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1 .1《谏逐客书》 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几家能彀 B.遂散六国之从
C.河海不择细流 D.却宾客以业诸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宝:宝贝
B.遂散六国之从 遂:于是
C.此非所以跨海内 所以:表凭借,用来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
二、名篇名句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开头“ , ”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 , ”。
(3)《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 , ”。
三、小阅读
4.《谏逐客书》是如何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展开论述的?
5.《谏逐客书》李斯为了佐证“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观点,作者以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请填写下表,看看他们重用客卿取得的成就。
四君 成就 客卿
穆公
孝公
惠王
昭王
6.《谏逐客书》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放
梁刚
有一年回乡,昆明育才书院山长苗漪(字雨亭)兴奋地告诉儿子伟仪:到昆明他慕名去拜访过一位叫孙髯①的大诗人,诗人长他三十多岁,几次走动,成了忘年交。孙髯曾在昆明设帐授徒,教学有方,慕名而来的学生不少。
清朝乾隆初年,昆明大观楼落成。时年已经八十岁的孙髯写了一百八十字长联,悬挂楼前柱上。长联尽摹滇池景象,极言千年滇史,状物则物势流转,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一扫俗唱。孙联一出,振聋发聩,四方惊动,昆明士民,竞抄殆遍,蔚为滇中盛事。
伟仪佩服父亲,能将孙髯先生请到边地给乡下孩子上课。
一次,孙髯说起“雁塔诗会”,伟仪接道:“先生在大观楼长联中写过‘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八年前您老这副长联横空出世,我父亲就要我熟读,前年他还跟我讲解过长联。上联先生写五百里滇池奔涌而来,气势磅礴。下联先生借景抒情,让长联内涵再次升华。数千年的历史涌上心头,先生道破了中国自秦汉以来数千年的改朝换代其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的历史结局,而一幅‘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的景致风光,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悲情画面……”
听伟仪一说,孙髯有了表达欲望:“正如苏东坡所言‘人生识字忧惠始’。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纸上写下第一行的第一个字,就踏上了清修、苦修、参悟之路,因为,在人间活着,一个读书人、书写者所要担当的命运与生俱来,也就是《诗经》上说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杜甫如此,苏东坡如此。”
苗家祠堂建在村中心。孙髯第一次进祠堂,就被正门头上“苗氏宗祠”匾额和两边的对联吸引住了: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为雨亭手书,一笔大楷恭敬朴拙,沉实磊落,内敛端严。一辈子醉心笔墨的他真切地感受到,这书法笔力中是一种精神的“藏锋”。他常把目光放在这些字迹上,见字如见人,心头一暖。
私塾设在祠堂一楼的一间厢房。孙髯授课时,伟仪会悄悄去看。先生依然是沿袭千年“三百千”的教学方法:先读《三字经》《百家姓》,接着读《千字文》,这都属识字教育;读过“三百千”,再读“四书”“五经”。《弟子规》也要读,这是礼节教育,使之懂得做人处世等规矩。习字课上,先生从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
但他很快就看到了先生教学的别出心裁。仲春的一天,先生教孩子们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把孩子带到村外的田野,指着几只喜鹊说:“我们这儿没有黄鹂,就以喜鹊充当吧,你们听,它们的叫声喜气洋洋,把柳树都叫绿了;白鹭,就不只是一行两行了。青天,就是蔚蓝色的天,看头顶的天空有多蓝。”他用手一指——在蔚蓝的上空,飞着十几行白鹭。他说:“现在没雪,但可以看西山的梨花,白亮亮一大片,可以将它想象成西岭的雪。至于东吴,也就是长江下游,我们有晃桥河,虽然远没长江大。船呢,黄花村的渔船,不是停在河潭那儿吗?”伟仪想,先生这样直观鲜活的教授解读,对这首诗,再木讷的孩子也能心领神会。
下了晚学,先生见一个满头白发的人双手抱拳立在面前,“我是李尧畴,拜见先生,真乃三生有幸。”
孙髯想不到昨天伟仪才跟他说的人这么快就来了。他说:“跟我到菜园摘菜去。”
李尧畴一愣:先生的声名他早已熟知,只是一直无缘结识。先生沧海文心,自成风流,他多次冲着那副长联去拜谒昆明大观楼。那一百八十字,接通春秋文学传统,忧国忧民,集纪实言理抒情于一体,气韵沉雄,浑然天成。唯有诗人内在的灵魂力量,才能成就这样的“秀杰之作”。更可贵的是,先生虽不问科举,一介布衣,也不忘天下废兴和民之忧乐,却保持着传统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佐治天下”情怀。为治水患,他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有人颂扬先生是“布衣联圣”,他自称“布衣寒士”……
席上,伟仪发现,李尧畴几次提起大观楼长联,都被先生用另外的话题岔开。
伟仪说:“先生,父亲和我说过,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它们不是对联,但先生的长联却有这些作品的影子…”
李尧畴微笑:“伟仪是想表达先生的长联的渊源来自哪里吧?”
