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重点难点】1.重点:苏联的改革,东欧的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2.难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知识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与问题(1)发展:①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②原子弹、氢弹爆炸;③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2)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重点提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和局限性①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②局限性:忽视了农业生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主要内容1)政治军事:①平反冤假错案;②强调集体领导;③改革干部制度。2)经济:①加大农产品投入;②农产品收购制;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2)评价1)积极①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②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较大提高③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2)消极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②虽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主要内容1)政治军事:与美国军备竞赛。2)经济: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评价: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③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2)(1)主要内容1)政治军事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②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行政治“多元化”。2)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评价:①经济:成效甚微。②政治: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5.苏联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背景(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2)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表现(1)南斯拉夫①内容: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②效果: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其他国家:波兰(“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3.东欧剧变(1)背景:①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照搬苏联模式,严重阻碍本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②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民主和法制,伤害了人民的情感;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2)教训:任何无产阶级政党都要坚持独立自主,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还要注意自主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并且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2.改革开放时期(1)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1)中共十九大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习题巩固1.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这反映了作者A.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B,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C.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D.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2.1955年3月,苏共《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的决议规定,给农庄农场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项规定A.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质量C.扩大了农作物种植面积D实现了农产品足量供应3,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中,相对比较公允的是()A"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大山般的倒塌掘了第一锄"B"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C"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D"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4.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普遍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斯大林逝世,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C,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D.与西方国家斗争的需要5.诺曼.戴维斯在《欧洲史》中写道:戈尔巴乔夫倡导"公开性",着手鼓励人们争论。"尽管他在西方享有自由的声誉,但他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是一个看到大坝将要崩决,决定打开闸门让水流出的水闸管理员。"该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A,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政治体制B试图激发苏联体制的生机与活力C,认识到苏联解体已是大势所趋D照搬西方自由主义倡导公开性6.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在零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全面调整了工业品批发价格;开始发放基本建设长期贷款,并实行择优贷款原则;把奖金与企业最终效益挂钩等。这些做法A.强化了政府的经济作用B.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D.触动了苏联所有制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