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部分笔记,据此可知隋朝( )
A.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B.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C.扩大了疆域版图 D.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2.某校开展“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魅力”的假期实践活动。如图是小明同学在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了解到的内容。据此可知大运河的建设方法( )
隋朝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
A.衔接原有河道与人工河道 B.通过分流减轻蓄水压力
C.用泥土堆积加固沿岸堤坝 D.改善坝闸技术调节水量
3.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总结了自己能使四夷朝服归化的五条成功经验,其中一条即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若父母”。这反映了唐太宗( )
A.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爱惜人才的心理 D.开放的外交理念
4.“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的“女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诗中赞扬她采取的治国举措是(  )
A.关注民生 B.轻徭薄赋 C.发展农业 D.整顿吏治
5.古代中国对帝王名字的避讳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对皇权的尊重和维护。如图是柳公权的作品《九疑山赋》,他的字骨力劲健、字形秀丽、刚柔得当,但碑文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据此可判断他生活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6.欧阳修在《本论》中记载:“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宦官专权 B.武将专权 C.内重外轻 D.政局动荡
7.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还没有)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是( )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杯酒释兵权 D.安史之乱
8.在当时的情况下,宋代习武乎到冷落,各种身体运动技能成为由少数专门人员进行演示而世人欣常的娱乐活动,这些“耍把戏”的人也由此跌落到社会最底层。“当时的情况”指的是( )
A.等级观念的约束限制 B.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C.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D.竞争意识的日趋淡化
9.据《宋史 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据此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
A.文官政治 B.君主专制 C.分化事权 D.中央集权
10.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20人,宋代占9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
A.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政治、文化中心南移
C.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文人注重哲学思考
11.《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宋朝时期( )
A.打破了商业的时间限制 B.城市设计功能齐全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贸易繁荣
12.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A.农业生产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长
13.《蒙古秘史》中有“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的记载,蒙古草原上长期存在的这种混乱局而结束于( )
A.成吉思汗攻灭西夏和金朝 B.忽必烈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C.元大军攻陷临安,南宋灭亡 D.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14.历史研究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就是只有一条证据的史料不足为信。下面为不同史籍关于蒙古的相关记述,二者能够共同印证的是( )
《金史·哀宗本纪》北兵(蒙古)入城……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
A.南宋与金的议和 B.宋与金联合灭辽 C.宋金之战的惨烈 D.蒙古军最终灭金
15.下面是七年级某班制作的复习表格,据此判断该表格的复习主题可能是·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队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注重农桑,效仿中原的统治政策( )
A.繁荣开放 B.以民为本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
二、综合题
16.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进对历史的了解,七年级组织编演历史剧的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活动。
活动一【设计历史剧场·还原历史真相】
(1)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一组同学仿照《步辇图》进行历史剧场景设计。请你帮助他们改正1处史实错误并简述这一场景设置的意义。 图一唐朝《步辇图》(局部) ①《步辇图》是阎立本绘制的记录唐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宫廷画卷。②图中的唐太宗威严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还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打扇。③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④内容反映的是吐蕃赞普(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派遣使者求娶金城公主的事件。 订正(写序号及改错)____ 意义:____
活动二【依据创编素材·了解社会风貌】
(2)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历史,二组同学在编排历史剧时选择了诗词作为素材,请你按要求完成空白处内容的填写。
场景一《垂老别》节选 唐·杜甫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素材种类:____ 体裁特点:____ 历史价值:____ 场景二《望海潮》节选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套。 素材种类:____ 体裁特点: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有词牌名 社会风貌:____
活动三【构思人物传记·感悟精神品质】
(3)为了客观了解历史人物,三组同学依据真实历史文物编写了历史人物传记素材卡,请你任选其中一个人物,帮助他们完善卡片。
图二 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像 图三 杭州岳庙中的岳飞像 人物:____ 事迹:____ 精神品质:____
17.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制度。
——摘编自陈光崇《论隋文帝改革和统一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纳谏率为84%,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纳谏率为39%。……从纳谏内容上看如用人、边疆等方面,文帝几乎能做到全部采纳:反观隋炀帝所采纳的谏议中,约有一半关系国家大事,而另一些则为阿谀奉承之作;他所拒谏的,恰恰是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一些对国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情。
——摘编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材料三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1)依据材料一、归纳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比较隋文帝与隋炀帝在纳谏政策上的不同点。
(3)依据材料三、简述当时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国家兴亡的因素。
18.宋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认为是汉文化鼎盛繁荣的时期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开端,“一兵之集,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皇帝)自为之”。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史实。
材料二 宋代耕作制度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多熟制农田面积的扩大。在农业耕作技术方面,也出现和推广了如秧马、筒车等先进的农具,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受气候和交通等因素影响,宋代开始形成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农作物的单产也在这时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宋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葛剑雄《千秋兴亡:宋朝》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据记载,唐都长安城内有108坊,每坊均筑围墙,置坊门,晨启昏闭,以击街鼓为号。 ——朱筱新《文物讲读历史》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3)阅读材料三、简述与唐都长安相比宋代城市有何新的变化?