伟仪点头。
孙髯道:“不瞒诸位,少小时,我熟读过不少名扬天下的诗词曲赋,成年后,最爱的则是岳飞的《满江红》,抄了不知多少遍,肯定深受感染。然对吾乡秦地的秦腔,就少有人知了。几千年来,秦风雄劲悲激,秦腔亦然。有史记载:自秦襄公创建秦国以来,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刚劲激昂之风,作金石之声。由此可管窥秦风之始。李斯《谏逐客书》也曾说:‘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由此也可稍知秦腔之原始大气和粗犷。但说实话,当时我在作联时,压根没有想到这些,事后方才觉悟回味到,秦腔那种雄劲悲激已经渗透在我的联子里。”
李尧畴击掌:“今天我知道了先生长联神脉之由来。”
(选自《边疆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注】①孙髯:清代云南学者、名士,终生不仕。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他的大观楼长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后应邀到弥勒县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②李尧畴:清代康熙戊成科进士,官至礼部校书。回乡守丧期满后,起赴云南姚州府教授,门下多才俊。他对大观楼长联倒背如流,赞叹不已。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苗漪任官学山长,和孙髯成为忘年之交,并能请他来村中教蒙学,可见其本人才学甚高。
B.孙髯也期盼风调雨顺、物阜民安,故而会被祠的匾额和两边的对联吸引,感到心头一暖。
C.孙教学有法,既运用循序渐进的一般教学规律,也能采用实地体验和联想法激活学生。
D.李尧畴仰慕孙髯的才学,也有和孙髯类似的情怀和经历,二人因此一见如故,毫不生疏。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全知视角叙述,尤其在多处用伟仪视角展开情节,利于客观真实塑造孙髯形象。
B.本文有多处和照应。如开头写孙在昆明的教学有方为后来他到私教学作。
C.插叙李尧畴对孙髯声名的熟知情况,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世人赞孙髯“布衣联圣”的原因。
D.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本文也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原貌,从事实细节处再现之。
10.这篇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小说,在语言运用上富有传统文化韵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11.文中多次提及“大观楼长联”,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有删减)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B.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C.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D.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尚”是指娶帝王之女为妻。夷族:中国古代因一人犯死罪而诛灭其亲属的刑罚制度。也叫族诛。通常犯谋反罪的人会受到此刑罚。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崩”是指天子的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又如:崩驾,薨。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
②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
16.赵高为什么要陷害李斯?他又以什么罪名陷害李斯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托于无C为D此非士之情也E故斯将西F说秦王矣。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楚王不足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意思相同。
B.“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指黑色,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损民以益仇”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益”字意思不同。
19.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厕所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的生活情境类似,这引发了李斯的感慨,于是李斯离开楚国去秦国。
B.李斯西游秦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秦王所用,先后担任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D.李斯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如以财诱惑、以利剑刺杀,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1.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
六、文言小题
2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东得百里奚于宛 B.不产于秦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D.迎蹇叔于宋
2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在宴席座位上,项羽以主人自诩,自居南向上位,侧面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B.《答司马谏议书》和《谏逐客书》一样,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两篇文章都能立足现实进行说理,体现出古代文人的担当精神。
C.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众多,有敬称,如公、子、足下、壬人、先祖父等;有谦称,如愚、鄙、寡人等;也有蔑称,如竖子、鲰生、不德等。
D.古代皇帝除姓名外,往往有尊号、年号、庙号和谥号。其中庙号和谥号皆是对帝王死后的称谓,前者如高祖、太宗,后者如文帝、武帝。
24.下列“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A.且以汝之有身也 B.今逐客以资敌国
C.民以殷盛 D.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的能力。
A.“彀”同“够”,能够。
B.“从”同“纵”,合纵。
C.“择”同“释”,舍弃。
D.无通假字。
故选D。
2.A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A项,句意为: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宝:宝贵。
故选A。
【点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本为前提。课本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3.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窃、矣、诸侯。
