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课堂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课堂实录

资源简介

一词一人一心境——小学语文《浣溪沙》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
学生能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课文注释、插图等自主疏通《浣溪沙》这首词的大意。
【理解目标】
1.能大致理解《浣溪沙》所写的词意内容。
2.能初步理解作者在《浣溪沙》中融入的情感。
【迁移目标】
当自己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时能学习作者的心态去面对,从而积极乐观地生活。
前置活动
PPT:
林语堂:“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余光中:“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董宇辉:“看过那么多人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苏东坡。”
卢望军老师:“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也是最倒霉的人。”
师生合作读这些语句(教师读前面的人名学生齐读人名后面的话语)
师:苏轼,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他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让古者今人都如此赞赏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浣溪沙》,试着在词里来寻一寻他被赞赏的原因。
PPT:
一词 一人 一心境——《浣溪沙》
学习活动一 读准字音
PPT: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照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词三遍。
2.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词。
3.指名三位同学读词,教师相机指导。
4.抽两个小组开火车读整首词(每人读一句)
5.全班齐读整首词。
师强调“浸”“谁”“少”这三个字的读音。
活动二 读通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自主疏通词的大意,对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录。
2.指名汇报学习情况。
(1)大意梳理
生1:山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树间的沙路干净的没有泥渍,在萧萧的雨中杜鹃鸟在啼叫,谁的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流,不要因老去而悲叹。
生2:作者在蕲水游玩到了清泉寺,整个寺庙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山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没有一点泥巴。杜鹃鸟在雨中啼叫。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的流水都还能向西流去,不要因为老去了而悲叹。
生3:作者到蕲水一带游玩时遇到有个清泉寺,寺庙临着兰溪,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树间的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巴,萧萧暮雨中杜鹃鸟在啼叫,谁说人生不能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流水都能向西流,不要因老去而悲伤。
(2)不理解的地方
生1:兰芽、暮雨的意思不理解。
生2:门前流水为什么会向西流呢?
生3:“休将白发唱黄鸡”虽然借助注释知道了是什么意思,但我觉得还是不理解。
师:兰芽、暮雨这两个词的意思有人可以帮助他吗?
生1:“兰芽”就是兰草发芽了。
生2:“暮雨”就是夜幕时分的雨。
师:我觉得两位同学的解读非常准确清晰,你明白了吗?请你读一遍这首词。
生:明白了,兰芽就是我们教室对面的那种兰草发芽了,暮雨是天快黑的时候在下雨。
生朗读这首词。
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如同刚才的样子,多多向你身边的人请教,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你们不理解的第二个问题:门前流水为什么会向西流呢?
所有人沉默。
师:在大家的认识中大江大河的流向都是由西往东,这是常识,长江是这样,黄河也是这样。连李煜的词也是这样写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是从哪里看到了由东向西的流水呢?是哪条河那么任性?偏偏要逆流而行?你有发现词中对这条溪流的介绍吗?
生:松下兰芽短浸溪这里写到了兰草浸在溪水中。
师:这是在写兰草还是在写溪水?
生:是在写兰草。
师:我们一起合作来读一遍这首词,看看你还有发现吗?
师生合作读这首词(教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齐读其他的内容)
生:我发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里直接写了“溪水西流”。
师:这位同学真有慧眼,他发现了小序中对这条小溪做了介绍。请同学们齐读小序。
PPT: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师:词前面的小序一般都是来介绍写作背景等知识的。苏轼在游览蕲水清泉寺的时候,看见了一条小溪,溪水向西流。他看见的时候应该跟你们一样有疑惑,思索之后就写下了《浣溪沙》
PPT: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照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学生齐读。
师:原来作者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作用,读词的时候前面的小序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意。
现在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休将白发唱黄鸡”为什么就是注释中写的“不要悲叹时光已老”呢?
活动三 读懂深意
PPT:
醉歌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
学生齐读
师:黄鸡的特点是在丑时鸣叫报晓,丑时,相当于凌晨的一点到三点,这个时候天还没亮,可是黄鸡已经在鸣叫催晓了。“黄鸡”这个意象其实就是在哀叹时光匆匆流逝。
师:“休将白发唱黄鸡”就是不要哀叹时光匆匆流逝,苏轼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PPT:
本文写于1082年的春天,这一年苏轼42岁,这一年,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有人说,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是一只碟。苏轼的起点在眉山,而苏东坡的起点在黄州。他从蛹到碟的蜕变始于“乌台诗案”。(视频介绍乌台诗案)
师:“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人生中巨大的挫折和困境,但也正是这个巨大的挫折与困境激发出了他巨大的创作灵感,他许多不朽巨著都是在这期间创作出来的。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了苏轼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PPT: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寄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上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出示一句学生就齐读一句)
师:一个年少成名的学霸,二十岁就考中进士,本可以平步青云,不曾想天有不测风云,遭遇“乌台诗案”这样的巨大挫折与困境。请结合你对《浣溪沙》的理解说一说他是靠什么战胜了挫折走出困境的?
生1:写《浣溪沙》的时候他被贬按常理来说应该是心情郁闷的,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但他写的景物“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照无泥”却是非常美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在接受现实的生活。
师: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他选择了接受。
生2:我要给予补充:刚才同学所说的“他接受现实的生活”我认为跟今天我们常常说的“躺平”又不一样,他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调整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不再郁闷。
师:改变心态是接受当下的前提。
生3:我认为他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不仅仅是心态上的乐观,他也像鲁滨逊一样在困境中努力想办法改变。
师:遭遇困境只有想办法突围才有出路。难怪林语堂这样说:
PPT:
苏轼留给人们的是思想的愉悦和精神的快乐。(学生齐读)
师:面对挫折和困境苏轼选择接受,调整心态,乐观面对并积极想办法突围,在他被贬黄州期间除了文学上的极大成就,东坡肉、东坡饼也是在此期间做出来的。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某一天你也遭遇到了挫折与困境,你会怎么做呢?
生1:当遇见困难的时候,首先一定要让自己沉下心来,赶走烦躁的情绪,再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解决它。
师:任何时候沉心静气都非常重要。
生2:面对困难时我应该会学习鲁滨逊把坏事与好事进行比较,在发现失去的同时也看见得到,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师:快乐与否全在自己心中的那杆秤。
生3: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在逆境中学苏轼一样让自己成长。
师:同学们,你们不仅是在寻找面对困境的策略,更是在赞赏东坡居士呀!愿他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亦可温暖你前行的路。
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苏轼的其他诗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