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期中考试卷语文学科(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考生注意:1.本卷共23题。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积累与运用(16分)(一)古诗文默写与运用(10分)1. 古诗文默写填空。①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②__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③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郑燮《竹石》)④______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⑤《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被捕后临危不惧,为革命英勇就义。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可用《石灰吟》中“______,______”两句诗形容。【答案】 ①. 泣涕零如雨 ②. 日暮汉宫传蜡烛 ③. 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 何当金络脑 ⑤. 粉骨碎身浑不怕 ⑥. 要留清白在人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零、蜡、络、浑”等字词容易写错。(二)(6分)2. 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荔枝(zhī) 匍匐(fú) 娴熟(xián) 菱角(lénɡ)B. 掺和(hé) 分外(fēn) 缥缈(miǎo) 头涔涔(cén)C. 搅和(huo) 拨弄(bō) 急遽(jù) 泪潸潸(shān)D. 含糊(hu) 僻静(pì) 战壕(háo) 嘟囔(nán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菱角(lénɡ)——líng;B.掺和(hé)——huo,分外(fēn)——fèn;D.嘟囔(nánɡ)——nanɡ;故选C。3. 根据课文语境,下列依次填入句中的词语,正确的两项是(1)_____(2)_____。(1)同学们纷纷在我的纪念册上留言, 我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忘记中文。A.督促 B.告诫 C.教诲 D.叮嘱(2)我躺在床上,他便 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A.磨磨蹭蹭 B.伶伶俐俐 C.气喘吁吁 D.慢慢吞吞【答案】 ①. D ②. 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1)A.督促:指监督推动,使事情做好。常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B.告诫:指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C.教诲:指教导训诫。D.叮嘱:指再三嘱咐。结合语境判断:同学们在纪念册上留言,希望我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忘记中文,这是一种深情而反复的嘱咐,更侧重于“再三”的意味,因此“叮嘱”最为贴切。所以正确选项是D。(2)A.磨磨蹭蹭:形容行动迟缓,做事拖拉。B.伶伶俐俐:形容动作轻快灵活。C.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D.慢慢吞吞:形容行动缓慢,不慌张。结合语境判断:句子描述的是某人从我身上迅速、敏捷地跨过,并从我脚边飞去的情景,这需要的是一个形容动作轻快的词语。因此,“伶伶俐俐”最为合适,它恰好符合这种迅速而敏捷的动作描述。所以正确选项是B。故正确应填写DB。4. 古人对于年龄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3-14岁:豆蔻年华 B. 20岁:弱冠之年C. 40岁:而立之年 D. 60岁:花甲之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40岁:而立之年这里存在问题。实际上,“而立之年”通常指的是三十岁,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对生活、事业、个人信仰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定位。而四十岁在古代被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对生活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不再迷惑。故选C。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 “地白”的意思是_______。6.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展现月夜的沉静、清冷与寂寥。B. 描写诗人阖家团聚赏月的情景。C. 诗人借“月”抒怀,情真意切。D. 尾句发问委婉抒发深沉的思念。【答案】5. 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6. B【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中庭地白树栖鸦”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地白”的意思是: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B.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原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写给友人杜元颖的,既是朋友相聚,便不是“阖家团聚”之情景;此诗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既是“秋思”,表达的自然是思念之情,与“阖家团聚”的情境也不相合。