亲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 鉴真东渡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A B.B C.C D.D
7.下侧表格中①处应为( )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甘英出使大秦 ① 马可·波罗来华
西汉 东汉 唐朝 元朝
A.班超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戚继光抗倭
8.“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9.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起长安,经中亚,可以通往今天印度等许多国家。海路可到达今天日本、波斯湾等地。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这些反映出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往的繁盛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政治制度的完备
10.如下表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时期 政治措施
唐太宗时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时期 改革税制和兵制
A.皇权的平稳更替 B.选官制度的调整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制度的创新发展
11.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12.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全国
D.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13.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鎏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 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型图案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
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14.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1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高僧鉴真为传授佛经东渡日本
16.据《宋史 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据此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
A.文官政治 B.君主专制 C.分化事权 D.中央集权
17.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 )
A.杜绝官员贪腐 B.增强地方实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削弱皇帝权力
18.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与文治内容无关的是( )
A.重文轻武 B.让文官担任要职
C.削弱相权 D.增加科举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开始渐渐有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这是钱穆先生对哪一朝代政治变革的评价(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0.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21.986年,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平虏寨,1005年改名为肃宁城(今肃宁县)。地名的变化反映出澶渊之盟签订后( )
A.契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B.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C.北宋政府希望边境安定 D.岁币对北宋财政造成负担
22.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论文。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 ②《宋代瓷器五大名窑艺术审美研究》
③《略论宋代茶叶的生产与流通》 ④《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
A.精巧的手工技艺 B.繁荣的宋代经济
C.繁盛的商品贸易 D.发达的农业生产
25.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这样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文化的辉煌却难以掩饰北宋时期屈辱的民族关系,灭亡北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四、判断题
26.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
27.武则天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经济,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到来奠定基础。
五、改错题
28.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南北连接余杭与涿郡,加强了南北之间的交流。
29.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六、判断题
30.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时最后完成。( )
七、综合题
31.古代诗词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唐)李商隐《隋宫》
材料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唐)罗隐《炀帝陵》
材料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无家别》
(1)以上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君王”的事?据材料一二,分析这位“君王”落得材料三下场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四诗中描述的是哪一个著名的盛世?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展现的富庶与他采取的哪些经济措施有关?
(3)材料五中的“世乱”具体指什么史实?“世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唐朝鼓励武夫、贵族不同,宋鼓励士大夫。宋代治理的一大贡献,就是通过文官官僚制完善了郡县制。
材料二:宋以来,中国的首都均建立在运河沿线,南宋更是把治理的重心置于淮河以南。运河通向南方的良港,进一步把中国的发展方向引向东南。……运河贸易和海洋贸易取代了经河西走廊出西域的陆上贸易,遂形成了以后“固中原必固江南”的局面。
——以上摘编自韩毓海《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材料三:两宋都城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两个转变,即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从封闭式坊市制格局向开放式街区的转变。……第二种转变表现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彻底摧毁了阻碍商品交换的里坊制的高墙壁垒,商业活动已不再受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代“鼓励士大夫”的主要政策是什么?宋代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通过文官官僚制完善郡县制”?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分析宋代“运河贸易和海洋贸易取代了经河西走廊出西域的陆上贸易”的原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两宋都城“从封闭式坊市制格局向开放式街区的转变”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唐朝和宋朝的历史关系?
3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有哪些相同措施。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你认为当今应该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与开放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对外交往频繁,与日本、开罗、天竺等的交往比较密切,C项正确;混乱与割据与隋唐时期特征不符,排除A项;发展与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盛世与危机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因此与隋朝无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设于隋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大运河开凿于隋朝时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所以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A项正确;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是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的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为国家间的交往准备了条件,但是不是它繁盛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统治者开明的态度也对国家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依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妇女参加骑马、打球、射箭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充满活力,史称“开元盛世”,故②③④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到长安求亲,故①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不是东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科举制的创立,笼络了读书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鉴真东渡,到了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意图“张骞通西域”等信息可知,它们都是属于对外交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8世纪中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排除A项;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往的内容,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故B不符合题意;“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故C不符合题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意思是:重重叠叠的官门一一打开,各国使节与百官向皇帝朝拜。由此可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D符合题意,故选D。
9.B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这些反映出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B项正确;题干强调对外政策,没涉及唐朝民族政策、多彩的文学艺术, 政治制度的完备,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改革税制和兵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故表格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制度的创新发展,D项正确。唐朝初期发生过多次政变,皇权更替并不平稳,排除A项;选官制度的调整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内容,比较片面,排除B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唐太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但在晚年却拒绝纳谏。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武则天却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统治后期却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从唐朝三位封建帝王身上,我们获得的历史认识是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排除A;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B;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排除D。故选C。
12.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全国是在隋文帝时期,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隋炀帝是设立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可知唐朝的文化受到中亚和伊朗的影响,反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的图示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诗歌创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外交流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题干图片唐三彩体现了唐朝的手工业中制瓷业的发展状况;乐舞俑中的“西域人”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局面,驼背上“乐舞队”体现了唐朝艺术的繁荣状况。图片唐三彩骑驼载乐舞俑反映不出唐朝农业方面的信息,B符合题意,故选B。
