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押题-押第20题 遗传与进化模块(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押题-押第20题 遗传与进化模块(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解析版)

资源简介

押辽宁卷不定项(黑龙江、吉林适用)
押第20题 遗传与进化模块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押题预测 备考策略
遗传规律 2023·辽宁卷20 2022·辽宁卷20 2021·辽宁卷20 2024九省联考东三省15 命题趋势:(1)遗传规律方面常以遗传现象为情景,考查遗传规律的实质及相关拓展性应用,能力方面多侧重于遗传现象的演绎与推理和相关实验的设计与验证。(2)伴性遗传方面常结合基本规律的相关计算、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方法及实验验证、遗传系谱图的分析进行综合考查。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3.伴性遗传。4.人类遗传病的类型。5.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
遗传分子及变异 2023·辽宁卷18 2021·辽宁卷17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3)花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4)子代个体数量较多。
2.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材——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实质及发生的时间
(1)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传递规律。
①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2)实质
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时间:减数分裂Ⅰ后期。
4.性状显隐性的判断(以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为例)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 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 子代所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 子代表现出不同性状 子代所表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在分离比中占“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5.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子代数量足够多)
(1)自交法:若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为杂合子;若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通常用于植物。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若测交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通常用于动物。
(3)花粉鉴定法(以一对等位基因为例):若出现两种配子,则该个体为杂合子;若只有一种配子,则该个体为纯合子。
6.验证相关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两大遗传规律的四种方法(以二倍体为例)
验证方法 结论
自交法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测交法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F1测交后
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花粉鉴定法 F1若有两种花粉,比例为1∶1,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F1若有四种花粉,比例为1∶1∶1∶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单倍体育种法 植株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植株有四种表型,比例为1∶1∶1∶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注:涉及的性状均为完全显性性状,且不同基因互不干扰。
7.异常分离比的分析
(1)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若性状分离比是2∶1,则显性纯合致死。若性状分离比是1∶2∶1,则基因型不同,表型也不同,如不完全显性、共显性等。
(2)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题的解题思路
①看F2的表型比例,若表型比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基本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将题中所给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9∶3∶3∶1进行对比,并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例如,比例为9∶3∶4,则为9∶3∶(3∶1),即“4”为两种性状的合并结果。
③若出现子代表型比例之和小于16,则所少的比例可能由隐性纯合致死、显性纯合致死等引起。
8.判断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方法
(1)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方法
①若性状的显隐性是已知的,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位置可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若子代表型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均为纯合子,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常用正、反交法。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2)判断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方法
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且已知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若子代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9.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1)性染色体不同区段分析
注: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Ⅰ区段),存在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的Ⅱ1、Ⅱ2
区段),其在雄性个体中不存在等位基因,但Ⅱ2区段在雌性个体中存在等位基因。
(2)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A/a的遗传特点
①涉及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
②遗传仍与性别有关。如XaXa×XaYA→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XaXa×XAYa→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
(3)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方法
①“一判”:判断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②“二析”:分析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一般用假设法或排除法)。
③“三写”:写出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先写出可确定的基因型,不能补全的用“_”代替)。
④“四算”:计算相关基因型或表型的概率(计算原则是“先分后合”,即先分别算各对等位基因的概率,最后综合考虑)。
10.分析既有性染色体上的又有常染色体上的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的遗传的方法
(1)已知亲本,分析子代的方法
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按伴性遗传处理,由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综合考虑,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②研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若都为伴性遗传,则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已知子代,分析亲本的方法
①分别统计子代的每一种性状的表型,不同性别的表型也要分开统计,再单独分析并推出亲本基因型。
②根据题意将单独分析并推出的亲本基因型组合在一起。
1. (2023·辽宁卷20) 下面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等位基因 、 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 、 控制,其中 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所有个体均未发生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Ⅲ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B.Ⅲ 、Ⅲ 出现说明Ⅱ 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
C.Ⅱ 减数分裂后生成 、 、 、 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
D.若Ⅲ 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
【答案】AD
【解析】无中生有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Ⅱ 、Ⅱ 不患病,生出患病的孩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 隐性遗传病。