选项理解有误;故选B。(二)(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乙]王冕家贫,父命牧牛陇上,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①,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选自宋濂《元史·王冕传》,有删改)【注释】①蹊[xī]田:践踏田地,踩坏庄稼。②挞[tà]:用鞭棍等打人。③曷[hé]:怎么,为什么。④策:这里指书卷。⑤恬:安然,坦然。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虽与之俱学 俱:______ (2)恬若不见 若:______8. 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性听说后,觉得王冕与众不同,就把他认作弟弟B. 韩性听说后,觉得王冕与众不同,就收下他当徒弟C. 韩性听说王冕的事,觉得很怪异,就把他认作弟弟D. 韩性听说王冕的事,觉得很怪异,就收下他当徒弟9. [甲]文中二人一起学棋而结果不同,一人因为“(1)_____”学有所成,另一人因为(2)_____学无所获。[乙]文中王冕没条件上学,他却靠“_______”为自己创造了学习机会;他在寺里“_____”地勤奋夜读且心无旁骛。“痴”的学习态度,使他最终成为“通儒”。10. 两文中的人们都是幸运的:[甲]文中的两人幸运是因为______;[乙]文中王冕也是幸运的,不仅因为______,还因为名师韩性收他为弟子(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7. ①. (在)一起 ②. 如,似,像 8. B9. ①. 专心致志; ②. 三心二意/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等 ③.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④. “琅琅达旦”/或:“执策映灯”10. ①. 他们都跟从全国著名的棋手弈秋学习/或:他们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 ②. 母亲理解并支持他学习【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1)句意: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俱:(在)一起。 (2)句意: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若:如,似,像。【8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重点字词:闻:听说。异:以……为异,觉得……与众不同。录为弟子:收下他当徒弟。正确翻译为:韩性听说后,觉得王冕与众不同,就收下他当徒弟。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结合甲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知,文中二人一起学棋而结果不同,一人因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另一人因为三心二意学无所获。乙文写了关于王冕的两件事:一是“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即放牛时窃入学舍,听人读书,乃至暮归忘牛;二是投靠寺庙居住,“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神色安然。由此可知,王冕没条件上学,他却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为自己创造了学习机会;他在寺里“琅琅达旦”“执策映灯”地勤奋夜读且心无旁骛。“痴”的学习态度,使他最终成为“通儒”。【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由甲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分析,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导两个徒弟下棋,所以两个徒弟是幸运的;由乙文“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可知,王冕的母亲理解并支持他学习,名师韩性收他为弟子,所以王冕也是幸运的。【点睛】参考译文【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导两个徒弟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乙】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三、现代文阅读(28分)(一)(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海洋拳击手”螳螂虾①螳螂虾是肉食性海洋甲壳类动物。目前已知的螳螂虾约有400多个品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不同品种的螳螂虾个头差别很大,有些成年螳螂虾体长只有几厘米,有些却可能超过30厘米。但它们的外形和捕食都有点像螳螂,都有一对醒目的镰刀状或拳头状掠足。②螳螂虾是代代相传的海中顶级“拳击手”,即使出生仅9天、体长几毫米的小螳螂虾,在消耗完母胎带来的“干粮”后,也能和成年螳螂虾一样无师自通,掌握致命“拳法”。螳螂虾的家族“拳法”有两大“门派”:穿刺派和粉碎派。穿刺派常住在泥质或沙质的洞穴中,只露出眼睛,习惯守株待兔;粉碎派爱在坚硬地形和珊瑚礁中挖洞,外出巡游觅食。③穿刺派代表,有餐桌常见的皮皮虾。带刺的掠足酷似两把利剑,可刺伤和切割猎物,常伏击身娇体软的鱼虾,但对带壳生物束手无策。和粉碎派相比,它们算是“拳击手”中的“羽量级”。④青睐带壳活物的粉碎派无疑是“重量级拳击手”,其典型代表有外表艳丽、凶猛好斗的雀尾螳螂虾。