4.第一段开篇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接着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作者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段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作者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段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首先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观点,认为逐客的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中,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并且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中,做题提出诘问来驳倒“吏议”。“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中,作者从反面提出假设,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中,作者提出当今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中,指出秦王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得出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所以第二段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中,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中,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所以第三段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中,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5.明确
四君 成就 客卿
穆公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五子
孝公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商鞅
惠王 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张仪
昭王 蚕食诸侯,秦成帝业 范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可知,秦穆公用五子,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由原文“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秦孝公用商鞅,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由原文“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可知,秦惠王用张仪,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由原文“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可知,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6.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个就是以举例驳斥谬论;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个是正反对比,透辟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者抓住秦王急欲统一天下的心理,引出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二十多个国君,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君主。文章列举先王重客卿、建伟业的实例,既说明了先王的英明,又指出了客卿在秦国的历史上为秦国的强大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文章举例驳斥谬论,正面论述了客卿的功劳,侧面暗示了逐客的错误。
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对人对物所采取的不同态度,用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指出“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蠡之鼓”,这些稀世珍宝,皆不是秦国生产,而秦王却拿来使用,为什么不跟客卿一样统统舍弃?文章连用七个排比句,气势贯畅,指出秦王广收四方之宝,却排斥八方宾客,秦王这种对人对物的不同态度令人难以理解。得出秦王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作者通过古今对比、正反对比、人与人的对比、人与物的对比以及类比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后站到国家要危的高度,指出逐客对秦百害而无一利,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从而再次阐明了逐客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7.《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善用正反对比手法。有纵的方面的正反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在横的方面,有秦王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正反、是非之比。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善用正反对比手法。
原文“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可知,有纵的方面的正反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
原文“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可知,在横的方面,有秦王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正反、是非之比。
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C 9.D 10.①人物语言多含文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对象为孙髯、李尧畴等历史人物,其用语多文言,引经据典,能体现人物才学和时代特征。
②叙述语言有古典韵味。小说叙述语言,如称谓、祠堂环境、插叙人物经历等体现古朴典雅意蕴。
③多用前人成句或引古诗文,增强了语言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
④整散结合、长短句交错,与中国古典文学追求句式灵动的审美传统相契合。 11.①反复勾连文脉:反复出现“长联”,进行多角度解读,使得选材集中,文脉勾连。
②突出人物形象:伟仪、孙髯、李尧畴解读“长联”,众人追捧“长联”等情节,从正面和侧面,多角度突出孙髯才学卓著、文采出众、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伏照串联情节:孙髯因“长联”而闻名,与苗漪慕名拜访他、伟仪因父讲解而熟读、李尧畴熟知其声名、三人探讨长联神脉等情节形成伏笔和照应,使情节逻辑关联。
④形成前后反差:孙髯因“长联”而名动和后文孙髯去乡下教小孩的情节形成反差。