、Ⅱ 、Ⅱ 不患病,生出患病的孩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 隐性遗传病, 的基因型为 ,Ⅲ 的基因型为 , 与Ⅲ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正确;
、Ⅱ 的基因型为 ,Ⅱ 的基因型为 ,Ⅲ 、Ⅲ 出现说明Ⅱ 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产生了 、 的配子, 错误;
、Ⅱ 的基因型为 ,能产生 、 两种配子, 错误;
、在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Ⅱ ( )能产生 、 两种配子,由于存在交叉互换,Ⅱ ( )产生配子的种类为 、 、 、 ,产生的 的配子概率低于 ,但Ⅲ 号个体会得到她父亲给的一条 的配子,所以Ⅲ 号个体产生 的配子的概率一定会大于 ,,Ⅲ 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 )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 , 正确。
故选: 。
2.(2023·辽宁卷18) 在细胞生命过程中会发生多种类型的损伤。如损伤较小, 聚合酶经过损伤位点时,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会不依赖于模板掺入 (如图 );如损伤较大,修复因子 识别、结合滞留的 聚合酶,“招募”多种修复因子、 聚合酶等进行修复(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 所示的 经复制后有半数子代 含该损伤导致的突变基因
B.图 所示转录产生的 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
C.图 所示的转录过程是沿着模板链的 端到 端进行的
D.图 所示的 聚合酶催化 损伤链的修复,方向是从 到
【答案】AB
【解析】由题意可知,损伤较小, 聚合酶经过损伤位点时,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会不依赖于模板掺入 ,所转录出的 较正常的 插入了一个碱基 ,导致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一定改变,而损伤较大,修复因子 识别、结合滞留的 聚合酶,“招募”多种修复因子、 聚合酶等进行修复,即修复因子 识别在前,滞留的 聚合酶,多种修复因子、 聚合酶等修复在后,结合图示可知, 聚合酶催化 损伤链的修复,方向是从 到 。
、根据半保留复制可知,图 所示的 经复制后有半数子代 含该损伤导致的突变基因, 正确;
、由题意可知,图 所示为损伤较小, 聚合酶经过损伤位点时,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会不依赖于模板掺入 ,因为密码子存在简并性, 掺入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之后,不同的密码子可能绝对相同的氨基酸, 正确;
、转录时 是由 端到 端进行的,模板链是由 端到 端进行的, 错误;
、由 的合成方向可知, 是 端, 是 端, 聚合酶沿模板链 到 方向移动,所以损伤链的修复方向是从 到 , 错误;
故选: 。
3. (2022·辽宁卷16)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环境中,在 甲基转移酶催化下,部分胞嘧啶加上活化的甲基被修饰为 甲基胞嘧啶,使视网膜细胞线粒体 碱基甲基化水平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 甲基化水平升高,可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
B.高血糖环境中,线粒体 在复制时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高血糖环境引起的甲基化修饰改变了患者线粒体 碱基序列
D.糖尿病患者线粒体 高甲基化水平可遗传
【答案】AB
【解析】1、 是在细胞核中,以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当细胞开始合成某种蛋白质时,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 双链将解开,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供转录用的 的一条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在 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 分子;
2、受精卵由父方提供细胞核,母方提供细胞核和细胞质,故线粒体 一般只通过母系遗传。
、线粒体 甲基化水平升高,可抑制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正确;
、高血糖环境中,线粒体 在复制时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正确;
、高血糖环境,部分胞嘧啶加上活化的甲基被修饰为 甲基胞嘧啶,没有改变患者线粒体 碱基序列, 错误;
、糖尿病患者线粒体 被甲基化修饰后,如果患者是母亲,可以遗传给后代,如果患者是父亲,后代不受影响, 错误。
故选: 。
4. (2022·辽宁卷20)某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 有两种突变形式,记作 与 。Ⅱ 还患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性染色体组成为 )。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Ⅱ 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Ⅰ 减数分裂Ⅱ时 染色体与 染色体不分离
B.Ⅱ 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有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是
C.Ⅱ 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患有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Ⅱ 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不患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Ⅱ 性染色体异常,且患有该遗传病,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可知,Ⅱ 的基因型 ,Ⅰ 与Ⅰ 分别携带 和 基因,故Ⅱ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因为其父亲减数分裂Ⅰ时 染色体与 染色体未分离,形成了 型的配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形成 个体, 错误;
、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可知,Ⅱ 的基因型 ,他与正常女性婚配,由于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可能是 或 ,但相应的概率未知,因而他们所生子女患有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不能确定, 错误;
、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可知,Ⅱ 的基因型 ,她与正常男性( )婚配,所生儿子一定会从Ⅱ 继承 或 基因,患有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正确;
、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可知,Ⅱ 的表型正常,但是携带 基因,她的基因型 ,她与正常男性( )婚配,所生子女中儿子有 概率患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儿不会患病, 错误。
故选: 。
5. (2021·辽宁卷17)脱氧核酶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单链 分子。下图为 型脱氧核酶与靶 结合并进行定点切割的示意图。切割位点在一个未配对的嘌呤核苷酸(图中 所示)和一个配对的嘧啶核苷酸(图中 所示)之间,图中字母均代表由相应碱基构成的核苷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脱氧核酶的作用过程受温度的影响
B.图中 与两个 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C.脱氧核酶与靶 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有两种
D.利用脱氧核酶切割 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答案】BCD
【解析】 .脱氧核酶的本质是 ,温度会影响脱氧核酶的结构,从而影响脱氧核酶的作用, 正确;
.图示可知,图中 与两个 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错误;
.脱氧核酶本质是 ,与靶 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有 、 、 、 四种, 错误;
.利用脱氧核酶切割 可以抑制基因的翻译过程, 错误。
故选: 。
6. (2021·辽宁卷20)雌性小鼠在胚胎发育至 天时,细胞中两条 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经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中此条染色体仍是失活的。雄性小鼠不存在 染色体失活现象。现有两只转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鼠,甲为发红色荧光的雄鼠(基因型为 ),乙为发绿色荧光的雌鼠(基因型为 )。甲乙杂交产生 , 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 。若不发生突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均为雌性
B. 中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C. 中只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相同
D. 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出现的概率是
【答案】AD
【解析】 .由分析可知, 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 和 ,不存在红色荧光,即 中发红色荧光的
个体均为雌性, 正确;
.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但是根据题意,“细胞中两条 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所以 个体总有一条染色体失活,只能发出一种荧光,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 )所占的比例为 , 错误;
