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4猪痢疾 课件(共14张PPT)《猪生产》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14猪痢疾 课件(共14张PPT)《猪生产》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十四 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是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又称密螺旋体)引起的猪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严重的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黏液性腹泻为主。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常见流行病的防治
1、病原
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尖锐,形如双雁翼状,有4~6个螺旋弯曲新鲜病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活泼的蛇样运动。以镀银染色为好。本菌为严格的厌氧菌,养要求较严格,一般不作培养。在鲜血琼脂上,可见明显的β溶血。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存在于病猪的病变肠段黏膜、肠内容物及排出的粪便中。本菌对外界境抵抗力较强,阳光照射、加热及一般消毒药剂均可杀死这种病菌。
2.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常随着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饲槽、月具、周围环境及母猪躯体(包括乳头),当仔猪出生后通过消化管感染,在断乳前后发病。
本病多因引进带菌的种猪引起发病,小鼠、狗、燕八哥及病场中的野鼠都可能成为传播者。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2-3月龄幼猪发生最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初期最急性及急性,病死率高,其后多呈亚急性和慢性,影响生长发育。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可促进本病发生并加重病情。
3. 症状
猪群起初暴发本病时常呈急性,后逐渐缓和为亚急性和慢性。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程度同的腹泻,一般是先拉软粪,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黏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状,内有大量黏液、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黏液及纤维素假膜。
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及喜饮水,弓背,脱水,腹部蜷缩,行走摇摆,被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玷污,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死亡。部分病猪体温正常,40~40.5℃,但不超过41℃。慢性病例症状轻,粪中含较多黏液和坏死组碎片,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停滞。
从拉稀粪开始至死亡经7-l0d。少数病猪经治疗不见好转,病程可达15d以上。
4. 病变
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急性病猪为大肠黏液性和出血性炎症,黏膜肿胀、充和出血,肠腔充满黏液和血液;病例稍长的主要为坏死性大肠炎,黏膜上有点状、片状或弥漫性死,坏死常限于黏膜表面,肠内混有多量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其他脏器常无明显变化。
5.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依赖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
本病的流行缓慢,持续时间长,常发生于断乳后的架子猪,哺乳
仔猪和成年猪较少发生。病猪排灰黄色至血胨样稀粪。病变局限于大肠,呈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2)病原性诊断病原性诊断
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直接镜检法:用棉试纸采取病猪大肠黏膜或血胨样粪便抹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或相差显微镜检查,但本法对急性后期、慢性隐性及用药后的病例检出率低。分离和鉴定是目前诊断本病较为可靠的方法。
②血清学诊断:有凝集试验(试管法、玻片法、微量凝集及炭凝集)、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其中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6. 防治
尚未研制成功预防本病有效菌苗。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虽可控制发病,但停药后又复发,难以根除,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并配合药物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消灭本病。
在有本病的猪场采用药物净化办法来控制,利用痢菌净拌料饲喂或内服,即每千克干饲料加1g痢菌净混合,连服30d;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灌服0.25mL/kg体重,每天灌服1次,并结合消毒,达到控制和净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