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说课稿

资源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首句从昨夜的冷雨写起,其中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质。
设计理念:《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古诗,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芙蓉楼送辛渐》这一课中,我没有单一地逐字逐句去理解诗意,而是基于学生对画面的构想,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对诗歌意境整体性的理解。在学法的指导上,我注重让学生利用课本的注释理解诗意,这样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并能通过平日课前背诵、路队齐诵的过程进行一定的巩固。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只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怀。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作者在被贬江宁,遇到途径此地的好友辛渐,挥笔写下的千古诗作。但学生对王昌龄的了解仅限于《出塞》这样的边塞诗,并不深入,甚至还很片面。因此,课前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王昌龄,这样才能将语文衍生为一种文化,盛放在学生的课堂上。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芙、蓉、洛、壶”等四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诗意想象诗中离别的画面,通过“寒雨”、“楚山”体会诗人内心的孤寂;
3.抓住“玉壶”、“冰心”,感受王昌龄纯洁的内心和正直的品格。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通过“寒雨”、“楚山”体会诗人内心的孤寂。
教学难点:
根据诗意想象诗中离别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王昌龄纯洁的内心和正直的品格。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六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板块:根据资料猜人物,导入新课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资料猜人物,他就是王昌龄,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通过出示资料猜人物,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诗人王昌龄也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2.指导学生读诗题,通过诗题的“送”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同时进行学法指导:看诗题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常见方法。
第二板块: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二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诗韵。
3.三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1)理解“平明”,读出天刚亮的感觉;
(2)理解“吴”、“楚山”、“洛阳”三个地名。
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教师利用地图呈现,“吴”、“楚”、“洛阳”三地,诗中出现了多个地名,注释中对“吴”和“楚山”的解释虽然很具体,但学生这些地方仍旧是陌生的,通过地图的呈现,让学生直观看到辛渐与王昌龄相送的路线,有利于学生感受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有了这样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依依不舍,情谊深厚。
第三板块:想象画面,感受孤独。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结合书中的注释,跟同桌说一说。
2、生描述,师总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送别友人的——天刚刚亮的时候,在哪里——江边、芙蓉楼,此时天气怎么样——下着寒雨。
3.通过解释“寒雨”,理解“楚山”,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1)通过寒雨、冷雨、冰雨对比读,加深学生对寒雨的感受
(2)理解“楚山孤”,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孤独寒凉的感悟。
通过对比读,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在句中“寒”字的巧妙,当学生无法准确表达“寒”带来的孤寂感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抓手,让学生先理解第二句,借助“楚山孤”,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寒凉”,这样也能体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引导的循序渐进。
第四板块:认识“玉壶”,体会“冰心”
1.在这寒雨满江的清晨,面对即将辞行的辛渐,王昌龄会对临行前的朋友说些什么呢?
2.学生理解了“洛阳亲友如相问”后,思考洛阳的亲友又会问些什么?
3.总结:王昌龄面对亲友的询问,都只回答了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
4.指导书写“壶”字。通过图片古今对比,发现特点,指导书写,把握“上小下收中间放”这类字的书写原则。
第五板块:拓展延伸,感悟诗情
1.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玉壶”。“玉壶”:唐朝时期,是一种用来乘酒的名贵玉器,因为它晶莹剔透,毫无瑕疵,唐代人就喜欢用它来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
2.接着出示背景资料。在开元年间,当朝宰相姚崇在朝廷里展开了一次玉壶行动,就是倡导做官之人,要像玉壶一样清正廉洁。
王昌龄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作为纯洁与正直的代表,他总是告诉别人,要跟自己一样。大家却误以为他贪图权贵,很多人都对他指指点点。没过多久,他就带着这种玉壶精神,被贬到了江宁。此时的江宁,因为战乱已经是千疮百孔,诗人来到此地也倍感孤独,正巧好辛渐路过此地,王昌龄骑上快马,冒着寒雨前去送行,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芙蓉楼送辛渐》。
3.学生听完故事后,明白诗中“冰心”、“玉壶”是王昌龄的信念、更是他的人生态度。
四年级学生通过诗句是无法准确理解“玉壶”的象征义的,但通过这样一个浅显生动的历史资料,学生就能明白玉壶象征了人的“纯洁与正直”。课堂上减少了老师的讲,提升学生对信息自然获取的能力,不仅提升学生了课堂的参与度,也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学生在深入理解“冰心”、“玉壶”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境引读,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当日遭遇诬陷,王昌龄并没有沉沦,因为他记得自己还有“一片冰心在玉壶”;
今日生活困苦,王昌龄更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因为他还有“一片冰心在玉壶”;
日后前路坎坷,王昌龄更不会自暴自弃,因为他始终坚信“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归整体,配乐诵读,感悟诗人以诗明志,江头送客,王昌龄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客——“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他怎样寄托自己的玉壶冰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堂结尾,我让学生关注古诗整体感知诗人以诗明志,体会诗人高尚的品格。
6.学生配乐诵读背诵古诗。
第六板块:作业设计
我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设置了基础、提高、拓展三项作业。
1.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你还知道那些跟王昌龄一样,有着“正直、纯洁”气节的人,课后收集他们的资料,体会诗人的品格和精神。
3.收集并积累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通过课堂上充分理解王昌龄的品格,在课后让学生继续搜集跟王昌龄一样,有着“正直、纯洁”气节的人,让学生从更多的材料中感受人物品格,以落实单元的人文主题“伟大的品格”。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我主要抓关键词和写法进行设计,体现本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