. 中只发红光的个体的基因型是 ,由于存在一条 染色体随机失活,则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不相同, 错误;
. 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包括 、 、 、 、 ,所占的比例为 , 正确。
故选: 。
7.(2024九省联考东三省15) 15. 如图家系中的眼病是一种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一个表型正常的女性(白化病携带者,父母无眼病,而弟弟患此眼病)与家系中Ⅱ 结婚,生育的女孩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几率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眼病是一种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基因 控制,则患者为 、 ,正常的基因型为 、 、 。
一个表型正常的女性(白化病携带者,父母无眼病,而弟弟患此眼病),弟弟患眼病关于眼病的基因型为 ,其父母的基因型为 、 ,则该女性的基因型为 、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假设由基因 控制,则该女性的基因型为 。家系中Ⅱ 患眼病则基因型为 ,Ⅱ 患白化病,则Ⅰ 和Ⅰ 的基因型为 、 ,Ⅱ 不患白化病,则基因型为 、 。生育的女
孩患眼病的概率为 ,生育女孩患白化病的概率为 ,生育的女孩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几率为 ,故 错误, 正确。
故选: 。
8. (2024九省联考东三省20)分析生物染色体组的倍性时,将普通小麦( )、二粒小麦( )、一粒小麦( )、粗山羊草( )进行如下杂交,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Ⅰ中四分体的数目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亲本杂交组合 四分体数目(个)
一粒小麦 二粒小麦
二粒小麦 普通小麦
二粒小麦 粗山羊草
粗山羊草 普通小麦
A.一粒小麦和粗山羊草杂种的四分体数为
B.用秋水仙素处理一粒小麦后可以获得二粒小麦
C.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含有 条非同源染色体
D.低温处理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的不育杂种可得到普通小麦
【答案】CD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① 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 复制;② 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③ 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⑤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 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⑦ 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 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一粒小麦( ) 二粒小麦( )杂交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 个四分体,说明一粒小麦配子和二粒小麦配子有 对同源染色体,但二粒小麦( ) 粗山羊草( )杂交后代减数分裂不出现四分体,说明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则一粒小麦和粗山羊草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两者杂种的四分体数为 , 错误;
、一粒小麦( ) 二粒小麦( )杂交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 个四分体,说明二粒小麦的配子( )和一粒小麦( )的配子有 对同源染色体,二粒小麦的配子中还有 条与一粒小麦非同源的染色体,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一粒小麦后不可以获得二粒小麦, 错误;
、普通小麦( )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的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则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含有 条非同源染色体, 正确;
、低温处理二粒小麦( )和粗山羊草( )的不育杂种(染色体数 二粒小麦 粗山羊草)可使得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数 二粒小麦 粗山羊草),当该个体分别与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杂交时,获得与表格相同的结果,因此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获得普通小麦, 正确。
故选: 。
1.“割双眼皮”是一个非常盛行的医疗美容小手术,很多成年人选择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单眼皮变成双眼皮。已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日,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逛街时遇到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但不确定是否为“割的”),带着一双儿女(是双胞胎,且哥哥为单眼皮,妹妹戴着墨镜未能观察到其眼皮性状),他们根据遗传学的相关原理作出了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该对夫妇及儿子的眼皮性状表现可作为判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的依据
B.哥哥为单眼皮,其双胞胎妹妹一定也为单眼皮
C.若妹妹也是单眼皮,则该对夫妇一定都是割的双眼皮
D.若母亲是割的双眼皮,则妹妹一定携带单眼皮基因
答案 ABC 题述夫妇虽为双眼皮,但有可能是割的,故不能依据“一对双眼皮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儿子”来判断双眼皮是显性性状,A错误;龙凤胎为异卵双胞胎,基因组成会有差异,哥哥为单眼皮,妹妹不一定为单眼皮,B错误;若妹妹也是单眼皮,则该对夫妇可能都为杂合子,不一定是割的双眼皮,C错误;若母亲是割的双眼皮,说明其为隐性纯合子,则妹妹眼皮相关基因中,来自母亲的一定为单眼皮基因,D正确。
2.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
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F1相互杂交,F2中体色与翅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F2表现型中不可能出现 (  )
A.黑身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雌性      D.截翅全为白眼
答案 AC F2中,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这说明控制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灰身和长翅为显性性状。若F2中黑身全为雄性,说明果蝇的体色遗传与性别相关,为伴X遗传,则亲本果蝇基因型为XbXb和XBY(设黑身与灰身由基因B/b控制),F1基因型为XBXb 、XbY, F2基因型为XbXb(黑身雌)、XBXb(灰身雌)、XbY(黑身雄)、XBY(灰身雄),F2中黑身也有雌性,假设不成立,A不可能;同理,若果蝇的翅型遗传与性别相关,为伴X遗传,亲本基因型为XADXAD和XadY(设红眼与白眼由基因A/a控制,长翅与截翅由基因D/d控制),F1基因型为XADXad、XADY,F2基因型及比例为:XADXAD(红眼长翅雌)∶XADXad(红眼长翅雌)∶XADY(红眼长翅雄)∶XadY(白眼截翅雄)=1∶1∶1∶1,故B、D可能存在,C不可能。
3.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 白色=9∶3∶4
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 白色=9∶3∶4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答案 BC 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靛蓝色个体甲AAbbII、红色个体丙aaBBII与白色乙_ _ _ _ii杂交所得F1均为紫红色A_B_Ii,可推知白色乙的基因型为AABBii,甲×乙所
得的F1基因型为AABbIi,F2为紫红色(AAB_I_)∶靛蓝色(AAbbI_)∶白色(AAB_ii、AAbbii)=9∶3∶4;乙×丙所得的F1基因型为AaBBIi,F2为紫红色(A_BBI_)∶红色(aaBBI_)∶白色(A_BBii、aaBBii)=9∶3∶4。若只用含隐性基因的植株aabbii与F2中的白花植株测交,后代均为白花,不能确定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A错误。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其中II∶Ii=1∶2,让题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含ii)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基因型为(_ _ _ _Ii),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正确。题表两个杂交组合只可说明A/a、B/b中的其中一对与I/i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无法得知A/a、B/b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甲与丙杂交所得F1为AaBbII,若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bI∶aBI=1∶1,F2表型比为紫红色(AaBbII)∶靛蓝色(AAbbII)∶红色(aaBBII)=2∶1∶1;若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表型比为紫红色(A_B_II)∶靛蓝色(A_bbII)∶红色(aaB_II)∶蓝色(aabbII)=9∶3∶3∶1,D错误。
4.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花色性状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D和d)控制。当有两个A基因时开白花,只有一个A基因时开乳白花,三对基因均为隐性时开金黄花,其余情况开黄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稳定遗传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B.乳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可能出现4种花色