粉碎派们有发达的双叉结构棒状掠足,如同一对“拳头”,掠足表面是致密的羟基磷灰石,就像戴了坚实“拳套”。当猎物接触它的掠足弯曲部分,它就会在1/5秒内弹出掠足又快速收回,在水中形成低压,产生真空泡,水分子瞬间汽化并坍缩,高达1500牛的冲击波足以击晕猎物。它们还会收起掠足竖在胸前,像拳击手那样瞄准猎物,再迅速抛出掠足,“出拳”速度可达23米/秒,一对“铁拳”自带连击功能并可同时出击,可瞬间击碎猎物外壳。螃蟹看到它们,撒腿就跑;海螺听到它们,望风而逃;动弹不得的牡蛎只能紧闭外壳,祈求幸运之神驾到。⑤怎样的“清奇骨骼”才能造就如此惊人的速度和力量?秘密就在于螳螂虾掠足连接处的鞍形关节。透过小螳螂虾透明的外骨骼,科学家们观察到,它们弯曲附肢时,肌肉会将关节拉弯,像射箭运动员拉弓那样产生弹力,不断积聚能量,瞬间爆发时,如利刃出鞘,更如铁拳出击,将猎物一击倒地。⑥海洋环境复杂,动物们各有生存绝招,螳螂虾成功捕猎仅靠“拳法”吗?原来,它们还有动物世界已被发现的最复杂的视觉系统。许多鸟类的眼睛有4种颜色感受器,但螳螂虾的眼睛却有16种颜色感受器;螳螂虾有可独立转动的复眼,上有6排数量众多的小眼,不仅能看到人类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还能感知其他生物体表的微弱偏振光。在各种环境中,它们的眼睛都能清晰成像。绝佳视力帮助螳螂虾迅速发现猎物,准确判断双方距离,从而一击即中。⑦ 自然界里的螳螂虾很常见, 想要人工饲养、随时观察、深入研究它们绝非易事。它们生活在各种水体中,喜独居善隐藏且性情凶猛。一科学家做试验时,被雀尾螳螂虾弹断三根手指。 是小体型的螳螂虾, 能轻易击穿玻璃水箱。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螳螂虾的社交行为等未知秘密仍在等待人类揭晓。11. 第②-④段介绍螳螂虾“拳法”的两大门派,根据选文内容完成填空。12. 第④段画线句使用______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13. 第⑥段画线句不仅将螳螂虾的视觉与鸟类作比较,而且还使用多组数据,突出说明了_________。14. 下列关联词,最适合填入第⑦段的一项是( )A. 虽然……但是…… 如果……就……B. 尽管……但是…… 即使……也……C. 如果……那么…… 即使……也……D.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答案】11. (1)穿刺派 (2)两把利剑 (3)雀尾螳螂虾(4)刺伤和切割猎物 (5)收起掠足,瞄准猎物,迅速抛出掠足,击碎猎物外壳12. 拟人 生动地描写各种海洋动物对雀尾螳螂虾的畏惧,侧面说明粉碎派代表雀尾螳螂虾出拳速度奇快、攻击力强、凶猛好斗的特点13. 螳螂虾拥有动物世界已被发现的最复杂的视觉系统,这是它们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能成功捕猎的原因。(或:螳螂虾拥有绝佳视力,可迅速发现猎物并一击即中) 14. B【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根据文章第②段“螳螂虾的家族‘拳法’有两大‘门派’:穿刺派和粉碎派。穿刺派常住在泥质或沙质的洞穴中,只露出眼睛,习惯守株待兔;粉碎派爱在坚硬地形和珊瑚礁中挖洞,外出巡游觅食。”和第③段“穿刺派代表,有餐桌常见的皮皮虾。带刺的掠足酷似两把利剑,可刺伤和切割猎物,常伏击身娇体软的鱼虾,但对带壳生物束手无策。和粉碎派相比,它们算是‘拳击手’中的‘羽量级’”可知:(1)皮皮虾是“穿刺派”的代表;(2)带刺的掠足酷似两把利剑;(4)“拳法”秘诀是刺伤和切割猎物;根据文章第④段“青睐带壳活物的粉碎派无疑是‘重量级拳击手’,其典型代表有外表艳丽、凶猛好斗的雀尾螳螂虾。粉碎派们有发达的双叉结构棒状掠足,如同一对‘拳头’,掠足表面是致密的羟基磷灰石,就像戴了坚实‘拳套’”可知:(3)“粉碎派”的代表雀尾螳螂虾拥有发达的双叉结构棒状掠足;根据文章第④段,“它们还会收起掠足竖在胸前,像拳击手那样瞄准猎物,再迅速抛出掠足,‘出拳’速度可达23米/秒,一对‘铁拳’自带连击功能并可同时出击,可瞬间击碎猎物外壳”可知:(5)“拳法”秘诀是:收起掠足,瞄准猎物,迅速抛出掠足,击碎猎物外壳。【1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第④段“螃蟹看到它们,撒腿就跑;海螺听到它们,望风而逃;动弹不得牡蛎只能紧闭外壳,祈求幸运之神驾到。”这句话中,主要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首先,这句话中的“撒腿就跑”、“望风而逃”以及“祈求幸运之神驾到”都赋予了螃蟹、海螺和牡蛎人的动作和情感,使得这些海洋生物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感知,能像人一样做出反应。这种拟人的手法,使得描述更加生动,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螳螂虾的凶猛和强大。其次,这句话中的“螃蟹看到它们,撒腿就跑;海螺听到它们,望风而逃;动弹不得的牡蛎只能紧闭外壳,祈求幸运之神驾到。”是典型的排比句式。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似的结构和句型,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句子更加有力量。在这里,排比句式的使用,不仅强调了螳螂虾的强大和凶猛,还使得整个描述更加连贯,更具感染力。总的来说,这句话通过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螳螂虾的强大和凶猛,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螳螂虾的特点。【13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第⑥段中提到的“许多鸟类的眼睛有4种颜色感受器,但螳螂虾的眼睛却有16种颜色感受器;螳螂虾有可独立转动的复眼,上有6排数量众多的小眼,不仅能看到人类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还能感知其他生物体表的微弱偏振光。在各种环境中,它们的眼睛都能清晰成像。”这段话,通过对比鸟类的视觉系统和螳螂虾的视觉系统,以及列举螳螂虾眼睛的具体特点,突出了螳螂虾视觉系统的复杂性和强大功能。