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结束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再创国家统一的皇帝是( )
A.忽必烈 B.李渊 C.赵匡胤 D.杨坚
2.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
A.开皇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文景之治
3.北宋以东京为都城,当时的东京如今被称为( )
A.开封 B.洛阳 C.西安 D.杭州
4.建立大金政权的民族是( )
A.女真 B.蒙古 C.契丹 D.党项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灭亡金朝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灭亡南宋
6.在宋朝,产量跃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是( )
A.玉米 B.小麦 C.水稻 D.粟
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8.科举制使无数人才陡然奋起,接受竞争和挑选。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9.唐朝的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重用人才,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他还曾经亲自组织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这位皇帝是( )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10.今年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向我们重现了长安城的辉煌。长安城规划井然有序,东、西两市商铺林立;人口百余万;国内外商人、学者云集于此。可见,当时的长安城( )
A.生活丰富 B.对外交流频繁 C.繁荣开放 D.农业技术发达
11.阿保机、阿骨打、元昊、铁木真都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杰出少数民族政治家。下列政治家与政权的建立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元昊—契丹国 B.阿保机一蒙古政权 C.阿骨打一金 D.铁木真一西夏
12.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13.唐朝前期的中外交流达到了20世纪之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最高峰。下列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C.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D.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4.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旅游,你可能看到( )
①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山 ②宅巷和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日
③越窑烧制的粉彩瓷器 ④欧阳询的书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15.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6.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洪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钟摆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来归纳中国古代文官与武将的权力转换。据此可知,当钟摆向右摇摆时,形象地展现了( )
A.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B.隋唐三省六部制度
C.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7.南宋《陈再农书》提出:“凡田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饮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这一理论说明了( )
A.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B.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完善
C.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D.精耕细作可以提高产量
18.如图①②③④代表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并存的政权,它们之间关系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③与④是和同为一家的关系,长期保持友好
B.③向①称臣,每年提供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C.①灭②和③,建立起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国家
D.③与①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
19.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征税方式的变化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民族交融的加强
20.“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说明岳飞领导的抗金队伍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下列哪一事件与岳家军有关?( )
A.澶州之战 B.汴京保卫战 C.靖康之变 D.郾城大捷
21.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但是,司马光任宰相后,新法几乎全部废除。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B.出现了严重的弊端
C.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D.遭到了百姓的反对
22.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B.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
C.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 D.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23.《全球通史》谈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文中“商业革命”指( )
A.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D.手工业工场涌现
24.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
25.如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6.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 )
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
27.在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印度勃拉名纳巴特等地的遗址中都曾发现了不少唐代瓷片等文物,这说明唐代( )
A.瓷器成为最主要的商品 B.海外贸易范围广
C.民族关系发展迅速 D.造船技术很发达
28.如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历史示意图,★代表的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29.某导演在拍摄历史电影时针对某一时间设计了如下分镜头脚本,该历史事件( )
景别 镜头运用 画面 台词
中景 平拍推进 几个蒙古士兵包围着一个南宋将军 蒙古士兵:“赶紧投降吧,临安城早已被攻破。”南宋将军:“只有战死沙场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A.标志着元朝的建立 B.维护了蒙古政权的稳定
C.结束政权分立局面 D.加强对元朝疆域的管辖
30.下面关于这两个历史人物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 B.都是盛世局面的开创者
C.都结束了分裂完成统一 D.都为科举制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二、综合题
31.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并列举两项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或友好交往的史实。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警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威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受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盟约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材料四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32.和谐共生、大唐盛象。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了社会要“和谐”,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与社会的和谐】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朝”。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社会特征。并列举一个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
【经济及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区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君臣之间的和谐】
材料四:太宗以隋炀唐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其中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正是这些谏诤,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太宗就说,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皆魏征之力也”。
——《旧唐书.魏征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中外交流的和谐】
材料五: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5)材料五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共建和谐社会】
(6)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今天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3.我国两宋时期不仅经济繁荣,而且经济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四则
④宋朝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以上四则史料中,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 (写出序号)
材料二 《两宋时期的榷场》
(2)观察上图,概括两宋时期榷场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榷场的作用。
材料三 自商周秦汉以来,经济和政治的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东汉末年,中原离乱,人口南迁,长江流域得以加速开发,社会经济呈现上升态势,但直至隋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北方仍居领先地位。安史之乱以后,原已垦殖过度的中原地区,迭遭战祸蹂躏,且气候恶化,灾害频发,经济颇显颓势,而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因北方移民大量南迁,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突飞猛进,传统的经济地理格局遂于五代十国出现转折。至北宋后期,南方经济已全面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基本完成。靖康之变发生后,北方民众又兴起一波南迁高潮。宋金对峙期间,南北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不容置疑地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
