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滁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1~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在马家窑文化遗址(距今约5200~4000年)中,不仅发现了众多成捆带秆带穗的碳化稷及石斧、刀等工具,还在其墓葬陶瓮内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如在鸳鸯池M134墓内一件大陶瓷中所盛的粟,重量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当( )
A.农业生产具有多元化特征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C.早期国家形态已初步具备 D.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2.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3,在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中,“他组成一支有17艘帆船,1200多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还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还运去了农作物大麦、小麦、柑子、柠檬、甜瓜的种子,还有牛、马、猪、羊等家禽,哥伦布俨然从欧洲运去了一个小型殖民地社会到美洲。”哥伦布的做法( )
A.严重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系统 B.利于推动新旧大陆间的联系
C.激化了殖民地内部的种族矛盾 D.促使殖民地在美洲普遍建立
4.2002年,美国通过的新《农业法》中,对种粮农民继续实行直接补贴和无追索贷款,并把差额补贴改为目标价格与反周期支付,差额补贴变成了目标价格与有效价格之差。据美国农业部测算,2002~2011年,政府补贴农业的资金为1900亿美元,比1996年《农业法》预算增加了约83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190亿美元。这反映出美国( )
A.建立起了完善的粮食干预系统 B.种粮农民收入实现与市场脱钩
C.新自由主义思想遭到巨大冲击 D.政府重视粮食生产的安全保障
5.匣钵(烧制陶瓷的一种耐火容器),可将火焰与坯件隔离,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胚体和釉面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如唐朝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宋代通过匣钵使建盏避免了与明火接触,使其变幻莫测的釉面更加丰富多彩。这体现出( )
A.商品经济推动了制瓷工艺的改进 B.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C.政府对制瓷工艺的要求日益提高 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6.1816~1846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从43%增至68%。60年代达到97.5%,1828~1836年德累斯顿、卡塞尔、汉诺威和达姆施塔特成立了技术训练机构。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1842年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算术、几何、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这反映出德国( )
A.强调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B.工人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
C.教育发展迎合了工业革命需要 D.国家统一加速了教育转型
7.1885年,盛宣怀宣布改组轮船招商局,并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盛宣怀的这些举措( )
A.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 B.适应了实业救国的现实需要
C.反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复杂性 D.提高了洋务企业的经营效率
8.下图所示为2018年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行业分布占比情况(单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较为注重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市场 B.引领现代科技的发展潮流
C.科技创新以增强社会活力为目标 D.科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
9.有学者统计,明清时期棉织业较普及的直隶、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四川8个省的529个县中,产布县有423个,其中有322个县明确记载为商品布,这322个县中有122个县以生产大宗外销布为主,说明有200个县主要是地区内销售。材料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 )
A.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 B.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纺织业家庭自给性副业性质的改变 D.棉纺业的区域间差异呈日益缩小趋势
10.16世纪,在欧洲首先是在安特卫普产生了近代的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随后在西欧各国迅速发展起来。1694年,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17世纪初,英国与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这反映出该时期欧洲( )
A.不断拓展海上航路 B.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价格革命影响广泛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11.据统计,1992年的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价值100多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3倍。全球十大外汇市场日交易额从1992年的约9000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3万亿美元,1997年的1.5万亿美元。2000年,全球货币流通量每天达到1.5~2万亿美元,是十年前的10倍。这反映出( )
A.全球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 B.国际货币全球化促使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增强 D.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村落自产生起,便有着较强的共同体特征,在长期传承发展中,村落中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一直较为丰富,既有祭社、祭神、驱傩、求雨、腊祭等祭祀活动,又有修路、架桥、凿井、建房等公共事务,还有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秋等各种各样的节庆娱乐。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村落为集体生活提供便利 B.村落主要为军事防御而设
C.村落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 D.村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求
13.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7年的655个。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至“十五”期末的43.0%,再到2007年的44.9%,年均增长1.24%。1988~2007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21.6%,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28.6%上升到2007年的40.1%,这主要缘于我国( )
A.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的增强 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C.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 D.城市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
14.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9世纪中后期,英国颁布了多部《首都水法》,对自来水水质、水量、水价等作了严格的规定。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英国这些举措的出台( )
A.反映出城市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B.加速了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发展
C.表明城市治理有赖于社会力量的紧密配合 D.得益于国家推行干预经济政策
