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课件(共42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一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课件(共42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单元一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能力单元一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1-1节 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01
第1-2节 感染的类型
02
第1-3节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03
第1-4节 家畜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04
第1-5节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05
第1-6节 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性
06
第1-7节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07
第1-8节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08
第1-1节 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
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
个过程称为感染。
传染病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
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HIV感染
传染病的特性
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从患传染病的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畜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当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
传染病的特性
传染病的特性
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和病程经过。
传染病的特性
第1-2节 感染的类型
病程
从疾病的最初症状出现到患病畜禽死亡或者痊愈这段时间称病程。
病程的长短分
1.最急性感染
2.急性型感染
4.慢性感染
3.亚急性感染
根据感染的发生分
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称外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
当动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寄生在健康动物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种感染称内源性感染。
2.内源性感染
根据
病原的
种类分
1、单纯感染
2、混合感染
3、继发感染
根据临诊表现分
隐性感染
顿挫型感染
一过性感染
温和型感染
显性感染
根据感染的部位分
局部感染
由于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感染称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所引起的各种化脓创就是局部感染。
01
全身感染
由于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冲破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的严重传染称全身感染。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败血症、菌血症、病毒血症、脓毒血症、脓毒败血症等。
02
根据症状是否典型分
1、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特征性(即有代表性)临诊症状的感染称典型感染。典型感染一般伴随有该种传染病的特征性(亦称典型的)病理变化发生。
2、非典型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的症状或轻或重,但不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症状,这样的感染称非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一般缺乏该种传染病的特征性病变。
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分
1.良性感染
不引起动物大批死亡的感染称良性感染。如牛群发生良性口蹄疫时,一般病死率不超过2%。
2.恶性感染
能引起动物大批死亡的感染称恶性感染。如牛群发生恶性口蹄疫时,其病死率可高达20%~50%。传染病恶性病程的发生与动物抵抗力下降和病原毒力增强等因素有关。
第1-3节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潜伏期
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前驱期
前驱期之后,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明显期
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如果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机体便逐步恢复健康。
转归期
第1-4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
这三个条件常统称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
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
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动物
受感染
患病
携带病原
病畜是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
患病动物
病原携带者
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暴发或流行。
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
原携带者
恢复期病
原携带者
健康病
原携带者
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等在潜伏
期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
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病原体的动物。如
猪气喘病、布鲁氏菌病等在临诊痊愈的恢复期
仍能排出病原体。
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
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这是隐性感染的结果,
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如巴氏杆菌病、
沙门氏菌病、猪丹毒和马腺疫等病的健康病原
携带者为数众多。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水平
传播
垂直
传播
直接接
触传播
间接接
触传播
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经活的媒介物而传播
经胎盘传播
经卵传播
经产道传播
畜群的易感性
1.畜群的
内在因素
2.畜群的
外界因素
3.特异免疫
状态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种病原体表现的临诊反应有
很大差异,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某一病原体可
能使多种动物感染而引起不同的表现。
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料质量、畜舍卫生、粪便
处理、拥挤、饥饿以及隔离检疫等都是与疫病发生
有关的重要因素。
在某些疾病流行时,畜群中易感性最高的个体易于
死亡,余下的家畜或已耐过,或经过无症状传染都
获得了特异免疫力。所以在发生流行之后该地区畜
群的易感性降低,疾病停止流行。
疾病的流行与否,流行强
度和维持时间,取决于该
疾病的潜伏期,致病因子
的传染性,以及动物群体
中易感动物所占的比例和
易感动物群体的密度(单
位面积中动物的头数)。
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
决于畜群中有抵抗力的个
体数,而且也与畜群中个
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一
般如果畜群中有70%~
80%是有抵抗力的,就
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
行。
当一批新的易感动物引进
一个畜群时,会使畜群
免疫性逐渐降低以至引
起流行。
在一次流行之后,畜群免
疫性提高而保护了这个群
体,但随时间推移幼畜的
出生,易感动物的比例逐
步增加,在一定情况下足
以引起新的疾病流行。
第1-5节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
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疫源地与传染源的区别
疫源地包括传染源之外,还包括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防疫方面,对传染源采取隔离、治疗和处理;而对疫源地则除上述措施外,还应包括污染环境的消毒,杜绝各种传播媒介,防止易感动物感染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当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或痊愈后不在携带病原体,或
已离开该疫源地,对所污染的外界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
处理,并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不再有新病例出现时,
还要通过血清学检查畜群均为阴性反应时,才能认为该
疫源地已被消灭。
疫源地
消灭的
条件
疫点
疫区
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并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3Km
5Km
疫区
受威胁区
有些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动物造成流行,并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后代,这些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等。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第1-6节 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性
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散发性
地方流行性
流行性
大流行
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
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
系时,称为散发。
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
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或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所谓发生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
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
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
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1
平时预防工作不够细致,防疫密度不够高
2
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
3
某病的隐性感染比例较大
出现散发的原因?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家畜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出现季节
性的原因
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
季节对家畜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
某些家畜传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热等,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能表现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家畜传染病的周期性。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家畜除发病死亡或淘汰以外,其余由于患病康复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渐停息。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进外来的易感家畜,使畜群易感性再度增高,结果可能重新爆发流行。
原因?
