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认识小鹅瘟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一、概述本病最早于1956年由我国的方定一发现于扬州地区,国内大多数养鹅省区均有发生。1956年以来东欧和西欧很多国家报道有本病存在,国际上又称Derzsey氏病或鹅细小病毒感染。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二、历史与分布科属:小鹅瘟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结构:病毒粒子直径20-22nm,无囊膜,呈六方形,为单股DNA病毒。血清型:本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无血凝性,与其他细小病毒亦无抗原关系,国内外分离到的毒株抗原性基本相同。三、病原学培养:初次分离可用于鹅胚或番鸭胚,也可用他们制得的原代细胞培养。病毒不能直接适应于鸭胚,需要在鹅胚与鸭胚中交替传代后才适应鸭胚。抵抗力: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对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稳定。三、病原学诊断小鹅瘟小鹅瘟的诊断1临床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2实验室诊断病原的鉴定血清学试验鉴定分子生物学试验ABC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一、临床诊断(初诊)一、临床诊断易感动物雏鹅和雏番鸭。1周龄以内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传染源发病雏鹅和雏番鸭。带毒种鹅、成年鹅。病鹅从粪便排出大量病毒(粪便排毒),导致感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迅速传播01流行病学一、临床诊断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小鹅瘟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大流行后,当年余下的鹅群都获得主动免疫,因此不会在一地区连续2年发生大流行。水平传播:主要为消化道感染。垂直传播:病毒还可通过卵垂直传播 。一、临床诊断02临床症状ABC最急性型1周龄以内发病急性型1-2周龄以内发病亚急性型2周龄以上发病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一、临床诊断1周龄以内。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95%以上。往往无前驱症状,一发现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死亡。(1)最急性型一、临床诊断1-2周龄以内发病。症状为全身委顿,虽能随群采食,但将啄得之草随即甩去。半日后行动落后,拒食,但多饮水。腹泻,排出灰白或黄绿色稀粪,混有气泡。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带泡沫的粘液。临死前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1-2d。(2)急性型一、临床诊断2周龄以上雏鹅或雏番鸭。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以萎顿、消瘦和拉稀为主要症状,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3)亚急性型一、临床诊断03剖检病变ABC最急性型急性卡他性肠炎急性型空肠、回肠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亚急性型肠道中形成纤维素性栓子一、临床诊断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的病变一般不明显。(1)最急性型一、临床诊断急性病例表现全身性败血变化,脱水,皮下组织显著充血。心脏有明显急性心力衰竭变化,心房扩张,心壁松弛,心肌无光泽,颜色苍白肝脏肿大。(2)急性型一、临床诊断特征性变化:空肠和回肠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小肠的中下段极度膨胀,质地坚实,状如香肠。剖开肠管,有淡黄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栓子。长约2-5cm(2)急性型一、临床诊断特征:肠道中形成纤维素性栓子。病死雏鹅肝脏肿大,呈深红色或黄红色。胆囊肿大,胆汁充盈,颜色变深。脾脏和胰腺充血,偶有灰白色坏死灶。(3)亚急性型二、实验室诊断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采集病雏鹅的脾、肝或胰等病料,研钵或匀浆器处理后,离心、过滤,滤液接种鸡胚或鸭胚,收集死亡胚体尿囊液,分子生物学试验(PCR)进行鉴定。血清保护试验。将病毒接种1-7日龄的易感雏鹅,复制出该病的典型症状和病变,而接种同一日龄的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鹅,则应有80%-100%受到保护。分子生物学鉴定。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病毒,分子生物学方法(PCR) 。二、实验室诊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