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史料记载,黄帝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舜 时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懂,“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做法( )
A.成为治国理政的镜鉴 B.体现重农抑商的政策
C.证实了禅让制的推行 D.践行人人平等的理念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等诗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是( )
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天下为公 D.和而不同
3.《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的记述;《汉书·董仲舒传》中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了秦汉(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4.下图为西晋至唐代《丝绸之路上佛教中心转移路线示意图》。影响这一时期佛教中心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丝绸之路畅通 B.政治局面变动
C.经济重心南移 D.儒学地位动摇
5.清末状元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据此可知,张謇主张( )
A.实业救国 B.中体西用 C.托古改制 D.君主立宪
6.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1951 年,第 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义 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 )
A.教育公平逐步推进 B.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建成
C.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D.教育优先理念切实践行
7.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 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 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对天文有科学认知 B.生产力水平相当高
C.农业地位举足轻重 D.水利工程非常落后
8.有学者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阿拉伯人是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推动文艺复兴
C.阿拉伯文化的绝对主导性 D.西方文明源自阿拉伯文化
9.世界古代文明会让我们有遥不可及的陌生感,而AR 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结合的技术。AR技术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通过此技术,我们可以看到( )
A.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的产量
B.印第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着象形文字
C.印度人在恒河边的神社里祭拜太阳神
D.哲人苏格拉底在爱琴海边夜读“悬诗”
10.下图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的重要性在于( )
A.促进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 B.印证了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
C.助推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提高了印度文明的世界地位
11.《拉丁美洲史稿》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 联系……因而,相较于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凸显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西方殖民的破坏性
C.证明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D.强调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12.古代埃及金字塔上有这样两段文字: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太阳神)的眼睛一样”。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法老权力至上 B.多神崇拜异常盛行
C.建筑水平高超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连,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
A.筑路技术世界领先 B.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开辟了国际新商路
14.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这说明,在该地区( )
A.农业具有重要地位 B.民主政治相当完善
C.农民成为主导阶层 D.农业生产异于他国
15.《罗马民法大全》颁布后,妇女实现了“无夫权的婚姻”,妇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保持不变,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妻子的嫁资非经妻子的同意,丈夫不得处分,且在婚姻关系解除时,要将其全部归还妻子。这一规定( )
A.源于平民经济地位提升 B.体现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
C.证明已经实现男女平等 D.表明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16.下图体现的文化特征是( )
拜占庭纹章和俄罗斯国徽
A.包容性 B.排他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17.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速了造纸术的西传进程
18.有学者认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是“真的要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种姓制度”,而是“实际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这反映出( )
A.佛教旨在消灭种姓制度 B.佛教适应统治需要
C.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义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19.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 ……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
A.宣扬君权神授 B.施行君主专制统治
C.贯彻依法治国 D.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20.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个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出现这种( )
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欧洲
A.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宗教占据支配地位
C.对其他区域一无所知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1.下表为中世纪西欧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内容。这说明( )
契约内容
国王只能是贵族中的一员,只是受到贵族们的拥戴才成为国王。
国王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必须同某些形式的贵族会议共掌权力。
国王行使权力只限于王室直辖领地,在这些范围之外,每个封建领主就 是他自己领地内的“政府首脑”。
国王和他的主要臣属、附庸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一种对等的契约关系。
A.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B.封君封臣制逐渐瓦解
C.贵族权力威胁王权 D.契约体现了等级制度
22.中世纪的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由此可见,中世纪的王权与教会( )
A.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D.相互斗争权力角逐激烈
23.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 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源于( )
A.市民阶层的崛起 B.封建统治的瓦解
C.欧洲思想的解放 D.封建势力的专横
24.下图是西班牙画家戈雅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的场面。此作品( )
A.为艺术作品其史料价值甚微 B.夸大了入侵者的暴行
C.反映西班牙民族意识的觉醒 D.极具现代主义的风格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有个名叫奥基利的人写道:“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而该公司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不到5万美元,即使在 买卖黑奴全盛时代也没人能赚这么多钱。”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 公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殖民主义者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 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
——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华工史话》等
材料二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 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 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 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 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 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华工出洋的背景并分析华工出洋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劳动力全球流动的趋势及影响。
三、论述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 神追求。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 文明。
——摘编自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选择一个视角,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表述成文)
