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讲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答案 :D①第一处正确:社区有相对固定的边界+附近不一样→附近的边界更灵活②第二处错误: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客观)≠更强调个体经验(主观)③第三处错误:在这个意义上,可能有(推测)≠更值得重视认识(绝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B这个题很有可能错选A选项:①A选项的特征词是“导致”,即前因后果。②原文中的逻辑链条:重视时间、忽视空间→时间的暴政→强调规定时间、消失附近空间B 原文没有提及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属于无中生有。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着“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C.项飙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D.项飙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答案:CC选项的错误点在于: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时间的暴政”应该是“时间逻辑对我们的统治效果”,主语是时间,而不是选项中的表述“我们”对他人的苛责,主语是我们。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飙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附近消失 B.②重建附近 C.③尤其重要 D.④从而做到答案:D流程图④的位置应该填入“为何如此/为何是它”,因为“强调具体经验”和“以个体为中心”都是“附近”的特点,都在解释为什么要以附近为抓手,二者是原因,而“从而”后接结果,本质是因果倒置。5.参考答案: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5 、项飙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6分)这个题命制得规矩且大气,规矩是这个题目好好思考并作答完就对整个文章的理解更为全面和通透,并且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特点;大气是并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不阴阳怪气,不绵里藏针,就是明确告诉你“描述、针对、效果”,知道描述的就能明白是形象化表达,知道针对的就能明白要指出问题靶向,知道效果的就能明白要关联文体,清清楚楚,干干净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寨子里的老人十分相信爷爷拥有神奇的法力,源自他们对菩萨的力量深信不疑。B.用鸭子碰瓷的驼背和吆鸭子的人都有欺骗的行为,也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C.养蜂人求爷爷把人画走又求爷爷把人画回来,矛盾行为的背后有着一致的动机。D.盛开的野棉花不仅体现了乡村风光的明媚秀丽,也暗示着美好爱情的潜滋暗长答案:BB选项错在“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①爷爷恨不恨驼背——恨,原文为证: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一路死缠烂打。这么善良的爷爷,都冒着杀人的风险也要死缠烂打,多恨啊!②爷爷恨不恨吆鸭子的人——不恨,原文为证: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爷爷想把他画走是因为怕养蜂人揍他,吆鸭子的人走了爷爷舒展笑意这哪里是恨啊!正确选项的说明——C选项,矛盾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对女儿的爱。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不交代爷爷、老人们的姓名,对养蜂人、打鱼人、吆鸭子的人也均以职业指称,有意通过他们折射乡村的芸芸众生。B.“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故事连贯自然;同时孩童视角也使得故事有一种纯真稚朴的韵味。C.小说先设置悬念,后面再通过吆鸭子的人之口,揭示之前的事件原来是三个年轻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使悬念得以解开。D.小说中爷爷的神奇法力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失眠症”都显得荒诞不经,也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答案:DD选项错在“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爷爷的神奇法力不是批判而是赞美,赞美心地善良的人,赞美和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①A选项——不交代具体姓名是化实为虚,是群体浓缩,是符号化。②B选项——我的作用(对标《祝福》),孩童视角(对标《小城三月》)③C选项——规范性考试中设悬必有解悬。参考答案:①开头:笑中带有讽刺的意味,预见到爷爷本想发财却摊上麻烦。②结尾:笑中带有开心的意味,为爷爷施展法力的滑稽表现感到好笑,也为爷爷施展法力迎来的圆满结局感到欣慰。(第1点2分,第2点3分,共5分。)8、小说开头与结尾两次写木雕菩萨的笑,表达的意味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开头的笑有明确的“讥笑”表述,且前文有捞浮财,后文有找麻烦,逻辑清晰。结尾的笑有明确的“逗笑”表述,且后有被法力逗笑,原因明朗。2、表达的意味是作者观,于是答案中的预见和感到都是作者的主动创设。参考答案:①作者写爷爷画了许多不同的对象,但每次画画,爷爷的动机不同,心理活动各异;作者描写爷爷糟糕的画技以及贪吃的心态时,语言诙谐有趣。②作者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但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每点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9.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分析。(6分)这个题的题型和作答并不陌生——扒题干题:①再三重复:画了许多不同的对象②不单调乏味:每次画画,动机不同,心理各异,语言诙谐③扑朔迷离: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④寓意明确: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肯定生活哲学2、深圳两次模拟考试的文学类选文都极具魅力,一篇外国作家作品,一篇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但共同指向人生哲学,生活哲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深远。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武王虽盛”和“纣虽恶”呈对称结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A选项——原文中的“加”译为攻打、讨伐B选项——用法相同表现在“被动用法”D选项——“有大石当中流”的当译位于或正对着。答案:A课本注释 “中流”为:江河水流的中央,是一个表示方位的名词。如果理解为动词 抵挡,就和课下注释 矛盾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答案:DD选项错在“否定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应该指代选项前文的“修行人事的重要性”,错误,两则材料争议的问题是“兵不血刃”的成立与否问题。