C.基因型AaBbDd的植株测交,后代中黄花占3/8
D.基因型AaBbDd的植株自交,后代中黄花占1/4
答案 BC 分析题干信息可判断,白花对应的基因型为AA_ _ _ _,乳白花的基因型为Aa_ _ _ _,金黄花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余为黄花。其中白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共4种,A错误;乳白花植株AaBbDd自交后代会出现白花AA_ _ _ _、乳白花Aa_ _ _ _、金黄花aabbdd及黄花,共4种花色,B正确;基因型AaBbDd的植株与金黄花植株aabbdd测交,后代中乳白花占1/2,金黄花占1/2×1/2×1/2=1/8,黄花占1-1/2-1/8=3/8,C正确;基因型AaBbDd的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个体为1/4,乳白花为1/2,金黄花为1/64,则黄花的比例为1-1/4-1/2-1/64=15/64,D错误。
5.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  )
A.图甲、乙、丙、丁所示个体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所示个体自交后代中表型为黄色皱粒与绿色皱粒的比例是3∶1
C.图甲、乙所示个体减数分裂时,都能揭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乙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3种表型,比例为1∶2∶1
答案 CD 甲、乙、丙、丁均含有等位基因,都可以作为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A正确;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DDYYrr∶DdYyrr∶ddyyrr=1∶2∶1,其中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1,B正确;图甲、乙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不能用来揭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乙个体(YYRr)自交,只会出现两种表型,黄色圆粒(YYR_)∶黄色皱粒(YYrr)=3∶1,D错误。
6.牦牛有黑色、黄色、白色三种毛色,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M、m和 A、a控制。M基因与黑色素合成有关,且黑色素的量与 M数量无关;A基因抑制M基因表达,且 A数量越多抑制效果越强。基因型为 AAMM和 aamm的个体进行杂交获得 F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
A. 白色牦牛的基因型有5种
B.F1均表现为黄色
C.F1交配产生的F2中,白色牦牛中的纯合子占 3/7
D.F1交配产生的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为 6∶3∶7
答案 ABC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黑色牦牛的基因型有aaMM、aaMm,黄色牦牛的基因型有AaMM、AaMm,白色牦牛的基因型有AAMM、AAMm、AAmm、Aamm、aamm,其中白色的基因型有5种,A正确;F1的基因型为AaMm,表现为黄色,B正确;F1交配得到F2,F2中白色牦牛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MM∶AAMm∶AAmm∶Aamm∶aamm=1∶2∶1∶2∶1,则纯合子占3/7,C正确;F1交配产生的F2中,黑色(aaMM、aaMm)∶黄色(AaMM、AaMm)∶白色(AAMM、AAMm、AAmm、Aamm、aamm)=3∶6∶7,D错误。
7.某果实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R、r控制,其中B控制黑色,R控制红色,且B基因的存在能完全抑制R基因的表达。现向基因型为BbRr的植株中导入一个隐性致死基因s,让该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
A.隐性致死基因s只有纯合时才具有致死效应
B.自交后代F1的全部植株中一共存在6种基因型
C.隐性致死基因s与R、r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F1黑色果实自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16∶5∶3
答案 ABD 根据题意可知,黑色果实的基因型为B_R_和B_rr,红色果实的基因型为bbR_,白色果实的基因型为bbrr。BbRr的植株若没有导入致死基因s,自交后代黑色∶红色∶白色=12∶3∶1,导入致死基因后比例变为8∶3∶1,说明黑色植株中某些个体死亡,推测可能是B基因纯合的植株死亡,可判断s导入的是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且s纯合时才有致死效应,A正确;因为s和B在同一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的个体死亡,假设S表示没有导入致死基因,则F1的全部黑色植株有BbRRSs、BbRrSs、BbrrSs三种基因型,F1的红色个体有bbRR和bbRr两种基因型,F1的白色个体基因型是bbrr,所以自交后代F1的全部植株中一共存在6种基因型,B正确;因为s和B在同一染色体上,R和r基因在另外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s与R、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因为s和B在同一染色体上,基因s纯合的个体死亡,则F1的全部黑色植株有BbRRSs∶BbRrSs∶BbrrSs=1∶2∶1,分别自交,1/4BbRRSs自交子代有(1/4×2/3)黑色和(1/4×1/3)红色,1/2BbRrSs自交子代有(1/2×2/3)黑色、(1/2×1/3×3/4)红色、(1/2×1/3×1/4)白色,1/4BbrrSs自交子代有(1/4×2/3)黑色、(1/4×1/3)白色,所以F1黑色果实自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16∶5∶3,D正确。
8.小鼠Y染色体上的S基因决定雄性性别的发生,在X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带有S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上。已知配子形成不受S基因位置和数量的影响,染色体能正常联会、分离,产生的配子均具有受精能力;含S基因的受精卵均发育为雄性,不含S基因的均发育为雌性,但含有两个Y染色体的受精卵不发育。一个基因型为XYS的受精卵中的S基因丢失,由该受精卵发育成能产生可育雌配子的小鼠。若该小鼠与一只体细胞中含两条性染色体但基因型未知的雄鼠杂交得F1,F1小鼠雌雄间随机杂交得F2,则F2小鼠中雌雄比例可能为(  )
A.4∶3   B.3∶4
C.8∶3   D.7∶8
答案 ABD Y染色体上带有S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上,含S基因的受精卵均发育为雄性,故雄性小鼠的基因型可能为XYS、XXS和XSY。若雄性小鼠的基因型为XYS,则F1小鼠基因型为1/3XX(♀)、1/3XYS(♂)、1/3XY(♀)(YYS的受精卵不发育),F1小鼠雌雄间随机杂交得F2,F2受精卵的基因型为3/4×1/2XX(♀)、1/4×1/2XY(♀)、3/4×1/2XYS(♂)、1/4×1/2YYS(死亡),F2中雌雄比例为4∶3,A正确;若雄性小鼠的基因型为XSY,则F1小鼠基因型为1/3XSY(♂)、1/3XXS(♂)和1/3XY(♀)(YY的受精卵不发育),F1小鼠雌雄间随机杂交得F2,F2受精卵的基因型为1/4×1/2XX(♀)、(1/4×1/2+1/4×1/2)XY(♀)、1/2×
1/2XXS(♂)、1/2×1/2XSY(♂)、1/4×1/2YY(死亡),F2中雌雄比例为3∶4,B正确;若雄性小鼠的基因型为XXS,则F1小鼠基因型为1/4XX(♀)、1/4XY(♀)、1/4XXS(♂)和1/4XSY(♂),F1小鼠雌雄间随机杂交得F2,F2受精卵的基因型为3/4×1/4XX(♀)、(1/4×1/4+3/4×1/4)XY(♀)、3/4×1/2XXS(♂)、1/4×1/2XSY(♂)、1/4×1/4YY(死亡),F2中雌雄比例为7∶8,D正确。
9.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 000。甲、乙家系中两患者的外祖父均表现正常,家系乙Ⅱ-2还患有红绿色盲。两家系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部分序列,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家系甲Ⅱ-1和家系乙Ⅱ-2分别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
B.若家系乙Ⅰ-1和Ⅰ-2再生育一个儿子,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比患一种病的概率低
C.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8
D.人群中女性DMD患者频率远低于男性,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4 000
答案 ABD 由于DMD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家系甲和家系乙的DMD基因测序结果可知两家系中的DMD致病基因不同,家系甲中Ⅰ-2基因序列正常,因此Ⅱ-1的DMD致病基因不是来自其母亲,其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家系乙中的Ⅰ-2和Ⅱ-2有相同的DMD致病基因,而伴性遗传中男性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因此家系乙中Ⅱ-2的DMD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A错误。家系乙中的Ⅱ-2同时患有DMD和红绿色盲,而色盲也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DMD基因为a,色盲基因为b,则Ⅱ-2基因型为XabY,由于其父母正常,且Ⅱ-2的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因此其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ABY和XABXab,其双亲生育的儿子基因型为
