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市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成就斐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B. 《千金方》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D. 《伤寒杂病论》记载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的表述符合史实,C项正确;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非《黄帝内经》,排除A项;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是《本草纲目》并非《千金方》,排除B项;《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 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圆雕玉龙、浙江良渚出土的龙首纹环、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反映了( )
A. 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 B.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C. 奴隶社会的精神诉求 D. 手工技艺的高超精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良渚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上有“龙”形象的相似造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点,B项正确;华夏认同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此时并未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手工技艺的描述,强调的是多个文明出现了相似的“龙”形象,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面是《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局部)。下列选项中,属于②处的人类创造的文明成( )
A.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B. 创作了史诗《吉尔伽美什》
C. 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 发明了“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②是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A项正确;③是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文明的史诗,排除B项;①是小亚细亚,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西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排除C项;④是古印度,古印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学符号,排除D项。故选A项。
4. 如表是某学生探究历史主题活动时整理框架表。据此判断该学生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阿拉伯人翻译并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典籍 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A. 欧洲文化的思想源泉 B. 中古世界的文化交流
C. 世界法制文明的发展 D. 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罗马典籍,促进其在阿拉伯帝国传播,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文化和社会等发展,B项正确;欧洲文化思想源泉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法律文献,排除C项;整体世界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史书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某史书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关于该史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希腊神话诸神为故事主角 B. 其作者首创了“历史”一词
C. 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D. 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希腊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材料所述史书为希罗多德的《历史》,该书描述了古希腊和波斯的战争,也即材料所说的“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书中的很多描述来自希罗多德的实地走访调查,也即材料所述“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首创“历史”一词,被西方尊称为“历史之父”,B项正确;《荷马史诗》描写了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排除A项;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排除C项;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6. “辉煌属于古希腊,伟大属于古罗马”。古罗马文明是西方古典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从而也被视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如表所列古代罗马文明成就,符合实际的是( )
① 文史成就 《伊戈尔远征记》是古罗马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② 建筑遗产 大竞技场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
③ 天文历法 吸收古埃及历法成就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公历
④ 公共设施 重视城镇管道建设,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罗马)。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的凯撒在制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③符合史实;古罗马重视城镇管道系统建设,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④符合史实,③④表述符合题意,B项正确;《伊戈尔远征记》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①表述错误,万神殿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②表述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印度社会进入“吠陀时代”,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是( )
A. 国家形成 B. 种姓制度 C. 婆罗门教 D. 印度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依据所学可知,在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D项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D项符合题意,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后,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过程中,逐渐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故“国家形成”“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或庄严雄伟、或精美华丽、或与自然风景融合,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观察图片,下列各项对应图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国云冈石窟—佛教本土化的体现
B. ②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代表
C. ③羽蛇神金字塔—玛雅自然神的崇拜
D. ④哥特式教堂—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所学可知,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不是哥特式教堂而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据所学可知,云冈石窟修建于隋唐时期,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完成本土化,A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据所学可知,桑奇大塔是印度著名的古迹,是印度早期王朝时代的佛塔,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桑奇村,B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羽蛇神是中部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羽蛇神金字塔反映了玛雅人对自然神的崇拜,C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 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印欧人开始了史诗般的大迁徙。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的大迁徙”,是因为这次迁徙活动( )
A. 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 B. 促成了贵霜帝国的形成发展
C. 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 D. 推动了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印欧人迁徙过程中,印欧人创造和影响了多个文明,所以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的大迁徙”,是因为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故选C;仅依据马拉战车一个工具无法说明是“史诗般的大迁徙”,排除A;贵霜帝国建立于公元55年,与印欧人的迁徙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因此没有推动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D。
10. 在近代欧洲的对外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将印度变为殖民地的过程中,大力把英国的制度和思想方式介绍到印度,并致力于消除他们所认为的宗教迷信和社会弊端。这些对印度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基督教全面流行 B. 种姓制度的影响消失
C. 印度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 传统生活方式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据本题材料“大力把英国的制度和思想方式介绍到印度,并致力于消除他们所认为的宗教迷信和社会弊端”可知,英国对印度推行文化侵略,宣传英国的制度和思想,以消除印度传统文化,使印度传统文化受到冲击,C项正确;基督教全面流行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基督教在印度的影响,排除A项;印度种姓制度并未消失,排除B项;传统生活方式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引起以下欧洲版图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拿破仑战争的后果 B. 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走向解体,在此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兴民族国家,C项正确;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由于拿破仑战争,排除A项;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10年末到1911年初,当东北鼠疫肆虐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及时发布各地疫情患病和死亡人数,刊登了天津官医院的《预防鼠疫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 促成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B. 促进民众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C. 成功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D. 标志对疫情的专业研究开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报刊宣传与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暴发,排除C项;“开启”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西历元旦、农历新年、耶稣受难日、劳动节、卫塞节、开斋节、国庆日、哈芝节、屠妖节、圣诞节等。这反映了新加坡( )