四、材料分析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时期,棉花已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室町时代,从中国输入的棉花只是作为 贵重物品为贵族僧侣所喜爱。战国时代,日本国内才开始进行棉花的栽种。棉花种子很 早就已传入日本,但由于栽种方法与气候的原因并未获得推广。此后,战争的需要大大 刺激了棉花的栽培与棉布纺织技术的提高。江户时代,各地藩主奖励棉花栽种。日本原 有棉花纺织技术发展时间短,制棉工具也很落后。明万历年间,在长崎的中国人向当地 居民传播了中国弹棉弓的制作及使用方法,这种棉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纺棉效率。棉花 从栽培到纺织的工序容易分工,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中国传入的棉花种子以及棉花栽种经验和棉布纺织技术渐渐进入民众生活,棉布取代麻布成为普通百姓的衣料,这促进了日本人生活的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棉花在日本被广泛栽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棉花为例,说明中国在推动日本社会进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抚万民,度四方”“百姓昭明,合和万国”“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可得出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尧、舜等,从官吏设置,教化民众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成为了治国理政的借鉴,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制商业,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禅让制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部落联盟时代,已经存在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可知,这些诗句都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作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国情怀,并未提及崇德尚贤,排除A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大家公有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皆为郡县”“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秦朝郡县制和汉代尊崇儒术,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观念在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实践,体现了思想统一,强化了政治统一,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构建,D项正确;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材料并未体现君主权力集中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形成于商周时期,排除B项;华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指构成民族的成员(个体)对本民族(整体)的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接纳、认可、赞成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晋至唐代中国佛教中心在西域或者敦煌,一般是少数民族统治区域,西晋、十六国时期属于中国政局变动频繁的时期,B项正确;整体上西晋至唐代前期中国政局比较混乱,丝绸之路一直受阻,谈不上丝绸之路的畅通程度影响佛教中心转移,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排除C项;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到冲击,但依然是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据材料“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托古改制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主张,排除C和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工农……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育上不断扩大受教育对象,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逐步推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受教育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国民教育体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对国民教育的投入多少,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国家对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进行对比,不能得知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的太阳历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这一划分与农业息息相关,说明该历法是为农业服务的,C项正确;太阳历是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涨落情况制定的,说明其是经历长期的观察和总结的,并不是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的认知,排除A项;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率,但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为生产工具的进步,排除B项;水利工程水平高低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亚。据材料“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西方走出黑暗中世纪的影响,结合所学,阿拉伯人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而非单纯体现阿拉伯人传播文化,排除A项;“绝对主导”说法夸大,排除C项;西方文明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而非源自阿拉伯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看到,A项正确;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且象形文字也是古埃及的文字,所以印第安人不可能在莎草纸上书写象形文字,排除B项;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排除C项;“悬诗”是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属于6、7世纪早期诗歌,而爱琴海边的苏格拉底生活于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二者不是同一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当时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C项正确;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只是考古事业的内容之一,并未推动考古事业的新发展,排除A项;古印度石刻印章是古印度文明的象征,无法印证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排除B项;印度石刻印章是印度文明发展的印记,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印度文明的世界地位,但非当时的重要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材料信息可知,因美洲文明远离古代世界文明中心,难以吸收借鉴先进文明,故生产方式和文化较为落后,体现出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非是强调欧亚文明先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美洲落后的原因,与西方殖民破坏美洲无关,排除B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材料“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太阳神)的眼睛一样”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埃及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 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A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太阳神,不能得出“多神崇拜”,排除B项;材料提及金字塔铭文,未体现金字塔建筑技术,排除C项;材料体现古埃及法老的地位和权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阿拉伯帝国修建了……”可知这些驿道都是由国家组织修建,因此“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联”说明阿拉伯帝国的组织能力强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阿拉伯帝国的筑路技术与其他区域对比,排除A项;阿拔斯王朝时期真正的世界尚未形成,排除B项;阿拉伯连接的商路就是传统商路,“新商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和斯巴达)。据材料“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可知,农民阶层在古代雅典斯巴达的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客观上反映了农业经济的重要社会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制的运作程序,排除B项;古希腊经济发展以工商业为主,工商业奴隶主是社会的主导阶层,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希腊斯巴达农业生产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民法大全》对妇女人身和财产的保护,说明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罗马民法大全》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虽然《罗马民法大全》保护妇女的人身和财产独立,但当时男女地位并不平等,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剔除了法律中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材料信息只涉及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亚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俄罗斯的国徽在形式和内容上和拜占庭纹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明显受到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可见文化具有互鉴包容性,A项正确;如果体现“排他性”,那么拜占庭纹章和俄罗斯国徽不具备相似性,排除B项;俄罗斯的国徽在形式和内容上和拜占庭纹章有的极大的相似之处,双方都以“双头鹰”为主体,如果是“多样性”,双头鹰只是俄罗斯国徽的一部分,不会作为主题存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其变迁过程,无法得出“连续性”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中的扩张起点位于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经小亚细亚、埃及、西亚进入了波斯、中亚和北印度地区,最终返回巴比伦,整个路线图与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相吻合,由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商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是图片并未将意大利地区包含其中,排除B项;亚历山大东征时尚未出现造纸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佛教“并不是‘真的要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实际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并结合所学古代印度文化可知,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