1/2XABY、1/2XabY,即患两种病的概率和患一种病的概率均为1/2,B错误。只看DMD,家系甲Ⅱ-2基因型为XAY,家系乙Ⅱ-1的基因型为1/2XAXA或1/2XAXa,两者婚配生育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DMD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人群中女性患者的频率低于男性,伴X隐性遗传病中男性的患病频率等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由于男性患病频率为1/4 000,因此Xa的基因频率为1/4 000,则XA的基因频率为3 999/4 0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2×1/4 000×3 999/4 000≈1/2 000,即女性中携带者约占1/2 000,D错误。
10.如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  )
A.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可被Mst Ⅱ识别
C.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Ⅰ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
D.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Ⅱ8携带致病基因,两者均不患待测遗传病
答案 CD 甲病家系中,“双亲正常、女儿患病”,甲病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乙图的电泳结果可知,乙病家系中男性Ⅰ5个体为杂合子,乙病致病基因不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由于Ⅱ3只有碱基对数目为1 350的一个条带,而Ⅰ1和Ⅰ2除含有碱基对数目为1 350的条带外还含有碱基对数目为1 150和200的两个条带,则碱基对数目为1 350的条带对应的是隐性基因,而显性基因能被Mst Ⅱ切割,由此说明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前的序列能被Mst Ⅱ识别,替换后的序列不能被Mst Ⅱ识别,B错误;乙病家系的电泳结果显示,正常个体Ⅰ5的基因可被BamHⅠ切割成碱基对数目为1.0×104、1.4×104的两种条带,患者Ⅰ6、Ⅱ7的基因只被BamH Ⅰ切割成碱基对数目为1.0×104的一种条带,这说明碱基对数目为1.0×104
的条带对应的是致病基因,碱基对数目为1.4×104的条带对应的是正常基因,所以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 Ⅰ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C正确;根据甲、乙病家系的电泳结果,Ⅱ4个体不含致病基因,不患待测遗传病,Ⅱ8个体的电泳结果与Ⅰ5个体相同,为杂合子,也不患待测遗传病,D正确。
1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1/1 000 000。如图是某FH家系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FH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
C.杂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500
D.Ⅲ6的患病基因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答案 ABC 分析系谱图,图中Ⅱ7和Ⅱ8患病,所生的Ⅲ8正常,且Ⅲ8为女性,可判断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FH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若双亲均正常,后代不会出现FH患者,B正确;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纯合子患者的基因型为AA,由题干信息可知,人群中AA出现的频率约为1/1 000 000,则A的基因频率=1/1 000,a的基因频率=1-1/1 000=999/1 000,由此可知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为2×999/1 000×1/1 000≈1/500,C正确;Ⅲ6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由此推断Ⅲ6的基因型是AA或Aa,则Ⅲ6的患病基因可能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也可能只由一方提供,D错误。
12.某昆虫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刚毛与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且独立遗传。现有纯合长翅刚毛雌性个体与纯合残翅截毛雄性个体作亲代杂交,子一代均为长翅刚毛,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表型及比例见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雌性 个体 表型 长翅刚毛 长翅截毛 残翅刚毛 残翅截毛
数量比例 3/4 0 1/4 0
雄性 表型 长翅刚毛 长翅截毛 残翅刚毛 残翅截毛
个体
数量比例 3/8 3/8 1/8 1/8
A.根据亲本及子一代表型可确定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子二代中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8
C.子二代雌性个体杂合子的比例为3/4
D.若亲本进行反交,则子一代根据性状表现即可判断昆虫的性别
答案 BCD 长翅刚毛雌性个体与残翅截毛雄性个体作亲代杂交,子一代均为长翅刚毛,说明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但不能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错误;子二代雌雄个体长翅∶残翅均为3∶1,子二代雌性全为刚毛,雄性刚毛∶截毛=1∶1,说明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推出亲代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子一代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中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4×1/4+1/4×1/4=1/8,B正确;子二代雌性个体中纯合子(AAXBXB、aaXBXB)的概率为1/4×1/2+1/4×1/2=1/4,则杂合子概率为1-1/4=3/4,C正确;若亲本进行反交,即用刚毛雄性(XBY)与截毛雌性(XbXb)杂交,子一代雄性(XbY)全表现为截毛,雌性(XBXb)全表现为刚毛,D正确。
13.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已知乙病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且在人群中其致病基因频率为10%(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a,控制乙病的基因为B/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Ⅱ3的基因型和Ⅲ5的基因型可能相同
B.Ⅲ3与Ⅲ7近亲结婚,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C.Ⅲ3与非近亲表型正常的个体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2
D.若Ⅲ1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多出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其母亲
答案 ABC 据图Ⅱ4、Ⅱ5均患甲病,但所生女儿Ⅲ7正常,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Ⅱ5基因型均为Aa,乙病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患两病,基因型为A_XbY,因Ⅰ1不患病,基因型为aa,Ⅱ5只患甲病,故Ⅱ3的基因型为AaXbY,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5患两病,其基
因型为AaXbY或AAXbY,A正确;Ⅲ3不患病,基因型为aaXBY,Ⅱ5只患甲病,故Ⅱ5的基因型为AaXBY,因Ⅲ5、Ⅲ6患乙病(XbY),可知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Ⅲ7不患病,其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Ⅲ3与Ⅲ7近亲结婚,所生男孩只可能患乙病,概率为1/2×1/2=1/4,B正确;Ⅲ3的基因型为aaXBY,非近亲表型正常的个体基因型为aaXBX_,若该个体基因型为aaXBXB,则与Ⅲ3婚配,生育的后代不患病,故后代患病时表型正常的母亲基因型为aaXBXb,又因人群中Xb基因频率为10%,所以正常人群中XBXB基因型频率为90%×90%=81%、XBXb基因型频率为2×90%×10%=18%,该正常母亲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18%/(18%+81%)=2/11,与Ⅲ3婚配,生育患病孩子(aaXbY)的概率为2/11×1/4=1/22,C正确;Ⅱ2不患病,Ⅱ3患两病,其后代Ⅲ2患乙病,则对乙病来说Ⅲ1双亲Ⅱ2、Ⅱ3的基因型为XBXb、XbY,若Ⅲ1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不患乙病,则其基因型为XBY,X_可来自其父亲或母亲,D错误。
14.染色质(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较大区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细胞质内
B.基因可以是DNA片段,但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
C.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答案 ABD 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基因,B正确;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D正确。
15.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F1相互杂交,F2中体色与翅型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F2表型中不可能出现(多选) (  )
              
A.黑身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雌性 D.截翅全为白眼