15.C
【详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的区别。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则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这个选项对安史之乱的影响进行了评述,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是一个历史史实,描述了唐朝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带有个人情感,排除A项;“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这也是一个历史史实,描述了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没有带有个人情感”,排除B项;“高僧鉴真为传授佛经东渡日本”这是一个历史史实,描述了鉴真东渡日本的目的,没有带有个人情感,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可知,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员,这是宋朝时重文轻武的表现,体现文官政治的特点,故选A;君主专制、分化事权、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
17.C
【详解】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反映的是宋太祖采取赵普的计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削弱地方实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皇帝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宰相须用读书人”“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实行文治,为此增加科举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让文官担任要职等,这与削弱相权无关,宋朝通过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与题干内容无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材料“宰相须用读书人”“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等信息可知,宋朝时期重视文官,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实行文治,为此增加科举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让文官担任要职,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等信息可知,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下,增加科举名额提高进士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因此可得出这是钱穆先生对宋朝政治变革的评价,C项正确;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郡县,排除A项;唐朝在中央采用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契丹的兴起》中可以获知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或辽政权;从《陈桥兵变》中可得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的史实,从《辽、西夏、宋的战与和》中可知北宋与辽政权、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的战与和,因此可以确立他的论文的主题是北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A项正确;北宋时期同时存在的还有契丹与西夏政权,国家处于政权并立状态,而不是统一,排除B项;《辽、西夏、宋的战与和》中所涉及的是民族政权间的战争与议和,体现不出民族政权的繁荣,排除C项;题干只涉及汉族、契丹族与党项族三个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体现不出整个中华大家庭的团圆,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间县西置平虏寨,平者,平定也,虏意为俘虏,意在表达对辽作战获胜的信心。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真宗于景德二年(1005年)改为肃宁城(今肃宁镇),系取靖宁地方之意为名,所以地名的变化体现了北宋希望边境安定,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契丹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排除A项;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是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力,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岁币以及对北宋造成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故选择C。
23.A
【详解】据材料“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可知,这是对宋辽以及宋和西夏议和的描述。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符合题意;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但辽宋约为兄弟之国,②不符合题意;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符合题意;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④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反映的是宋代的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宋代瓷器五大名窑艺术审美研究》反映的是宋代的制瓷业,《略论宋代茶叶的生产与流通》反映的是宋代的茶叶的发展,《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反映的是宋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体现的是繁荣的宋代经济,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公元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掉北宋,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灭亡北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女真族,而不是契丹族、党项族、蒙古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题干说法正确。
27.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本题正确。
28.错误长安改为洛阳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加强了南北之间的交流,因此题干所述为错误,应把题干中长安改为洛阳。
29.错误;阎立本改为吴道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因此题干所述为错误,应把题干中阎立本改为吴道子。
30.错误
【详解】从唐朝中后期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我国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故判断为错误。
31.(1)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2)开元盛世;唐玄宗;措施: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安史之乱。危害: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详解】(1)君王:根据材料“李商隐《隋宫》”“皮日休《汴河怀古》”“罗隐《炀帝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描写的都是隋炀帝的相关史实。
原因:根据材料三“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隋炀帝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盛世:根据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
统治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盛世的开创者是唐玄宗。
措施: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发展经济,改革税制。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史实:据材料“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乱世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可知,材料反映了天宝年间遭逢乱世,乡亲四处逃难,田园房屋荒废,蒿藜丛生,满目寂寞凄凉的景象。“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
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2.(1)政策:重文轻武;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写出两点即可)
(2)政治上:宋朝与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冲突不断,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出现了重要的商贸港口。科技上:北宋末年起,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造船业水平高。
(3)表现:街道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4)由唐至宋,中国社会发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重大转变。(或宋朝是唐朝的继承和发展。)
【详解】(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鼓励士大夫”的主要政策是重文轻武。宋代采取来“通过文官官僚制完善郡县制的具体措施有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据材料二“宋以来,中国的首都均建立在运河沿线,南宋更是把治理的重心置于淮河以南。运河通向南方的良港,进一步把中国的发展方向引向东南。……运河贸易和海洋贸易取代了经河西走廊出西域的陆上贸易”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可知,宋代“运河贸易和海洋贸易取代了经河西走廊出西域的陆上贸易”的原因有政治上:宋朝与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冲突不断,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出现了重要的商贸港口。科技上:北宋末年起,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造船业水平高。
(3)据材料三“两宋都城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两个转变,即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从封闭式坊市制格局向开放式街区的转变。……第二种转变表现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彻底摧毁了阻碍商品交换的里坊制的高墙壁垒,商业活动已不再受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都城“从封闭式坊市制格局向开放式街区的转变”的具体表现有街道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唐至宋,中国社会发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重大转变。
33.(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唐:第三种;宋:第二种;
(4)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详解】(1)民族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题干大意为自古以来,世人都以中华的礼仪与习俗示为高尚与尊贵,而轻贱胡人那种混乱的伦理制度与习俗,而朕(我)却不分汉胡两者的区别视为同等,所以胡人皆视朕(我)如父母一样尊敬,体现了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尊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周围少数民族的尊重,唐太宗被北方少数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2)特点:根据材料“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可得出体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
相同措施:根据材料“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西夏都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比较重视汉族文化,他们都订立官制,在汉语基础上,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都发展生产和制定法律等。
(3)模式:唐:根据材料“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原王朝较为强大,中原王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因此唐朝属于第三种;
宋:根据材料“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与契丹的辽朝,党项族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这时期边疆的民族较为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因此宋朝属于第二种。
(4)措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处理好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