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六淫学说临床应用 课件(共22张PPT)《中兽医基础》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六淫学说临床应用 课件(共22张PPT)《中兽医基础》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项目四 六淫辨证理论应用
任务二 六淫学说临床应用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目标,从动物疾病六淫闰因为切入点,讲解了六淫辨病因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案例,为六淫辨证理论的灵活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
畜禽疾病六淫辨证临床应用。
三、教学难点
六淫辨证临床应用
任务二 六淫学说临床应用
一、风病辨证
证型 症状 舌象 脉象
风淫证 风邪袭表证 恶寒发热汗出 苔薄白 脉浮缓
风客肌肤证 皮肤瘙痒,丘疹
风邪犯肺证 鼻塞清涕喷嚏
风邪中络证 肌肤麻木,口肯?斜
风水相搏证 突起面睑肢体浮肿
1.风病常见证候
一、风病用药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自外而入,先郁肺气,肺主卫。
故治风多宣气泄卫药。轻则薄荷、荆芥。 重则羌活、防风。而杏、蔻、橘、桔。尤为宣气之通用。
风郁久变热。热能生痰。故又宜用化痰药。轻则蜜炙陈皮。重则栝蒌、川贝。及胆星、竺黄、蛤粉、枳实、荆沥、海粉之属。而竹沥、姜汁,尤为化痰之通用。
但风既变热。善能烁液。故又宜用润燥药。轻则梨汁、花露。重则知母、花粉。而鲜地、鲜斛。尤为生津 增液之良药。
至主治各经风药。如肺经主用薄荷。心经主用桂枝。 脾经主用升麻。肝经主用天麻、川芎。肾经主用独活、细辛。胃经主用白芷。小肠经主用蒿本。 大肠经主用防风。三焦经主用柴胡。膀胱经主用羌活。前哲虽有此分别。其实不必拘执也。
薄荷
荆芥
羌活
防风
陈皮
栝蒌
川贝
胆星
一、风
伤风(风寒)——祛风解表——桂枝汤
桂枝(解表)、白芍(补血)、炙甘草(补气)、生姜(温里)、大枣(补气)——解表+温里+补气血
风热——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穗、淡豆鼓(解表)、桔梗、牛蒡子(补气)、芦根、竹叶、甘草(清热生津);——解表+清热+辅助治疗
风疹——祛风止痒——五参散
党参、苦参、元参、沙参、紫参,何首乌、防风,荆芥(补气血+解表)
内风——熄风解痉、疏肝(脏腑辨证)——肝主筋——解痉药物筛选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苦参
金银花
连翘
薄荷
党参
元参
二、寒
证型
寒淫证 伤寒证 恶寒,头身疼痛,无汗 舌苔白 脉弦紧或脉伏
中寒证 寒邪内侵脏腑
属性:外寒宜汗。
宜用太阳汗剂药。里寒宜温。宜用太阴温剂药。固已。
惟上焦可佐生姜、蔻仁。
中焦可佐川朴、 草果。或佐丁香、花椒。
下焦可佐小茴香、沉香。或佐吴萸、乌药。随症均可酌入。
蔻仁
小茴香
沉香
草果
生姜
二、寒
寒证与治疗
风寒——辛温解表——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热治(辛温,温里药)+补气血
中寒—寒中脾胃—温中散寒——理中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党参
干姜
白术
党参、干姜、炙草、白术
热治(辛温,温里药)+补气血
内寒——脏腑阳虚——助阳+温中散寒(脏腑辨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暑
证型
暑淫证 津伤表现:便干尿黄,口渴饮水 发热汗出,神疲气短,纳呆 舌红苔黄干 脉虚数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敛津。
暑必挟湿,亦多挟秽,甚有暑风暑厥者。
辛凉宣上药,轻则薄荷,连翘,竹叶,荷钱。重则香薷,青蒿。而芦根、细辛,尤为辛凉疏达之能品。
甘寒清中药,轻则茅根、菰根、梨汁、竹沥,重则石膏、知母、西参、生甘。而西瓜汁、绿豆清,尤为甘寒清暑之良品。
酸泄敛津药。轻则梅干、冰糖,重则五味、沙参、麦冬。而梅浆泡汤,尤为敛津固气之常品。
五味
沙参
麦冬
薄荷
连翘
三、暑