首先,将螳螂虾与鸟类进行比较,指出鸟类的眼睛有4种颜色感受器,这已经相当丰富了,因为颜色感受器的数量决定了生物能够识别的颜色范围。然而,螳螂虾的眼睛却有16种颜色感受器,这几乎是一个质的飞跃,意味着螳螂虾能够识别更多、更丰富的颜色,这对于它们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寻找猎物、识别威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文中还提到螳螂虾有可独立转动的复眼,且每个复眼上有6排数量众多的小眼。这种独特的眼睛结构使得螳螂虾的视野极为广阔,几乎可以无死角地观察周围环境。同时,这种结构也使得螳螂虾能够同时观察多个目标,对于捕食和逃避捕食者都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螳螂虾的眼睛不仅能看到人类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还能感知其他生物体表的微弱偏振光。这意味着螳螂虾的眼睛功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清晰成像,无论是深海还是浅滩,无论是清澈还是浑浊的水体,都能保持敏锐的视觉感知能力。综上所述,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和列举数据的方式,突出了螳螂虾视觉系统的复杂性和强大功能,让我们对螳螂虾这种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辑和关联词的使用。对于第⑦段的关联词选择,我们需要根据文段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来判断。首先,文段提到“自然界里的螳螂虾很常见”,但紧接着说“想要人工饲养、随时观察、深入研究它们绝非易事”。这里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关系,即虽然螳螂虾在自然环境中很常见,但人工饲养和观察它们却不容易。因此,第一个空格应该填入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接着,文段又提到“即使是小体型的螳螂虾,也能轻易击穿玻璃水箱”。这里是一个让步关系,即无论螳螂虾的体型大小如何,它们都有强大的能力。因此,第二个空格应该填入表示让步的关联词。综合考虑,B选项“尽管……但是…… 即使……也……”最符合文段的逻辑关系。其中“尽管……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即使……也……”表示让步关系,都符合文段的意思。因此,最适合填入第⑦段括号处的关联词是B选项。故选B。(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沪语“拉锯战”①每天早上7点许,邻居准会听到我绝望的“嚎叫”:“讲上海闲话①!”②去年,我们毅然改变海外生活计划,誓把孙囡②团团打造成“沪语一代”,于是夫人、保姆和团团开始了“沪语拉锯战”。团团张口就是普通话,她俩的沪语开始能冒几次泡,最终又被团团带过去。在我的督战下,她们又捡回上海话,但挣扎不久,又被带过去……每天周而复始的拉锯战,像一张坏唱片的重复呻吟。③我们夫妇是“古早级”沪语迷,三十多年不遗余力推广上海方言,就连遇到说沪语的小孩,我们都会大加赞赏。上海话,多么好听又历史悠久的方言!④在大学“古诗词通识课”上辨析入声,北方同学95%干瞪眼,只要上海籍同学站起,哪怕他上海话蹩脚,也能一个不落地找出入声。用沪语朗读,应声而缩短、变“秃”的是古入声,如“国”,沪语一读就像“蝈蝈”的形声,多好记的入声;又如“砸”,上下唇懒懒一合,多美的入声!这些入声北方早没了,沪语还保留。有五个音调的上海话抑扬起伏,善于表现微妙情感。这是和江南垄亩有缘的短距语言,是吴越文化的优美载体,轻弃对得起祖宗吗?⑤然而计划丰满,现实骨感。⑥团团在幼儿园每天八小时,都是非沪语环境,没有师生“讲上海闲话”。我们小时大量口语是跟玩伴们学的,而团团则每天受长时间非沪语语境浸润,养成用普通话思考的习惯,故出口必定普通话。回家后,我们想剥夺她的《小猪佩奇》或《海底小纵队》,但电视提供的谐趣启蒙,尤其是巨量自然和人文知识,岂是我们能接盘的?我又想用沪语儿歌或童蒙诗词引导她,但沪语儿歌无法成为会话主体,古诗词被沪语转译后,也不被认同。如《早发白帝城》,我用沪语读,她跟读。她背熟了,翌日去幼儿园,却无法轮流用沪语和普通话朗诵唐诗。“鸭嘴兽”三个字,你用沪语说说看?百岁兰、双鱼座、猪獾、树懒……必须用普通话读,一旦“普”转“沪”,别说团团,就连大人也听不懂。⑦我俩天天憔悴地挣扎着,天天喊“讲上海闲话”,却天天被团团无情地带过去。长期的“拉锯战”后,家里开始流行既非普通话又非上海话,有点像夹生的苏北话之新语种,期期艾艾地像上海滑稽戏和电视新闻的奇妙混合体。儿子说,你们强推“沪语新政”,非把家里搞成“大杂院”不可。⑧但是,耳尖的邻居每天早上7点许,仍能听到我发出的绝望“嚎叫”——“讲上海闲话!”(原文有删改)【注释】①上海闲话:沪语口语,意为“上海方言”。②孙囡:沪语口语,意为“孙女”。15. 第④段插叙了“我”在大学古诗词通识课上辨析入声的事,对其在文中作用的理解,以下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上海学生在“古诗词通识课”上的学习能力比北方学生强。B. 赞美沪语发音抑扬顿挫,声调优美且好记,大家都应该讲沪语。C. 强调沪语善于表达微妙情感,是吴越文化优美载体,不应轻弃。D. 突出普及沪语有利于大学生们辨析入声,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16. 第⑤段加点词“丰满”在文中意思是__________17. 第⑥段记叙“我们”打造“沪语一代”的计划遇到重重阻碍,请依次梳理。虽然我们希望团团只讲沪语,但受幼儿园非沪语语境浸润的团团,思考和表达都用普通话。虽然我们不想让团团看《小猪佩奇》或《海底小纵队》,但是______。虽然我们_____,但是沪语儿歌无法成为会话主体,古诗词被沪语转译后,也不被认同。虽然想用上海话说出“鸭嘴兽”等词语,但是______。18.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沪语‘拉锯战’”的含义。【答案】15. C 16. 我们对教团团说上海话的计划充满信心,觉得一定能够成功(或:对团团学会说上海话抱有积极的希望、满心的期待)17 ①. 没有能力代替电视提供谐趣启蒙和自然人文等知识 ②. 