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认识禽霍乱一、概述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某些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多呈散发,但在鸭群中可呈流行性发生。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二、病原学菌体呈球杆状或短杆状 、 两端钝圆的细小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有荚膜,多单个或成对存在。革兰氏染色阴性 ; 美蓝染色或瑞士染色,呈典型的两极着色。。新分离的强毒菌,于血清琼脂上培养后折光观察可看到明显的荧光。二、病原学巴氏杆菌的荚膜与其毒力有关。。需氧或兼性厌氧菌,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或马丁琼脂平板生长良好。二、病原学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 , 可见到露滴状的小菌落 。培养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由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决定。二、病原学根据荚膜抗原分5个型:A、B、D、E、F。血清型根据菌体抗原分12个型:1、2、3……12。禽巴氏杆菌最常见的血清型是5∶A,其次是8∶A、9∶A。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不强。直射阳光和干燥条件下很快死亡, 对热敏感, 56℃ 15min、 60℃10min可被杀死。常用消毒药均可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二、病原学抵抗力诊断禽霍乱各种家禽和野禽易感,鸭、鸡、火鸡最易感,鹅次之。一月龄鸭发病率高,鸡群多呈散发,主要发生于4月龄以上2月龄以下的雏禽极少发生。传染源易感动物一、流行病学主要是病禽、带菌禽,带菌的家禽外表无异常表现。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播。污染的饲料、饮水、禽舍、器具、车辆等是传染的主要媒介;吸血昆虫、苍蝇、犬、鸟也是传播媒介。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秋多见。该病原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某些健康家禽的上呼吸道存在该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发病。流行特点传播途径一、流行病学二、临床症状最急性型01该型最大特点是生前看不到任何症状,突然倒地,翅膀拍打几下即死亡,病程短者数分钟,长者也不过数小时。常见于流行初期,特别是成年高产蛋鸡最常见。后期常有剧烈下痢,呈灰黄色或绿色,甚至混有血液。产蛋率迅速下降。最后衰竭、昏迷而死。病程短的半天,长的1~3d,病死率高。最常见,体温升高,43~44℃,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闭目,离群呆立,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带泡沫的黏液。鸡冠肉髯发绀甚至黑紫色。急性型02二、临床症状多见于流行后期或由急性病例转来,或由毒力较弱毒株引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有的鸡冠肉髯水肿,随后出现干酪样变化或坏死脱落;有的翅、腿关节肿大,跛行以致瘫痪,切开肿大的关节有干酪样物;有的长期腹泻,体重减轻;有的鼻窦肿大,鼻腔分泌物增多。慢性型03图1 肉髯肿胀二、临床症状三、病理变化最急性型01无特殊病变,有时能看到心外膜有少量针尖大出血点,肝脏有细小的坏死灶。急性型02皮下组织、腹部脂肪、心冠脂肪和心外膜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图2 ),心包有淡黄色积液,有时混有纤维素。图2 心外膜及心冠脂肪出血三、病理变化黏膜充血、出血,尤以十二指肠最严重,黏膜红肿、呈暗红色,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质脆,呈棕黄色或棕红色,有针头或米粒大小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坏死点(图3)。图3 肝脏黄白色坏死点急性型02三、病理变化慢性型:局限性感染03鼻腔、气管、支气管呈卡他性炎症,分泌物增多,肺质地变硬。呼吸道症状关节关节肿大、变形,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卵慢性病例的产蛋鸡卵巢出血,卵黄破裂,腹腔器官上附着干酪样的卵黄物质。三、病理变化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