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答案:①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兵,所以,2分,大意2分,共4分。)②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贬,少,2分,大意2分,共4分。)第一句的关键词是:兵、所以、诛第二句的关键词是:贬、少、省略句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3分)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 ① ; (3)即便如此, ② 。推断: ③ 。14.参考答案: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每点1分,共3分。)分层概括即可。这个题可以变难,可以嵌套演绎推理考察推理结构的正确与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唐庚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C 诗中梅花是不屑与桃李往来,并无遗憾之情。这个题有个非常暴力的解题方法:①15C——深感遗憾②15D——以梅自喻③T16——恶其自尊三个信息中②和③是一致的——“自喻和自尊”,那只有①与其他矛盾,卧底显16.参考答案:①梅花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②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③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艳,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6分。)16.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这个题的解题逻辑:①何处无色——不合②未在交游——不愿③丈人年少——不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阿房宫赋》中“ ”和“ ”两句,用比喻描绘长桥之雄伟和复道之绚丽。(2)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 , ”两句却表现出达观的心态。(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光阴转换、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小刚情不自禁吟诵古人的诗句:“ , 。”(1)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3)示例1: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示例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示例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示例4: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示例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示例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示例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示例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示例9: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示例10: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 ① )着黄色。中间所( ② )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几大片鱼鳞般的云( ③ )在浅碧的天空里。山岭( ④ )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来,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清晨时候的江行是色彩的。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飘 ②横 ③布 ④披B.①浮 ②横 ③粘 ④披C.①飘 ②画 ③布 ④裹D.①浮 ②画 ③粘 ④裹答案:B水浮、横岸、云粘、披衣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 ① )着黄色。中间所( ② )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参考答案:①原句更能突出观察的立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②原句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①也可以答成:原表达以“轮船码头的上面”结尾,与下一段开头“等船”衔接的更加紧密。每点2分,共4分。)1、观察改动的部分——顺序改变即视角改变2、观察落脚的部分——和后文语义产生割裂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黄”“青”两字后面都可以加逗号,作者却有意不加,为什么?(4分)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来,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句子不加逗号,语气更连贯、更顺畅,更能摹绘出江面上几种色彩紧密相连的情景。(共4分)能顿不顿——为了连贯——色彩相连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关于太阳是早晨更近还是中午更近,两小儿各执一词,使得孔子“不能决也”。今天我们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一小儿是 ① 推断太阳远近,并不可靠。太阳升起时,以树木、房屋和一小角天空为背景,背景之小可衬托出太阳之大;加上天空较暗,也使得太阳看上去要大一点。到了中午,太阳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就显得小了。另一小儿则是根据体感的凉热来推断,同样不可靠。 ② ,直射热量比较高,所以人们觉得热;而早晨太阳斜射大地,加上夜里地面热量已消散,所以人们觉得凉快。那么,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观测者更近?可以肯定的是,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会影响测算结果;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会使得观测者与太阳的距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科学家经过多次精确测算最终得出的结论,可大致表述为:在同一观测点,有些时期太阳早晨比中午更近, ③ ,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参考答案:①根据太阳的大小/根据视觉上的大小;②中午太阳直射大地;③有些时期则相反/有些时期比中午更远(每点2分,共6分)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1、①处提示信息——太阳之大、显得小了2、②处提示信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3、③处提示信息——有些时期比中午更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