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材料意在说明( )
A.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为主 D.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
2.希腊传说记载众神之神宙斯与腓尼基(现叙利亚地区)公主欧罗巴育有三个孩子,老大米诺斯统治着位于东地中海中央的克里特岛。考古证明克里特的人种与埃及、西亚相近,据此可知,神话传说( )
A.具备非常丰富的史料价值 B.与考古证明完全一致
C.一定程度反映人类史前史 D.可以甄别史料的真伪
3.古印度早期佛教依据其“四姓缘起论”,提出四姓中刹帝利居首位,第二位是婆罗门,作为四姓之末的首陀罗与其他三姓并不存在隶属关系。由此可推知,古印度早期佛教( )
A.解决了印度尖锐的社会矛盾 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姓制度
C.使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再受阻 D.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政治诉求
4.如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的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使欧洲农耕文明进程被打断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带来区域文化碰撞交流契机 D.确立了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
5.下面是某历史农业兴趣小组收集的三则有关玉米种植的材料,这三则材料可以( )
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的画中 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1582年 玉米被列为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田地播种计划”
1584年 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
A.研究玉米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玉米是农民主要农作物 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6.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的自由分为两种: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人类必然要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而自然自由在社会状态下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政治状态为人类最完美的状态。据此,卢梭意在说明( )
A.政治自由顺应人类发展趋势 B.政治自由最终会取代自然自由
C.确立民主政治需推翻君主制 D.社会契约是为了实现政治自由
7.下图为唐朝的长安地图,该城的设计( )
(注:唐长安城分为内外城。内城位于全城中轴线靠北的区域,包括宫城和皇城,外城由坊、市和街三大部分组成,朱雀大街为中轴街,左右两侧对称的城区将整个外郭城分隔为108坊,坊区为居民区。在东西城区各设市区,为东西两市)( )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满足经济功能发展的需求 D.体现城市商业功能逐渐增强
8.有学者认为,“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
A.促进儒学理论带有哲学性 B.使佛教思想观念受到儒家排斥
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使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9.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希望政府实行“中体西用”政策 B.认为国人亟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已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轨距指铁路两股钢轨顶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之一。下表呈现的是晚清时期部分重要铁路的相关信息,造成轨距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名称 修筑时间(年) 路段 轨距(毫米)
中东铁路 1897—1903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南至大连 1524
滇越铁路 1903—1910 昆明—河口 1000
安奉铁路 1904—1905 丹东—沈阳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天津—南京 1485
A.近代中国铁路技术的落后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差异
C.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争夺 D.铁路建设的困难程度不同
11.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反对清廷限制言论 B.反对地方宣传自由
C.鼓吹实行民主共和 D.报纸具有教化功能
12.近代以来,随着玻璃磨制技术的改进,荷兰人汉斯·利伯发明了望远镜,天文学得以空前进步。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此后有了空气动力学。当下,伴随着DNA测序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发展,基因组科学取得突破性发展。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 B.技术发明是科学理论的推动力
C.技术发明以理论创新为基础 D.科技革命在不断地向纵深推进
13.下表是建国初期东中西部城市比重表。城市区域分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地区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东部 69 50.4 68 42.5 73 41.5
中部 54 40.0 52 38.9 73 41.5
西部 13 9.6 30 18.6 30 17.0
全国 136 100 160 100 176 100
A.建国初期三大改造 B.城市人口不均衡发展
C.城市职能的经济化 D.工业计划的区域指向
14.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同一种产品有两个价格,计划内部实行国家通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通配价格高一两倍。“价格双轨制”( )
A.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 B.确立了市场调节机制
C.有利于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D.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
15.下表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
B.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
C.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16.文化多样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延续和繁荣的根本原则,下图反映了( )
A.文化包容性需要求同存异 B.“贴现现象”降低对原有文化的自信
C.科技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 D.交流互动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7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随后,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使得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
——摘编自黄柏权、平英志《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
材料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构成的环南中国海地区,在近代形成了环南中国海华商贸易网络。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与此同时,清王朝逐渐废除了一些禁令,对侨商携资回国创业采取鼓励政策。作为产业领军者的侨商,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并服务桑梓,如“橡胶大王”陈嘉庚将超过半数的商业利润,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
——摘编自水海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以环南中国海地区为视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侨商归国带来的影响。(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1年,博览会的核心是一场现代性的狂欢,到10月闭幕时已有600万人购票进场,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平民被运往同一集会。得益于俱乐部、工人协会、技术工人学会等帮忙安排行程和住宿,大量工人阶级(在城镇而不是农场里工作)才能够前往伦敦。铁路公司为他们提供整套服务。一个外国人——朱利叶斯·路透在1851年来到伦敦,他在皇家交易所大楼设立了海底电报办公室,为伦敦和远至俄罗斯的欧洲地区的客户提供欧洲金融和商品市场的最新信息,电报传来的美国的价格信息也会被及时发给他们。资本从伦敦金融城源源不断地流出,伦敦金融城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同时,来自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入利物浦,英国把廉价的纺织品和制造品倾销到各个国家的港口,却要把外国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它还抬高商品价格,用经济力量来强迫其他国家放弃发展本国工业,只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然后出口到英国。然而,博览会上划时代的柯尔特六发左轮手枪、麦考密克的收割机和其他发明一起,证明了一件令博览会东道主感到不安的事情——美国正在崛起为重要的工业强国。
——摘编自〔英〕本·威尔逊《黄金时代:英国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的社会面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世界所发生的变化。(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并加以改良,因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会产生一些新结果……故不同文明间的适当融合往往会产生一种和谐文化,给社会成员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另外,一种文明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它总是在与各种外来文明的冲突中来调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垣《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C A A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C B D
二、非选择题。
17.(12分)
(1)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6分)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传教士的推动;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4分)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2分)
18.(14分)
(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商帮发挥重大作用;茶文化的传播,中外文化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西方世界对茶叶的青睐。(任答四点4分)
特点: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相适应;运输路线多元;受边境局势影响大;政府规范管理;官方与民间互动助推。(任答四点4分)
(2)变化:商品类型由丝织品、瓷器等变为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由单一贸易网络变为复合商业网络。(2分)
影响: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与金融业发展;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创办;支持了民族民主革命;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商业联系。(4分)
19.(14分)
(1)社会面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休闲娱乐、工人社会团体等逐渐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通讯业发达;经济繁荣,金融发达,成为全球经济中心;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民众文化素养提高。(6分)
(2)变化:由传统化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阶级结构变化,工人阶级迅速崛起;通信业发达,促进交流,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殖民扩张等方式对外侵略扩张,亚非拉部分国家或地区被卷入世界市场,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美国逐渐崛起为工业强国,逐渐改变着世界格局;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8分)
20.(12分)
论点: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阐述: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促进了文明的交融和发展。亚历山大东征后,在被征服地区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的人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再如罗马帝国征服马其顿和希腊并将其变成罗马的行省后,在文化方面更是愿意积极主动学习古希腊优秀文化。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辩论术、法律、诗歌、历史学与建筑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总之,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秉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理念,促进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