答案 AC 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用W、w表示,控制黑身和灰身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长翅和截翅的基因用B、b表示,已知F2中灰身∶黑身=3∶1,长翅∶截翅=3∶1,可知灰身、长翅为显性性状,控制体色与翅型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aXa、XAY,子二代可以出现XAXa、XaXa、XAY 、XaY,灰身∶黑身=1∶1,与题干不符;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后代表型与性别无关,故不会出现黑身全为雄性,A符合题意。若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考虑翅型,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XB、XbY,子二代可以出现XBXB、XBXb、XBY 、XbY,即截翅全为雄性,长翅有雌性也有雄性,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若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考虑翅型和眼色,亲本基因型可写为XBWXBW、XbwY,子二代可以出现XBWXBW、XBWXbw、XBWY 、XbwY,即截翅全为白眼,D不符合题意。
16.人染色体DNA中存在串联重复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体外扩增、电泳分离后可得到个体的DNA指纹图谱。该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及稳定性是DNA鉴定技术的基础
B.串联重复序列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指纹图谱显示的DNA片段属于人体基础代谢功能蛋白的编码序列
D.串联重复序列突变可能会造成亲子鉴定结论出现错误
答案 BC 不同人的DNA序列有所差异,是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体现,DNA上的碱基序列是相对稳定且可以遗传给后代的,DNA上碱基序列的差异度大小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故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是DNA鉴定技术的基础,A正确;串联重复序列存在于人染色体DNA中,故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指纹图谱显示的DNA片段是一段串联重复的序列,应具有特异性,不属于人体基础代谢功能蛋白的编码序列(该类序列基本无特异性),C错误;据题意可知,串联重复序列经体外扩增、电泳分离后得到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分析,故如果串联重复序列突变,可能会造成亲子鉴定结论出现错误,D正确。
17.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下表为三种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药物名称 作用机理
羟基脲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放线菌素D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阿糖胞苷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A.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B.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C.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
答案 BCD 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录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所以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过程出现原料匮乏,但不影响转录过程,A错误;DNA复制和转录都要以DNA链为模板,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会受到抑制,B正确;DNA聚合酶能催化DNA复制过程中子链的延伸,阿糖胞苷可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进而导致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C正确;三种药物对正常细胞也会发挥作用,故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其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D正确。
18.科研人员开展了芥菜和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实验,杂种经多代自花传粉选育,后代育性达到了亲本相当的水平。图中L、M、N表示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
A.两亲本和F1都为多倍体
B.F1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形成13个四分体
C.F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类型为LM和MN
D.F1两个M染色体组能稳定遗传给后代
答案 AD 由题干和题图可知,两亲本及F1均有4个染色体组,且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均为四倍体,A正确;F1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MM(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L、N两个染色体组不同,则F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只有两个M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可联会配对形成8个四分体,B错误;F1减数分裂Ⅰ后期,联会的染色体分离,不能联会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两个M染色体组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L和N的19条染色体中的每一条均随机移向一极,每极含有的L、N的染色体数目不定,故F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类型有多种,C错误;因两个M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可以正常进行减数分裂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故其能稳定遗传给后代,D正确。押辽宁卷不定项(黑龙江、吉林适用)
押第20题 遗传与进化模块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押题预测 备考策略
遗传规律 2023·辽宁卷20 2022·辽宁卷20 2021·辽宁卷20 2024九省联考东三省15 命题趋势:(1)遗传规律方面常以遗传现象为情景,考查遗传规律的实质及相关拓展性应用,能力方面多侧重于遗传现象的演绎与推理和相关实验的设计与验证。(2)伴性遗传方面常结合基本规律的相关计算、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方法及实验验证、遗传系谱图的分析进行综合考查。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3.伴性遗传。4.人类遗传病的类型。5.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
遗传分子及变异 2023·辽宁卷18 2021·辽宁卷17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3)花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4)子代个体数量较多。
2.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材——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实质及发生的时间
(1)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传递规律。
①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2)实质
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时间:减数分裂Ⅰ后期。
4.性状显隐性的判断(以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为例)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 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 子代所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 子代表现出不同性状 子代所表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在分离比中占“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5.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子代数量足够多)
(1)自交法:若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为杂合子;若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通常用于植物。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若测交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通常用于动物。
(3)花粉鉴定法(以一对等位基因为例):若出现两种配子,则该个体为杂合子;若只有一种配子,则该个体为纯合子。
6.验证相关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两大遗传规律的四种方法(以二倍体为例)
验证方法 结论
自交法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测交法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F1测交后
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花粉鉴定法 F1若有两种花粉,比例为1∶1,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F1若有四种花粉,比例为1∶1∶1∶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单倍体育种法 植株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植株有四种表型,比例为1∶1∶1∶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注:涉及的性状均为完全显性性状,且不同基因互不干扰。
7.异常分离比的分析
