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 课件(共29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 课件(共29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法氏囊
禽类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
它位于泄殖腔外部后端,靠近肛门的上方。
正常为黄豆大小,大多在3个月龄后开始退化,正常里面有少量黄色液体。
法氏囊病
又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法氏囊病
主要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
使病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鸡球虫等易感
对马立克病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降低
病原
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
血清型: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
血清Ⅰ型
对鸡有致病力,危害严重
已发现的有六个亚型
用经典株血清Ⅰ型弱毒苗免疫的鸡,不能抵抗变异株病毒的攻击,疫苗仅能提供10-70﹪保护。
病原
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极强
特别耐热,60℃,90分钟或70℃30分钟病毒被灭活
耐干燥,在鸡舍中可存活122天
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
来苏儿和新洁尔灭都有不能弑灭病毒,
对甲醛、氢氧化钠和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初步诊断
临床症状
病理剖检变化
潜伏期为2-3天
雏鸡群突然大批死亡
迅速传播,在3-4天内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集中天发病后的3-4天内
到发病一周时,基本停止死亡
鸡群的康复也较为迅速
临床症状
高度精神常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
畏寒、打堆,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
昏睡,羽毛蓬乱无光泽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
少数病鸡调头啄自己的肛门
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现出白色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被粪便污染
发病后72小时体温升高达43-43℃
临床症状
病的末期:
病雏体温低于正常
病愈鸡消瘦,贫血,佝偻病样,生长缓慢
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力下降
临床症状
肌肉脱水,无血色,骨骼肌脱水明显
胸肌颜色发暗,腿部与胸部肌肉常有出血,呈条纹或斑状
剖检变化
腺胃粘膜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剖检变化
肝脏一般不肿大
表面有黄色条纹,边缘梗塞、坏死
剖检变化
肾小管和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使肾脏呈花斑状
剖检变化
典型病变是法氏囊
病初(3天左右)法氏囊水肿,比正常的大2-3倍,浆膜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剖开囊壁,内有奶油样干酪样或果冻样渗出物
剖检变化
典型病变是法氏囊
出血严重时法氏囊呈紫葡萄样,之后体积开始缩小,5天左右恢复原来重量,渗出物消失
6-7天后法多囊萎缩为1∕10、1∕5大,呈深灰色,变硬
剖检变化
诊断要点
畏寒、发病初期少数病鸡调头啄自己的肛门
病死鸡脱水,胸肌和腿肌有条状或斑状出血
肌胃与腺胃交界处有溃疡和出血斑,肠粘膜出血
肾肿大、苍白,输尿管扩胀,充满白色尿酸盐
法氏囊变化明显
流行特点
1. 主要来源:病鸡、带毒鸡
2.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
流行特点
3. 易感动物:
各品种的鸡
2~15周龄的鸡
3~6周龄的鸡最易感染
3周龄以下的雏鸡感染后有的不表现症状
1日龄~180日龄均有发病
流行特点
4. 发病特点:
发病突然
传播迅速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预防措施
鸡舍在消毒前先进行彻底的清扫和冲刷
再用火碱、过氧乙酸等进行喷洒
最后用甲醒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进雏后,注意防寒保暧,防止密度过大,加强通风换气
2、进行疫苗接种
预防措施
进行抗体测定,以确定最佳首免日龄
鸡1日龄时
进行抗体测定
阳性率不到80%的鸡群在10~16日龄间首免
阳性率达80%以上的,在7~10日龄再检测一次抗体
阳性率低于50%时,在14-21日龄首免
阳性率在50%以上,在17-24日龄首免
目前法氏囊病使用的疫苗可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
2、进行疫苗接种
预防措施
(1)弱毒型
对法氏囊没有损伤
容易受母源抗体的干扰,在自然界遇到传染性法氏囊强毒后,保护率较低
一般在安全地区或无母源抗体的鸡群中使用
活疫苗
(2)中等毒力型
毒力较强
接种后对法氏囊产生轻度可逆性损伤
7天后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在发病地区或母源抗体水平高的地区应用比较广泛
活疫苗
灭活苗是油佐剂制成的,主要用于经过2次免疫后的种鸡。
灭活疫苗
治疗方法
1.提高鸡舍温度2~3℃
2.避免各种应激反应
3.使用抗菌素防止细菌病的继发感染;
4.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降低到14~15%
5.供给充足的饮水,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通肾药物
6.发病早期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