A.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 努力创造一种现代东方文化
C. 成为亚洲东部新兴经济体 D. 是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的节日既有东方的传统节日,也有西方的传统节日,还包括一些国际节日,体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强调新加坡融合西方文化,体现多元性,努力创造一种现代东方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文化方面,与经济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如表中历史名词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缪斯宫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B 京师大学堂 创办于洋务运动中,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C 故宫博物院 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D 《世界遗产公约》 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D项正确;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排除A项;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排除B项;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 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 B. 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 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D. 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叶的世界。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日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儿”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迹的美学与历价值”可知,古迹保护与修复以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为目标,并不是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排除A项;“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以真实性为研究依据,非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汉志商道是公元5—7世纪时期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条著名商道。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更先进的武器和盔甲,学会了写字,创造字符,开始书写自己的语言。据此,汉志商道的发展( )
①推动独特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②成为沟通古代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
③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印度北部地区的征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公元5—7世纪(西亚)。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志商道是公元5—7世纪时期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条著名商道,它推动了麦加地区及商道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为伊斯兰教的产生和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阿拉伯半岛西部商路的开通,推动了红海、印度洋贸易增长,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汉志商道在阿拉伯西部沿海,从空间上不可能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印度北部地区的征服,此外阿拉伯帝国7世纪中期起才大规模向外扩张,8世纪征服印度西北部的信德,④说法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留下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古代朝鲜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下关于古代朝鲜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
②《高丽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③7世纪朝鲜人民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④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谚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朝鲜)。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②错误;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①正确;7世纪朝鲜人民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③正确;朝鲜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谚文,④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 窝阔台统治的时期是蒙古族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金国的灭亡使窝阔台解除了西征的后顾之忧。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斯等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帅出征军。”这次西征( )
A.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B. 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
C. 以西亚地区为目标并攻占巴格达 D. 打到今德国和巴尔干半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3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金国的灭亡使窝阔台解除了西征的后顾之忧。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斯等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帅出征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西征为蒙古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和巴尔干半岛地区,D项正确;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排除A项;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是蒙古第一次西征时期的,排除B项;以西亚地区为目标并攻占巴格达是蒙古第三次西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9.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可见,拿破仑战争( )
A. 推翻了各国封建专制制度 B. 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C. 推动了法国经济迅速发展 D. 推动了世界民主法制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法国)。依据材料信息“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可知拿破仑战争的作用是打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推翻了各国封建专制制度”表述绝对,排除A项;题干主要说明拿破仑打击了法国和欧洲的封建势力,并没有体现对外战争对法国经济的作用,排除C项;拿破仑在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而不是推动了世界民主法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0. 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 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B. 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C. 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共同发展 D. 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共同发展,C项正确;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化的,而非同质化,排除A项;材料“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反映的是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统一,与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无关,排除B项;;第三世界崛起只是冲击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并非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21. 2023年3月28日,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朔门古港遗址包括码头、航船、航线、航标塔、城市、窑业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中要素完备的港口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了一个典型样本。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港口的事实
B. 遗址考古价值需要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
C. 海上丝绸之路须借由考古实物才能组成证据链加以验证
D. 遗址发现是一种证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注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2023年。据材料“它的发现,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了一个典型样本。”,可了解我国目前申遗的主要举措是“一带一路”建设,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港口的事实,排除A项;遗址考古是第一手考古实物,不需要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须借由考古实物才能组成证据链加以验证,表述太绝对了,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当然理学家也会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熔铸其中。这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答案】(1)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写: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或写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