想用沪语儿歌或童蒙诗词引导团团 ③. 这样说谁都听不懂18. “拉锯战”是指敌我双方来回拉扯,难分胜负的战斗。“沪语‘拉锯战’”是指我们要团团学说上海话,但团团却说普通话,每天来回拉扯,难分胜负。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努力虽收效颇微,但我们还在不断努力,身体力行也希望下一代传承沪语(或:表现我们对上海话的深厚感情和推广上海话的坚定决心,希望团团不忘本,学会并传承沪语)【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第④段插叙了“我”在大学古诗词通识课上辨析入声的事,对其在文中作用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C. 强调沪语善于表达微妙情感,是吴越文化优美载体,不应轻弃。这一插叙是为了强调沪语在表达微妙情感和承载吴越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从而呼吁不应轻弃沪语。它并没有直接比较上海学生和北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直接赞美沪语发音的优美或强调沪语普及对专业课学习的帮助。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第⑤段加点词“丰满”在文中的意思是“计划周全、完善”。这个解析基于上下文的理解。在文章中,作者一家为了将孙女团团打造成“沪语一代”,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即全家人一起努力教团团学说上海话,以期团团能够掌握并流利使用上海方言。这个计划在他们看来是非常完整和详尽的,包括了夫妻二人、保姆在内的多人参与,以及不同场合、不同方式的沪语教学。因此,这里的“丰满”就是用来形容这个计划的周全和完善。然而,尽管计划看起来非常“丰满”,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如团团在幼儿园长时间处于非沪语环境,以及沪语儿歌和古诗词转译后不被认同等问题,使得计划难以实施。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进一步突显了“丰满”这个词在描述计划时的讽刺意味。因此,这个“丰满”的计划最终并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家里引发了一场场“拉锯战”。【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⑥段记叙“我们”打造“沪语一代”的计划遇到重重阻碍,依次梳理如下:虽然我们希望团团只讲沪语,但受幼儿园非沪语语境浸润的团团,思考和表达都用普通话。虽然我们不想让团团看《小猪佩奇》或《海底小纵队》,但是电视提供的谐趣启蒙,尤其是巨量自然和人文知识,是我们无法替代的。虽然我们尝试用沪语儿歌或童蒙诗词引导团团,但是沪语儿歌无法成为会话主体,古诗词被沪语转译后,也不被认同。虽然想用上海话说出“鸭嘴兽”等词语,但是一些特定的词汇在沪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表达,一旦用普通话转述为沪语,就连大人也听不懂。首先,团团在幼儿园度过的时间远超过在家中的时间,这使得她长时间处于非沪语语境中。因此,团团自然而然地养成使用普通话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当我们试图在家中推行沪语时,团团已经习惯了普通话,所以很难改变。其次,团团喜欢的《小猪佩奇》和《海底小纵队》等电视节目不仅提供了娱乐,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团团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知识。这些知识是我们作为家长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我们无法完全剥夺团团观看这些节目的权利。接着,我们尝试用沪语儿歌或童蒙诗词来引导团团学习沪语。然而,沪语儿歌并没有成为团团会话的主体,而古诗词被沪语转译后,团团也不认同。这可能是因为团团对沪语的接受度不高,或者沪语儿歌和古诗词的转译方式并不符合她的理解方式。最后,一些特定的词汇,如“鸭嘴兽”等,在沪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表达。当我们尝试用沪语来表达这些词汇时,不仅团团听不懂,就连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困惑。这说明,在推广沪语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面对一些词汇的缺失和转换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在打造“沪语一代”的计划中遇到了多方面的阻碍,包括团团在幼儿园形成的普通话习惯、电视节目的知识替代性、沪语儿歌和古诗词的接受度问题,以及特定词汇在沪语中的表达缺失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推广沪语的过程中逐步克服和解决。【18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标题“沪语‘拉锯战’”的含义,结合文本内容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个标题直接描述了文章中家庭内部一场关于沪语学习的持续、反复的斗争。文章中,作者夫妇与孙女团团以及保姆在家庭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学习上海话的持久战。这场斗争如同拉锯战一般,时而沪语占据上风,时而又被普通话所替代,呈现出一种反复、拉锯的状态。其次,“拉锯战”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沪语学习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在家庭中推广沪语的过程中,作者夫妇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但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了既非普通话又非上海话的“新语种”。