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课堂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课堂实录

资源简介

《石壕吏》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好。请大家看我们课件上的对联并朗读——“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同学们,这两副对联指的是谁?
生1:(朗读并回答)是诗圣杜甫。
师:请同学们看“圣”字甲骨文,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下边是人。《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圣,形声。从耳,呈声。那么,何为“圣”?即善用耳,又会用口,一撇一捺,顶天立地。今天,我们一起齐声朗读诗歌并跟着诗圣杜甫走进《石壕吏》,去感受一下他的见闻。
生2:齐声朗读
师:请以“我”的口吻,说说在石壕村的见闻。
生3:“我”傍晚投宿石壕村,官吏夜晚前来捉人,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第二天天明“我”独与老翁别。
师:同学说得非常全面,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石壕吏》给你带来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生4:读完全诗我感觉很苦,主要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感受到的。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非常深刻,那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老妇的致词,说一说老妇之苦。
生5:由“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可读出“丧子之苦”;
生6:由“存者且偷生”可读出“生存之苦”——唯一幸存的儿子时刻面临死亡威胁,承受巨大精神压力;
生7:由“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可读出“贫困之苦”——物质上的重压;
生8:由“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读出“年老应役之苦”。
师:同学们都能结合文章内容感受到老妇之苦。在这首诗中,老妇的致辞占了很大篇幅,老妇的话语是自己一口气说出来的吗?
生9:老妇的话语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师:请尝试着用“藏问于答”的倒推,也就是根据老妇的诉说,还原出潜在的对话场景,可适时加上神态和动作描写。
生10:吏(愤然)曰:汝家有男丁否?
生1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生10:吏(厉声喝斥)曰:休得啼哭,罢,罢,汝夫何在?
生11: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生10:吏(横持手中棍,雷霆大怒)曰:汝家必交一人!
生11: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我们的同学读得感人肺腑,尤其是女生的哭腔让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一个悲苦的老妇。同学们,何以为“圣”?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杜甫,面对“有吏夜捉人”的局面,却沉默失语,甚至以“独与老翁别”戛然而止,不置一词。为何?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背景介绍理解。
解析:唐军初胜后败,当时国家为平息叛乱、安定天下,四处抽丁补兵,百姓苦不堪言。
生12:诗人既关心大唐安危,又关心百姓疾苦,故他的内心矛盾又苦闷。
生13:苦的还有诗人自己。“为国”和“为民”无法兼顾,诗人杜甫更是苦不堪言,有苦难言。
师:是的,诗圣杜甫在面对两难情景下,也只能沉默,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听到了什么?
生1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师:是谁在哭?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除了妇人一家,还有谁在哭?
生15:孙子、老翁、儿媳。村民、邻家,诗人……
那请同学们 尝试着加上语气词“唉”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声朗读:
那是儿媳痛失婆婆,前途茫茫的抽噎:唉,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那是老翁形单影只,恐惧不安的哀鸣:夜久语声绝,唉,如闻泣幽咽。
那是邻家痛失子孙,彻夜难眠的痛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唉。
那是诗人无可奈何,痛苦挣扎的呜咽:唉,夜久语声绝,唉,如闻泣幽咽。
师: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即“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潼关吏》中有“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的官吏之言;
《新安吏》中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征人之痛;
《新婚别》中有“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的妻子之怨……
那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生总结:杜甫,正是在这样的忠君与爱民的冲突中,忧国忧民的挣扎中,在这样的两难痛苦中,冶炼了心性,酿成了千苦之心,铸就了伟大的诗圣的形象。在他沉重的笔下,千年前的民生现实烟尘滚滚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课堂小结:杜甫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会关心着身边的人,他会关心着他不了解的人,他的心里装着一个世界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他有关。不管周遭是怎样的,杜甫是热的,他不是那种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诗人,但是他让我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感到温度,感受到关切的目光。他的世界里不是只有他自己,当我们的世界里不只有自己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作业布置:写出悲情——一个苦楚的结局
情境化练笔:依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以诗人的视角,扩写诗人“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 手法刻画人物。
提示:诗人心情如何?诗人还能见到谁?人物的神态、外貌、语言会如何?此时的环境如何?……
学生作品展示:天微微亮,死寂的小村里,零星传来狗吠声。我收拾好行囊,准备跟这家人告别。才过了一晚,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屋,已经没了它的女主人。透过晨光,我看到昨晚狼狈归家的老翁木然而忧郁的脸,才一晚,他的白发便更刺眼了。他坐在家里唯一的木椅上,手里紧握着老伴平日用惯的拐杖。“老人家,你要一切保重。”我沉重地转过身,与老人告别。推开门,一阵灰色的雾蒙住了我的眼,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昨夜那个苦苦哀求的妇人身影。
大唐江山,你何时才能驱散这阵战乱的雾,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