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地位: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特点:向中国周边国家传播为主;中国茶文化与周边国家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土特色。
新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基本内涵:根据材料一“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得出: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根据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根据材料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创新:结合所学可得出: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和近代(世界)。地位:根据材料二“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材料二“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得出: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根据所学可得出: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特点:根据材料二“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得出:向中国周边国家传播为主;根据材料二“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得出:中国茶文化与周边国家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土特色。新文化:根据所学可得出: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从马其顿转向更广阔的世界就会发现,以利他主义或哲学的目的来混融文化绝非亚历山大的意图,但是他行动的结果却造成了文化的混融。在帝国的不同地区,这种混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在马其顿的领导之下,城邦国家仍然以自我的方式继续着……有些城市非常繁荣,尤其是帕加马,发展了堪与亚历山大里亚媲美的文学和艺术。
——理查德·斯敦曼《亚历山大大帝》(1997)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答案】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文化差异引发反抗,甚至武装冲突。
【解析】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欧洲)。评析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根据材料“有些城市非常繁荣,尤其是帕加马,发展了堪与亚历山大里亚媲美的文学和艺术。”得出,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希腊文化中心、希腊化的影响角度回答,如: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根据材料“在马其顿的领导之下,城邦国家仍然以自我的方式继续着”得出,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文化差异引发反抗,甚至武装冲突。
24. 中华文化在交流传播中融合新因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是东西方古代文明融汇内容最为多彩、成果最为丰富、影响最为强烈的时期。因为阿拉伯——唐宋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中国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阿拉伯人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而这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鼎盛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长安空前繁荣,各国使臣、商人云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迫切汲取先进文化,出现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翻译活动,逐渐形成“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者兼备”的局面。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 在近代中国整体落后西方和政府腐败没落现实面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一系列革新运动。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
——摘编自史向军、易鹏《论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及代表人物,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革新运动,简析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因素:经贸活动;便利的交通;帝国战争;军事征服;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移民;学者交流。
(2)主要力量: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人物各举1例即可)。
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革新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影响:传播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结合所学可知,经贸活动,便利的交通;根据“(唐都长安)各国使臣、商人云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可知,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促进移民和学者交流;根据所学可知,推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因素还包括,帝国战争和军事征服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第一小问主要力量,据材料“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力量是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第二小问影响,根据“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根据“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得出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根据“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得出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革新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并结合所学可知,传播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促进思想解放;由“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拟主题,任举两例来谈谈你对“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论证:16世纪,西欧国家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导致美洲原住民的减少,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同时欧洲人也因各种原因大批移民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总之,人口跨地域转移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殖民扩张的产物。
示例二:论点: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证: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或被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总之,人口跨地域转移是由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推动的。
示例三:论点: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论证: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因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由此可见,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近代以来,西欧国家在美洲殖民扩张,开启黑奴贸易,华人下南洋,印度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结合史实,自拟主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主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跨地域转;其次,结合黑奴贸易、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人口的转移等相关史实,对主题进行论证。要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023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市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成就斐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B. 《千金方》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D. 《伤寒杂病论》记载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2. 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圆雕玉龙、浙江良渚出土的龙首纹环、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反映了( )
A. 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 B.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C. 奴隶社会的精神诉求 D. 手工技艺的高超精湛
3. 下面是《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局部)。下列选项中,属于②处的人类创造的文明成( )
A.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B. 创作了史诗《吉尔伽美什》
C. 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 发明了“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4. 如表是某学生探究历史主题活动时整理的框架表。据此判断该学生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阿拉伯人翻译并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典籍 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A. 欧洲文化的思想源泉 B. 中古世界的文化交流
