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说明:本试题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股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图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2.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却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 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3.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的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时遵循( )
A.历史记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相莫衷一是
B.掌握充分的史料证据,一定可以厘清历史上的一些争论
C.历史记载应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D.故事传说是完全可信的
4.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5.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6.《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A.加剧了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7.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B.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8.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鼓励移民法》,此后美国进入移民高潮。如表是1910年移民在美国的大致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建筑、运输两个行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铜矿、成衣行业和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
1/3以上 1/4多 2/3或更多
A.欧洲列强对美洲侵略加剧 B.美国掀起全球人口流动潮
C.美国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移民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
9.英国史学家马克辛·伯格在其著作中写道:“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 )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10.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之风有所不同,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往往需要在饮茶时增加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
A.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构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具有地域性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11.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城市的同时,也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由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有利于思想解放 C.引发了制度革新 D.引起了宗教改革
12.1947年2月,英国殖民大臣在给非洲殖民总督的通报中宣布:把许多分散的土著行政单位合并,选举产生村、地区、县以至省的地方政府,逐步取代土著当局;同时选举吸收知识分子、新兴中产阶级和农民参加地方政府。英国此举旨在( )
A.推动非洲非殖民地化进程 B.促进殖民地区的文明开化
C.密切与殖民地联系的纽带 D.培养殖民地民主民族意识
13.20世纪初,以德国杜里舒(1867—1941)、法国柏格森(1859—1941)等为代表的哲学家,从生物科学实践立场,反对唯物主义所提倡的理性,进而提倡用意志、情感充实理性的作用。这一思想在当时流传甚广。这表明( )
A.理性主义遭到全面批判 B.战乱与危机引发人文反思
C.自然科学出现理论创新 D.唯心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
14.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 D.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15.下图是“欧洲教育(Education),圣经(Bibles),科学(Science)和商人手册(Merchants' Manuals)四个学科领域图书印刷数量的年度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印刷书促进人文主义文化的发展 B.欧洲的印刷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C.印刷书出版随宗教改革达到顶峰 D.欧洲的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下降
16.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本题共4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古希腊的雅典,为构建社会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必须加入城邦生活,城邦是实现人类本性的道德共同体,城邦所求之善业,在于培养公民高尚的行为,造就有文化的君子。人类要幸福,具备德行是必备条件,追求至善就是追求现实的幸福。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人类将无幸福可言。
——摘编自孟广林《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02年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中国传统的私德教育已无法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需要,所以倡导道德革命,在国民教育中大力倡导公德教育,将培育公德作为新民的第一要务。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美德哲学”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及其产生的背景。(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时为4.4亿人左右,1900年时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宋代书院数量众多,对学生入学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书院有丰富的藏书,又受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
白鹿洞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
岳麓书院 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2005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丽泽书院 理学家吕祖谦所建,倡导“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学风
象山书院 陆九渊主持下,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盛况空前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11、12世纪,学者模仿行会的建制成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中世纪大学既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它也是理论多于实践、抽象多于具体的。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宋代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不同之处。(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其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文明因交流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仲音 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习近平
材料 作为鲜卑族政权,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移风易俗,为了更好的学习汉人文化,他将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向南发动对南朝梁国的战争,大力开疆拓土。最终鲜卑族融入华夏文明圈,长期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焕发生机,而孝文帝的改革比彼得足足早了一千多年。由于其改革极大推动华夏文明发展,所以孝文帝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 ——摘编自百度文库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也通过战争、暴力和对中国的掠夺强行向中国输入”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摘编自百度文库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摘编自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的谈话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8答案BCCACCDD 题号9-16答案CABCBBAC
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以看出传统音乐更加注重人伦关系,B项正确;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更加注重人伦,并未涉及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品评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民主、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精神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故选C项;启蒙思想家意在借用中国文化,传播启蒙思想,排除A项;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而非赞扬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排除B项;材料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要是评论中国文化,没有论及西方的法治,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这部书中保持的总的规则……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可知希罗多德书写历