15.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 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16.下表是20世纪20、30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由此可推知,近代公共交通运营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站台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三元里 — 28分15秒 —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怡园 45分55秒 46分35秒 40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A.借鉴了西方公交的管理理念 B.利于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C.使公共交通成为出行的主流 D.增加了市民日常生活的负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印度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通过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本国的供求平衡。1947至1976年30年间,印度共进口粮食1.22亿吨,花费60多亿美元的外汇,粮食短缺不仅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而且直接影响政府及国家的稳定。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中间人”制度,排除一些对发展不利的因素,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建立一套与之不同的有效进步的农业生产制度。其次,独立以后,成立了粮食政策委员会、粮食收购委员会、粮食调查委员会、粮食价格委员会和中央政府粮食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印度粮食公司。这些相对稳定的粮食机构,对粮食问题进行干预,对印度的粮食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沈开艳 权衡《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发展情况。
时间 主要内容
1949~1952年 进行土地改革、大兴水利等粮食增产政策及粮食自由购销和政府调控市场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政策
1953~1977年 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压低粮价、限制粮食分配
1978~1984年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3年 废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4~2003年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调节农民收入
2004年以来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粮食安全政策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的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印度和新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中得到的启示。(1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明初政府实行开中法,商人替政府运粮后可以换取政府的盐引,促使占得地缘优势的晋商发展起来,突破地区限制,北上南下贩运盐茶,垄断西北边贸市场。明洪武年间为了恢复经济,政府在山西组织了大规模的向外移民,他们不时与原籍发生往来,促进了晋豫商路的发展。清朝晋豫地区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在各级市场上得到了快速流通,区域性差异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初《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茶叶贸易增加,恰克图几乎成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市场,也成为晋商活跃的地方。晋豫商路经过明代及清初的发展,到了清中叶达到了繁盛。此时,两省商帮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贸易,并在商路沿线建设会馆,将两省各自特色的产品经晋豫商路转至全国各地。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17世纪,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并逐渐从一个商业贸易公司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闽商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身为中英两国的贸易集团代表,贸易往来频繁。由于中西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差异,两个贸易集团也存在诸多不同。闽商早在唐宋时期便兴起,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闽商注重诚信道义和家族观念。英公司与其相比,存在时间则短了许多,没有内在的文化积累,只是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发展壮大。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商业允许的活动范围虽已恢复,但是经过多年的海禁以及郑氏海商集团的覆灭,中国闽商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明代以前,闽商是封建专制统治下小规模的海上贸易集团,受制于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之后政府管控开始冲破禁令,发展出了私商,但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小型民营产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是一个商业股份制公司,后来成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工具。
——摘编自傅晨溪 李金云《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闽商贸易往来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晋豫商路兴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析闽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差异。(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上图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滁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考查原始农业。根据材料可知,马家窑文化遗址不仅发现众多农业生产工具,还发现了大量粮食储存工具,这反映出当时马家窑文化的原始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即生产生活水平获得一定提高,故选D项。材料中只涉及稷和粟两种粮食,无法得出多元化特征,排除A项;原始农业是粗放型,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当时原始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这与国家形态无关,排除C项。
2.B 考查食物生产,根据材料中希腊的地理环境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内部的地理环境及地中海气候,使其食物生产主要以葡萄酒和橄榄油为主,故选B项。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故排除C项:D项错在“普遍”,如斯巴达是典型的贵族寡头政体,故排除D项。
3.B 考查物种交流。根据材料“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农作物大麦、小麦、柑子、柠檬、甜瓜的种子,还有牛、马、猪、羊等家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况利于促进新旧大陆间的联系,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这些农作物和家禽运到美洲之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故排除A项;C、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4.D 考查美国粮食安全。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加强了对农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对种粮农民继续实行直接补贴和无追索贷款的同时,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足价格差额,且这一补贴逐渐增加,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生产的安全保障,故选D项。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5.B 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匣钵的运用,促进了陶瓷质量的提升,进而促进了陶瓷手工业的发展,这体现出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发生在明中叶后,故排除D项。