第1-7节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作用于
传染源
作用于
传播媒介
作用于
易感动物
①一定的地理条件对传染源的转移产生一定的限制。②季节变换,气候变化引起机体抵抗力的变动。③当某些野生动物是传染源时,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显著。
①夏季气温上升,吸血昆虫滋生。②日光和干燥对多数病原体具有致死作用,反之,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则有利于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较长期的保存。③当温度降低湿度增大时,有利于气源性感染。④洪水泛滥季节易引起钩端螺体病炭疽等的流行。
① 低温高湿使飞沫传播媒介的作用时间延长,使易感动物易于受凉、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② 在高气温的影响下,肠道的杀菌作用降低,使肠道传染病增加。③ 应激反应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增加接触机会而使某些传染病爆发流行。
二、饲养管理因素
畜舍的建筑结构、通风设施、垫料种类等
1.小气候又称为微气候,是指在确定小空间中的气候,如畜禽舍的小气候或动物体表几毫米处的小气候。小气候对畜禽疫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2.饲养管理制度对疾病发生有很大影响。例如肉鸡生产采用全进全出制替代连续饲养,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下降。
三、社会因素
01
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民的经济、文
02
有效消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主要关键。
它们既可能是促进家畜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也可以是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发展程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会显著影响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社会发展程度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体制和制度,生产力、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法律、法规建设及其贯彻执行性青况等。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生产力、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流行过程的影响:一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明显加快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发生频率,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宿主范围,增加了流行过程的复杂性;二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整个人类社会对动物传染病的认知、防控意识和关注度,从而对其流行过程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们既可能是促进动物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也可以是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的关键。因为动物和它所处的环境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后者又取决于社会制度等因素。从世界范围或从某一国家和地区来看,100年前的传染病流行过程肯定与当前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科技、意识形态和观念到养殖数量、养殖模式与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社会因素
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和防控措施是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的重要保证。
世界上很多国家根据多年来防疫工作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和规章,统称为兽医法规。
法规赋予兽医人员明确的权限和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对不遵守法规的人员和单位,兽医人员有权依法予以处理。
由于兽医人员对动物传染病的控制具有很大的权力,从而使他们便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实践证明,缺乏法律约束和长远的防疫规划,是造成一些传染病不能被消灭甚至使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人们应根据已颁布的兽医法规,制定防疫规划并严格贯彻执行,这样才可能消灭和控制各种动物传染病。
1.社会发展程度
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这些人员包括政府官员,教育、科研及科普工作者,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饲料、兽药和技术服务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
他们能否按照科学规律、依法依规认真办事,大到国家动物传染病防控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小到一个养殖场的整体设计、规划布局、建筑结构、通风设施、饲养管理制度及卫生防疫制度的建设与与落实等,都会影响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依法严格执行疫情申报和公开制度,加强各个环节的防疫检疫及病、死动物的处置管理,规范兽约市场,严格执行养殖和疫病防控的各种技术规范等,都可有效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便其时缩短、范围缩小。
三、社会因素
2.从业者综合素质
如采用全进全出制度替代连续饲养,动物的发病率会显著下降。
养殖规模与模式的变化促使某些传染病流行,现代集约化养殖场猪群和鸡群呼吸道传染病频发不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饲养管理方面忽视某些应激因素也会影响到流行过程,例如长体运输、过度拥挤、气候突变、饲料更换、转群并群、意外惊吓、雨淋水泡、频繁注射等,都易导致动物抵抗力降低而诱使某些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等暴发流行。
总之,流行过程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传染源、易感动物和环境因素不是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因此,要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第1-8节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是研究动物群体中疾病频率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科学。换句话
说,就是研究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
及制定并评价防治传染病的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和消灭动物
传染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一、流行
病学调查
的目的与
意义
动物流行病学的概念
目的是为了摸清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及其影响因
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达到迅速控制和消灭传
染病流行的目的。
二、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调查的
内容
本次流行情况调查
疫情来源调查
传播途径和方式调查
相关资料调查
调查的
方法
询问调查
现场观察
实验室检查
生物统计方法
三、流行病学调查的分析与统计
调查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指标:
发病率
指一定时期内某动物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某动物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数/同期内该群动物平均数 ×100%
感染率
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某传染病的动物总数(包括隐性感染动物)占被检查动物总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传染病的动物总数/被检查动物总数×100%
病死率
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总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
病死率 =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动物数/同时期患该病动物数×100%
死亡率
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占某种动物总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 = 某动物群在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动物数/同时期该种动物总数×100%
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病例数包括该时间内新老病例,但不包括此时间前已死亡和痊愈者。
患病率 = 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 同一指定时间动物总数×100%
患病率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