⑤展示爱国担当主题:“长联”内容和引用的相关历史作品,集中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爱国担当精神。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可见其本人才学甚高”推断不合逻辑,据苗漪推崇孙髯长联,孙髯看中苗漪书法可知,二人主要是气节相契,“苗漪和孙髯成为忘年之交,并能请他来村中教蒙学”不能推出“其本人才学甚高”。
B.“故而”错置因果,吸引和让孙髯“心头一暖”的是“雨亭手书的书法”,而非“对联内容”。
D.“和孙髯类似的经历”于文无据,选文中说孙髯“一介布衣”,并未提及李尧畴人生经历;再结合注释看,历史上的孙髯“终生不仕”,李尧畴“官至礼部校书”,可看出两人在“为官经历”上并不相同。且“先生用另外的话题岔开”可见二人并非“一见如故,毫不生疏”,过度解读。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原貌,从事实细节处再现之”错,历史小说尊重史实,但并非“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原貌”,更不追求“事实细节”再现,反而需要在细节处展开合理想象。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
鉴赏的方向为“富有传统文化韵味”。
①人物语言多含文言,符合人物身份。文中的孙髯博学多才,李尧畴是康熙戊成科进士,伟仪也是家学渊源,其父为昆明育才书院山长,他本人且跟随孙髯读书,因此他们的用语多文言,引经据典,能体现人物才学和时代特征。如孙髯“正如苏东坡所言‘人生识字忧惠始’……也就是《诗经》上说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杜甫如此,苏东坡如此”,引用苏轼和《诗经》中的句子表达观点,且“杜甫如此,苏东坡如此”的表达简洁,有文言特点。如李尧畴“拜见先生,真乃三生有幸”,用语富有文言色彩;还有伟仪“先生道破了中国自秦汉以来数千年的改朝换代其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的历史结局,而一幅‘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的景致风光,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悲情画面……”,引经据典,学识丰富。
②叙述语言有古典韵味。小说叙述语言,如称谓“先生”、祠堂环境“孙髯第一次进祠堂,就被正门头上‘苗氏宗祠’匾额和两边的对联吸引住了: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插叙人物经历“清朝乾隆初年,昆明大观楼落成。时年已经八十岁的孙髯写了一百八十字长联,悬挂楼前柱上。长联尽摹滇池景象,极言千年滇史,状物则物势流转,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一扫俗唱”等体现古朴典雅意蕴。
③多用前人成句或引古诗文,增强了语言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文中引用的成句诗文比比皆是,如“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化用王勃《滕王阁》诗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等。
④整散结合、长短句交错,与中国古典文学追求句式灵动的审美传统相契合。如“先生沧海文心,自成风流,他多次冲着那副长联去拜谒昆明大观楼。那一百八十字,接通春秋文学传统,忧国忧民,集纪实言理抒情于一体,气韵沉雄,浑然天成”,这是李尧畴的对孙髯的评价,整句短句如“沧海文心,自成风流”“气韵沉雄,浑然天成”,散句长句如“他多次冲着那副长联去拜谒昆明大观楼”,表达自然流转,畅达灵动,富有流动的韵味之美。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
①反复勾连文脉:文中第一次出现长联是在第二段,评价长联“尽摹滇池景象,极言千年滇史,状物则物势流转,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一扫俗唱”,为市民竞相传抄,成为滇中盛事;第二次是伟仪的评价“上联先生写五百里滇池奔涌而来,气势磅礴。下联先生借景抒情,让长联内涵再次升华。数千年的历史涌上心头,先生道破了中国自秦汉以来数千年的改朝换代其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第三次是李尧畴的评价“那一百八十字,接通春秋文学传统,忧国忧民,集纪实言理抒情于一体,气韵沉雄,浑然天成……”。总之,反复出现“长联”,进行多角度解读,使得选材集中,文脉勾连。
②突出人物形象:孙髯八十岁撰写这幅长联,引起轰动,“振聋发聩,四方惊动,昆明士民,竞抄殆遍,蔚为滇中盛事”,伟仪评价他“上联先生写五百里滇池奔涌而来,气势磅礴。下联先生借景抒情,让长联内涵再次升华”、孙髯说自己的心得“在人间活着,一个读书人、书写者所要担当的命运与生俱来”、李尧畴“那一百八十字,接通春秋文学传统,忧国忧民,集纪实言理抒情于一体,气韵沉雄,浑然天成”等,不同的人解读“长联”,众人追捧“长联”等情节,从正面和侧面,多角度突出孙髯才学卓著、文采出众、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伏照串联情节:孙髯因“长联”而闻名,因此昆明育才书院山长苗漪才慕名拜访他,并把他请到乡下给孩子上课;而伟仪也因父亲对长联的崇拜而熟读,李尧畴也是因长联而熟知孙髯名声故来拜访“先生的声名他早已熟知,只是一直无缘结识。先生沧海文心,自成风流,他多次冲着那副长联去拜谒昆明大观楼”,也才有了三人探讨长联神脉等情节。这些情节都与“长联”有关,借此形成伏笔和照应,使情节逻辑关联。
④形成前后反差:孙髯因“长联”而名动,当时“四方惊动,昆明士民,竞抄殆遍,蔚为滇中盛事”,并且文名传遍各地,这才有了后文和后文李尧畴来拜访等,可见其名声之大;但“伟仪佩服父亲,能将孙髯先生请到边地给乡下孩子上课”,巨大的名气与孙髯去乡下教小孩的情节形成反差。
⑤展示爱国担当主题:孙髯自己的创作体会“在人间活着,一个读书人、书写者所要担当的命运与生俱来,也就是《诗经》上说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伟仪和李尧畴的评价“数千年的历史涌上心头,先生道破了中国自秦汉以来数千年的改朝换代其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的历史结局”“更可贵的是,先生虽不问科举,一介布衣,也不忘天下废兴和民之忧乐,却保持着传统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佐治天下’情怀”等,还有引用的诗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总之,通过“长联”内容和引用的相关历史作品,集中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爱国担当精神。
12.C 13.D 14.B 15.①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向西前往秦国。
②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 16.第一问: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第二问:以李斯想要裂地为王(进行谋反)的罪名。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又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即位之后,任命赵高做了郎中令。
“独遭乱世”为动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AD;
