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我是人民的小骑兵》 课 时 一课时年 级 三年级 课 型 欣赏课作品分析 歌曲是由吴光锐、齐全景、王小平共同创作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音乐为四二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乐曲中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中、高音区的上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等手法的运用,把小骑兵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与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C段组成。引子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cresc.-mp-f-ff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A段由两个乐段组成,表现了小骑兵扬鞭催马、威武而活泼的形象。B段则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越障碍的情景。C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表现了小骑兵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以及战马渐渐远去的情景。学情分析 学生对木琴的音色还不太了解,所以本课出示中音木琴,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敲一敲,听一听,以此来了解木琴的音色。学生在乐曲结构的分析方面能力比较薄弱,但是乐曲结构不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需要了解乐曲由三大段构成即可。所以本课将先进行分段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各乐段的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的特点及其描绘的情景,之后再聆听全曲,引导学生根据乐曲音乐形象为五幅插图排序。学习目标通过欣赏乐曲,感受进行曲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通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学习重点 感受乐曲,哼唱主题旋律并记忆;了解木琴的音色;学习难点 了解乐曲的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的特点及其描绘的情景。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中音木琴;双响筒;沙槌;串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教 学 过 程导入播放课件: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风景如画,一群骑着马儿、挎着长枪的小骑兵神采奕奕、威风凛凛地向我们走来。(背景音乐可为优美动听的乐曲。)授新课完整欣赏乐曲播放全曲,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风格等。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分段欣赏引子播放引子部分,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用了哪两种乐器演奏?马蹄声有什么变化?再次聆听引子部分,学生听辨木琴和手风琴的音色。出示木琴图片,介绍木琴,并让学生聆听木琴清脆、明亮的音色,进一步认识木琴。再次聆听引子部分,引导学生听辨马蹄声从弱到强的变化,以及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学生用“嘚嘚嘚”的声音来模仿马蹄声,注意由远而近的变化。再次聆听引子部分,想象美丽的大草原风光。第一乐段播放第一乐段音频,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在大草原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模仿小骑兵的动作。再次聆听第一乐段,出示曲谱并弹琴,学生跟琴哼唱主题音乐。出示双响筒、沙槌、串铃等打击乐器。学生动手敲一敲、打一打,感受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在交流中进行选择。再次聆听第一乐段,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用手中的打击乐器模仿马蹄声、马铃声,并随着音乐律动,模仿骑马动作。第二乐段播放第二乐段音频,学生听辨音乐中的风声、雨声、雷声。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用身边的打击乐器:双响筒、沙槌、串铃等尝试敲一敲,看哪几种打击乐器最能表现这三种声音。(总结:用沙槌模仿雨声,大鼓模仿雷声。)思考:用身边除乐器之外的音源来代替风声。如:人声、一块布、一件衣服或一张报纸……再次聆听第二乐段,学生敲击模仿或表演模仿,老师给予评价。第三乐段播放第三乐段音频,学生找出这一乐段与第一乐段的不同之处。(第一乐段的马蹄声和马铃声是由远而近,声音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而这一乐段的马蹄声和马铃声是由近到远,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启发学生理解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完整聆听,根据音乐选择合适的画面。学生安静、专注地完整聆听音乐,并根据音乐的发展为教材上的五幅插图排序。表现乐曲学生完整聆听音乐,在第二乐段时将学生分成四组,一组表现小骑兵纵马奔驰、克服重重困难的情景,二组模仿风声,三组模仿雨声,四组模仿雷声。在表演过程中,老师应启发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把小骑兵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表现出来。小结安全提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