这种在推广沪语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就如同拉锯战中的艰难拉锯,充满了反复和不确定性。最后,标题中的“沪语”二字强调了这场斗争的核心目标,即学习和传承上海方言。作者夫妇作为“古早级”沪语迷,不遗余力地推广上海方言,希望通过家庭的力量来传承和弘扬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方言。综上所述,标题“沪语‘拉锯战’”既描述了文章中家庭内部关于沪语学习的斗争过程,又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示了这一过程的艰难与曲折,同时强调了学习和传承上海方言的重要性和意义。四、作文(40分)19. 作文题目在家庭、校园、校外生活中,我们遇到过一些趣事,它们激发了我们学习、探究的兴趣,让我们从中获得新奇和乐趣,带给我们难忘的情感体验甚至内心感悟。请以“这太有趣了!”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字迹端正,卷面整洁。不得抄袭。【答案】例文:这太有趣了!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我们的世界,让我们在平凡中发现新奇,在简单中体验乐趣。在家庭、校园、校外的生活中,我时常被这些趣事所吸引,感叹着:“这太有趣了!”在家庭生活中,趣事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生。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做饭,我负责切菜。当我正专注地切着土豆时,突然听到妈妈大笑起来。我疑惑地抬起头,只见妈妈指着我手里的土豆,笑得前俯后仰。原来,我把土豆切成了各种奇怪的形状,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小动物,完全不是妈妈想要的土豆片。看着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这个小小的失误竟然带来了如此多的欢乐。在校园生活中,趣事更是层出不穷。有一次,在科学课上,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出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然后往里面加入了一些不知名的粉末。我们好奇地盯着瓶子,只见里面的水慢慢变成了红色,然后又变成了蓝色。我们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仿佛看到了魔术一般。老师微笑着解释说,这是化学反应的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在校外生活中,我也有过难忘的趣事体验。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去郊外野餐。我们找了一个绿树成荫的地方,铺开野餐垫,开始享受美食。突然,一只小松鼠跳到了我们的野餐垫上,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的食物。我们都被它的可爱模样逗乐了,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小松鼠似乎并不害怕我们,它大胆地拿起一块面包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着它可爱的样子,我们觉得这次野餐变得更加有趣和难忘。这些趣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却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它们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每一刻时光。每当我想起这些趣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太有趣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 。题目“这太有趣了!”明确指出了文章的核心主题——描述一件或几件令人感到有趣的事情,并强调这种趣味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审题时,需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事件发生的范围限定在家庭、校园、校外生活中;二是这些事件必须能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三是文章需要表达出新奇、乐趣和难忘的情感体验,甚至可能涉及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或感悟。在立意上,可以着重于展现趣事对个人的积极影响,如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加深理解等。同时,也可以从趣事中挖掘出生活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第二,构思选材。在构思选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家庭生活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与家人共同经历的趣事,如一起做家务时发生的有趣插曲,或者与家人一起解决某个难题的过程。这些经历不仅有趣,还能体现出家庭的和睦与温馨。校园生活方面:可以选取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遇到的趣事,如老师的一个幽默举动、同学之间的趣味互动,或者是参加学校比赛、活动的有趣经历。这些事件能够展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学习生活的乐趣。校外生活方面:可以选择在户外活动中、社会实践中遇到的趣事,如一次有趣的旅行经历、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有趣瞬间,或者是与朋友们一起探索新事物的过程。