(1)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若性状分离比是2∶1,则显性纯合致死。若性状分离比是1∶2∶1,则基因型不同,表型也不同,如不完全显性、共显性等。
(2)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题的解题思路
①看F2的表型比例,若表型比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基本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将题中所给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9∶3∶3∶1进行对比,并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例如,比例为9∶3∶4,则为9∶3∶(3∶1),即“4”为两种性状的合并结果。
③若出现子代表型比例之和小于16,则所少的比例可能由隐性纯合致死、显性纯合致死等引起。
8.判断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方法
(1)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方法
①若性状的显隐性是已知的,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位置可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若子代表型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均为纯合子,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常用正、反交法。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2)判断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方法
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且已知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若子代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9.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1)性染色体不同区段分析
注: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Ⅰ区段),存在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的Ⅱ1、Ⅱ2
区段),其在雄性个体中不存在等位基因,但Ⅱ2区段在雌性个体中存在等位基因。
(2)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A/a的遗传特点
①涉及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
②遗传仍与性别有关。如XaXa×XaYA→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XaXa×XAYa→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
(3)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方法
①“一判”:判断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②“二析”:分析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一般用假设法或排除法)。
③“三写”:写出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先写出可确定的基因型,不能补全的用“_”代替)。
④“四算”:计算相关基因型或表型的概率(计算原则是“先分后合”,即先分别算各对等位基因的概率,最后综合考虑)。
10.分析既有性染色体上的又有常染色体上的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的遗传的方法
(1)已知亲本,分析子代的方法
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按伴性遗传处理,由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综合考虑,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②研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若都为伴性遗传,则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已知子代,分析亲本的方法
①分别统计子代的每一种性状的表型,不同性别的表型也要分开统计,再单独分析并推出亲本基因型。
②根据题意将单独分析并推出的亲本基因型组合在一起。
1. (2023·辽宁卷20) 下面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等位基因 、 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 、 控制,其中 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所有个体均未发生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Ⅲ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B.Ⅲ 、Ⅲ 出现说明Ⅱ 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
C.Ⅱ 减数分裂后生成 、 、 、 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
D.若Ⅲ 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
2.(2023·辽宁卷18) 在细胞生命过程中会发生多种类型的损伤。如损伤较小, 聚合酶经过损伤位点时,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会不依赖于模板掺入 (如图 );如损伤较大,修复因子 识别、结合滞留的 聚合酶,“招募”多种修复因子、 聚合酶等进行修复(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 所示的 经复制后有半数子代 含该损伤导致的突变基因
B.图 所示转录产生的 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
C.图 所示的转录过程是沿着模板链的 端到 端进行的
D.图 所示的 聚合酶催化 损伤链的修复,方向是从 到
3. (2022·辽宁卷16)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环境中,在 甲基转移酶催化下,部分胞嘧啶加上活化的甲基被修饰为 甲基胞嘧啶,使视网膜细胞线粒体 碱基甲基化水平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 甲基化水平升高,可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
B.高血糖环境中,线粒体 在复制时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高血糖环境引起的甲基化修饰改变了患者线粒体 碱基序列
D.糖尿病患者线粒体 高甲基化水平可遗传
4. (2022·辽宁卷20)某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 有两种突变形式,记作 与 。Ⅱ 还患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性染色体组成为 )。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Ⅱ 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Ⅰ 减数分裂Ⅱ时 染色体与 染色体不分离
B.Ⅱ 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有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是
C.Ⅱ 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患有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Ⅱ 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不患该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5. (2021·辽宁卷17)脱氧核酶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单链 分子。下图为 型脱氧核酶与靶 结合并进行定点切割的示意图。切割位点在一个未配对的嘌呤核苷酸(图中 所示)和一个配对的嘧啶核苷酸(图中 所示)之间,图中字母均代表由相应碱基构成的核苷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脱氧核酶的作用过程受温度的影响
B.图中 与两个 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C.脱氧核酶与靶 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有两种
D.利用脱氧核酶切割 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6. (2021·辽宁卷20)雌性小鼠在胚胎发育至 天时,细胞中两条 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经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中此条染色体仍是失活的。雄性小鼠不存在 染色体失活现象。现有两只转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鼠,甲为发红色荧光的雄鼠(基因型为 ),乙为发绿色荧光的雌鼠(基因型为 )。甲乙杂交产生 , 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 。若不发生突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均为雌性
B. 中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C. 中只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相同
D. 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出现的概率是
7.(2024九省联考东三省15) 15. 如图家系中的眼病是一种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一个表型正常的女性(白化病携带者,父母无眼病,而弟弟患此眼病)与家系中Ⅱ 结婚,生育的女孩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几率为
A.
B.
C.
D.