19.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持续创新与自我完善始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张老师以“变革的力量”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工具的变革——效率的变革】
(1)工具变革背后是效率的变革。请观察下列图文资料,分别简述曲辕犁和筒车的优点
任务二 【制度的变革——权力的重整】
材料一 科举制作为一种取士制度,应作如下界定: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招考而向全国开放,不限财产、门第……命题统一、“以文取士”
——祖慧《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2)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取士的特点。并简述该制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来获取财政收入……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
——谷齐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3)结合具体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划线部分进行说明。
任务三 【社会的变迁——风貌的塑造】
材料三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材料四 宋代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神童诗》
(4)日常生活的点滴变化都记录着整个社会精神风貌的变迁。依据材料三、简述当时唐朝的社会风貌。简要分析材料四中的现象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晋到隋朝建立之前,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局面,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与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仅从题干无法得出隋朝的疆域信息,排除C项;隋朝的统一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但与题干强调的结束分裂局面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隋朝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可知,大运河的建设方法是衔接原有河道与人工河道,A项正确;大运河的建设方法是衔接原有河道与人工河道,不是通过分流减轻蓄水压力,排除B项;大运河的建设方法是衔接原有河道与人工河道,不是用泥土堆积加固沿岸堤坝,排除C项;大运河的建设方法是衔接原有河道与人工河道,不是改善坝闸技术调节水量,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唐太宗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等,与题干民族关系处理内容不符,排除A项;爱惜人才着重体现在改革和完善科举制,知人善任,而不是民族交往方面,排除C项;开放的外交理念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往方面,题干体现的是民族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由材料中的信息“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可知,诗中赞扬她采取的治国举措是整顿吏治,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吏治,不是民生、 轻徭薄赋、农业,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的字骨力劲健、字形秀丽、刚柔得当,但碑文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是避讳李世民。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因此,可以判断他生活在唐朝,B项正确;柳公权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生活在隋朝、北宋和元朝说法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D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而不是宦官专权,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武装专权,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强调的是“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没有对中央和地方的势力进行对比,无法说明五代十国时期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据“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可知,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陈桥驿兵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B项正确;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都发生在唐朝,与题意不符,排除AD项;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视,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题干描述的情形是受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的影响,C项正确;题干当时情况与等级观念的约束限制、 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竞争意识的日趋淡化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可知,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员,这是宋朝时重文轻武的表现,体现文官政治的特点,故选A;君主专制、分化事权、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
1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因此推动“丽水地区的进士数量增加”,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1.D
【详解】根据“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宋朝时期贸易交易额大,体现了都市商业贸易繁荣,D项正确;宋朝时期打破了商业的时间限制,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材料反映宋朝时期贸易交易额大,不能说明城市设计功能齐全,排除B项;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材料没有反映纸币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宋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不是说明农业生产的繁荣,排除A;经济作物种植和南方人口增长与材料中海外贸易信息不符合,排除C和D。故选B。
13.D
【详解】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D符合题意;西夏是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灭亡。A排除;忽必烈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是在蒙古草原的混乱局面结束之后,B排除;元大军攻陷临安,南宋灭亡是忽必烈的功绩,C排除。故选择D。
14.D
【详解】据材料 “《金史·哀宗本纪》北兵(蒙古)入城……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可知,两则材料均有蒙古攻打金,最终金亡(或者是金哀宗自焚)。因此,二者能够共同印证的是蒙古军最终灭金,D项正确;材料“《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反映的是宋蒙联合,金哀宗自焚,但未涉及南宋与金的议和内容,排除A项;材料“《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反映的是宋蒙联合,金哀宗自焚,未涉及辽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印证的是蒙古灭金的史实,但未描述战争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队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注重农桑,效仿中原的统治政策”可知,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制度,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繁荣开发与题干中强调西夏、金等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王朝制度和文化不符,排除A项;以民为本是从关注民生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体现,与题干所述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各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学习和效仿,而不是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序号及改错:④内容反映的是吐蕃赞普(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派遣使者求娶文成公主的事件。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答出任意一点)