6.C 考查德国工业革命与教育。根据材料“1816~1846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从43%增至68%,60年代达到97.5%”“1828~1836年德累斯顿、卡塞尔、汉诺威和达姆施塔特成立了技术训练机构”“开设算术、几何、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提高工人的技术能力,迎合了工业革命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涉及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但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故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1871德国完成统一,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7.A 考查中国近代化转型。根据材料可知,盛宣怀的举措强化了封建官僚对近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这不利于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折射出当时中国近代化转型的艰难,故选A项。强化封建官僚对企业的管控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也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B项;官僚资本主义是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产生,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盛宣怀的举措对洋务企业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
8.A 考查人工智能的发展。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于国外,国内企业更看重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终端产品市场,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仅涉及人工智能,D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9.C 考查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棉纺织产品主要用于销售,这些说明了棉纺织业家庭自给性副业性质的变化,故选C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B项;D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10.D 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根据材料“16世纪”“证券交易所”“银行”“17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11.D 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根据材料“1992年的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价值100多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3倍”“全球十大外汇市场日交易额从1992年的约9000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3万亿美元,1997年的11.5万亿美元”“2000年,全球货币流通量每天达到1.5~2万亿美元,是十年前的10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到金融行业,并未体现“产业转移”,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金融体系不断重构”,故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12.A 考查古代村落的功能和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村落、市镇和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村落通常是简单基本的社区,市镇在村落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的政治、宗教、军事功能更为完善。古代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条件和保障,材料中学者以村落中的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为例,意在说明村落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便利,故选A项。集镇随生产力发展及军事防御目的而兴起排除B项;城市具备政治中心的功能,而不是村落,因此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13.B 考查中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7年的655个”“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至‘十五’期末的43.0%,再到2007年的44.9%,年均增长1.24%”“1988~2007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21.6%,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28.6%上升到2007年的40.1%”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故选B项。“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C项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故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14.B 考查英国城市治理。根据材料“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英国颁布了多部《首都水法》,对自来水水质、水量、水价等作了严格的规定”“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管理,加速了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发展,故选B项。“日趋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英国开始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排除D项。
15.C 考查秦朝交通的发展。根据材料“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意在通过交通建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A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秦朝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发展经济,故排除D项。
16.B 考查近代中国交通。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武汉公共交通运营的调度已精确到秒,这有利于提高各路公共交通的运营调度的精度,进而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输效率,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武汉公共交通运营制度与西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武汉各类交通出行方式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该公共交通运营制度的具体影响,排除D项。
17.(1)主要特点:注重提升本国国内的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政策逐渐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专门化管理;强调政府对粮食安全的调控作用;粮食安全政策实施效果显著,(8分,任答四点即可)
(2)主要因素: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城乡发展状况;人口、土地等资源情况的变化,(8分)启示: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治;注重协调人口、土地和粮食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尊重农民的选择与创造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9分)
18.(1)原因:国家政策的支持;移民的促进;区域经济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中俄域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拓展:西欧国家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原始资本积累。(4分,任答两点即可)差异:精神内涵:闽商注重诚信,以家庭经营为主要模式;英公司是殖民扩张的产物,缺乏实质性文化。贸易环境:中国古代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闽商总体上发展受限;英国受重商主义影响,政府大力支持贸易。商业性质:闽商总体上受封建主义影响,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英公司是资本主义性质,规模大。(5分,任答两点即可)
19.示例:
观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2分)
解读: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商品生产的扩大,推动了商业的开展。商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财富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城市的集聚作用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集中起来,使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8分)
总之,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进而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推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