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认识鸭病毒性肝炎一、概述该病包括鸭甲型病毒肝炎和鸭星状病毒感染。该病是由鸭甲型肝炎病毒和鸭星状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特征: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脏肿大和出血。概 述二、历史与分布本病于1945年首次发生于美国, 1950年Levine和Fabricant用鸡胚分离到病毒。我国黄均建(1963)报道了上海地区某些鸭场在1958年秋和1962年春的流行情况。王平(1980)在北京某些鸭场分离到病毒;郭玉璞(1981)对我国分离到的鸭肝炎病毒进行了鉴定,并确定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三、病原学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分三个血清型,即血清Ⅰ、Ⅱ、Ⅲ型。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血清型为Ⅰ型。鸭甲型肝炎病毒( DHAV)和鸭星状病毒( DAstV )。传统分型最新分型三、病原学鸭甲型肝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血清1型(传统血清Ⅰ型)、台湾新型(血清2型)、韩国新型(血清3型)。鸭星状病毒:主要分为2个血清型:鸭星状病毒-1型(传统血清Ⅱ型)、鸭星状病毒-2型(传统血清Ⅲ型)。三、病原学1鸭甲型肝炎病毒小RNA病毒科、禽肝炎病毒属。科属DHAV-1病毒粒子呈球形或类球形,无囊膜。目前,对DHAV-2和DHAV -3的形态学研究较少。结构特点肝脏、肾脏。存在部位三、病原学1鸭甲型肝炎病毒3个血清型:血清1型(传统血清Ⅰ型)、台湾新型(血清2型)、韩国新型(血清3型)。我国目前流行的血清型:1和3型。血清型三、病原学禽胚、细胞。培养特点能在鸡胚、鸭胚、鹅胚中增殖。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9~11日鸡胚,接种后5~6d 有10%~60%鸡胚死亡。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病毒对雏鸭的致病力逐渐降低。国内外已成功地培育出预防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商品化弱毒疫苗。禽胚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鸭胚肝细胞、鸭肾细胞、鹅胚肾细胞等也可用来培养该病毒,并能产生细胞病变。细胞三、病原学1鸭甲型肝炎病毒强。在污染的孵化器内至少存活10周,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3.0均有抵抗力。在56℃加热60min仍可存活。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化钠中2h(15~20℃),在2%漂白粉溶液中3h,0.2%福尔马林或在0.25%β-丙内酯37℃30min均可使病毒灭活。一旦污染很难彻底清除。抵抗力三、病原学2鸭星状病毒星状病毒科、星状病毒属。科属呈球形,直径27~30nm,基因组为RNA 。结构特点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鸭胚盲传几代后,可以在鸡胚中增殖。培养特点耐受pH 3、氯仿和胰酶处理。50℃ 60min不能杀灭病毒。抵抗力防控鸭病毒性肝炎一生物安全措施二疫苗接种三控制措施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一、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严格的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坚持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育雏室应严格彻底消毒。血清1型鸭肝炎病毒弱毒苗。二、疫苗免疫1疫苗种类血清3型鸭肝炎病毒弱毒苗。血清1型鸭肝炎病毒油乳剂灭活苗。种鸭开产前1个月、半个月各免一次,每次lml,肌肉注射。可维持4个月,母源抗体可保护雏鸭2周左右。二、疫苗免疫2免疫程序常发场应在14日龄雏鸭再免疫一次。无母源抗体保护的雏鸭群1日龄时皮下注0.5~1.0ml弱毒疫苗或注射卵黄抗体。治疗 :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经皮下注射鸭高免血清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1.0ml,可起到降低死亡率、制止流行和预防发病的作用。三、治疗措施诊断鸭病毒性肝炎一、临床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二、实验室诊断病原的鉴定血清学试验鉴定三、鉴别诊断黄曲霉毒素中毒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一、临床诊断(初诊)流行病学A临床症状B剖检病变C3周龄内易感。一、临床诊断(初诊)1流行病学易感动物雏鸭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95%~20%不等。1周龄内的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1月令以上发病地几乎不死亡。一、临床诊断(初诊)传染源病鸭。隐性感染成年鸭及野生水禽(带毒水禽)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一、临床诊断(初诊)流行特点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孵化季节。我国南方多在2-5月和9-10月间,北方多在4-8月间。诱发因素饲养管理不当,鸭舍内湿度过高。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肉鸭在舍饲条件下,可常年发生,无明显季节性。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一、临床诊断(初诊)2临床症状潜伏期1~2天。精神沉郁、闭目缩颈、翅下垂、行动呆滞厌食。发病半日到1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多侧卧,头颈后仰,故称“背脖病”,死前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死后呈角弓反张。有时在地上旋转,约十几分钟即死亡。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一、临床诊断(初诊)3剖检病变肝肿大,质脆、色黄,有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压痕状出血。肾肿胀、出血。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胆囊充盈,胆汁呈褐色或淡绿色。二、实验室诊断(确诊)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病毒接种鸡胚或鸭胚,收集死亡胚体尿囊液,进一步鉴定。检测尿囊液或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病毒,分子生物学方法(PCR) 。分子生物学鉴定血清保护试验将病毒接种1-7日龄的敏感雏鸭,复制出该病的典型症状和病变,而接种同一日龄的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则应有80%-100%受到保护,即可确诊。三、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与黄曲霉毒素中毒鉴别,该病亦可出现共济失调、抽搐、角弓反张、胆管增生等显微病变,与病毒性肝炎相似,但不引起肝脏的出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