——王家范、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并分析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 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其次,宋代的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摘自库恩《宋代文化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文官政治和商业贸易两个方面,写出宋代发生了那些根本的社会变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再创国家统一局面,D项正确;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宋、辽、夏、金、蒙古几个政权长达300多年的争战局面,1279年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项;李渊在618年接受隋恭帝杨侑的禅让,建立了唐朝,统一了天下,不是结束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排除B项;赵匡胤建立北宋,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隋文帝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排除A项;唐玄宗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排除B项;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被称为文景之治,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都城东京,今天被称为开封,A项正确;洛阳不是北宋的都城,排除B项;西安是唐朝的都城,古称长安,排除C项;南宋都城是杭州,古称临安,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A项正确;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排除B项;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排除C项;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B项正确;1234年,蒙古灭金,成吉思汗于1227年去世,排除A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朝产量跃居首位的粮食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C项正确;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与题干信息“宋朝产量跃居首位的粮食作物”不符,排除A项;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与题干信息“宋朝产量跃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没有联系,排除B项;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与题干信息“宋朝产量跃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项正确;唐朝、五代,没有纸币,排除AB项;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B项正确;隋文帝时期,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没有创立进士科,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发展科举制,创立进士科的并不是唐太宗,排除C项;唐玄宗时进士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唐玄宗不断完善科举制,而不是创立进士科,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的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重用人才,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他还曾经亲自组织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在他统治前期重用人才,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他还曾经亲自组织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D项正确;唐高祖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与题干信息“唐朝的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重用人才,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他还曾经亲自组织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不符,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与题干信息“唐朝的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重用人才,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他还曾经亲自组织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不符,排除B项;武则天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与题干信息“唐朝的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重用人才,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他还曾经亲自组织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长安城规划井然有序,东两市商铺林立;人口百余万;国内外商人、学者云集于此”可知,材料反映了长安城的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因此体现了当时的长安城繁荣开放,C项正确;生活丰富与“国内外商人、学者云集于此”无关,不能完整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对外交流频繁与“东、西两市商铺林立”无关,不能体现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阿骨打建立的是金,C项正确;元昊建立的是西夏,排除A项;阿保机建立的是契丹国,排除B项;铁木真建立的是蒙古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及科举制度。因此,两个朝代都实现了制度创新,C项正确;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秦朝没有出现盛世,排除B项;秦朝没有推行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地图“长安”、“天竺”,可知与玄奘西行天竺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D项正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与玄奘西行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与玄奘西行不符,排除B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与玄奘西行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回到唐朝旅游”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所以,①正确;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所以,④正确。因此,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旅游,可能经历①④,D项正确;目睹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的情况出现在宋朝,②错误,排除AC项;越窑烧制的是青瓷,③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项正确;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都与史实不符,而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影响的结果,排除B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借用‘钟摆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来归纳中国古代文官与武将的权力转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秦朝设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A项;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若能时加新饮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可以看出,通过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地力,反映的是精耕细作可以提高产量,D项正确;材料与因地制宜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产业结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工具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时间“1142”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是南宋时期,而南宋向金称臣,每年提供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①是金,②是西夏,③是南宋,④是吐蕃,B项正确;南宋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②西夏是蒙古消灭的,排除C项;辽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秦朝的货币和唐朝的货币,在货币制造方面结合中国“天圆地方”的文化进行创制。而契丹和西夏的货币形态与中原王朝货币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的形制,不能反映征税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都是货币,不能看出冶铁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的形制,不能反映抑商政策的演变,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史载此役宋朝岳飞所率岳家军以少胜多,予以金军沉重打击,D正确;澶州之战是是中国历史上北宋和辽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A排除;汴京保卫战是北宋军民为保卫都城东京与金兵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与岳飞无关,B排除;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C排除。故选D。