C. 世界法制文明的发展 D. 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5. 史书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某史书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关于该史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希腊神话诸神为故事主角 B. 其作者首创了“历史”一词
C. 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D. 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
6. “辉煌属于古希腊,伟大属于古罗马”。古罗马文明是西方古典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从而也被视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如表所列古代罗马文明成就,符合实际的是( )
① 文史成就 《伊戈尔远征记》是古罗马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② 建筑遗产 大竞技场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
③ 天文历法 吸收古埃及历法成就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公历
④ 公共设施 重视城镇管道建设,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印度社会进入“吠陀时代”,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是( )
A. 国家形成 B. 种姓制度 C. 婆罗门教 D. 印度教
8.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或庄严雄伟、或精美华丽、或与自然风景融合,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观察图片,下列各项对应图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国云冈石窟—佛教本土化的体现
B. ②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
C. ③羽蛇神金字塔—玛雅自然神的崇拜
D. ④哥特式教堂—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
9. 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印欧人开始了史诗般的大迁徙。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的大迁徙”,是因为这次迁徙活动( )
A. 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 B. 促成了贵霜帝国的形成发展
C. 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形成 D. 推动了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
10. 在近代欧洲的对外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将印度变为殖民地的过程中,大力把英国的制度和思想方式介绍到印度,并致力于消除他们所认为的宗教迷信和社会弊端。这些对印度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基督教全面流行 B. 种姓制度的影响消失
C. 印度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 传统生活方式彻底瓦解
11. 引起以下欧洲版图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拿破仑战争的后果 B. 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 1910年末到1911年初,当东北鼠疫肆虐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及时发布各地疫情患病和死亡人数,刊登了天津官医院的《预防鼠疫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 促成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B. 促进民众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C. 成功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D. 标志对疫情的专业研究开启
13.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西历元旦、农历新年、耶稣受难日、劳动节、卫塞节、开斋节、国庆日、哈芝节、屠妖节、圣诞节等。这反映了新加坡( )
A.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 努力创造一种现代东方文化
C. 成为亚洲东部新兴经济体 D. 是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国家
14. 如表中历史名词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缪斯宫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B 京师大学堂 创办于洋务运动中,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C 故宫博物院 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D 《世界遗产公约》 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A. A B. B C. C D. D
15.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 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 B. 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 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D. 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汉志商道是公元5—7世纪时期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条著名商道。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更先进的武器和盔甲,学会了写字,创造字符,开始书写自己的语言。据此,汉志商道的发展( )
①推动独特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②成为沟通古代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
③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印度北部地区的征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留下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古代朝鲜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下关于古代朝鲜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
②《高丽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③7世纪朝鲜人民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④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谚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窝阔台统治的时期是蒙古族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金国的灭亡使窝阔台解除了西征的后顾之忧。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斯等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帅出征军。”这次西征( )
A. 蒙古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B. 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
C. 以西亚地区为目标并攻占巴格达 D. 打到今德国和巴尔干半岛
19.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可见,拿破仑战争( )
A. 推翻了各国封建专制制度 B. 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C. 推动了法国经济迅速发展 D. 推动了世界民主法制发展
20. 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 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B. 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C. 全球化和多样性共同发展 D. 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21. 2023年3月28日,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朔门古港遗址包括码头、航船、航线、航标塔、城市、窑业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中要素完备的港口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了一个典型样本。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港口的事实
B. 遗址考古价值需要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
C. 海上丝绸之路须借由考古实物才能组成证据链加以验证
D. 遗址发现是一种证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注脚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当然理学家也会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熔铸其中。这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从马其顿转向更广阔的世界就会发现,以利他主义或哲学的目的来混融文化绝非亚历山大的意图,但是他行动的结果却造成了文化的混融。在帝国的不同地区,这种混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在马其顿的领导之下,城邦国家仍然以自我的方式继续着……有些城市非常繁荣,尤其是帕加马,发展了堪与亚历山大里亚媲美的文学和艺术。
——理查德·斯敦曼《亚历山大大帝》(1997)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24. 中华文化在交流传播中融合新因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是东西方古代文明融汇内容最为多彩、成果最为丰富、影响最为强烈的时期。因为阿拉伯——唐宋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中国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阿拉伯人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而这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鼎盛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长安空前繁荣,各国使臣、商人云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迫切汲取先进文化,出现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翻译活动,逐渐形成“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者兼备”的局面。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 在近代中国整体落后西方和政府腐败没落现实面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一系列革新运动。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
——摘编自史向军、易鹏《论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及代表人物,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革新运动,简析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拟主题,任举两例来谈谈你对“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