8. (2024九省联考东三省20)分析生物染色体组的倍性时,将普通小麦( )、二粒小麦( )、一粒小麦( )、粗山羊草( )进行如下杂交,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Ⅰ中四分体的数目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亲本杂交组合 四分体数目(个)
一粒小麦 二粒小麦
二粒小麦 普通小麦
二粒小麦 粗山羊草
粗山羊草 普通小麦
A.一粒小麦和粗山羊草杂种的四分体数为
B.用秋水仙素处理一粒小麦后可以获得二粒小麦
C.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含有 条非同源染色体
D.低温处理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的不育杂种可得到普通小麦
1.“割双眼皮”是一个非常盛行的医疗美容小手术,很多成年人选择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单眼皮变成双眼皮。
已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日,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逛街时遇到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但不确定是否为“割的”),带着一双儿女(是双胞胎,且哥哥为单眼皮,妹妹戴着墨镜未能观察到其眼皮性状),他们根据遗传学的相关原理作出了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该对夫妇及儿子的眼皮性状表现可作为判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的依据
B.哥哥为单眼皮,其双胞胎妹妹一定也为单眼皮
C.若妹妹也是单眼皮,则该对夫妇一定都是割的双眼皮
D.若母亲是割的双眼皮,则妹妹一定携带单眼皮基因
2.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F1相互杂交,F2中体色与翅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F2表现型中不可能出现 (  )
A.黑身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雌性      D.截翅全为白眼
3.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 白色=9∶3∶4
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 白色=9∶3∶4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4.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花色性状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D和d)控
制。当有两个A基因时开白花,只有一个A基因时开乳白花,三对基因均为隐性时开金黄花,其余情况开黄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稳定遗传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B.乳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可能出现4种花色
C.基因型AaBbDd的植株测交,后代中黄花占3/8
D.基因型AaBbDd的植株自交,后代中黄花占1/4
5.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  )
A.图甲、乙、丙、丁所示个体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所示个体自交后代中表型为黄色皱粒与绿色皱粒的比例是3∶1
C.图甲、乙所示个体减数分裂时,都能揭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乙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3种表型,比例为1∶2∶1
6.牦牛有黑色、黄色、白色三种毛色,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M、m和 A、a控制。M基因与黑色素合成有关,且黑色素的量与 M数量无关;A基因抑制M基因表达,且 A数量越多抑制效果越强。基因型为 AAMM和 aamm的个体进行杂交获得 F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
A. 白色牦牛的基因型有5种
B.F1均表现为黄色
C.F1交配产生的F2中,白色牦牛中的纯合子占 3/7
D.F1交配产生的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为 6∶3∶7
7.某果实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R、r控制,其中B控制黑色,R控制红色,且B基因的存在能完全抑制R基因的表达。现向基因型为BbRr的植株中导入一个隐性致死基因s,让该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
A.隐性致死基因s只有纯合时才具有致死效应
B.自交后代F1的全部植株中一共存在6种基因型
C.隐性致死基因s与R、r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F1黑色果实自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16∶5∶3
8.小鼠Y染色体上的S基因决定雄性性别的发生,在X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带有S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上。已知配子形成不受S基因位置和数量的影响,染色体能正常联会、分离,产生的配子均具有受精能力;含S基因的受精卵均发育为雄性,不含S基因的均发育为雌性,但含有两个Y染色体的受精卵不发育。一个基因型为XYS的受精卵中的S基因丢失,由该受精卵发育成能产生可育雌配子的小鼠。若该小鼠与一只体细胞中含两条性染色体但基因型未知的雄鼠杂交得F1,F1小鼠雌雄间随机杂交得F2,则F2小鼠中雌雄比例可能为(  )
A.4∶3   B.3∶4
C.8∶3   D.7∶8
9.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 000。甲、乙家系中两患者的外祖父均表现正常,家系乙Ⅱ-2还患有红绿色盲。两家系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部分序列,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家系甲Ⅱ-1和家系乙Ⅱ-2分别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
B.若家系乙Ⅰ-1和Ⅰ-2再生育一个儿子,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比患一种病的概率低
C.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8
D.人群中女性DMD患者频率远低于男性,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4 000
10.如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  )
A.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可被Mst Ⅱ识别
C.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Ⅰ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
D.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Ⅱ8携带致病基因,两者均不患待测遗传病
1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1/1 000 000。如图是某FH家系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FH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
C.杂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500
D.Ⅲ6的患病基因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12.某昆虫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刚毛与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且独立遗传。现有纯合长翅刚毛雌性个体与纯合残翅截毛雄性个体作亲代杂交,子一代均为长翅刚毛,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表型及比例见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雌性 个体 表型 长翅刚毛 长翅截毛 残翅刚毛 残翅截毛
数量比例 3/4 0 1/4 0
雄性 个体 表型 长翅刚毛 长翅截毛 残翅刚毛 残翅截毛
数量比例 3/8 3/8 1/8 1/8
A.根据亲本及子一代表型可确定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子二代中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8
C.子二代雌性个体杂合子的比例为3/4
D.若亲本进行反交,则子一代根据性状表现即可判断昆虫的性别
13.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已知乙病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且在人群中其致病基因频率为10%(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a,控制乙病的基因为B/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Ⅱ3的基因型和Ⅲ5的基因型可能相同
B.Ⅲ3与Ⅲ7近亲结婚,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C.Ⅲ3与非近亲表型正常的个体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2
D.若Ⅲ1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多出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其母亲
14.染色质(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较大区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细胞质内
B.基因可以是DNA片段,但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
C.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15.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F1相互杂交,F2中体色与翅型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F2表型中不可能出现(多选) (  )
              
A.黑身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雌性 D.截翅全为白眼
16.人染色体DNA中存在串联重复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体外扩增、电泳分离后可得到个体的DNA指纹图谱。该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及稳定性是DNA鉴定技术的基础
B.串联重复序列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指纹图谱显示的DNA片段属于人体基础代谢功能蛋白的编码序列
D.串联重复序列突变可能会造成亲子鉴定结论出现错误
17.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下表为三种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药物名称 作用机理
羟基脲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放线菌素D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阿糖胞苷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A.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B.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C.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
18.科研人员开展了芥菜和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实验,杂种经多代自花传粉选育,后代育性达到了亲本相当的水平。图中L、M、N表示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
A.两亲本和F1都为多倍体
B.F1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形成13个四分体
C.F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类型为LM和MN
D.F1两个M染色体组能稳定遗传给后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