暑证与治疗
中暑——清暑生津——白虎汤(加减)
党参、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滋阴+补气)
伤暑(暑热)——清暑益气生津——清暑益气汤
党参、石斛、麦冬、黄连、淡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补气+滋阴+清热+利水)
暑湿——清暑化湿——霍香正气散(清热+补气血+化湿 )——藿香、紫苏叶、茯苓、白芷、大腹皮、陈皮、桔梗、白术、姜汁制厚朴、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党参
紫苏叶
石膏
知母
麦冬
藿香
茯苓
四、湿
证型
湿淫证 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 苔滑 脉濡
《内经》云,脾恶湿
湿宜淡渗:二苓、苡、滑,是其主药
湿重者脾阳必虚:香砂、理中,是其主方。
湿着者肾阳亦亏:真武汤是正本清源之要药。
猪苓
香砂
杜仲
木香
茯苓
意苡仁
四、湿
湿证与治疗
伤湿——辛散解表,芳香化湿——藿朴夏苓汤
藿香,厚朴,半夏,赤茯苓,泽泻,杏仁,苡仁,白豆蔻,牛膝,桂枝,防已,甘草
内湿——温阳健脾,化湿利水(祛湿)——胃苓汤或平胃散(P165)——祛湿(温里,化湿,燥湿,祛风渗湿)+补气血
皮肤湿疹、疮毒疮疹、瘙痒生水——化湿解毒
藿香
厚朴
半夏
五、燥
津伤表现:便干尿黄,口渴饮水
燥淫证 恶寒发热,皮肤,口鼻,咽喉干燥 舌红 脉浮数
凉燥温润:
宜用紫菀、杏仁、桔梗、蜜炙、橘红等。开达气机为君。
恶风怕冷者。加葱白、生姜,辛润以解表。
咳嗽胸满者,加蜜炙苏子、百部通润以利肺。
挟湿者:加蔻仁四分拌研滑石。辛滑淡渗以祛湿。
痰多者:加栝蒌仁、半夏、姜汁、荆沥等。辛温淡渗以祛湿。
里气抑郁,大便不爽,或竞不通而腹痛者,加春砂三分拦捣郁李净仁、松仁、光桃仁、拍子仁、蒌皮、酒捣薤白等。辛滑以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
后如胃液不足,肝逆干呕者。用甜酱油、蔗浆、姜汁等。甘咸辛润,以滋液而止呕。
阳损及阴。肝血肾阴两亏得,用当归、苁蓉,熟地,杞子、鹿胶、菟丝子等。甘温滋润以补阴。且无阴凝阳滞之弊。
紫菀
杏仁
桔梗
苏子
百部
五、燥病用药
温燥凉润:
宜用鲜桑叶、甜杏仁、栝蒌皮、川贝等。清润轻宣为君。
热盛者:如花粉、知母、芦根、菰根、银花、池菊、梨皮、庶皮等。酌加三四味以泄热。热泄则肺气自清。肺清则气机流利。每多化津微汗而解。
如咳痰不爽,甚则带血者。酌加竹沥、藕汁、芽根汁、童便等。甘润咸降。以活痰而止血。
若痰活而仍带血者。加犀角汁解地汁等。重剂清营以止血。
胃阴虚燥者。酌加鲜石斛、鲜生地、蔗浆、麦冬等。以养胃阴。
便艰或秘者,酌加海蜇、荸荠、白蜜和姜汁一二滴。甘咸辛润,滋液润肠以通便。
鲜桑叶
甜杏仁
栝蒌皮
花粉
知母
鲜生地
燥证与治疗
凉燥——宣肺解表——杏苏散
杏仁、橘红、半夏、茯苓、前胡、枳壳、苏叶、桔梗、炙草
润燥+祛寒痰+补气血(清热)
温燥——辛凉解表,清肺润燥——桑杏汤
桑叶、杏仁、沙参、贝母、栀子、淡豆豉、梨皮
润燥+祛热痰+补气血(清热)
内燥——滋阴润燥——增液承气汤(P134)
五、燥邪
杏仁
橘红
半夏
桑叶
杏仁
沙参
六、火病用药
实火宜泻。轻则栀、芩、连、柏。 但用苦寒以清之。重则硝、黄、龙荟。必须咸苦走下以泻之。
阳虚发热。宜以东垣补中益气为主药。
阴虚火旺。由心阴虚者。阿胶黄连汤为主药。
由肝阴虚者。丹地四物汤为主药。
由脾阴虚者。黑归脾汤为主药。
由肺阴虚者。清燥救肺汤为主药。
由肾阴虚者。知柏地黄汤为主药。
由冲任阴虚者。滋任益阴煎为主药。
证型
火淫证 津伤表现:便干尿黄,口渴饮水 发热,可视粘膜变红,胸腹灼热,烦燥不安,汗多 舌红苔黄干 脉数或洪
栀子
黄芩
黄连
芒硝
大黄
六、火
火证与治疗
实火——清热泻火——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朱砂(清热+安神)
虚火——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滋阴+利水+补血)
黄连
黄芩
黄柏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课后小结:
对因+对症+支持疗法
对因治疗措施:解痉、解热、祛湿、润燥、祛寒
思考题:如何通过六淫辨证实现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