21.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未继续实行,不能说明其能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出现的弊端、遭到百姓的反对”都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依据题干“宋代工商业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这些文物属于宋代的实物史料,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B项正确;元朝人所著《宋史》毕竟不是与当事人、亲历者直接相关的史料,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A项;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宋代以后的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带有主观色彩,显然也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C项;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是现代人根据史料整理而成的纪录片,显然也不具有一手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可知,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流通领域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C项正确;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丰富了民众生活,与“商业革命”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出现了手工工场,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赵匡胤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排除A项;赵匡胤的措施主要是政治领域的集权措施,并没有涉及教育发展、加强思想控制等信息,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根据时间轴再结合所学,581年到907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唐朝末年,统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907年,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故阶段③是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南北,唐朝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实行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科技、艺术方面都有很大建树。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应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对应④,是宋元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①,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唯才是举”可知,这是说真才实学,B项正确;不依据家世门第,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道德品质,排除C项;不看重身份资历,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埃及开罗”“叙利亚沙玛拉”“印度勃拉名纳巴特”,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世界上有 70 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题干所述遗址中发现“唐代瓷片”反映了唐代海外贸易范围广,远达西亚、中亚、北非等地区,B项正确;题干所述遗址发现了“不少唐代瓷片”,并不能说明瓷器是最主要的商品,排除A项;题干所述反映的唐代的对外交流,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C项;题干所述并没有提及“造船技术”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从图示可知,★代表的朝代是由蒙古政权发展而来,它灭亡了南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奉为“成吉思汗”。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因此,★代表的朝代是元朝,C项正确;隋朝是581年建立,618年灭亡,排除A项;唐朝是618年建立,907年唐朝灭亡,排除B项;明朝是1368年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蒙古士兵:‘赶紧投降吧,临安城早已被攻破’。南宋将军:‘只有战死沙场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可知与南宋灭亡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C项正确;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与南宋灭亡不符,排除A项;维护了蒙古政权的稳定,与题干内容不符,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蒙古政权(元朝)灭亡南宋,排除B项;南宋灭亡,实现统一,加强对元朝疆域的管辖,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蒙古政权(元朝)灭亡南宋,排除D项。故选C项。
3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隋朝隋文帝和元朝忽必烈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局面,C项正确;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元朝未出现盛世,排除B项;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科举制做出了贡献,忽必烈没有此项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31.(1)办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真心相待,被尊奉为“天可汗”。 史实:设置管理机构,如设安西都护府;实行通婚或和亲,如文成公主入吐蕃。
(2)民族:契丹;盟约:澶渊之盟。
(3)因素: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统治者进行的改革等。
(4)意义:要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详解】(1)办法: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可知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真心相待,被尊奉为“天可汗”。
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或友好交往的史实,如设置管理机构,如设安西都护府;实行通婚或和亲,如文成公主入吐蕃。
(2)民族、盟约:根据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警书大契丹皇帝阙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因此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盟约的名称是澶渊之盟。
(3)因素:根据材料三“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有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统治者进行的改革等。
(4)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的借鉴意义,要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32.(1)特征:经济繁荣稳定、民族交流交融、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等。
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农具:曲辕犁、筒车。
(3)制度:科举制度。
贡献:创设殿试。
(4)君臣:唐太宗—魏征;唐玄宗—姚崇。
(5)人物: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记》。
(6)做法:应该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讲诚信。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可知,经济繁荣稳定;由“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可知,民族交流交融;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可知,社会风气开放;由“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可知,文学艺术繁荣;由“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可知,对外交往活跃。
盛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新农具: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大大节省了人力。
(3)制度:根据材料三“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获得功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因此,材料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科举制。
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创设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君臣: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因此唐朝出现的相处融洽的君臣,如唐太宗—魏征;唐玄宗—姚崇。
(5)人物、著作:根据材料五“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6)做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应该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讲诚信等。
33.(1) ①②③ ④
(2)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港口城市。作用: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国家财政收入,保障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够加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和监督。榷场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体现。
(3)过程:秦汉时全国经 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同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
(4)变化: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城市中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海外贸易繁荣,政府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详解】(1)填空:根据材料一“史料四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 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因此这四则史料中,①②③是一手史料;④是二手史料。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的榷场》”,可知南宋时期,榷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港口城市。
作用: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的榷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榷场是由政府控制的贸易集散地,为商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公平的贸易环境,并征收一定的税费。在历史上,榷场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们可以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国家财政收入,保障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够加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和监督。榷场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体现。
(3)过程:根据材料三“自商周秦汉以来,经济和政治的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 ...直至隋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北 方仍居领先地位。安之......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因北方移民大量南迁,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突飞猛进,传统的经济 地理格局遂于五代十国出现转折。至北宋后期,南方经济已全面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基本完成. ... .宋金对峙期间, 南北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扩 大,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不容置疑地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全国经 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同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
(4)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城市中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海外贸易繁荣,政府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