史秉持历史原始信息的原则,体现出了历史记载应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故选C项;历史记载要保持准确性和客观性,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相莫衷一是,排除A项;掌握充分的史料证据,一定可以厘清历史上的一些争论,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事传说并不一定完全可信,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北方南迁的人口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宋代,材料提供的时间是魏晋时期,故C项错误;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南方经济开发的程度,故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据材料“汪达尔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可知,由于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日耳曼人等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故选C项;匈奴人的进攻只是促使了日耳曼各分支进入西罗马帝国,排除A项;西哥特人的占领是欧洲各民族迁入罗马帝国的原因,排除B项;西罗马帝国的没落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不仅人数多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组织能力,这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技术、生产工具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汉末三国的人口南迁,助推了江南开发,促进了江南社会稳定,排除A项;汉末三国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是躲避战乱,而东汉至西晋时期游牧民族的内迁主要在于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北方游牧民族地理环境的恶化等,“配合”说法错误,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世界)。据材料可知,法国通过“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印度支那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据材可以判断,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没有描述阻碍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殖民国家与殖民地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而非殖民统治方式多元化,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至20世纪的美国。由材料中的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已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而移民的涌入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技术和劳动力,因此移民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移民不等同于欧洲列强,排除A项;全球人口流动在此前就已出现,而不是由美国掀起,排除B项;从材料得不出美国的工业生产规模状况,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经由中西方贸易大量进入欧洲,深受当地人喜欢,其艺术风格和样式被融入到当地的洛可可风格的物品中。可以归纳为材料显示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C项正确;材料显示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排除A项;明清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失去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排除B项;材料显示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欧洲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以来(俄罗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茶文化具有儒雅之风,而俄罗斯茶文
化受到本地气候的影响,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体现了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展,A项正确;“重构”说法
夸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材料未反映文化传播的地域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
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从材料看不出时代特色,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3世纪
亚洲和欧洲。据材料“蒙古……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得出
蒙古在征服地区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催生了信仰自由观念和对教会神学统治的质疑,有利于思想解放,
B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蒙古西征对欧洲单方面的影响,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且“文化交流”说法笼统,
未能指出蒙古西征影响的具体内容,对材料主旨概括不准确不具体,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蒙古西征催生了
信仰自由观念和对教会统治的质疑,未提及制度革新,排除C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初,不是由蒙古
西征直接引发的,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非洲)。根据材料“选举产生村、地区、县以至省的地方政府”、“同时选
举吸收知识分子、新兴中产阶级和农民参加地方政府”可知英国在非洲实行殖民统治并非进行简单原始的进
行殖民掠夺,而是采取英国近代模式进行管理,让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模式和价值观产生认同,使英国和殖民
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磨灭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意识,C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
终形成,非洲很多国家已经沦为英国殖民地,推动非洲非殖民地化进程说法错误,排除A项;英国对非洲殖
民地采取英国模式进行治理目的在于强化殖民地对英国的价值观认同,并不是促进殖民地区的文明开化,排
除B项;培养殖民地民主民族意识不符合英国利益需求,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世界。材料指出,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出现了一种从自然科学视角出发,反
思自然理性,倡导情感意志作用的思想,且产生一定影响力。这说明面对不断加剧的贫富分化和不断出现的
战乱,人们的思想世界开始系统反思理性主义带来的问题,从而强调人文精神的发展,B项正确;哲学家们
立足自然科学,反对自然理性,只是反对理性主义某些观念,并非全面否定,排除A项;这是哲学理论的一
种创新,排除C项;仅就生命哲学的基本观念而言,不能单纯说其为唯心哲学,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整个非西方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现代化历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B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
不是本质,排除A项;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只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体制之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命题意图,
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5-16世
纪欧洲。14世纪到17世纪初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其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这一时期,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处于高峰的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期,欧洲教育学科图书印刷数量达到了高峰,大量的人文主义书籍被印刷出来,促进人文主义文化的传播发展,A项正确;材料仅能反映四个学科领域图书印刷数量,看不出印刷技术不断更新,排除B项;宗教改革1517年开始,而四个学科领域图书印刷总数达到顶峰是在15世纪末,排除C项;近代欧洲科学文化不断发展而非总体下降,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64年世界。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可知,古迹保护与修复强调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体现了古迹保护强调
真实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坚持实用原则”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完整保存古迹的美学价值,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而非艺术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古迹修复的完整性,但未提及以此为根本目标,排除D项。
二、材料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
17(1)内涵:增强公民的集体荣誉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知识和美德的公民;强调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城邦利益至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个人的修养直接相关。(4分)
背景:城邦民主政治陷入危机;公民公德缺失(道德沦丧);雅典城邦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受智者学派的思想影响;个人主义泛滥;城邦政权更替频繁。(4分)
(2)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梁启超对维新变法的反思或吸取维新变法的教训;传统教育的弊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影响:破坏了地中海原有文明;为地中海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构建了新的地中海文明。(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持续时间较长;移民人口众多;迁移范围更为广泛;以西欧国家为主导。(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运动的兴起;人文精神和探险精神的传播;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的加剧;黑奴贸易的发展。
(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1)(6分)
不同:宋代书院在山林,中世纪大学在城市;宋代书院由学者、思想家修建,政府支持,中世纪大学是城市创建,国王、教会支持;宋代书院传授儒家思想,重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中世纪大学传授神学、自然科学、法学等,重视大学的独立性。(4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共6分)
(2)(8分)
(4分)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教会的支持。
(5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共4分)
(4分)作用:中世纪大学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世俗化;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此后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4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共4分)
20.(12分)
示例:论题:文明在融合与冲突中产生和发展。(2分)
论证:许多学者都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
(1分)
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新罗、日本等国家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这些使节和留学生归国后,从文字、思想与宗教、社会与习俗、城市与建筑、科技和制度等方面向中国学习,促进本国社会文化的进步。(2分)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1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1分)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1分)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1分)
民国初期,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分)
因此,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阶段,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1分)
结论:综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1分)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也可从文明的碰撞、文明的融合、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二者的复杂关系入手,围绕题干中提供的相关的历史来补充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