(2)体裁特点:有四言、五言和七言;讲究对仗;注意平仄押韵;(答出任意一点)
历史价值:描绘了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体裁:宋词社会风貌:记录了宋代经济的繁荣;临安商业繁荣、商品种类众多;(答出任意一点)
(3)人物事迹:岳飞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精神品质:精忠报国;爱国爱民;不拍牺牲等
【解析】【小题1】序号及改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代表作,内容反映的是吐蕃赞普(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派遣使者求娶文成公主的事件。因此,将金城公主该成文成公主。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唐朝的物种和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小题2】场景一素材种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垂老别》是诗歌。体裁特点:根据材料“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可知诗歌有四言、五言和七言;讲究对仗;注意平仄押韵;历史价值: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史诗”,他的《垂老别》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衰败,萧条的景象。
场景二素材种类:根据材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套。”可知,柳永的作品句子有长有短,是宋朝时期的长短句,即宋词。社会风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体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临安商业繁荣、商品种类众多;
【小题3】人物事迹:本题为开放性题型,选择考生较为熟悉的人物进行分析,需要对其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得出精神平直。例如:岳飞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精神品质:结合岳飞抗金的史实,从精忠报国;爱国爱民;不拍牺牲等角度回答。
17.(1)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废除九品中正制;改革考试选士的制度
(2)不同点:隋文帝纳谏率高隋炀帝纳谏率低;从内容上看,文帝采纳的以国家大事为主;炀帝采纳的多是阿谀逢迎之举;
(3)状况: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粮食丰盈,米价下跌原因:贞观之治或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4)政策的制订、帝王的个人素养、制度的创新等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制度。”可知,隋文帝为了巩固公职采取了以下措施: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废除九品中正制;改革考试选士的制度。
(2)不同点:根据材料“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纳谏率为84%,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纳谏率为39%。……从纳谏内容上看如用人、边疆等方面,文帝几乎能做到全部采纳:反观隋炀帝所采纳的谏议中,约有一半关系国家大事,而另一些则为阿谀奉承之作”可知,隋文帝纳谏率高隋炀帝纳谏率低;从内容上看,文帝采纳的以国家大事为主;炀帝采纳的多是阿谀逢迎之举;
(3)状况:根据材料“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粮食丰盈,米价下跌,体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原因:根据材料“太宗励精为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或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4)因素:从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隋文帝和隋炀帝纳谏方面的对比,再到唐太宗勤于政事,虚怀纳谏成就贞观之治可知,影响国家兴亡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的制订、帝王的个人素养、制度的创新等。
18.(1)宋太祖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多熟制农田面积的扩大;出现推广了秧马、筒车;开始形成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农作物的单产也在这时得到提高
(3)变化:商业活动的区域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
【详解】(1)史实:根据材料“一兵之集,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皇帝)自为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从军事、地方、中央等多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主要表现在多熟制农田面积的扩大。在农业耕作技术方面,也出现和推广了如秧马、筒车等先进的农具,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受气候和交通等因素影响,宋代开始形成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农作物的单产也在这时得到提高。”可知,宋代农业发展,多熟制农田面积的扩大;出现推广了秧马、筒车;开始形成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农作物的单产也在这时得到提高。
(3)变化:根据材料“唐都长安城内有108坊,每坊均筑围墙,置坊门,晨启昏闭,以击街鼓为号。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相对于唐朝而言,商品活动得到新的发展,商业活动的区域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
19.(1)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发展筒车:利用水力节省人力,大大提高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2)特点: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招考面向全国开放,不限财产、门第;命题统一、“以文取士”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选拔人才;以个人才学为标准;公平公正等
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3)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去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4)风貌:汉族女子学习少数民族的妆容、服饰、音乐等;各民族相互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松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举事业的发展,出现了科技发展,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详解】(1)曲辕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相对于汉代耕犁而言,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发展。
筒车:通过筒车与脚踏翻车对比可知,筒车利用水力节省人力,大大提高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招考而向全国开放,不限财产、门第……命题统一、“以文取士””可知,科举取士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招考面向全国开放,不限财产、门第;命题统一、“以文取士”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选拔人才;以个人才学为标准;公平公正等。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3)说明: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来获取财政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措施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去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4)风貌:根据材料“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女子学习少数民族的妆容、服饰、音乐等;各民族相互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社会影响:根据材料“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松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举事业的发展,出现了科技发展,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