这些经历能够体现校外生活的广阔天地和个人成长的足迹。在选材时,要注意突出趣事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同时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感染力。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细节来展现趣事的有趣之处,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觉。2023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期中考试卷语文学科(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考生注意:1.本卷共23题。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积累与运用(16分)(一)古诗文默写与运用(10分)1. 古诗文默写填空①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②__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③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郑燮《竹石》)④______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⑤《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被捕后临危不惧,为革命英勇就义。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可用《石灰吟》中“______,______”两句诗形容。(二)(6分)2. 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荔枝(zhī) 匍匐(fú) 娴熟(xián) 菱角(lénɡ)B 掺和(hé) 分外(fēn) 缥缈(miǎo) 头涔涔(cén)C. 搅和(huo) 拨弄(bō) 急遽(jù) 泪潸潸(shān)D. 含糊(hu) 僻静(pì) 战壕(háo) 嘟囔(nánɡ)3. 根据课文语境,下列依次填入句中的词语,正确的两项是(1)_____(2)_____。(1)同学们纷纷在我的纪念册上留言, 我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忘记中文。A.督促 B.告诫 C.教诲 D.叮嘱(2)我躺在床上,他便 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A.磨磨蹭蹭 B.伶伶俐俐 C.气喘吁吁 D.慢慢吞吞4. 古人对于年龄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3-14岁:豆蔻年华 B. 20岁:弱冠之年C. 40岁:而立之年 D. 60岁:花甲之年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 “地白”的意思是_______。6. 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展现月夜的沉静、清冷与寂寥。B. 描写诗人阖家团聚赏月的情景。C. 诗人借“月”抒怀,情真意切。D. 尾句发问委婉抒发深沉的思念。(二)(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乙]王冕家贫,父命牧牛陇上,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①,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选自宋濂《元史·王冕传》,有删改)【注释】①蹊[xī]田:践踏田地,踩坏庄稼。②挞[tà]:用鞭棍等打人。③曷[hé]:怎么,为什么。④策:这里指书卷。⑤恬:安然,坦然。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虽与之俱学 俱:______ (2)恬若不见 若:______8. 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性听说后,觉得王冕与众不同,就把他认作弟弟B. 韩性听说后,觉得王冕与众不同,就收下他当徒弟C. 韩性听说王冕的事,觉得很怪异,就把他认作弟弟D. 韩性听说王冕的事,觉得很怪异,就收下他当徒弟9. [甲]文中二人一起学棋而结果不同,一人因为“(1)_____”学有所成,另一人因为(2)_____学无所获。[乙]文中王冕没条件上学,他却靠“_______”为自己创造了学习机会;他在寺里“_____”地勤奋夜读且心无旁骛。“痴”的学习态度,使他最终成为“通儒”。10. 两文中的人们都是幸运的:[甲]文中的两人幸运是因为______;[乙]文中王冕也是幸运的,不仅因为______,还因为名师韩性收他为弟子(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三、现代文阅读(28分)(一)(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海洋拳击手”螳螂虾①螳螂虾是肉食性海洋甲壳类动物。目前已知的螳螂虾约有400多个品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不同品种的螳螂虾个头差别很大,有些成年螳螂虾体长只有几厘米,有些却可能超过30厘米。但它们的外形和捕食都有点像螳螂,都有一对醒目的镰刀状或拳头状掠足。②螳螂虾是代代相传的海中顶级“拳击手”,即使出生仅9天、体长几毫米的小螳螂虾,在消耗完母胎带来的“干粮”后,也能和成年螳螂虾一样无师自通,掌握致命“拳法”。螳螂虾的家族“拳法”有两大“门派”:穿刺派和粉碎派。穿刺派常住在泥质或沙质的洞穴中,只露出眼睛,习惯守株待兔;粉碎派爱在坚硬地形和珊瑚礁中挖洞,外出巡游觅食。③穿刺派代表,有餐桌常见的皮皮虾。带刺的掠足酷似两把利剑,可刺伤和切割猎物,常伏击身娇体软的鱼虾,但对带壳生物束手无策。和粉碎派相比,它们算是“拳击手”中的“羽量级”。