“以……为”为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又如:……薨”错误,“薨”指的是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的死。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错误。根据原文“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可知,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为寿”在此文中只是“敬酒庆贺”之意,不指“庆生”。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补充主语“李斯”;“度”,估计、估量;“事”,侍奉;“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不道”,无道;“何可”,怎么能够,哪里可以;“昔者”,从前;“岂不……哉”,难道不……吗。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第一问:由原文“赵高畏其权重”可知,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
第二问:由原文“谤其欲裂地而王”可知,以李斯想要裂地为王(进行谋反)的罪名。
参考译文:
李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第二年,秦王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他长寿,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巡行出游。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皇帝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现在皇帝去世,还没有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之处,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如何审度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又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即位之后,任命赵高做了郎中令。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李斯被捕后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逢龙,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死了但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但是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案,对他加以惩处,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诛灭了。
17.BDE 18.B 19.A 20.(1)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
(2)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3)想到地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管理。 21.①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②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③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恶利”为动宾结构,与“非世”结构一致,“而”表并列,连接紧密,“非世而恶利”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即B处断开;
“于无为“是“自托”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即D处断开;
“此非……也”判断句,后面断开,即E处断开。
“西”是“说”的状语,不断开。
故选BDE。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度”,都指估计,考虑。句意: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B.“意思相同”错。“赍”,携带/送给。句意: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C.正确。
D.正确。“益”,对……有益/更加。句意: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一天天地更加骄横顽固。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生活情境类似”错。由原文“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可知,两处老鼠的生活情境有天壤之别。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时”,时机,机会;“无”,同“毋”,不要;“万乘”,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主”,掌管。
(2)“却”,拒绝;“众庶”,百姓;“明”,使昭著。
(3)“谦冲”,谦虚;“牧”,养。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可知,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②结合“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可知,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
③结合“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可知,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
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因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
刚好在这个时候,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于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进行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惜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2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应为“东于宛得百里奚”。句意:向东在宛地得到百里奚。
B.状语后置句,应为“不于秦产”。句意:不在秦国出生。
C.宾语前置句,“是以”应为“以是”。句意: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
D.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宋迎蹇叔”。句意:从宋国迎来蹇叔。
故选C。
2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自居南向上位”错误,应为自居东向上位,宴席以东向为尊,次南向;
B.《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同僚)的回信,不是奏疏。
C. “不德”是谦称;“壬人”是蔑称,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故选D。
2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
例句的“以”是介词,用。
A.介词,因为;
B.连词,来;
C.介词,因此;
D.介词,用。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