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3猪大肠杆菌病 课件(共16张PPT)《猪生产》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13猪大肠杆菌病 课件(共16张PPT)《猪生产》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十三 猪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畜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猪大肠杆菌病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有3种,即出生后3-5d发生的仔猪黄痢,2-3周龄发生的仔猪白痢,断乳前后(1~2月龄)发生的水肿病。
常见普通病的防治
1、病原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有鞭毛,无芽孢,易在普通琼脂上生长,形成凸起、光滑、湿润的乳白色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大部分肠道大肠杆菌在血液培养基中都具有溶血性。
2.流行特点
猪自出生至断奶期间均可发病。
(1)仔猪黄痢
常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以1~3日龄最常见,随日龄增加而减弱。
(2)仔猪白痢
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龄较多见,1月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生,其发病率约为50%,而病死率低。一窝仔猪中发病常有先后,此愈彼发,拖延时间较长,有的仔猪窝发病多,有的仔猪窝发病少,或不发病,症状也轻重不一。
(3)猪水肿病
常见于断乳不久的仔猪,肥胖的猪最易发病,育肥猪和10d以下的猪很少见。在某些猪群中有时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一般在30%以下,但病死率很高,约90%。
3. 症状
(1)仔猪黄痢
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12h后突然1~2头全身衰弱死亡,1~3d内其他猪相继腹泻,粪便呈黄色糨糊状,捕捉时,在挣扎和鸣叫中,肛门冒出稀粪,并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亡。
(2)仔猪白痢
10-30日龄哺乳仔猪易发生,仔猪突然发生腹泻,开始排粗糊样粪便,继而变成水样,随后出现乳白、灰白或黄白色下痢,气味腥臭,病猪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病猪逐渐消瘦,拱背,皮毛粗糙不洁,发育迟缓,病程一般3~7d,绝大部分猪可康复。
(3)猪水肿病
断乳猪突然发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至废绝,心跳加快,呼吸浅表,病猪四肢无力,共济失调,静卧时,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如游泳状,触摸敏感,发出呻吟或鸣叫,后期转为麻痹死亡。整个病期体温不升高,同时在部分猪表现出眼睑和脸部水肿,有时有波及颈部、腹部皮下的特殊症状,而有些猪体表没有水肿变化。该病病程为1~2d,个别可达7d以上,病死率约为90%。
4. 病变
(1)仔猪黄痢 最急性剖检常无明显病变,有的表现为败血症,一般可见尸体脱水严重,肠膨胀,有多量货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肝及肾有时有小的坏死灶。
(2)仔猪白痢 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有多量黏液性分泌液,胃有食滞。
(3)猪水肿病 最明显的是胃大肠弯部黏膜下组织高度水肿,其他部位如眼睑、脸部、肠系膜及肠系膜淋巴结、胆、喉头、脑及其他组织也可见水肿。水肿范围大小不一,有时还可见全身性淤血。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6. 防治
(1)仔猪黄痢
见仔猪发病时立即对全窝仔猪给药治疗。常用药物有氯霉素、痢特灵、金霉素、新霉素及磺胺甲基嘧啶等。由于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最好先分离出大肠杆菌做纸片药敏试验,以选出最敏感的治疗药品用于治疗,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平时做好圈舍、环境的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工作。接产前对母猪乳房(每个乳头)和后躯的擦拭和清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常发地区可用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灭活苗给产前一个月怀孕母猪注射,以通过母乳获得被动保护,防止仔猪发病。
国内有的猪场,在仔猪出生后未吃乳前全窝用抗菌药物口服,连用3d,以防止发病,也有用细菌制剂如调痢生(8501)、促菌生等在吃乳前喂服,以预防发病。有些猪场采用本场淘汰母猪的全血或血清,给初生仔猪口服或注射进行预防有一定效果。
(2)仔猪白痢
除参照仔猪黄痢的有关措施外,还应注意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根据情况增减饲料或青饲料,避免母猪乳汁过稀、不足或过浓;仔猪提早开食,促进消化机能发育;给母猪和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和注射抗贫血药等。
(3)猪水肿病
应加强断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不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喂量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增加富含维生素饲料,适当调整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防止仔猪便秘等。对于有病猪群,在断乳期间适当添加一定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效果较好,可选用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呋喃唑酮、磺胺类药物及大蒜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