④青睐带壳活物的粉碎派无疑是“重量级拳击手”,其典型代表有外表艳丽、凶猛好斗的雀尾螳螂虾。粉碎派们有发达的双叉结构棒状掠足,如同一对“拳头”,掠足表面是致密的羟基磷灰石,就像戴了坚实“拳套”。当猎物接触它的掠足弯曲部分,它就会在1/5秒内弹出掠足又快速收回,在水中形成低压,产生真空泡,水分子瞬间汽化并坍缩,高达1500牛的冲击波足以击晕猎物。它们还会收起掠足竖在胸前,像拳击手那样瞄准猎物,再迅速抛出掠足,“出拳”速度可达23米/秒,一对“铁拳”自带连击功能并可同时出击,可瞬间击碎猎物外壳。螃蟹看到它们,撒腿就跑;海螺听到它们,望风而逃;动弹不得的牡蛎只能紧闭外壳,祈求幸运之神驾到。⑤怎样的“清奇骨骼”才能造就如此惊人的速度和力量?秘密就在于螳螂虾掠足连接处的鞍形关节。透过小螳螂虾透明的外骨骼,科学家们观察到,它们弯曲附肢时,肌肉会将关节拉弯,像射箭运动员拉弓那样产生弹力,不断积聚能量,瞬间爆发时,如利刃出鞘,更如铁拳出击,将猎物一击倒地。⑥海洋环境复杂,动物们各有生存绝招,螳螂虾成功捕猎仅靠“拳法”吗?原来,它们还有动物世界已被发现的最复杂的视觉系统。许多鸟类的眼睛有4种颜色感受器,但螳螂虾的眼睛却有16种颜色感受器;螳螂虾有可独立转动的复眼,上有6排数量众多的小眼,不仅能看到人类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还能感知其他生物体表的微弱偏振光。在各种环境中,它们的眼睛都能清晰成像。绝佳视力帮助螳螂虾迅速发现猎物,准确判断双方距离,从而一击即中。⑦ 自然界里的螳螂虾很常见, 想要人工饲养、随时观察、深入研究它们绝非易事。它们生活在各种水体中,喜独居善隐藏且性情凶猛。一科学家做试验时,被雀尾螳螂虾弹断三根手指。 是小体型的螳螂虾, 能轻易击穿玻璃水箱。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螳螂虾的社交行为等未知秘密仍在等待人类揭晓。11. 第②-④段介绍螳螂虾“拳法”的两大门派,根据选文内容完成填空。12. 第④段画线句使用______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13. 第⑥段画线句不仅将螳螂虾的视觉与鸟类作比较,而且还使用多组数据,突出说明了_________。14. 下列关联词,最适合填入第⑦段一项是( )A. 虽然……但是…… 如果……就……B. 尽管……但是…… 即使……也……C. 如果……那么…… 即使……也……D.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沪语“拉锯战”①每天早上7点许,邻居准会听到我绝望的“嚎叫”:“讲上海闲话①!”②去年,我们毅然改变海外生活计划,誓把孙囡②团团打造成“沪语一代”,于是夫人、保姆和团团开始了“沪语拉锯战”。团团张口就是普通话,她俩的沪语开始能冒几次泡,最终又被团团带过去。在我的督战下,她们又捡回上海话,但挣扎不久,又被带过去……每天周而复始的拉锯战,像一张坏唱片的重复呻吟。③我们夫妇是“古早级”沪语迷,三十多年不遗余力推广上海方言,就连遇到说沪语的小孩,我们都会大加赞赏。上海话,多么好听又历史悠久的方言!④在大学“古诗词通识课”上辨析入声,北方同学95%干瞪眼,只要上海籍同学站起,哪怕他上海话蹩脚,也能一个不落地找出入声。用沪语朗读,应声而缩短、变“秃”的是古入声,如“国”,沪语一读就像“蝈蝈”的形声,多好记的入声;又如“砸”,上下唇懒懒一合,多美的入声!这些入声北方早没了,沪语还保留。有五个音调的上海话抑扬起伏,善于表现微妙情感。这是和江南垄亩有缘的短距语言,是吴越文化的优美载体,轻弃对得起祖宗吗?⑤然而计划丰满,现实骨感。⑥团团在幼儿园每天八小时,都是非沪语环境,没有师生“讲上海闲话”。我们小时大量口语是跟玩伴们学的,而团团则每天受长时间非沪语语境浸润,养成用普通话思考的习惯,故出口必定普通话。回家后,我们想剥夺她的《小猪佩奇》或《海底小纵队》,但电视提供的谐趣启蒙,尤其是巨量自然和人文知识,岂是我们能接盘的?我又想用沪语儿歌或童蒙诗词引导她,但沪语儿歌无法成为会话主体,古诗词被沪语转译后,也不被认同。如《早发白帝城》,我用沪语读,她跟读。她背熟了,翌日去幼儿园,却无法轮流用沪语和普通话朗诵唐诗。“鸭嘴兽”三个字,你用沪语说说看?百岁兰、双鱼座、猪獾、树懒……必须用普通话读,一旦“普”转“沪”,别说团团,就连大人也听不懂。⑦我俩天天憔悴地挣扎着,天天喊“讲上海闲话”,却天天被团团无情地带过去。长期的“拉锯战”后,家里开始流行既非普通话又非上海话,有点像夹生的苏北话之新语种,期期艾艾地像上海滑稽戏和电视新闻的奇妙混合体。儿子说,你们强推“沪语新政”,非把家里搞成“大杂院”不可。⑧但是,耳尖的邻居每天早上7点许,仍能听到我发出的绝望“嚎叫”——“讲上海闲话!”(原文有删改)【注释】①上海闲话:沪语口语,意为“上海方言”。②孙囡:沪语口语,意为“孙女”。15. 第④段插叙了“我”在大学古诗词通识课上辨析入声的事,对其在文中作用的理解,以下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上海学生在“古诗词通识课”上的学习能力比北方学生强。B. 赞美沪语发音抑扬顿挫,声调优美且好记,大家都应该讲沪语。C. 强调沪语善于表达微妙情感,是吴越文化优美载体,不应轻弃。D. 突出普及沪语有利于大学生们辨析入声,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16. 第⑤段加点词“丰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17. 第⑥段记叙“我们”打造“沪语一代”的计划遇到重重阻碍,请依次梳理。虽然我们希望团团只讲沪语,但受幼儿园非沪语语境浸润的团团,思考和表达都用普通话。虽然我们不想让团团看《小猪佩奇》或《海底小纵队》,但是______。虽然我们_____,但是沪语儿歌无法成为会话主体,古诗词被沪语转译后,也不被认同。虽然想用上海话说出“鸭嘴兽”等词语,但是______。18.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沪语‘拉锯战’”的含义。四、作文(40分)19. 作文题目在家庭、校园、校外生活中,我们遇到过一些趣事,它们激发了我们学习、探究的兴趣,让我们从中获得新奇和乐趣,带给我们难忘的情感体验甚至内心感悟。请以“这太有趣了!”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字迹端正,卷面整洁。不得抄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