佛教有利于“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而缓解印度社会矛盾,适应了统治需要,B项正确;“佛教旨在消灭种姓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吸收了婆罗门教义”不符合史实,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与婆罗门教义相冲突,排除C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据材料“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可知,波斯帝国施行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君权神授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依法治国不符合波斯帝国时代,排除C项;儒家主张“仁”“礼”治国,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中世纪地图中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反映出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B项正确;教权凌驾于王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欧洲并不是对其他区域的一无所知,只是因基督教会控制整个欧洲,因此地图绘制充满宗教色彩,中西方很早就已有联系,排除C项;中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材料反映的是宗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国王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只限于王室直辖领地”“对等的契约关系”可知中古西欧的王权深受贵族的限制,国王权力只适用于直辖地,属于一种有限的王权,A项正确;材料中贵族不断强调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契约关系,说明当时的贵族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愿意维持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对存在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具有相对性,不存在贵族威胁国王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中贵族与国王之间的契约关系并未体现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材料“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王权和教权的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并未实行三权分立体制,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中世纪的王权与教会体现的是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王权与教会相互斗争权力角逐激烈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4世纪(法国)。据材料“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列那狐象征市民”可知当市民与其他阶层斗争时,胜利者一定是市民,这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的地位上升,A项正确;法国在中世纪实行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在中世纪后期走向没落,市民阶层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不代表对封建制度沉重打击,排除B项;欧洲思想解放开始于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势力的专横不是这一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班牙)。据材料“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可知,抨击法国侵略者行径,反映西班牙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重要的史料,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想通过画作的描述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无法得出是否夸大了入侵者的暴行,排除B项;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5.(1)背景: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后,受到苦力贸易暴利的刺激;西方殖民者诱骗、绑架华工;鸦片战争以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批农业、手工业者破产,寻求海外谋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华工贸易合法化)。特点:以歧视性苦力贸易为主;与西方殖民侵略有关;华工贸易由不合法到“合法”;规模大;范围广;华工生活悲惨。
(2)趋势:迁移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从体力劳动迁移为主到知识精英迁移为主。影响: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下降;精英迁移为发达国家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人才流失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挑战。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后,受到苦力贸易暴利的刺激;根据材料一“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可知,西方殖民者诱骗、绑架华工;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并且鸦片战争以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批农业、手工业者破产,寻求海外谋生;根据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华工贸易合法化)。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殖民主义者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可知,规模大,范围广;根据材料一“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可知,华工生活悲惨;根据材料一“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而该公司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不到5万美元,即使在买卖黑奴全盛时代也没人能赚这么多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歧视性苦力贸易为主;根据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工贸易由不合法到“合法”;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西方殖民侵略有关。
(2)本题是影响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移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二“许多来自 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根据材料二“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体力劳动迁移为主到知识精英迁移为主。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 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下降;根据材料二“ 许多来自 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英迁移为发达国家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才流失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挑战。
26.示例:题目:中华文明发展具有交流互鉴的特征。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了丝绸、漆器、铁器及养蚕缫丝、制漆器、冶铁等技术,也引进了良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道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而且使佛教经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唐代,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中国的汉字、儒学、建筑、制度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西行求法,进一步宣传和发展了佛教,鉴真东渡又将佛教进一步传播到了日本。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并在这种交流互鉴中蓬勃发展。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 文明”可拟定题目为中华文明发展具有交流互鉴的特征。阐述可围绕西汉时期,中国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了丝绸等技术,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同时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影响,而且使佛教经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唐代,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中国的汉字、儒学、建筑、制度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西行求法,进一步宣传和发展了佛教,鉴真东渡又将佛教进一步传播到了日本。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科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最后进行总结,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并在这种交流互鉴中蓬勃发展。
27.(1)原因:棉花本身的优点;需求的扩大;政府的政策支持;种植及纺织技术的进步(中国棉种和先进纺棉技术的传入)
(2)作用:丰富了日本农作物种类;提高了日本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改善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日本商品经济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日本。原因:根据材料“战争的需要大大 刺激了棉花的栽培与棉布纺织技术的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需求的扩大;根据材料“各地藩主奖励棉花栽种”可得出:政府的政策支持;根据材料“在长崎的中国人向当地 居民传播了中国弹棉弓的制作及使用方法,这种棉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纺棉效率”可得出:种植及纺织技术的进步(中国棉种和先进纺棉技术的传入)。根据所学可得出:棉花本身的优点。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日本。作用:根据材料“棉花 从栽培到纺织的工序容易分工,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促进了日本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由中国传入的棉花种子以及棉花栽种经验和棉布纺织技术渐渐进入民众生活”得出:丰富了日本农作物种类;提高了日本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根据材料“棉布取代麻布成为普通百姓的衣料,这促进了日本人生活的进步”得出:改善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